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们请你们‘知则知,不知则不知’
今日看见一则标题为“岩茶新上市价格打5折 业内曝料称库存混着新茶卖”网络新闻,还是大媒体的新闻,5折?有点离谱到底什么情况,细看后我只能对媒体说:“知则知,不知则不知”别人说好,你们也说好,别人说贵你们也说贵。
有缘有故的来说,首先得说的是去年年底到年初一直都是在看到听到,媒体报道关于大红袍涨价的事情,我的承认我转载了一些,毕竟是热新闻,想提升网站值所以想搭顺风车,但事实上我对外头价格了解的情况甚少,所以不管是哪的新闻我都有准确的标注出处,一是对版权的尊重,二是有些和我说的有冲突的也能有个证据说明与我无关。现在入题:
厦门的茶业价格很高?
前几天刚刚去厦门回来,去看看厦门的客户、走访下朋友、放松下心情顺便了解下市场,事实上在厦门的批发市场里20至60的“正山小种”、“金骏眉”大有茶在,另外40至80的“大红袍”也大有茶在,这个是低端,到了茶馆又如何?我打着朋友的名号借公司买茶之名进多家茶馆进行了解,800至1200左右就可以喝到特征比较明显的老枞水仙,按照原产地的出价300至600(定价公式:一般情况下10斤青的做一斤的精茶老枞约15左右每斤+挑拣的费用约15+烘焙的费用5元/斤/次*2次烘焙+厂商的例如)茶馆出茶的利润也就是200元至900元的利润了,综合下约600元利润,扣掉开销、损耗200元大约一斤茶的利润是400元,作为一个经济特区400元的利润我不觉得过分,首先店面的投资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作为一个城市,必定有一定的消费水平,而几万元一斤的“大红袍”进了几家茶馆确实未闻,也许媒体运气比较好走进的都有几万元的大红袍。就凭一句某公司称一斤茶业换捷达的标题就能说明正有人买?或者真有人敢卖?作为长期的商人没有人愿意短期短线,都希望长期稳定,利润低不要紧,而这些新闻行为最终导致的只有不够客观的引导消费者,在我看来仅仅是一个网络运作给公司宣传的软文而已,在此呼吁各位茶客,客观的看待这些媒体的短线消息,“无趣则无问,有心则自问,闻而不问虚也。”
接着回到开题说的那篇新闻
文中说道“不少所谓的“新茶”,价格竟可以随便砍,有的甚至可打到5折。”“库存混着新茶卖”文中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大体是,去年的茶所以价格低,试问为什么去年的茶价格何以低于5折出售?库存混着新茶卖,言下之意库存不存在好茶?这位记者同志,我想你还不知道武夷岩茶的陈茶是什么概念吧?另外,去年茶市虚高,虚到什么程度,根本没有几单高价的茶,基本上为了保留客户都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否则客户走了,生意没了,哪个划得来,做茶的应该把这叫习惯性的常识不会犯这样的错,我这样的小户茶店,一年才走几千斤,人家茶农在去年基本上也是前年什么价去年什么价,即不知,谈何引导?
“事实上,眼下岩茶刚结束毛茶初制阶段,但制作岩茶经历毛茶(初制茶)完成后,还要挑拣茶梗,剔除黄片,再经巡茶者拣出不够好的茶条。”武夷山茶叶界一位资深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上市的新茶,其制作过程只能算完成一半工序,品质不稳定。因此,消费者只能尝尝鲜,不能耐久存放,建议在一个月内喝完。”这也是文字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断章取义了,这里说的只能说对了一半,武夷岩茶的发酵定义准确的说,应该是不完全发酵,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清香与熟香的区别的,简单的说,清香的茶发酵程度比较低,当然香气上也比较清爽、清香,火候自然也比较低,烘焙的工艺一般仅做轻走水(中火轻烘焙,去除茶叶中的汁水)。而熟香的茶一半来说烘焙至少有2道火,一是走水(走水后由烘焙师傅品饮后决定后面走火的轻重和次数)二是由第一道走水后师傅定的火,有些茶因为口感的需要也做3道4道。一般的走水后3至7天后既可喝到比较稳定的的清香茶,而熟香的茶一般情况下走水后需要15天至30左右(具体需要品饮),然后是第二道火接着又是15到30天左右,这样基本上也就到7、8月了。总结来说清香的茶现在已经可以喝到,熟香的茶要等7、8月才可以喝,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这一两年才改变的。而清香与熟香的茶,并不是好茶品质与坏品质的区别,是茶发酵与火的区别,主要是为了让不同口感需求的人都可以来尝试,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的说法了。
有缘有故的来说,首先得说的是去年年底到年初一直都是在看到听到,媒体报道关于大红袍涨价的事情,我的承认我转载了一些,毕竟是热新闻,想提升网站值所以想搭顺风车,但事实上我对外头价格了解的情况甚少,所以不管是哪的新闻我都有准确的标注出处,一是对版权的尊重,二是有些和我说的有冲突的也能有个证据说明与我无关。现在入题:
厦门的茶业价格很高?
