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井树写给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封信
![]() |
文/藤井树,原载于《优家画报》
热热闹闹的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顺利落幕,这个1993年创办的国际A类电影节,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年一度的中国影坛盛事。好消息是,今年的电影市场异常红火,许多场次的电影票在第一天就被售罄,更出现了加演数场连连爆满的盛况;各种新片发布会,电影公司的“某某之夜”派对,加上各种论坛、影视交易市场、观众见面会等等,整个电影节因此呈现出“看电影,促交流,谈生意,会朋友”一派欣欣向荣,热闹非凡的景象。
当然,热闹的同时,也有一些情况令人担忧。其实有问题是正常的,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圆满。所以,我们指出来,一起努力改正,让电影节办得越来越好。抱着最美好的期许与祝福,我已经开始期待明年6月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到来!
![]() |
现象一:竞赛单元终于备受关注
今年最令人高兴的一个现象是:金爵奖竞赛单元的影片所获得的关注度是历年最高的。事实上,竞赛片无人问津,这是上海电影节最受诟病的情况之一,很显然,今年至少上海影城二厅的下午场,基本上每场的平均上座率都保持在8成。一方面得益于网络上一些媒体人和独立影评人所发起的“为竞赛片打分”行动,包括新浪、腾讯、时光网、以及《优家画报》、《东方早报》等媒体纷纷派出撰稿人和影评人,观看金爵奖竞赛片,并在观影结束后,第一时间给影片评分,并公布在独立影评网站cinephilia上。
另一方面今年竞赛片的可看性和话题性都远胜往年,其中尤以两部日本影片《明日之丈》和《白兔糖》为代表。前者主演乃日本人气偶像山下智久,这使该片成为本届电影节最热门的影片之一。大批粉丝像朝圣一般观看此片,并在网络上给出了8分以上的高分。后者也同样走偶像风,男主角松山研一,此前代表作为《死亡笔记》和《挪威的森林》,在东南亚拥有大批粉丝。两部竞赛片均被挪到影城一厅放映,且场场爆满。撇去影片质量不谈,光冲着这超高人气,也值得为竞赛片鼓掌!
此外,土耳其影片《伤不起的女人》,泰国影片《星期五杀手》,德国影片《我眼中的世界》等竞赛片,都获得了观众好评。两部中国参赛片《郎在对门唱山歌》和《HELLO,树先生》成为话题之作---王宝强在《树先生》里的表演得到广泛认可;而章明导演的《郎》则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争议风潮。有影评人给出10分的满分,强烈推崇,评价为“神作”;亦有人打零分,嗤之以鼻。极端分化的评议,使此片成为竞赛片中最具争议的影片。
不过也有令人遗憾的事情,比如竞赛片《肩上蝶》爆出导演张之亮宣布退出影片所有宣传的新闻,并且成为16部竞赛片中唯一一部在观影前就开发布会,并且只做了一场被安排在上午的小型内部观影会。此种做法引起观众和媒体人的普遍不满,竞赛片由此沦为“禁赛片”。
建议:增加竞赛片全球首映环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世界9大A类电影节之一,其规格与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并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有一件事情,我们却始终没有做到---竞赛片搞全球首映礼,邀请主创在首映前走红地毯。这个仪式乃国际惯例,因为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的影片均为世界首映作品。在一个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应该是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竞赛片的首场放映。
在放映前铺设红地毯,邀请主创嘉宾前来,秀红毯,接受访问等,这些应是电影节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如此,媒体和观众的目光也更能聚焦在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对于所有的入围影片来说,亦是一种起码的尊重和礼遇。
希望明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奖”入围影片,每一场都有一个首映礼。进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本身就很有仪式感,既然是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我们怎么可以没有这个环节?!
