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古拉格(旧文,纪念他的离去)
永远的古拉格
——《古拉格群岛》拜服
虞宙
距离我翻开《古拉格群岛》第一页的那一刻,已快过去两年了;而我也终于能够放下沉重的书本,告诉自己终于走完了这段“心灵苦旅”。原本想一口气完成的读书计划,被名目各异的琐事打断,让我总有许多愧疚搁置心头。拜服在《古拉格群岛》之前,一泄两年之痒,或许可以缓解这样的焦虑?
全书开头的那篇短文,无疑,具有深刻的寓意。以至于我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觉得莫名其妙。劳改营的内幕、古生物的发现,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当我走完全程再回首翘望的时候,古生物的“学术姿态”突然变形,古拉格之邦的狰狞面貌也终于得以清晰地展露在我眼前——能够冰封史前动物的地方,其严寒、荒凉可想而知。而发现它们的,并非是什么生物学家,而是……泽克。于是,强烈的饥饿感促使这些泽克吃下了这些……肉(也许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沾过荤腥了,也许更糟:连变质的咸鱼干也没有)。更让人悸动的是,古生物“发现者”们也许并未穿多少衣服——以《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舒霍夫的装备为蓝本,让我们试想只穿着两件衬衣、一件外套站在冰层里、仅仅用十字镐挖掘冰层里的……蝾螈。不知道他们此举的动机究竟是偶然兴起、还是压倒一切的饥饿?政府当然无可奉告——放到如今,这也不正是《媒体大搜索》的好材料么?这肯定是“新鲜事”、多半也能算是“有趣事”。报纸只管陈述事实,不关心动机与背景,读者只应该羡慕那些发现者的口福。悲惨,从何谈起?
文体
索氏为全书提写的副标题是《文艺性调查初探》。关于这个名称的外延、内涵我并无什么理论可以解释。或许这也是索氏聪明之处,介于真实、小说、报告文学之间的作品,的确很难界定什么一统的文体。何况为了逃避苏联当局的耳目,这样的混淆的确必要。很清楚的一点是,《古拉格群岛》并不具有情节上的连续性——也就是说,翻开任何一页读者都能毫无障碍地读下去。一方面,这与《古拉格群岛》的写作状态密切相关。正如索氏所说,在撰写此书时,全书的手稿从未聚集在一张书桌上过,这势必会对索氏的思路产生负面影响,过于连贯紧凑的“情节”是无法在这种逆境中生存的。另一方面,《古拉格群岛》终究是具有纪实性的历史,“文艺性”只是包装而已。此书作者虽署名为索氏,通俗地说,却是“苏联人民集体回忆的结晶”。我想,确定《古拉格群岛》的问题并非是索氏想要弄清的问题,重要的是,那段可耻的历史能够大白于天下、阅读此书的后人将能够深深地反省。
顺便想到了近期爆炒的《借我一生》。余秋雨说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似乎是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对于余秋雨的说法我不敢评论,但若《借我一生》算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古拉格群岛》显然就是它的“先人”了。当然从“自传”的角度看,《古拉格群岛》还不够格;然而从对往事“情感性”的回忆、以及个人方式的评论来看,《古拉格群岛》无疑远远走在了《借我一生》的前面。只不过,索尔仁尼琴的磊落、深沉,比起余秋雨的惺惺“自”惜、吞吞吐吐,更让我敬佩。同样是面对一个疯狂的时代、同样是经历过一段非常的灾难,索氏的态度,让余秋雨显得格外渺小。也许,这就是何以索氏被驱逐出国、而余秋雨能够名利双收的原因吧。中国的文人,总是少了一点骨气;若还有信仰的人,也许都已死去。
罪责
面对一个“已经过去”、或许仍在继续的灾难,索氏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揭露黑幕上,当然对于真相的深度描摹正是全书的主要躯干。索氏似乎避免直接称呼斯大林,而总是使用带上引号的“公开美誉”。这表明8年的苦牢生活并没有在索氏心中刻下复仇的烙印。索尔仁尼琴思考的,不是怎样攻击斯大林的错误(其实赫鲁晓夫对前任的批驳早已登峰造极),而是:古拉格群岛的产生,究竟出于谁的罪责?假如当初的统治者并非斯大林,灾难是否就能够避免?
