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人不需要乔丹科比
手脚生茧、勤奋不辍,这只是普通大众的生活模式,但凯尔特人却把它演绎成了一种独有的贵族理念。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只有区区两百年历史的美利坚历史绝不可能和历史意味浓厚的贵族字眼扯上关系,美国人的粗俗和无知曾经被欧洲绅士们嗤之以鼻。
但事实上,这里真的有贵族,虽然他们地处美利坚大国的偏僻一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普通农夫无异,但他们却拥有一颗倔强、坚韧的心,他们行事稍显沉闷但却透着一丝傲慢,这是典型的英格兰贵族风格。凯尔特人就是在新英格兰文化氛围中浸润而生的球队,他们球风不饰雕琢却实用大气,他们从不追风媚俗,因为他们骨子里浸淫着坚定如一的信念,这一如当年甘冒生命危险,却要用三叶草感化异教徒的圣帕特里克。红衣主教在临终前嘱托道:“凯尔特人远不止是一支球队,这更是一种生活理念,谁丢掉它,他就要下地狱。”
《体育天地·MVP》记者付政浩
当拉塞尔和加奈特并肩站立时,你会发现这是历史的轮回。当披上凯尔特人队服的那一霎那,他们已经抛弃了单纯个人数据的奢华并领悟到了凯尔特人的整体理念,平民化的个人数据背后是他们整体理念的升华。
凯尔特人的作风不饰虚华,他们没有湖人队单骑救主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勇士队疯子似的生猛攻击。这支球队铅华洗尽,他们推崇团结和智慧,他们看似沉闷呆板,但你不能否认,这种打法为他们带来了17座总冠军奖杯。
早在洪荒的60年代,NBA各路英雄就层出不穷,张伯伦、韦斯特、贝勒乃至巴里都是神魔附体的砍分高手,他们是联盟人气的保障,是万众敬仰的城市英雄。至于凯尔特人,“他们是群肆意搞破坏的乡下人。”湖人老板肖特曾经这样评价凯尔特人。
是的,凯尔特人确实像一群平民,他们不讲究繁文缛节,他们只会实实在在地打拼。当那些得分手疯狂得分并沉浸在自我陶醉的世界里时,凯尔特人却像一群麻木不仁的机器人,他们会在这些人最兴奋的时候像拍苍蝇一样将他们拍倒在地。于是,无所不能的张伯伦只能尴尬地在罚球线前挣扎,“砍鲨战术”?当时的老尼尔森还只是绿衫军板凳席最末端的球员,但他在看饮水机和递毛巾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对付张伯伦。而韦斯特的鼻梁更是屡屡被哈弗里切克撞断,哈弗里切克总是对着韦斯特说:“杰里,对不起”,但这位最佳第六人鼻祖下次再撞韦斯特时,他依旧连眼睛都不眨。
凯尔特人的球员对防守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他们从来不能容忍对手肆意在头顶得分。为了能够阻止对手,他们能够使出各种手段。麦克海尔过肩摔兰比斯只是绿衫军凶狠犯规的一个缩影,为了能够击败对手,伯德能够48分钟不停地说垃圾话,而红衣主教甚至能够当场和对方主教练掐架。你从来别指望拉塞尔和张伯伦像英雄般地一对一单挑,张伯伦的每一次进攻都会吸引对方三个人的疯狂包夹。在凯尔特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单挑”这样的字眼,他们有的只是团结一致、全力以赴。
《波士顿邮报》的专栏作家舒曼曾经在2005年撰文写道:“这支球队永远不可能出现乔丹或者科比这样的孤胆英雄,不是我们得到不到,而是我们不需要。”
如果说红衣主教撑起了凯尔特人的半壁江山的话,相信没有人会持有异议。
自从1950年他撇妻离子从华盛顿一人来到波士顿,到2006年身患重病才重返华盛顿安享晚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主教一直都在为绿衫军的辉煌而殚精竭虑。放眼全美四大职业联赛,能够如此恒久如一的也只有奥尔巴赫一人而已。
当年奥尔巴赫坐车火车从华盛顿风尘仆仆地赶到波士顿和老板沃尔特·布朗相会时,布朗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支球队就拜托你了,希望你能够按照凯尔特人的理念来管理它。”
从那天起,奥尔巴赫办公室的墙壁上就挂着一副标语“荣耀与坚持”。“这就是凯尔特人的含义”,多年后,主教指着标语对一脸青涩的伯德说。终其一生,主教都在恪守着凯尔特人的理念。虽然作为犹太人的后裔,主教大人很多时候总是显得有点过于功利,但在他玩弄权术的背后,是他那颗永远追逐荣耀的心。
