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秘扇:小脚与女书里的悲歌》
是的,就像你看过的那样,它台词生硬,表演僵硬,剪辑呆板,音乐浮躁,故事浅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打动了我,让我笑了,哭了,思考了,甚至,想为它写点什么了。
虽然,它糟蹋了一个好题材,但它毕竟成了,而且上映了。中国已经多久没有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上映了?据个人最近的记忆,那是六年前了,《无穷动》。
如果说《无穷动》是黑色的,那么《雪花秘扇》就是金色的,虽然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颜色,但难能可贵。
把它许为鬼鬼祟祟的拉拉电影,虽然是电影带来的某种错觉,但也未尝不是观众的简单粗暴。虽然导演玩了暧昧,做了性的暗示,但这不过是败笔。写得端正的,虽然是一首拼凑的流行歌,但也还算得上是一首女性悲歌。
从被搁浅的海贝身上,我们可以去闻深海里的气息。
1、畸形小脚。
从缠布到穿高跟鞋,这无疑是电影里最明显的女性主义符号。
人类为何会把畸形与残损加注到女人身上来审美?简而言之,这是某种对玩物的审美态度。既是玩物,“奇”与“怪”便是重要的审美标准。
自现代女性觉悟以来,女人从“玩物”到“自然人”的进化,有了什么进展?进展便是从布到皮,从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到又细又高的高跟鞋。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大多数女性尚未知觉的“奇怪”审美标准在加剧,即“瘦”。
以瘦为美,显然也不是从“自然人”的审美角度出发的。穿着高跟鞋,不但跑不快,再加上瘦弱无力,一阵大风就能把她吹走,显然也不是生存的标准在衡量。
那是什么呢?还是玩物的标准。
现代大街上到处以鸡脚鹤爪、皮包骨头为美。社会文化导向也是如此:减肥广告无处不在,名模名媛名美女,无一不以瘦为美。
160公分的女孩,若体重超过了45公斤,便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地嚷着要减肥。
脸蛋稍微圆润的女孩,便成了胖女孩。
身材稍微健壮的女人,便成了没有女人味的女人。
从三寸金莲到瘦脚伶仃,女人在身体上还是没有成为“自然人”,即人的最低标准。
女性自己如果想了解为什么,可以看看《第二性》和《性政治》。
如果人类本性如此,无论是两个人在一起,还是五十亿人在一起,都必然存在弱肉强食、必然有高低贵贱的话,那无论是男性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对于如何做到两性平等,都是无解。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女性前途堪忧。
女性自身不改变,所谓主流社会就一直会是男上女下,男主女次,男玩女扮的社会。
2、秘密女书
这无疑是影片中最富有深意的符号,原小说的故事也由此发端而成。
女书,她传奇,凄美,言而又止。
古代的女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依赖男人而生成。在家是父兄,婚后是夫子。自己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也就没有自己独立缔结的社会关系。
女书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反抗。因为她实际上宣告着:女人也需要朋友,就像男人之间的哥们义气一样,女人也需要姐妹情谊。
这种宣告的意义在于,它表示女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低级的竞争关系,比如一见面只能比美貌、比服饰、比夫婿等等,而是有了更为高级的同盟关系。我们是同性,我们应该惺惺相惜。我们有着相似的苦难与幸福,我们也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即与社会上唯一一种不同的人(男人)共享社会,平等互助。
所以,它可以算作女人作为自然人的觉醒,她们该结为同盟,她们之间该有情谊,她们该和男人一起,在社会里结成平等的共享关系。
而不是,女人必须顺从男人,男人外面的事,女人不该管。(电影里原台词)。
但女书,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她在形式上固步自封(只有女人可识,多为七言歌体),在使用范围上小心翼翼(结成姐妹的老同之间,湖广的少数区域),这就使得她只承担了女性情谊间的前两种使命,即同性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相似幸福与苦难的分享。
我们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她们也不可能达成共同的社会理想。
那么,在现代,女人也能识男书(即中文)的现代,号称男女平等的现代,女性之间达成了共同的社会理想了吗?现在的女人见面,已经不再主要比美貌、比服饰、比夫婿了吗?
电影里并未做过多的探讨,但影片中索菲亚的后妈——一个典型的上海女人,在丈夫死了之后,便迅速地失去了自我,她的自我不存在了,因为没钱了,她自己也无力谋生,只好像鬼一样生存(她说自己是一个鬼)。这样的人不能说在现代没有吧?
把自我价值完全附注在男人身上的,还有那我们已经听得不想再听的烂俗名词”二奶小三”,我们有认真把它们当做一个社会存在看待吗?