索氏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这也并非一部历史纪实的必要任务),却无时不刻地向我们提供暗示。5000万人的流离失所,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功绩”,而是每一个未能坚决抵制非人性政策的公民的罪责——整个苏联的天翻地覆,仅凭斯大林一人之力显然不可能达到。而在对领袖狂热崇拜的驱使下、在风声鹤唳的局势的逼迫下,“全民动员”便如野火燎原般燃遍苏俄大地:多年来和睦如亲的邻居一夜间变为可憎的告密人、原本无话不说的家人突然互相警惕永不相见、天真活泼的共青团员能够硬下心肠殴打甚至枪杀手无寸铁的囚犯……撒旦把罪恶的种子播撒进每个人的心田,长出美丽的罂粟花;并且深深感染了整片土地,让今后的每一代后人都能饱满地吸收其中的养料!
这种“集体无意识”般的疯狂,是每一个人的罪责;这并非是把罪恶的渊菽平均化,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承担这历史最深重的责任。惟有反思地越深刻、自省地越真切,明天的毒素才会被冲刷地越干净、狂热复发的可能性才会越小。否则,领导人一换、政策一偏斜,人民依然会义无返顾地投入“时代大潮”中去。可惜,现今的俄罗斯人已经没有反省的必要、日本人还在执迷不悔地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也依然陶醉于庸俗的古装剧与涨涨跌跌的菜价。巴金的《随想录》一直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榜样;巴金已经老了,所以有反思的资本,他无须为后半辈子考虑(这样说对不起巴老,但我决非针对个人而言)。如余秋雨一般的年富力强者,我却不见有哪位站出来“随想”。经历过十年的疯狂,现在的国人,是否太明智了一点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依然漫长,我们决不能重蹈苏联的覆辙。可惜,我们至今未能拥有一部《古拉格群岛》,甚至连《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没有出现过……
荒谬
如果索尔仁尼琴具备一点贝克特的幽默感,《古拉格群岛》或许能够成为第二部《等待戈多》?泽克民族的产生,完全基于一个莫须有的“五十八条”法令;古拉格之邦的成立,也如同乌托邦一样无所凭借。然而,正是这个“无所凭借”的国度,顽强(或者说“繁荣”?)地存在了几十年、并且直到作者完稿的时候,仍然继续着它的生命。荒诞剧是几个小时的“时空扭曲”,而古拉格群岛则是几十年的“人间喜剧”!如此荒谬不经的剧本,居然得到上亿人的承认与漠视,试问世间还有其他荒谬剧能够同它相比吗?
古拉格之邦的荒谬,其实体现在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随意截取一角,都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卫国战争时的朋友,可以成为民族的敌人;明明是赖以立国的政策,可以突然变成被完全否定的错误;恶行累累的刑事犯竟然是“社会亲近分子”,手无缚鸡之力的政治家却是青面獠牙的恐怖分子;警卫误杀囚犯只能够惩他少吃一顿饭,囚犯踉跄一步偏离队伍就可以当场枪毙而无须事先警告……不怕古拉格做不到,只怕读者想不到,任何违背人类本性(也许对于贝利亚分子来说人性也是有阶级的?)与社会真理的行为,都能够在古拉格之邦堂而皇之地公演——而且决无时限!
