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惨剧——卖子救夫
今天(2008年8月2日)的《南方都市报》A19版有一篇报道《地铁口旁卖子救夫》,看完之后,不免惨然。
据报道,昨天上午,在地铁岗顶站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出口处,有一妇女书写“卖子救夫”大字,身旁的孩子是个4个月大的男婴。观者甚众,然并无真正有意买孩子的。最后还是警察过来,说卖孩子是违法的,将女子劝走。
记者找到这位姓张的女子,才知他们乃是清远浸潭镇人,丈夫黄鹏飞乃广州一广告公司职员,月入3000元。今年2月,其夫患黄疸型肝炎,至今花费已经12万元,无力继续治疗。无奈,才出此下策,准备卖儿救夫,希望能卖儿10-15万元。记者看到病床前的黄先生,只是默默流泪。
读此新闻,不但为这一家人感到悲哀,也为我们这个社会感到悲哀。
为这一家子悲哀,若此人间惨剧,读者谁能不动容?无须多言。但是为这个社会感到悲哀,为什么呢?
其一,我虽不懂医学,但也知道黄疸型肝炎,乃一种急病,何以竟然会拖这么长时间,花这么多钱?我过去没少在中山三院看病,感觉基本都不甚好,服务很差。十年前,有一个学生患抑郁症,在那里住院一个月,毫无起色,看病看不好,这可以理解的,有些病就是难以治疗的。可是态度和方法很重要,心理疾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应当用心理疗法。我常去医院看那个学生,就只看到医生一味在开药,从未见他们做过心理上的治疗。数年前,我感到胳膊麻木,去到中山三院,一个中年女医生,只是听我说了几句,就告诉我,你大脑前区已经坏死,必须马上办理住院手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当时的心理,本来觉得不过是偶尔不适,听到这些,那时心里一片冰凉。回家后,考虑一下,她还什么都没看,就如此绝对下判断,恐怕有问题。对这里的医生并不信任,就去了中山一院,一个老教授,给敲了敲关节处,说什么事情也不会有。这几年,果然没有什么事情。当时若是听了那个女医生的话,可能没病都要给治成大病。当时非常愤怒,很想找那个混蛋女医生大骂一顿,为了挣昧心钱,毫无职业道德。后来,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争又能争出什么结果呢?
我无意败坏中山三院的名声,因为不少同事说,三院其实还不错。但我碰到的几次,都令人不快。张女士的丈夫,并不算大病,竟然花费如此之巨款,除了过去一次次听说,医院挣昧心钱以外,我想不出别的理由。这或许是我主观了。但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总不是我在这里造谣吧。
就黄先生这个病来说,大概主要还在没有看对医院和医生。换上一家负责的医院和医生,或许早就治好了,而且也不用花费那么多。
其二,还有更根本的问题,即医疗保障制度。国内现在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率很低,而且保障明显不足。特别是那些大病和慢性病,缺乏普遍的、长期的、有效的保障。我们听多下面这种说法,白领阶层因为大病,一夜返贫;农民小病不看,大病等死,等等说法。这些是不是现在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我相信是真实的。
黄先生月收入3000元,在广州并不算高,大概也就仅仅够维持一家三口的普通的生活而已。但是,他们一家在社会结构中,恐怕还要算是中间阶层。比他们收入低的人,可谓比比皆是。因此,如此遭遇,对于社会中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难避免的。如果有人说,那穷人、普通百姓,活该你没本事,活该就这个命运。对这样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强梁的逻辑,最终会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稍有人心者,只怕都不会这样想的。
因病返贫,因病导致家破人亡,而且这样的威胁,威胁到的是社会中的大多数,这就绝对不是一个现代社会负责任的政府所当为。如何重新设计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比如,如何重新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医院的风气好转?如何监督药品生产和流通?如何建立一个大病、重病的保障机制?如何把全民医保得以切实实行,让人民免除后顾之忧?