另外还有一个隐蔽的词:全职家庭妇女。
当然,我们可以说,在现代,这些都已经是少数存在。
但我从小到大,总会有这样的感觉:男人们在一起,似乎总是一下就能找到共同语言。即使他们不说话,他们脸上总是有一种神秘莫测,而且,这种神秘,是把女人排除在外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比如在一辆公车上,男乘客与男司机总能很快搭上话,而如果有女性在旁,他们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后来我渐渐发现,这种神秘,这种优越感,来自男性主控社会的文化心理。他们可以忽略一些小事,比如对方的长相,对方的服饰,对方的妻子,因为他们有同盟心理,有更高级的社会理想,他们为自己作为社会主控群体的一员而优越,甚至还有蠢货因此而鄙视女性,他们最常用的台词是:你们(或她们)女人知道什么!
这可能不能怪罪到某些具体的男人身上,因为是文化造就了人。很多女人也会承认自己确实不知道什么。
我想说的是,无论女人还是男人,都应该认识到这种种两性关系不平等的存在,这是久远男性文化的积淀,我们只有不否认,才能更好地创造更好的文明。
在电影中,现代故事是电影的改编,原小说只有古代部分。在此,我不得不说,现代部分增加得很失败。因为导演不确定自己要什么,从而没有承接古代故事的核心,所以没有把镜头花在讲述现代两个女人的困境上,而是把镜头用来写现代两个女人的暧昧情感。这层暧昧才是最失败的,是对故事深度的最大伤害。
所以,目前许多评论可分两种:一种是同志说它虽是拉拉片但不像拉拉片,失败;另一种是非同志说它是拉拉片但非得把它搞成非拉拉片,失败。影片变成了两面不讨好。
问题就出在,古今两个故事的精气神没有相通,讲的是两回事,所以似是而非。
导演王颖是个男人,他之前也导了不少女性题材的片子。我看过的最近的一部是他的商业片,《最后的假期》,讲一个女人得知自己患绝症后孤注一掷的经历,跟性别关系不大。
《雪花秘扇》我不相信是导演没有把握住原小说的精髓。我只是猜想,他拿到了一个女性主义题材的故事,但他不想做一个纯粹女性主义电影,制片人又要求商业元素,所以,最后失控了,成了个四不像:不像拉拉片,不像女性主义片,不像商业片,也不像文艺片。
如果是我改编这个故事,现代的故事是个不错的创造,但我不会这样来联结。我会更偏向于侯孝贤《最好的时光》那样的联结,是精气神的联结,而非形的联结。如果硬要这样的联结,我会把人物命运调换,不做古今的一一对应,这是取个巧,因为古代故事很出彩,现代故事必定要费技巧。如果硬要这样联结,还硬要这样对应,我也只能写出个现在的《雪花秘扇》来,说不定还不如。
所以,尽管不尽人意,尽管差强人意,我还是要感谢这部片子的上映,感言王颖导演,更感叹制片人邓文迪(无比强悍的女性,过犹不及的类型)。即使是“四不像”,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去看一场《雪花秘扇》,比看一场《非诚勿扰》要有意义得多,毕竟,那里面有着浓浓的女性情谊。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打动了我,让我笑了,哭了,思考了,甚至,想为它写点什么了。
虽然,它糟蹋了一个好题材,但它毕竟成了,而且上映了。中国已经多久没有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上映了?据个人最近的记忆,那是六年前了,《无穷动》。
如果说《无穷动》是黑色的,那么《雪花秘扇》就是金色的,虽然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颜色,但难能可贵。
把它许为鬼鬼祟祟的拉拉电影,虽然是电影带来的某种错觉,但也未尝不是观众的简单粗暴。虽然导演玩了暧昧,做了性的暗示,但这不过是败笔。写得端正的,虽然是一首拼凑的流行歌,但也还算得上是一首女性悲歌。
从被搁浅的海贝身上,我们可以去闻深海里的气息。
1、畸形小脚。
从缠布到穿高跟鞋,这无疑是电影里最明显的女性主义符号。
人类为何会把畸形与残损加注到女人身上来审美?简而言之,这是某种对玩物的审美态度。既是玩物,“奇”与“怪”便是重要的审美标准。
自现代女性觉悟以来,女人从“玩物”到“自然人”的进化,有了什么进展?进展便是从布到皮,从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到又细又高的高跟鞋。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大多数女性尚未知觉的“奇怪”审美标准在加剧,即“瘦”。
以瘦为美,显然也不是从“自然人”的审美角度出发的。穿着高跟鞋,不但跑不快,再加上瘦弱无力,一阵大风就能把她吹走,显然也不是生存的标准在衡量。
那是什么呢?还是玩物的标准。
现代大街上到处以鸡脚鹤爪、皮包骨头为美。社会文化导向也是如此:减肥广告无处不在,名模名媛名美女,无一不以瘦为美。
160公分的女孩,若体重超过了45公斤,便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地嚷着要减肥。
脸蛋稍微圆润的女孩,便成了胖女孩。
身材稍微健壮的女人,便成了没有女人味的女人。
从三寸金莲到瘦脚伶仃,女人在身体上还是没有成为“自然人”,即人的最低标准。