其实,荒谬的并非是荒谬本身,而是“演员”们何以视荒谬为无物,并且心甘情愿、日复一日地扮演其中的角色(当然很多人心怀愤懑,群岛却依然健在)?这与索氏对于“罪责”的思考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如果每个人、或者是大多数人都能大声喊出:“这不合理、这不对!”古拉格是否能保持健康?如果肯吉尔营周边的劳改营能够果断地支持难友的反抗,是否还会产生那个惨绝人寰的夜晚?“集体无意识的疯狂”,最终演变为“集体无意识的懦弱”,偶然有少数人从铁屋子里醒来,也很快被恶魔捂住了嘴巴窒息而死;而前几个被惊醒的(或许还是睡眼惺忪的)少年,兀自庆幸着自己没有吱声的明智。
生活
古拉格兴盛依旧,劳改营外的人却需要维持原来的生活:总不能什么也不做啊。古拉格并非高悬空中的巴比伦花园;虽然有些群岛地处偏远,依然有很多土地散布于人群密集之处,与大城市犬牙交错。那么,地狱岂不是和天堂毗邻而居?这当然也是一种荒谬,不过少一些温情、多一点冷漠:尽管灾难发生于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乃至深以为然:罪有应得嘛,否则政府为什么关住他们?不是有法律吗,哪里来的冤狱?哪怕其中有自己的丈夫、母亲,作为先进分子的自由居民更应该坚决划清界线(这一点中国人继承得很好)!只有这样,正常人的生活才能维持幸福、所谓古拉格的阴影才能离我们远去啊。索氏的担心,在这里从“过去”走向了“现在”——如果以为劳改营制度取消就能结束梦魇的话,显然大错特错了;因为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道德因子,已经顺着光辉教育的东风深埋进了俄国的土壤;今后世世代代的子孙,都将失去俄罗斯民族曾经拥有的淳朴风气(或许搞错了?因为经过内化的劳改营已经形成了相濡以沫的温馨氛围,可是劳改营取消了啊,美德也就……取消了)。
如果索氏的担忧不是天外飞仙,《古拉格群岛》的意义就不再是对于“历史”的回顾或者对于灾难的反思——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思考:有形的古拉格终究会消失,无形的古拉格却始终盘旋在代代人的心中。如果那种诬告、诽谤、强取豪夺的风气不散,苏联的明天又在哪里(当然,更紧迫的是:如果不为古拉格翻案,苏联走下前去的动力又在哪里?)?果然苏联在古拉格衰败后的十多年里彻底崩溃。
关羽能忍痛剐骨疗伤是以彻底告别箭毒;曹操多疑怕死拒绝华佗的建议终于落下不治之症。我们是否应该吸取前车之鉴?
其他
似乎不应该这么快搁笔,但我已经心力憔悴。阅读《古拉格群岛》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回忆并且评论《古拉格群岛》更是一种煎熬。《古拉格群岛》其实更适合指导我们的行动,而不是用来夸夸其谈。这里我暂且把其他的想法简要记录于下,以纪念那七百多个神奇的日日夜夜:
《古拉格群岛》的最后记录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件——受害对象不是任何被判刑的囚徒,而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受害方式是……军队的扫射!限于资料的缺乏索尔仁尼琴的记录并不详细完整。但仅仅是冰山一角已让人胆战心惊——政府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呢?只要是出于“维护政权”的目的,百无禁忌(难怪刑事犯是“社会亲近分子”呢,他们不妨碍主权么,不会象某些人议论时政。)!索氏的反应是如此之快,为什么有些人、乃至很多人却讳莫如深?
索氏很早就注意到了车臣人的与众不同——与官方媒体所报道的“凶残”色彩不同的是,索氏记录的车臣人显然更象是……人。他们的确不太懂得繁琐礼节、也没有什么可供歌颂的伟大情操。但他们是古拉格国度里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他们或许讨厌温情,但却赏罚分明、雷厉风行——即便是凶神恶煞的看守也不敢对他们有半分骚扰。也许从那时侯开始,车臣人已经养成了独立的精神!和一群浑浑噩噩的俄罗斯人关了这么久,谁能不产生独立的念头?
阿Q看来是“世界性人物”,劳改营的阿Q的确不少。劳改营的管理者看来都是心理学的专家:他们懂得如何调节人类心理承受能力的阈限。先让你一下子坠落到地狱的最低层,习惯一段时间后,稍稍提高一点待遇(比如增加100克面包、每个月可以多写一封信),泽克们就会感激不尽、欣喜若狂——虽然这个档次的待遇距离“正常人”还遥遥无期、虽然这个泽克的身份本来就是捏造的……
荒谬一旦稳定下来,也可以转换为正常。索氏之所以被逐出苏联、《古拉格群岛》之所以身处困境,全是因为那些“改正”的前劳改营工作人员的阻挠(先不考虑领导们的忌讳)。这也是人数相当可观的一群人啊,甚至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依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依然身居要职满口谎言。如果要翻案,岂不是要把他们眼下的幸福一扫而空?他们多年来的“工作”岂不是完全没有了意义(或者说人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为了自己的有意义,泽克们的意义是无须考虑的:你们都释放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文革的余孽,你们是否也这样抹着油光的嘴脸喃喃自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手中《古拉格群岛》注明着是“第2版”,这说明在中国仍然有一批拥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从事着良心的事业。正如索氏所言:“忘旧事者失双目!”