为了组建王朝,他可以近乎哄骗地从老鹰队那里拿到榜眼签并选中拉塞尔;为了在70年代迅速复兴,他可以断然摆烂来获取高顺位选秀权;为了得到伯德,他可以赌博似的白等伯德一年……
最终,奥尔巴赫从这些赌博中获取超值回报。考恩斯实现了凯尔特人70年代的中兴;70年代的独王阿奇巴尔德能够在洗心革面,成为团队球员;超音速的绝对领袖丹尼斯·约翰逊在这里甘心成为球队的四号人物;已经行将就木的沃尔顿在凯尔特人焕发职业生涯第二春。
在奥尔巴赫的推动下,凯尔特人王朝似乎生生不息、人才层出不穷。如果不是1986年伦·拜亚斯的意外死亡,也许90年代根本不可能出现公牛王朝独坐江山的局面。
杰克逊超越奥尔巴赫?这只是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也许杰克逊可以再多拿几个冠军戒指,但他在NBA乃至整个美国篮球界的地位永远也无法超越奥尔巴赫,因为奥尔巴赫从来就不单单是一个教练这么简单。
红衣主教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教练,从某种意义上他是一支球队的灵魂设计师。
他不仅能够在临场执教上取得卓越战绩,而且他能够为这支球队选拔人才,从全局的高度来把握球队的发展方向。杰克逊也许可以永远保持着自己率队夺冠的纪录,但他永远无法像奥尔巴赫那样深刻地能够影响一支球队。终其一生,杰克逊只是一名伟大的教练,而奥尔巴赫却是一支球队乃至整个联盟的教父。
首先,单就论其调教球员就少有人及。他没有像杰克逊那样手里永远是一副好牌,无论是公牛时期的乔丹、皮蓬还是湖人的OK组合,这些巨星在杰克逊接手前已经凸现王朝雏形,杰克逊只需将他们融合成一体,顺着超级球星的特点来布置战术。但奥尔巴赫却需要将各种有缺陷的球员首先锻造成合格的螺丝钉,然后让他们在凯尔特人这部机器上发挥各自己的作用。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一个挑三拣四,一个就地取材,功力高下,不言自明。
其次,奥尔巴赫的战术创新能力亘古未有。奥尔巴赫从来不会拘泥于什么三角进攻或者是普林斯顿。高手者,片花寸草,皆能成为杀人利器,奥尔巴赫从来不会固守单调的战术理念,高明如主教大人者总能够随时创造地发挥战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球员的攻击火力,奥尔巴赫软硬兼施,让弗兰克·拉姆齐成为 NBA第一代第六人,而哈弗里切克将第六人的作用发扬光大;为了让拉塞尔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在内线和对手硬碰硬,主教大人又设计出了中锋拉空内线,后卫切入上篮的进攻模式;为了能够最大可能地激励队员士气,他能够用抽雪茄这样的心理战来激发队员逆转取胜。
再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奥尔巴赫更是联盟史上最卓越的球队管理者。他能够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拉塞尔那样的建队基石,他也能够围绕着核心来拼凑最合理的人员配置。得志之时,奥尔巴赫能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果断地退居幕后提拔新人;失意之时,不计寸城片土的得失,为了未来大计,不惜断然眼前的蝇头小利。把握全局,纵览天下大势,主教大人视野之长远、心胸之开阔世所罕见。于是,在1992年伯德退役以前,这支凯尔特人似乎从来就没有没落过一样。
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影响了凯尔特人一支队伍,而且影响了整个联盟的发展轨道。他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影响NBA的一个时代,直到今天,联盟的很多规章法典的扉页里还残留着主教大人的雪茄味道。
