往日如歌,岁月如刀
因为周一清早要赶着去中央门乘长途车去常熟,所以很难得的在家门口的早点摊上买了早点。差不多已经是7点了,早点摊的生意却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热闹,不过稀稀落落的几个人。摊子也少了,只剩下3个摊位。算来我已经住在如意里那儿十几年了,基本上打上小学起,我就经常在那儿买煎饼,买蒸饭,买油条,偶尔去喝碗酸辣汤。
过了这么多年,早点铺从最初的兴隆到被城管关停,再到如今的寥寥几个,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不过2家。一家是位阿姨开的,另一家则是一对小夫妻开的。阿姨和我母亲年纪相仿,是开煎饼摊的,另还卖点豆浆之类的东西。她的容貌没怎么变,只是头发花白了许多,年轻时的那种气质再难找寻。手脚仍很麻利,擀尺在她手中倒腾几下,一个煎饼已经弄好了。小夫妻岁数已然不小,我上小学那会儿他们刚结婚,如今也该是人到中年,不过印象里仍把他们当做小夫妻罢了。他家卖的是酸辣汤,我小时还挺爱喝的。不过因为很久没喝,已经不知道是个什么味了。现如今,买早点的人不多,排场也小了不少。想来最繁华的时候,碑亭巷附近几个社区的人都会过来,每家摊子都张着3、4张桌子,就这样还经常没座位。最抢手的当属油条的,3个大妈在娴熟地擀着面,另2个则负责炸油条。一锅出炉,左近的摊子都要跑了弄个十几根。
在那个用几角几分计算物价的年代,我时常是怀揣着2、3元的巨款来早点摊。除去早饭,兴许还能剩个5角一元钱留用零花。若是父亲有空,我就会坐在自行车的大杠上,一边啃着煎饼或者蒸饭,一边和父亲聊天。以前总觉得学校离家是那么遥远,上学要没父亲骑车送我,是件无比痛苦的事。当然和同学一起放学回家却又是另一种感觉了。
这些回忆虽不经常想起,但每每翻开时,心中总是涌起淡淡的酸楚之情。为逝去的父亲,老去的母亲,还有那些依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大家都没钱时,日子还是那么的过。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所以会守着电话里的约定,而不是随意的爽约。楼下的大妈会大声嚷嚷,对门的孩子会和我一起踢球,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彼此认识熟悉。
岁月如刀,刻花了阿姨的黑发,刻花了母亲的脸,不过生活也许没有给了她们应得的东西。是谁抢走了他们的青春,却又不给他们丰收的果实。那些人应该被控诉,应该被惩罚,应该被刻在历史里被后人所唾骂。在这转动着的腐朽的时间车轮里,有什么事是可以做来为阿姨们做补偿的呢?
过了这么多年,早点铺从最初的兴隆到被城管关停,再到如今的寥寥几个,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不过2家。一家是位阿姨开的,另一家则是一对小夫妻开的。阿姨和我母亲年纪相仿,是开煎饼摊的,另还卖点豆浆之类的东西。她的容貌没怎么变,只是头发花白了许多,年轻时的那种气质再难找寻。手脚仍很麻利,擀尺在她手中倒腾几下,一个煎饼已经弄好了。小夫妻岁数已然不小,我上小学那会儿他们刚结婚,如今也该是人到中年,不过印象里仍把他们当做小夫妻罢了。他家卖的是酸辣汤,我小时还挺爱喝的。不过因为很久没喝,已经不知道是个什么味了。现如今,买早点的人不多,排场也小了不少。想来最繁华的时候,碑亭巷附近几个社区的人都会过来,每家摊子都张着3、4张桌子,就这样还经常没座位。最抢手的当属油条的,3个大妈在娴熟地擀着面,另2个则负责炸油条。一锅出炉,左近的摊子都要跑了弄个十几根。
在那个用几角几分计算物价的年代,我时常是怀揣着2、3元的巨款来早点摊。除去早饭,兴许还能剩个5角一元钱留用零花。若是父亲有空,我就会坐在自行车的大杠上,一边啃着煎饼或者蒸饭,一边和父亲聊天。以前总觉得学校离家是那么遥远,上学要没父亲骑车送我,是件无比痛苦的事。当然和同学一起放学回家却又是另一种感觉了。
这些回忆虽不经常想起,但每每翻开时,心中总是涌起淡淡的酸楚之情。为逝去的父亲,老去的母亲,还有那些依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大家都没钱时,日子还是那么的过。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所以会守着电话里的约定,而不是随意的爽约。楼下的大妈会大声嚷嚷,对门的孩子会和我一起踢球,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彼此认识熟悉。
岁月如刀,刻花了阿姨的黑发,刻花了母亲的脸,不过生活也许没有给了她们应得的东西。是谁抢走了他们的青春,却又不给他们丰收的果实。那些人应该被控诉,应该被惩罚,应该被刻在历史里被后人所唾骂。在这转动着的腐朽的时间车轮里,有什么事是可以做来为阿姨们做补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