——《古拉格群岛》拜服
虞宙
距离我翻开《古拉格群岛》第一页的那一刻,已快过去两年了;而我也终于能够放下沉重的书本,告诉自己终于走完了这段“心灵苦旅”。原本想一口气完成的读书计划,被名目各异的琐事打断,让我总有许多愧疚搁置心头。拜服在《古拉格群岛》之前,一泄两年之痒,或许可以缓解这样的焦虑?
全书开头的那篇短文,无疑,具有深刻的寓意。以至于我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觉得莫名其妙。劳改营的内幕、古生物的发现,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当我走完全程再回首翘望的时候,古生物的“学术姿态”突然变形,古拉格之邦的狰狞面貌也终于得以清晰地展露在我眼前——能够冰封史前动物的地方,其严寒、荒凉可想而知。而发现它们的,并非是什么生物学家,而是……泽克。于是,强烈的饥饿感促使这些泽克吃下了这些……肉(也许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沾过荤腥了,也许更糟:连变质的咸鱼干也没有)。更让人悸动的是,古生物“发现者”们也许并未穿多少衣服——以《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舒霍夫的装备为蓝本,让我们试想只穿着两件衬衣、一件外套站在冰层里、仅仅用十字镐挖掘冰层里的……蝾螈。不知道他们此举的动机究竟是偶然兴起、还是压倒一切的饥饿?政府当然无可奉告——放到如今,这也不正是《媒体大搜索》的好材料么?这肯定是“新鲜事”、多半也能算是“有趣事”。报纸只管陈述事实,不关心动机与背景,读者只应该羡慕那些发现者的口福。悲惨,从何谈起?
文体
索氏为全书提写的副标题是《文艺性调查初探》。关于这个名称的外延、内涵我并无什么理论可以解释。或许这也是索氏聪明之处,介于真实、小说、报告文学之间的作品,的确很难界定什么一统的文体。何况为了逃避苏联当局的耳目,这样的混淆的确必要。很清楚的一点是,《古拉格群岛》并不具有情节上的连续性——也就是说,翻开任何一页读者都能毫无障碍地读下去。一方面,这与《古拉格群岛》的写作状态密切相关。正如索氏所说,在撰写此书时,全书的手稿从未聚集在一张书桌上过,这势必会对索氏的思路产生负面影响,过于连贯紧凑的“情节”是无法在这种逆境中生存的。另一方面,《古拉格群岛》终究是具有纪实性的历史,“文艺性”只是包装而已。此书作者虽署名为索氏,通俗地说,却是“苏联人民集体回忆的结晶”。我想,确定《古拉格群岛》的问题并非是索氏想要弄清的问题,重要的是,那段可耻的历史能够大白于天下、阅读此书的后人将能够深深地反省。
顺便想到了近期爆炒的《借我一生》。余秋雨说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似乎是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对于余秋雨的说法我不敢评论,但若《借我一生》算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古拉格群岛》显然就是它的“先人”了。当然从“自传”的角度看,《古拉格群岛》还不够格;然而从对往事“情感性”的回忆、以及个人方式的评论来看,《古拉格群岛》无疑远远走在了《借我一生》的前面。只不过,索尔仁尼琴的磊落、深沉,比起余秋雨的惺惺“自”惜、吞吞吐吐,更让我敬佩。同样是面对一个疯狂的时代、同样是经历过一段非常的灾难,索氏的态度,让余秋雨显得格外渺小。也许,这就是何以索氏被驱逐出国、而余秋雨能够名利双收的原因吧。中国的文人,总是少了一点骨气;若还有信仰的人,也许都已死去。
罪责
面对一个“已经过去”、或许仍在继续的灾难,索氏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揭露黑幕上,当然对于真相的深度描摹正是全书的主要躯干。索氏似乎避免直接称呼斯大林,而总是使用带上引号的“公开美誉”。这表明8年的苦牢生活并没有在索氏心中刻下复仇的烙印。索尔仁尼琴思考的,不是怎样攻击斯大林的错误(其实赫鲁晓夫对前任的批驳早已登峰造极),而是:古拉格群岛的产生,究竟出于谁的罪责?假如当初的统治者并非斯大林,灾难是否就能够避免?