他首先开创了试训球员的最原始选秀模式;他利用主场球迷的助威声来向裁判施压,主场优势由此正式出现;他建议总决赛采取2-3-2的比赛模式;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伯德条款……主教对整个联盟的发展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奥尔巴赫的微笑和他嘴里的雪茄已经成为了凯尔特人历史上最恒久的画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球员灌输凯尔特人的生活理念。这些球员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此前或恶贯满盈,或懦弱无能,或狂妄自大,或胸无大志,但在这里,他们都会迅速皈依为典型的凯尔特人,低调但却又无比渴望荣耀。
与防守端的肆无忌惮相比,凯尔特人在进攻端却相当平和冷静。
这支球队没有像三角战术那样华丽的称谓,但他们从古至今的打法都遵循着篮球的基本原理。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把球传给那个处于空位的球员,这就是他们60年来一贯坚持的进攻法则。
拉里·伯德被誉为史上最佳小前锋,但他职业生涯总共只得到21791分,只排在历史第25位;加奈特在来到凯尔特人前,连续四个赛季 20+10+5,但来到凯尔特人后的两个赛季,他场均只有18.8和15.8分。谁会怀疑伯德和加奈特的得分能力?惟一的解释就是他们不想得分,他们的体系要求他们少得分。
看看吧,凯尔特人队史上得分最多的却是万年替补哈弗里切克,这更加令人对凯尔特人的进攻体系感到好奇。一支联盟历史上17次问鼎总冠军的豪门球队里,居然只有一个球员进入联盟历史得分榜的前20位,这的确不可思议(对比一下,湖人史上有7名球员进入得分榜的前20位)。
另一项数据或许能够更加清晰地说明凯尔特人的进攻体系。在NBA历史得分榜的前50位,凯尔特人有6人进入,而当这一数据扩展到前100位时,凯尔特人入选的人数则达到了惊人的25人。
相比于其他球队的过分倚仗明星球员的打法,凯尔特人的进攻体系则依赖于每一名球员的发挥。当加奈特在与76人的比赛里打了三节只得到6分而球队却领先20分时,里弗斯问道:“KG,有没有兴趣再上场打会?”“噢,不,我想休息了。”“我想你应该知道你只得了6分吧。”“谁在乎呢?”
是的,凯尔特人从来不在乎个人的数据如何,他们只在乎球队的胜利。这支球队从来不会闹出什么争夺球权、比拼得分的闹剧,更不会因为老大老二的争权夺利而分崩离析。在他们眼里,数据根本无法和和集体的胜利相提并论。在1985年凯尔特人与爵士的比赛里,比赛打到第三节中段,凯尔特人已经足足领先 30分,伯德选择下场休息。而此时他的技术统计为30分、12个篮板、10次助攻、9次抢断。全场球迷都希望能够见证一次超级四双,甚至主教练都走到伯德面前希望他能够继续上场,但伯德拒绝了,“谢谢教练,但我今天想休息了。”
是的,他们的进攻永远都缺少华丽的个人表演,更没有劲爆十足的暴力扣篮,但他们却掌握着篮球篮球真理,他们踏实、勤勉、不投机取巧。他们的篮球比赛是真正的团队比赛,即便你可以如上帝附体般爆砍63分,但胜利永远属于凯尔特人。和某人跳到队友背上抢篮板来刷三双的行径相比,如伯德视个人数据敝履者又有几人呢?能够视个人得失如浮云,凯尔特人的这种风度也唯有贵族才能具备。
凯尔特人历史上只有一次获得状元签(1980年)但就是这惟一的一次状元签也被交易给了勇士。
这意味着他们从来有得到过挑选最有天赋球员的机会,但问题是,凯尔特人队史上的号码已经退得没剩几个了。
在凯尔特人效力过的状元只有处于职业生涯暮年的沃尔顿一人,而当时的沃尔顿也已经只剩下两分功力而已。而榜眼也不过是拉塞尔和拜亚斯两人而已,而且拜亚斯一场没打就呜呼哀哉了。所以,这支球队单从天赋而言不过联盟中上游。考虑到凯尔特人已经拥有超过60年的历史,缺少高顺位新秀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他们得到的球员中有只会防守的拉塞尔,擅长投篮打铁的库西,还有投篮能力更逊于库西的哈弗里切克,有缺乏中距离投篮的沙曼,有木讷寡言的KC琼斯,有身体素质一般的考恩斯和伯德,有用手多过用脑的麦克海尔,有无端诡异微笑的皮尔斯。这些人中惟有拉塞尔和麦克海尔位列选秀三甲之内,但要知道拉塞尔从旧金山大学出来时更像是一个短跑运动员,他的进攻能力几乎接近零;而麦克海尔一开始只不过是场均个位数的替补而已。虽然这些球员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但他们都在凯尔特人这座大熔炉里面得到了全面的锤炼,最终各自也都修成正果。