这些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实在很困难,远非我等在此随便说上几句那么简单。但是,在这个国家,普通公民的命虽然不算什么,但这些问题看不到切实解决的努力和希望,却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积聚到一定程度,恐怕就会演变成大的社会动荡。
据报道,昨天上午,在地铁岗顶站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出口处,有一妇女书写“卖子救夫”大字,身旁的孩子是个4个月大的男婴。观者甚众,然并无真正有意买孩子的。最后还是警察过来,说卖孩子是违法的,将女子劝走。
记者找到这位姓张的女子,才知他们乃是清远浸潭镇人,丈夫黄鹏飞乃广州一广告公司职员,月入3000元。今年2月,其夫患黄疸型肝炎,至今花费已经12万元,无力继续治疗。无奈,才出此下策,准备卖儿救夫,希望能卖儿10-15万元。记者看到病床前的黄先生,只是默默流泪。
读此新闻,不但为这一家人感到悲哀,也为我们这个社会感到悲哀。
为这一家子悲哀,若此人间惨剧,读者谁能不动容?无须多言。但是为这个社会感到悲哀,为什么呢?
其一,我虽不懂医学,但也知道黄疸型肝炎,乃一种急病,何以竟然会拖这么长时间,花这么多钱?我过去没少在中山三院看病,感觉基本都不甚好,服务很差。十年前,有一个学生患抑郁症,在那里住院一个月,毫无起色,看病看不好,这可以理解的,有些病就是难以治疗的。可是态度和方法很重要,心理疾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应当用心理疗法。我常去医院看那个学生,就只看到医生一味在开药,从未见他们做过心理上的治疗。数年前,我感到胳膊麻木,去到中山三院,一个中年女医生,只是听我说了几句,就告诉我,你大脑前区已经坏死,必须马上办理住院手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当时的心理,本来觉得不过是偶尔不适,听到这些,那时心里一片冰凉。回家后,考虑一下,她还什么都没看,就如此绝对下判断,恐怕有问题。对这里的医生并不信任,就去了中山一院,一个老教授,给敲了敲关节处,说什么事情也不会有。这几年,果然没有什么事情。当时若是听了那个女医生的话,可能没病都要给治成大病。当时非常愤怒,很想找那个混蛋女医生大骂一顿,为了挣昧心钱,毫无职业道德。后来,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争又能争出什么结果呢?
我无意败坏中山三院的名声,因为不少同事说,三院其实还不错。但我碰到的几次,都令人不快。张女士的丈夫,并不算大病,竟然花费如此之巨款,除了过去一次次听说,医院挣昧心钱以外,我想不出别的理由。这或许是我主观了。但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总不是我在这里造谣吧。
就黄先生这个病来说,大概主要还在没有看对医院和医生。换上一家负责的医院和医生,或许早就治好了,而且也不用花费那么多。
其二,还有更根本的问题,即医疗保障制度。国内现在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率很低,而且保障明显不足。特别是那些大病和慢性病,缺乏普遍的、长期的、有效的保障。我们听多下面这种说法,白领阶层因为大病,一夜返贫;农民小病不看,大病等死,等等说法。这些是不是现在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我相信是真实的。
黄先生月收入3000元,在广州并不算高,大概也就仅仅够维持一家三口的普通的生活而已。但是,他们一家在社会结构中,恐怕还要算是中间阶层。比他们收入低的人,可谓比比皆是。因此,如此遭遇,对于社会中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难避免的。如果有人说,那穷人、普通百姓,活该你没本事,活该就这个命运。对这样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强梁的逻辑,最终会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稍有人心者,只怕都不会这样想的。
因病返贫,因病导致家破人亡,而且这样的威胁,威胁到的是社会中的大多数,这就绝对不是一个现代社会负责任的政府所当为。如何重新设计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比如,如何重新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医院的风气好转?如何监督药品生产和流通?如何建立一个大病、重病的保障机制?如何把全民医保得以切实实行,让人民免除后顾之忧?
这些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实在很困难,远非我等在此随便说上几句那么简单。但是,在这个国家,普通公民的命虽然不算什么,但这些问题看不到切实解决的努力和希望,却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积聚到一定程度,恐怕就会演变成大的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