索氏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这也并非一部历史纪实的必要任务),却无时不刻地向我们提供暗示。5000万人的流离失所,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功绩”,而是每一个未能坚决抵制非人性政策的公民的罪责——整个苏联的天翻地覆,仅凭斯大林一人之力显然不可能达到。而在对领袖狂热崇拜的驱使下、在风声鹤唳的局势的逼迫下,“全民动员”便如野火燎原般燃遍苏俄大地:多年来和睦如亲的邻居一夜间变为可憎的告密人、原本无话不说的家人突然互相警惕永不相见、天真活泼的共青团员能够硬下心肠殴打甚至枪杀手无寸铁的囚犯……撒旦把罪恶的种子播撒进每个人的心田,长出美丽的罂粟花;并且深深感染了整片土地,让今后的每一代后人都能饱满地吸收其中的养料!
这种“集体无意识”般的疯狂,是每一个人的罪责;这并非是把罪恶的渊菽平均化,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承担这历史最深重的责任。惟有反思地越深刻、自省地越真切,明天的毒素才会被冲刷地越干净、狂热复发的可能性才会越小。否则,领导人一换、政策一偏斜,人民依然会义无返顾地投入“时代大潮”中去。可惜,现今的俄罗斯人已经没有反省的必要、日本人还在执迷不悔地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也依然陶醉于庸俗的古装剧与涨涨跌跌的菜价。巴金的《随想录》一直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榜样;巴金已经老了,所以有反思的资本,他无须为后半辈子考虑(这样说对不起巴老,但我决非针对个人而言)。如余秋雨一般的年富力强者,我却不见有哪位站出来“随想”。经历过十年的疯狂,现在的国人,是否太明智了一点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依然漫长,我们决不能重蹈苏联的覆辙。可惜,我们至今未能拥有一部《古拉格群岛》,甚至连《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没有出现过……
荒谬
如果索尔仁尼琴具备一点贝克特的幽默感,《古拉格群岛》或许能够成为第二部《等待戈多》?泽克民族的产生,完全基于一个莫须有的“五十八条”法令;古拉格之邦的成立,也如同乌托邦一样无所凭借。然而,正是这个“无所凭借”的国度,顽强(或者说“繁荣”?)地存在了几十年、并且直到作者完稿的时候,仍然继续着它的生命。荒诞剧是几个小时的“时空扭曲”,而古拉格群岛则是几十年的“人间喜剧”!如此荒谬不经的剧本,居然得到上亿人的承认与漠视,试问世间还有其他荒谬剧能够同它相比吗?
古拉格之邦的荒谬,其实体现在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随意截取一角,都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卫国战争时的朋友,可以成为民族的敌人;明明是赖以立国的政策,可以突然变成被完全否定的错误;恶行累累的刑事犯竟然是“社会亲近分子”,手无缚鸡之力的政治家却是青面獠牙的恐怖分子;警卫误杀囚犯只能够惩他少吃一顿饭,囚犯踉跄一步偏离队伍就可以当场枪毙而无须事先警告……不怕古拉格做不到,只怕读者想不到,任何违背人类本性(也许对于贝利亚分子来说人性也是有阶级的?)与社会真理的行为,都能够在古拉格之邦堂而皇之地公演——而且决无时限!