与其相信主教大人在选秀时有未卜先知之能,毋宁说或许凯尔特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有独到之处。在拉塞尔刚进入联盟时,正值“完美巨人”麦肯结束其统治,各支球队都在寻找下一个麦肯之时,麦肯攻守平衡,进攻技术细腻柔和,但拉塞尔很显然和麦肯截然不同,他的进攻完全依靠出色的运动能力补篮得分。在这种情况下,凯尔特人却能够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可以逼迫拉塞尔像麦肯那样站在篮下主导比赛,相反,球队根据拉塞尔快速移动的特点设计出了新的战术:进攻时,拉塞尔拉空内线,让后卫切入上篮得分;防守端,拉塞尔凭借快速移动封盖对手。
不要小看这一战术,在当时禁区几乎就是大个子的天下,后卫们很少会进内线得分。凯尔特人开风气之先,围绕着拉塞尔扬长避短,这让凯尔特人人尽其用,拉塞尔专注于防守,小个子球员能够随时切入内线分球。不落阵地,快速攻守转换,于是凯尔特人13年间11次夺冠。很难说清到底是拉塞尔成就凯尔特人还是凯尔特人成就了拉塞尔,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拉塞尔遇到范甘迪这样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教练,那么他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而凯尔特人也不可能成就一代王朝。
凯尔特人队史上从来没有像乔丹、科比这样激动人心的超级得分手,更没有像“魔术师”、马拉维齐这样随心所欲的传球高手(不要忘记库西当年因为球风稍显华丽就差点惨遭遗弃的遭遇)。在凯尔特人的生活理念熏陶下,这支球队的每名球员都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精诚团结,这是凯尔特人能够成功的秘诀,也是那些天赋并不出众的球员能够最终成才的原因所在。
欠缺天赋的球队也许会被视为平民球队,但能够固守传统,勤能补拙,能够用独树一帜的球队理念数十年如一日地建设球队,这种坚韧和勤恳是很多球队所无法做到的。不为外部环境所动,能够坚持信念,呆板但却更见执着,固执中却凸现高傲,这是贵族独有的风骨。这就是凯尔特人,作风朴实无华但信念高贵无比,另类的贵族,另类的人生。
凯尔特人的一个独有现象,这支球队的核心并不一定会用出色的数据来展现领袖作用,相反,那些配角则往往能够有更出彩的表现。
主角搭台,配角唱戏,这是凯尔特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主教大人曾经在教训手下时说过:“你们的贡献大小并不以数据为基准,而是以我看到的真相来做参考。”主教大人有此感悟,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凯尔特人的独特性。凯尔特人坚持团队精神,这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全体球员的积极性,但这也很容易掩盖球队核心的贡献。
凯尔特人八连冠时期,拉塞尔的作用被简单化处理,他更多地在防守端起作用,超级蓝领,无外乎如此,而投篮得分这些引人注目的事情则完全交给了后场双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库西连续八次成为联盟助攻王,而萨姆·琼斯则成为关键先生和得分高手,后场双枪威风凛凛,人气暴涨,但他们能够在进攻端如此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拉塞尔在背后的支援,后场双枪是借助拉塞尔的帮助才能够屡屡在进攻端有所斩获,但当时一些球迷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70年代中期,考恩斯无疑是这支球队的领军人物和攻守核心,但这位1976年的中锋的能力并未完全得到认可。1974年总决赛考恩斯成为凯尔特人的内线栅栏,这让凯尔特人成功地击败勇士队夺冠,但总决赛MVP却颁给了乔乔·怀特,当时那支球队的三号人物,一位外线定点投手。一个球队的边缘人物只因为投进了足够多的空位投篮就被所谓的专家选为MVP,这不知道应该是考恩斯的悲哀,还是怀特的幸运。但历史记住的只有考恩斯是70年代凯尔特人的灵魂,而怀特,虽然他拿到了MVP奖杯,但又有多少人记得他的模样呢?
