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书
天气热,在宿舍看闻一多的《唐诗杂论》,写得好,见识和学养都不是现今能有的。某些地方似乎略有偏颇,也未尝不可取,没有自己的意见才是最可怕的。
想起家里爸爸有本《唐诗三百首》,早已经黄到了封底,渗过纸背的蓝黑墨水,认真地写着:
一九八七年
购于船城新华书店
上次寒假时候翻出来看,我还特别取笑他,“爸爸,这书你有没有看过啊,还是只看了封面。”爸爸瞄了一眼自己旧日的笔迹,只是答,“看过的”。
家里还有本差不多时候买的《西游记》,只有上册。我小时候就纳闷,怎么只有上册啊。后来听说是有上、中、下三册的,好像分别放在我们家、三叔家、大姑家。那个时候有一本书不容易。他们也都还是轻轻的年纪。
我三岁上小学,每天只是小可怜一般泪汪汪上下学堂,还不明白事,更不懂得要爱惜书本。(其实是还不懂得爱惜任何事物,现在也没学好多少。)上了一个月的课语文课本就成了油渣,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下午放学回家拿出课本来写作业,终于还是被爸爸逮着了,他说了我几句,罚了一会站之后已经是晚上,看我困了就让我睡下,自己给我补书。重新线装修好,针线、胶水、透明胶都用上了,然后用高高一摞书镇压了一夜。
第二天我起了床,想着昨天挨的骂,怯生生恹纠纠晕头晕脑的就上学去了,压根忘了书还在桌子上压着,到了学校早读才晓得没带,又跑回来取,吓得满头的汗。现在都忘不了。也从此长了爱书的记性。
想起家里爸爸有本《唐诗三百首》,早已经黄到了封底,渗过纸背的蓝黑墨水,认真地写着:
一九八七年
购于船城新华书店
上次寒假时候翻出来看,我还特别取笑他,“爸爸,这书你有没有看过啊,还是只看了封面。”爸爸瞄了一眼自己旧日的笔迹,只是答,“看过的”。
家里还有本差不多时候买的《西游记》,只有上册。我小时候就纳闷,怎么只有上册啊。后来听说是有上、中、下三册的,好像分别放在我们家、三叔家、大姑家。那个时候有一本书不容易。他们也都还是轻轻的年纪。
我三岁上小学,每天只是小可怜一般泪汪汪上下学堂,还不明白事,更不懂得要爱惜书本。(其实是还不懂得爱惜任何事物,现在也没学好多少。)上了一个月的课语文课本就成了油渣,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下午放学回家拿出课本来写作业,终于还是被爸爸逮着了,他说了我几句,罚了一会站之后已经是晚上,看我困了就让我睡下,自己给我补书。重新线装修好,针线、胶水、透明胶都用上了,然后用高高一摞书镇压了一夜。
第二天我起了床,想着昨天挨的骂,怯生生恹纠纠晕头晕脑的就上学去了,压根忘了书还在桌子上压着,到了学校早读才晓得没带,又跑回来取,吓得满头的汗。现在都忘不了。也从此长了爱书的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