其实,荒谬的并非是荒谬本身,而是“演员”们何以视荒谬为无物,并且心甘情愿、日复一日地扮演其中的角色(当然很多人心怀愤懑,群岛却依然健在)?这与索氏对于“罪责”的思考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如果每个人、或者是大多数人都能大声喊出:“这不合理、这不对!”古拉格是否能保持健康?如果肯吉尔营周边的劳改营能够果断地支持难友的反抗,是否还会产生那个惨绝人寰的夜晚?“集体无意识的疯狂”,最终演变为“集体无意识的懦弱”,偶然有少数人从铁屋子里醒来,也很快被恶魔捂住了嘴巴窒息而死;而前几个被惊醒的(或许还是睡眼惺忪的)少年,兀自庆幸着自己没有吱声的明智。
生活
古拉格兴盛依旧,劳改营外的人却需要维持原来的生活:总不能什么也不做啊。古拉格并非高悬空中的巴比伦花园;虽然有些群岛地处偏远,依然有很多土地散布于人群密集之处,与大城市犬牙交错。那么,地狱岂不是和天堂毗邻而居?这当然也是一种荒谬,不过少一些温情、多一点冷漠:尽管灾难发生于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乃至深以为然:罪有应得嘛,否则政府为什么关住他们?不是有法律吗,哪里来的冤狱?哪怕其中有自己的丈夫、母亲,作为先进分子的自由居民更应该坚决划清界线(这一点中国人继承得很好)!只有这样,正常人的生活才能维持幸福、所谓古拉格的阴影才能离我们远去啊。索氏的担心,在这里从“过去”走向了“现在”——如果以为劳改营制度取消就能结束梦魇的话,显然大错特错了;因为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道德因子,已经顺着光辉教育的东风深埋进了俄国的土壤;今后世世代代的子孙,都将失去俄罗斯民族曾经拥有的淳朴风气(或许搞错了?因为经过内化的劳改营已经形成了相濡以沫的温馨氛围,可是劳改营取消了啊,美德也就……取消了)。
如果索氏的担忧不是天外飞仙,《古拉格群岛》的意义就不再是对于“历史”的回顾或者对于灾难的反思——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思考:有形的古拉格终究会消失,无形的古拉格却始终盘旋在代代人的心中。如果那种诬告、诽谤、强取豪夺的风气不散,苏联的明天又在哪里(当然,更紧迫的是:如果不为古拉格翻案,苏联走下前去的动力又在哪里?)?果然苏联在古拉格衰败后的十多年里彻底崩溃。
关羽能忍痛剐骨疗伤是以彻底告别箭毒;曹操多疑怕死拒绝华佗的建议终于落下不治之症。我们是否应该吸取前车之鉴?
其他
似乎不应该这么快搁笔,但我已经心力憔悴。阅读《古拉格群岛》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回忆并且评论《古拉格群岛》更是一种煎熬。《古拉格群岛》其实更适合指导我们的行动,而不是用来夸夸其谈。这里我暂且把其他的想法简要记录于下,以纪念那七百多个神奇的日日夜夜:
《古拉格群岛》的最后记录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件——受害对象不是任何被判刑的囚徒,而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受害方式是……军队的扫射!限于资料的缺乏索尔仁尼琴的记录并不详细完整。但仅仅是冰山一角已让人胆战心惊——政府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呢?只要是出于“维护政权”的目的,百无禁忌(难怪刑事犯是“社会亲近分子”呢,他们不妨碍主权么,不会象某些人议论时政。)!索氏的反应是如此之快,为什么有些人、乃至很多人却讳莫如深?
索氏很早就注意到了车臣人的与众不同——与官方媒体所报道的“凶残”色彩不同的是,索氏记录的车臣人显然更象是……人。他们的确不太懂得繁琐礼节、也没有什么可供歌颂的伟大情操。但他们是古拉格国度里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他们或许讨厌温情,但却赏罚分明、雷厉风行——即便是凶神恶煞的看守也不敢对他们有半分骚扰。也许从那时侯开始,车臣人已经养成了独立的精神!和一群浑浑噩噩的俄罗斯人关了这么久,谁能不产生独立的念头?
阿Q看来是“世界性人物”,劳改营的阿Q的确不少。劳改营的管理者看来都是心理学的专家:他们懂得如何调节人类心理承受能力的阈限。先让你一下子坠落到地狱的最低层,习惯一段时间后,稍稍提高一点待遇(比如增加100克面包、每个月可以多写一封信),泽克们就会感激不尽、欣喜若狂——虽然这个档次的待遇距离“正常人”还遥遥无期、虽然这个泽克的身份本来就是捏造的……
荒谬一旦稳定下来,也可以转换为正常。索氏之所以被逐出苏联、《古拉格群岛》之所以身处困境,全是因为那些“改正”的前劳改营工作人员的阻挠(先不考虑领导们的忌讳)。这也是人数相当可观的一群人啊,甚至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依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依然身居要职满口谎言。如果要翻案,岂不是要把他们眼下的幸福一扫而空?他们多年来的“工作”岂不是完全没有了意义(或者说人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为了自己的有意义,泽克们的意义是无须考虑的:你们都释放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文革的余孽,你们是否也这样抹着油光的嘴脸喃喃自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手中《古拉格群岛》注明着是“第2版”,这说明在中国仍然有一批拥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从事着良心的事业。正如索氏所言:“忘旧事者失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