![]() |
现象二:电影节变成中国新片展销会
大批中国新片在电影节期间开发布会,已经成为每年的保留节目,今年此情况继续愈演愈烈。不光电影节开幕式变成了像运动会一样的国产片剧组展销会,在整个电影节期间,更是云集了各路明星为自己的作品卖力宣传。鉴于组委会负担明星们两天的住宿差旅费用,因此开幕式后第二天便彻底成为国产片大卖场。记者们几乎全线出动,分头奔走在各新片发布会现场。晚上则有几大电影公司办的“某某之夜”派对,到处星光熠熠。
光看看这些影片的名字就知道大家有多忙了:《大武生》、《杨门女将》、《雪花秘扇》、《辛亥革命》、《白蛇传说》、《假装情侣》、《回马枪》、《幸福额度》、《窃听风云2》、《武侠》、《大闹天宫》等等,几乎全是尚未完成拍摄或者即将上映的新片,换句话说,这些电影基本上都跟上海电影节本身没任何关系。
平心而论,这几年上海电影节已经不再“闹星荒”(要知道,前几年这可是电影节的顽疾之一)。病愈的原因,一方面缘于电影节自身影响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承认,电影节还是免不了有“买鞭炮给人放”的嫌疑---因为对明星们来说,开幕式走一下红地毯就算完事了,正事反倒是与电影节毫无关系的新片发布会---对此,明星、主办方、媒体记者,史无前例地默契十足,大家各取所需,配合得相得益彰。
只是,这毕竟不那么“国际化”,忙活半天会发现,这不过是又一次国内电影人“自娱自乐”的假面舞会而已。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如何吸引真正大牌的国际影星纷至沓来(今年的国际大卡司也有几个),如何吸引真正优秀的各国影片来上海电影节参展参赛?如何让上海电影节真正国际化?这些命题恐怕还将继续摆在我们面前。
建议:举办“金爵奖”主题影展
这个建议或许面对的是更高层的有关方面:能否给上海电影节一个“出口”?好比说,如果是“金爵奖”得奖影片能否直接引进发行?中国市场如此蓬勃,如果能够给予一些真正“优惠”的政策,我想电影节的国际化之路应该能走得更顺畅些。
或许有人会说,戛纳、柏林、威尼斯也没什么实惠政策啊,怎么人家还是能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和电影人过去?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做简单的比较从来不解决任何问题。眼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提升“金爵奖”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让“金爵奖”作品能够在世界影坛有一席之地。
我有个设想,是否可以办一次“金爵主题影展”?把历年来上海电影节的“金爵奖”作品集中起来放映,做好足够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金爵奖”含金量有多高!
![]() |
现象三:影迷嘉年华
往年电影节最热门的影片多为美国大片,今年情况却发生了改变。除了人气偶像的号召力外(如《明日之丈》和《白兔糖》),更有几部“艺术片”一票难求,其中尤以《皮娜》(Pina)和《大都会》(Metropolis)为代表。
《皮娜》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开幕影片,维姆·文德斯用3D技术完美呈现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的精髓,这是一部用音乐和舞蹈铸就的3D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是一场真正的视听盛宴。尽管影片本身非常震撼,但对普通观众而言,这部通篇舞蹈的纪录片还是有一定的欣赏门槛。不过,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对此片的宣传,加上影评人的一致赞誉,使得本片未映先热,多次加演,场场爆满。当然最后观众的反应也呈两极化:有人中途退场,说看不懂;有人赞不绝口,连看多次。
《大都会》的情况则更显诡异,这部拍摄于1926年的黑白默片,堪称是真正的“神作”。此番在上海放映的是150分钟的完整版,看完就一个字:爽!影片故事设定在2026年,对于2011年的我们来说,是怎样的穿越啊!就是说,你在看一部八十五年前的科幻片,拍的是距离今天十五年后的未来。从头到尾激进高亢的音乐,将放映厅里每个人的耳膜震得生疼。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还是充满梦幻气质。尤其是城市构架和剧情发展,简直太科幻了。谁能想到,一部1926年的片长150分钟的黑白默片,在上海一票难求,且所有人看的如痴如醉。
此外,今年的“经典回顾”系列受到了影迷的热烈追捧。包括岩井俊二、基耶斯洛夫斯基,以及黑色电影70周年经典回放等,这些影片大多早早出现满场,在网络上更是人气爆棚。
从单纯追看好莱坞大片,到追看大师之作、经典回顾、甚至是纯粹的艺术片,亦可看到上海电影节观众素养的积累和成熟。让电影节回归电影本身,使之真正成为影迷的嘉年华,这或许才是上海电影节的核心意义所在。
建议:给影迷一张通行证
考虑到整个电影节共有几百部影片参展参赛,对热爱电影的影迷来说,电影节便意味着在影院中度过。今年上海电影节的售票渠道非常多元,既可以在各展映影院买票,也可以去多个指定网站购票,更可以参加团购。不过,要事先买齐最想看的电影,其实并不容易。而如果遇到临时有事去不了,那么手里的电影票又成了问题。所以是否可以借鉴香港电影节的做法,给超级影迷们设计一张“全票通”?
“全票通”可以观看电影节的所有影片,不限场次,不限时间。建议售价为单场票价的20倍,相当于一次购买了20张票。其实就算满打满算,整个电影节期间一个人最多也就看45部片(每天5部,持续9天)。当然这只是假设,基本上很少有人能看到40部,超过30部的都少有。那么,一次性购买20张票的,肯定也都是“超级影迷”。
给超级影迷们更多实惠,真正为他们服务,才是电影节最应该做的事情之一。“全票通”可以说是上海电影节颁给超级影迷的一张通行证,亦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写在最后
为期9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虽然落幕了,留给我们的回忆却满满当当。很荣幸,今年我作为《优家画报》的代表,获邀成为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特别评委团的一员。在4天里,看了9部风格各异,特色明显的国产片,其中不乏如《钢的琴》和《郎在对门唱山歌》这样的惊喜佳作。或许这些国产片今后并不能在票房上取得很好成绩,但是我却依然看到了一种希望。关于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希望。
衷心祝福上海国际电影节越办越好,祝中国电影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