在80年代初期,伯德已经完全确立了自己球队核心的地位。当时那只凯尔特人队中有伯德、麦克海尔、帕里什、阿奇巴尔德四位NBA50大巨星,但在1981年总决赛里,场均15分15篮板7.5次助攻的伯德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MVP奖杯颁给场均17.6分的麦克斯韦尔,顺便说一声,在凯尔特人如此热衷给球员退役的传统下,这哥们居然未能享受殊荣,你完全可以想象他在当时的那支球队是什么地位,但总决赛MVP却是他。
再看看新世纪吧。当凯尔特人组建三巨头后他们当赛季立即豪取66胜而且拿到总冠军。这支球队攻守的核心毫无疑问是加奈特,正是他的积极防守才让凯尔特人发生了质变,看看上赛季和这赛季凯尔特人季后赛防守强度的差距,你就明白加奈特之于这支球队,正如拉塞尔之于八连冠时期的凯尔特人,但总决赛 MVP给了皮尔斯。直到今天,皮尔斯从来就不是联盟的一线巨星,如果今天就退役,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恐怕远远逊于加奈特,但问题是,他拿到了MVP奖杯,而且还信心倍增地自号“联盟第一人”,凯尔特人这种传统真的很有趣。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只有区区两百年历史的美利坚历史绝不可能和历史意味浓厚的贵族字眼扯上关系,美国人的粗俗和无知曾经被欧洲绅士们嗤之以鼻。
但事实上,这里真的有贵族,虽然他们地处美利坚大国的偏僻一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普通农夫无异,但他们却拥有一颗倔强、坚韧的心,他们行事稍显沉闷但却透着一丝傲慢,这是典型的英格兰贵族风格。凯尔特人就是在新英格兰文化氛围中浸润而生的球队,他们球风不饰雕琢却实用大气,他们从不追风媚俗,因为他们骨子里浸淫着坚定如一的信念,这一如当年甘冒生命危险,却要用三叶草感化异教徒的圣帕特里克。红衣主教在临终前嘱托道:“凯尔特人远不止是一支球队,这更是一种生活理念,谁丢掉它,他就要下地狱。”
《体育天地·MVP》记者付政浩
当拉塞尔和加奈特并肩站立时,你会发现这是历史的轮回。当披上凯尔特人队服的那一霎那,他们已经抛弃了单纯个人数据的奢华并领悟到了凯尔特人的整体理念,平民化的个人数据背后是他们整体理念的升华。
凯尔特人的作风不饰虚华,他们没有湖人队单骑救主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勇士队疯子似的生猛攻击。这支球队铅华洗尽,他们推崇团结和智慧,他们看似沉闷呆板,但你不能否认,这种打法为他们带来了17座总冠军奖杯。
早在洪荒的60年代,NBA各路英雄就层出不穷,张伯伦、韦斯特、贝勒乃至巴里都是神魔附体的砍分高手,他们是联盟人气的保障,是万众敬仰的城市英雄。至于凯尔特人,“他们是群肆意搞破坏的乡下人。”湖人老板肖特曾经这样评价凯尔特人。
是的,凯尔特人确实像一群平民,他们不讲究繁文缛节,他们只会实实在在地打拼。当那些得分手疯狂得分并沉浸在自我陶醉的世界里时,凯尔特人却像一群麻木不仁的机器人,他们会在这些人最兴奋的时候像拍苍蝇一样将他们拍倒在地。于是,无所不能的张伯伦只能尴尬地在罚球线前挣扎,“砍鲨战术”?当时的老尼尔森还只是绿衫军板凳席最末端的球员,但他在看饮水机和递毛巾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对付张伯伦。而韦斯特的鼻梁更是屡屡被哈弗里切克撞断,哈弗里切克总是对着韦斯特说:“杰里,对不起”,但这位最佳第六人鼻祖下次再撞韦斯特时,他依旧连眼睛都不眨。
凯尔特人的球员对防守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他们从来不能容忍对手肆意在头顶得分。为了能够阻止对手,他们能够使出各种手段。麦克海尔过肩摔兰比斯只是绿衫军凶狠犯规的一个缩影,为了能够击败对手,伯德能够48分钟不停地说垃圾话,而红衣主教甚至能够当场和对方主教练掐架。你从来别指望拉塞尔和张伯伦像英雄般地一对一单挑,张伯伦的每一次进攻都会吸引对方三个人的疯狂包夹。在凯尔特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单挑”这样的字眼,他们有的只是团结一致、全力以赴。
《波士顿邮报》的专栏作家舒曼曾经在2005年撰文写道:“这支球队永远不可能出现乔丹或者科比这样的孤胆英雄,不是我们得到不到,而是我们不需要。”
如果说红衣主教撑起了凯尔特人的半壁江山的话,相信没有人会持有异议。
自从1950年他撇妻离子从华盛顿一人来到波士顿,到2006年身患重病才重返华盛顿安享晚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主教一直都在为绿衫军的辉煌而殚精竭虑。放眼全美四大职业联赛,能够如此恒久如一的也只有奥尔巴赫一人而已。
当年奥尔巴赫坐车火车从华盛顿风尘仆仆地赶到波士顿和老板沃尔特·布朗相会时,布朗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支球队就拜托你了,希望你能够按照凯尔特人的理念来管理它。”
从那天起,奥尔巴赫办公室的墙壁上就挂着一副标语“荣耀与坚持”。“这就是凯尔特人的含义”,多年后,主教指着标语对一脸青涩的伯德说。终其一生,主教都在恪守着凯尔特人的理念。虽然作为犹太人的后裔,主教大人很多时候总是显得有点过于功利,但在他玩弄权术的背后,是他那颗永远追逐荣耀的心。
为了组建王朝,他可以近乎哄骗地从老鹰队那里拿到榜眼签并选中拉塞尔;为了在70年代迅速复兴,他可以断然摆烂来获取高顺位选秀权;为了得到伯德,他可以赌博似的白等伯德一年……
最终,奥尔巴赫从这些赌博中获取超值回报。考恩斯实现了凯尔特人70年代的中兴;70年代的独王阿奇巴尔德能够在洗心革面,成为团队球员;超音速的绝对领袖丹尼斯·约翰逊在这里甘心成为球队的四号人物;已经行将就木的沃尔顿在凯尔特人焕发职业生涯第二春。