前几天刚刚去厦门回来,去看看厦门的客户、走访下朋友、放松下心情顺便了解下市场,事实上在厦门的批发市场里20至60的“正山小种”、“金骏眉”大有茶在,另外40至80的“大红袍”也大有茶在,这个是低端,到了茶馆又如何?我打着朋友的名号借公司买茶之名进多家茶馆进行了解,800至1200左右就可以喝到特征比较明显的老枞水仙,按照原产地的出价300至600(定价公式:一般情况下10斤青的做一斤的精茶老枞约15左右每斤+挑拣的费用约15+烘焙的费用5元/斤/次*2次烘焙+厂商的例如)茶馆出茶的利润也就是200元至900元的利润了,综合下约600元利润,扣掉开销、损耗200元大约一斤茶的利润是400元,作为一个经济特区400元的利润我不觉得过分,首先店面的投资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作为一个城市,必定有一定的消费水平,而几万元一斤的“大红袍”进了几家茶馆确实未闻,也许媒体运气比较好走进的都有几万元的大红袍。就凭一句某公司称一斤茶业换捷达的标题就能说明正有人买?或者真有人敢卖?作为长期的商人没有人愿意短期短线,都希望长期稳定,利润低不要紧,而这些新闻行为最终导致的只有不够客观的引导消费者,在我看来仅仅是一个网络运作给公司宣传的软文而已,在此呼吁各位茶客,客观的看待这些媒体的短线消息,“无趣则无问,有心则自问,闻而不问虚也。”
接着回到开题说的那篇新闻
文中说道“不少所谓的“新茶”,价格竟可以随便砍,有的甚至可打到5折。”“库存混着新茶卖”文中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大体是,去年的茶所以价格低,试问为什么去年的茶价格何以低于5折出售?库存混着新茶卖,言下之意库存不存在好茶?这位记者同志,我想你还不知道武夷岩茶的陈茶是什么概念吧?另外,去年茶市虚高,虚到什么程度,根本没有几单高价的茶,基本上为了保留客户都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否则客户走了,生意没了,哪个划得来,做茶的应该把这叫习惯性的常识不会犯这样的错,我这样的小户茶店,一年才走几千斤,人家茶农在去年基本上也是前年什么价去年什么价,即不知,谈何引导?
“事实上,眼下岩茶刚结束毛茶初制阶段,但制作岩茶经历毛茶(初制茶)完成后,还要挑拣茶梗,剔除黄片,再经巡茶者拣出不够好的茶条。”武夷山茶叶界一位资深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上市的新茶,其制作过程只能算完成一半工序,品质不稳定。因此,消费者只能尝尝鲜,不能耐久存放,建议在一个月内喝完。”这也是文字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断章取义了,这里说的只能说对了一半,武夷岩茶的发酵定义准确的说,应该是不完全发酵,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清香与熟香的区别的,简单的说,清香的茶发酵程度比较低,当然香气上也比较清爽、清香,火候自然也比较低,烘焙的工艺一般仅做轻走水(中火轻烘焙,去除茶叶中的汁水)。而熟香的茶一半来说烘焙至少有2道火,一是走水(走水后由烘焙师傅品饮后决定后面走火的轻重和次数)二是由第一道走水后师傅定的火,有些茶因为口感的需要也做3道4道。一般的走水后3至7天后既可喝到比较稳定的的清香茶,而熟香的茶一般情况下走水后需要15天至30左右(具体需要品饮),然后是第二道火接着又是15到30天左右,这样基本上也就到7、8月了。总结来说清香的茶现在已经可以喝到,熟香的茶要等7、8月才可以喝,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这一两年才改变的。而清香与熟香的茶,并不是好茶品质与坏品质的区别,是茶发酵与火的区别,主要是为了让不同口感需求的人都可以来尝试,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