在奥尔巴赫的推动下,凯尔特人王朝似乎生生不息、人才层出不穷。如果不是1986年伦·拜亚斯的意外死亡,也许90年代根本不可能出现公牛王朝独坐江山的局面。
杰克逊超越奥尔巴赫?这只是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也许杰克逊可以再多拿几个冠军戒指,但他在NBA乃至整个美国篮球界的地位永远也无法超越奥尔巴赫,因为奥尔巴赫从来就不单单是一个教练这么简单。
红衣主教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教练,从某种意义上他是一支球队的灵魂设计师。
他不仅能够在临场执教上取得卓越战绩,而且他能够为这支球队选拔人才,从全局的高度来把握球队的发展方向。杰克逊也许可以永远保持着自己率队夺冠的纪录,但他永远无法像奥尔巴赫那样深刻地能够影响一支球队。终其一生,杰克逊只是一名伟大的教练,而奥尔巴赫却是一支球队乃至整个联盟的教父。
首先,单就论其调教球员就少有人及。他没有像杰克逊那样手里永远是一副好牌,无论是公牛时期的乔丹、皮蓬还是湖人的OK组合,这些巨星在杰克逊接手前已经凸现王朝雏形,杰克逊只需将他们融合成一体,顺着超级球星的特点来布置战术。但奥尔巴赫却需要将各种有缺陷的球员首先锻造成合格的螺丝钉,然后让他们在凯尔特人这部机器上发挥各自己的作用。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一个挑三拣四,一个就地取材,功力高下,不言自明。
其次,奥尔巴赫的战术创新能力亘古未有。奥尔巴赫从来不会拘泥于什么三角进攻或者是普林斯顿。高手者,片花寸草,皆能成为杀人利器,奥尔巴赫从来不会固守单调的战术理念,高明如主教大人者总能够随时创造地发挥战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球员的攻击火力,奥尔巴赫软硬兼施,让弗兰克·拉姆齐成为 NBA第一代第六人,而哈弗里切克将第六人的作用发扬光大;为了让拉塞尔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在内线和对手硬碰硬,主教大人又设计出了中锋拉空内线,后卫切入上篮的进攻模式;为了能够最大可能地激励队员士气,他能够用抽雪茄这样的心理战来激发队员逆转取胜。
再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奥尔巴赫更是联盟史上最卓越的球队管理者。他能够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拉塞尔那样的建队基石,他也能够围绕着核心来拼凑最合理的人员配置。得志之时,奥尔巴赫能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果断地退居幕后提拔新人;失意之时,不计寸城片土的得失,为了未来大计,不惜断然眼前的蝇头小利。把握全局,纵览天下大势,主教大人视野之长远、心胸之开阔世所罕见。于是,在1992年伯德退役以前,这支凯尔特人似乎从来就没有没落过一样。
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影响了凯尔特人一支队伍,而且影响了整个联盟的发展轨道。他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影响NBA的一个时代,直到今天,联盟的很多规章法典的扉页里还残留着主教大人的雪茄味道。
他首先开创了试训球员的最原始选秀模式;他利用主场球迷的助威声来向裁判施压,主场优势由此正式出现;他建议总决赛采取2-3-2的比赛模式;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伯德条款……主教对整个联盟的发展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奥尔巴赫的微笑和他嘴里的雪茄已经成为了凯尔特人历史上最恒久的画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球员灌输凯尔特人的生活理念。这些球员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此前或恶贯满盈,或懦弱无能,或狂妄自大,或胸无大志,但在这里,他们都会迅速皈依为典型的凯尔特人,低调但却又无比渴望荣耀。
与防守端的肆无忌惮相比,凯尔特人在进攻端却相当平和冷静。
这支球队没有像三角战术那样华丽的称谓,但他们从古至今的打法都遵循着篮球的基本原理。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把球传给那个处于空位的球员,这就是他们60年来一贯坚持的进攻法则。
拉里·伯德被誉为史上最佳小前锋,但他职业生涯总共只得到21791分,只排在历史第25位;加奈特在来到凯尔特人前,连续四个赛季 20+10+5,但来到凯尔特人后的两个赛季,他场均只有18.8和15.8分。谁会怀疑伯德和加奈特的得分能力?惟一的解释就是他们不想得分,他们的体系要求他们少得分。
看看吧,凯尔特人队史上得分最多的却是万年替补哈弗里切克,这更加令人对凯尔特人的进攻体系感到好奇。一支联盟历史上17次问鼎总冠军的豪门球队里,居然只有一个球员进入联盟历史得分榜的前20位,这的确不可思议(对比一下,湖人史上有7名球员进入得分榜的前20位)。
另一项数据或许能够更加清晰地说明凯尔特人的进攻体系。在NBA历史得分榜的前50位,凯尔特人有6人进入,而当这一数据扩展到前100位时,凯尔特人入选的人数则达到了惊人的25人。
相比于其他球队的过分倚仗明星球员的打法,凯尔特人的进攻体系则依赖于每一名球员的发挥。当加奈特在与76人的比赛里打了三节只得到6分而球队却领先20分时,里弗斯问道:“KG,有没有兴趣再上场打会?”“噢,不,我想休息了。”“我想你应该知道你只得了6分吧。”“谁在乎呢?”
是的,凯尔特人从来不在乎个人的数据如何,他们只在乎球队的胜利。这支球队从来不会闹出什么争夺球权、比拼得分的闹剧,更不会因为老大老二的争权夺利而分崩离析。在他们眼里,数据根本无法和和集体的胜利相提并论。在1985年凯尔特人与爵士的比赛里,比赛打到第三节中段,凯尔特人已经足足领先 30分,伯德选择下场休息。而此时他的技术统计为30分、12个篮板、10次助攻、9次抢断。全场球迷都希望能够见证一次超级四双,甚至主教练都走到伯德面前希望他能够继续上场,但伯德拒绝了,“谢谢教练,但我今天想休息了。”
是的,他们的进攻永远都缺少华丽的个人表演,更没有劲爆十足的暴力扣篮,但他们却掌握着篮球篮球真理,他们踏实、勤勉、不投机取巧。他们的篮球比赛是真正的团队比赛,即便你可以如上帝附体般爆砍63分,但胜利永远属于凯尔特人。和某人跳到队友背上抢篮板来刷三双的行径相比,如伯德视个人数据敝履者又有几人呢?能够视个人得失如浮云,凯尔特人的这种风度也唯有贵族才能具备。
凯尔特人历史上只有一次获得状元签(1980年)但就是这惟一的一次状元签也被交易给了勇士。
这意味着他们从来有得到过挑选最有天赋球员的机会,但问题是,凯尔特人队史上的号码已经退得没剩几个了。
在凯尔特人效力过的状元只有处于职业生涯暮年的沃尔顿一人,而当时的沃尔顿也已经只剩下两分功力而已。而榜眼也不过是拉塞尔和拜亚斯两人而已,而且拜亚斯一场没打就呜呼哀哉了。所以,这支球队单从天赋而言不过联盟中上游。考虑到凯尔特人已经拥有超过60年的历史,缺少高顺位新秀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他们得到的球员中有只会防守的拉塞尔,擅长投篮打铁的库西,还有投篮能力更逊于库西的哈弗里切克,有缺乏中距离投篮的沙曼,有木讷寡言的KC琼斯,有身体素质一般的考恩斯和伯德,有用手多过用脑的麦克海尔,有无端诡异微笑的皮尔斯。这些人中惟有拉塞尔和麦克海尔位列选秀三甲之内,但要知道拉塞尔从旧金山大学出来时更像是一个短跑运动员,他的进攻能力几乎接近零;而麦克海尔一开始只不过是场均个位数的替补而已。虽然这些球员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但他们都在凯尔特人这座大熔炉里面得到了全面的锤炼,最终各自也都修成正果。
与其相信主教大人在选秀时有未卜先知之能,毋宁说或许凯尔特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有独到之处。在拉塞尔刚进入联盟时,正值“完美巨人”麦肯结束其统治,各支球队都在寻找下一个麦肯之时,麦肯攻守平衡,进攻技术细腻柔和,但拉塞尔很显然和麦肯截然不同,他的进攻完全依靠出色的运动能力补篮得分。在这种情况下,凯尔特人却能够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可以逼迫拉塞尔像麦肯那样站在篮下主导比赛,相反,球队根据拉塞尔快速移动的特点设计出了新的战术:进攻时,拉塞尔拉空内线,让后卫切入上篮得分;防守端,拉塞尔凭借快速移动封盖对手。
不要小看这一战术,在当时禁区几乎就是大个子的天下,后卫们很少会进内线得分。凯尔特人开风气之先,围绕着拉塞尔扬长避短,这让凯尔特人人尽其用,拉塞尔专注于防守,小个子球员能够随时切入内线分球。不落阵地,快速攻守转换,于是凯尔特人13年间11次夺冠。很难说清到底是拉塞尔成就凯尔特人还是凯尔特人成就了拉塞尔,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拉塞尔遇到范甘迪这样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教练,那么他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而凯尔特人也不可能成就一代王朝。
凯尔特人队史上从来没有像乔丹、科比这样激动人心的超级得分手,更没有像“魔术师”、马拉维齐这样随心所欲的传球高手(不要忘记库西当年因为球风稍显华丽就差点惨遭遗弃的遭遇)。在凯尔特人的生活理念熏陶下,这支球队的每名球员都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精诚团结,这是凯尔特人能够成功的秘诀,也是那些天赋并不出众的球员能够最终成才的原因所在。
欠缺天赋的球队也许会被视为平民球队,但能够固守传统,勤能补拙,能够用独树一帜的球队理念数十年如一日地建设球队,这种坚韧和勤恳是很多球队所无法做到的。不为外部环境所动,能够坚持信念,呆板但却更见执着,固执中却凸现高傲,这是贵族独有的风骨。这就是凯尔特人,作风朴实无华但信念高贵无比,另类的贵族,另类的人生。
凯尔特人的一个独有现象,这支球队的核心并不一定会用出色的数据来展现领袖作用,相反,那些配角则往往能够有更出彩的表现。
主角搭台,配角唱戏,这是凯尔特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主教大人曾经在教训手下时说过:“你们的贡献大小并不以数据为基准,而是以我看到的真相来做参考。”主教大人有此感悟,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凯尔特人的独特性。凯尔特人坚持团队精神,这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全体球员的积极性,但这也很容易掩盖球队核心的贡献。
凯尔特人八连冠时期,拉塞尔的作用被简单化处理,他更多地在防守端起作用,超级蓝领,无外乎如此,而投篮得分这些引人注目的事情则完全交给了后场双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库西连续八次成为联盟助攻王,而萨姆·琼斯则成为关键先生和得分高手,后场双枪威风凛凛,人气暴涨,但他们能够在进攻端如此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拉塞尔在背后的支援,后场双枪是借助拉塞尔的帮助才能够屡屡在进攻端有所斩获,但当时一些球迷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70年代中期,考恩斯无疑是这支球队的领军人物和攻守核心,但这位1976年的中锋的能力并未完全得到认可。1974年总决赛考恩斯成为凯尔特人的内线栅栏,这让凯尔特人成功地击败勇士队夺冠,但总决赛MVP却颁给了乔乔·怀特,当时那支球队的三号人物,一位外线定点投手。一个球队的边缘人物只因为投进了足够多的空位投篮就被所谓的专家选为MVP,这不知道应该是考恩斯的悲哀,还是怀特的幸运。但历史记住的只有考恩斯是70年代凯尔特人的灵魂,而怀特,虽然他拿到了MVP奖杯,但又有多少人记得他的模样呢?
在80年代初期,伯德已经完全确立了自己球队核心的地位。当时那只凯尔特人队中有伯德、麦克海尔、帕里什、阿奇巴尔德四位NBA50大巨星,但在1981年总决赛里,场均15分15篮板7.5次助攻的伯德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MVP奖杯颁给场均17.6分的麦克斯韦尔,顺便说一声,在凯尔特人如此热衷给球员退役的传统下,这哥们居然未能享受殊荣,你完全可以想象他在当时的那支球队是什么地位,但总决赛MVP却是他。
再看看新世纪吧。当凯尔特人组建三巨头后他们当赛季立即豪取66胜而且拿到总冠军。这支球队攻守的核心毫无疑问是加奈特,正是他的积极防守才让凯尔特人发生了质变,看看上赛季和这赛季凯尔特人季后赛防守强度的差距,你就明白加奈特之于这支球队,正如拉塞尔之于八连冠时期的凯尔特人,但总决赛 MVP给了皮尔斯。直到今天,皮尔斯从来就不是联盟的一线巨星,如果今天就退役,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恐怕远远逊于加奈特,但问题是,他拿到了MVP奖杯,而且还信心倍增地自号“联盟第一人”,凯尔特人这种传统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