女性自己如果想了解为什么,可以看看《第二性》和《性政治》。
如果人类本性如此,无论是两个人在一起,还是五十亿人在一起,都必然存在弱肉强食、必然有高低贵贱的话,那无论是男性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对于如何做到两性平等,都是无解。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女性前途堪忧。
女性自身不改变,所谓主流社会就一直会是男上女下,男主女次,男玩女扮的社会。
2、秘密女书
这无疑是影片中最富有深意的符号,原小说的故事也由此发端而成。
女书,她传奇,凄美,言而又止。
古代的女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依赖男人而生成。在家是父兄,婚后是夫子。自己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也就没有自己独立缔结的社会关系。
女书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反抗。因为她实际上宣告着:女人也需要朋友,就像男人之间的哥们义气一样,女人也需要姐妹情谊。
这种宣告的意义在于,它表示女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低级的竞争关系,比如一见面只能比美貌、比服饰、比夫婿等等,而是有了更为高级的同盟关系。我们是同性,我们应该惺惺相惜。我们有着相似的苦难与幸福,我们也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即与社会上唯一一种不同的人(男人)共享社会,平等互助。
所以,它可以算作女人作为自然人的觉醒,她们该结为同盟,她们之间该有情谊,她们该和男人一起,在社会里结成平等的共享关系。
而不是,女人必须顺从男人,男人外面的事,女人不该管。(电影里原台词)。
但女书,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她在形式上固步自封(只有女人可识,多为七言歌体),在使用范围上小心翼翼(结成姐妹的老同之间,湖广的少数区域),这就使得她只承担了女性情谊间的前两种使命,即同性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相似幸福与苦难的分享。
我们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她们也不可能达成共同的社会理想。
那么,在现代,女人也能识男书(即中文)的现代,号称男女平等的现代,女性之间达成了共同的社会理想了吗?现在的女人见面,已经不再主要比美貌、比服饰、比夫婿了吗?
电影里并未做过多的探讨,但影片中索菲亚的后妈——一个典型的上海女人,在丈夫死了之后,便迅速地失去了自我,她的自我不存在了,因为没钱了,她自己也无力谋生,只好像鬼一样生存(她说自己是一个鬼)。这样的人不能说在现代没有吧?
把自我价值完全附注在男人身上的,还有那我们已经听得不想再听的烂俗名词”二奶小三”,我们有认真把它们当做一个社会存在看待吗?
另外还有一个隐蔽的词:全职家庭妇女。
当然,我们可以说,在现代,这些都已经是少数存在。
但我从小到大,总会有这样的感觉:男人们在一起,似乎总是一下就能找到共同语言。即使他们不说话,他们脸上总是有一种神秘莫测,而且,这种神秘,是把女人排除在外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比如在一辆公车上,男乘客与男司机总能很快搭上话,而如果有女性在旁,他们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后来我渐渐发现,这种神秘,这种优越感,来自男性主控社会的文化心理。他们可以忽略一些小事,比如对方的长相,对方的服饰,对方的妻子,因为他们有同盟心理,有更高级的社会理想,他们为自己作为社会主控群体的一员而优越,甚至还有蠢货因此而鄙视女性,他们最常用的台词是:你们(或她们)女人知道什么!
这可能不能怪罪到某些具体的男人身上,因为是文化造就了人。很多女人也会承认自己确实不知道什么。
我想说的是,无论女人还是男人,都应该认识到这种种两性关系不平等的存在,这是久远男性文化的积淀,我们只有不否认,才能更好地创造更好的文明。
在电影中,现代故事是电影的改编,原小说只有古代部分。在此,我不得不说,现代部分增加得很失败。因为导演不确定自己要什么,从而没有承接古代故事的核心,所以没有把镜头花在讲述现代两个女人的困境上,而是把镜头用来写现代两个女人的暧昧情感。这层暧昧才是最失败的,是对故事深度的最大伤害。
所以,目前许多评论可分两种:一种是同志说它虽是拉拉片但不像拉拉片,失败;另一种是非同志说它是拉拉片但非得把它搞成非拉拉片,失败。影片变成了两面不讨好。
问题就出在,古今两个故事的精气神没有相通,讲的是两回事,所以似是而非。
导演王颖是个男人,他之前也导了不少女性题材的片子。我看过的最近的一部是他的商业片,《最后的假期》,讲一个女人得知自己患绝症后孤注一掷的经历,跟性别关系不大。
《雪花秘扇》我不相信是导演没有把握住原小说的精髓。我只是猜想,他拿到了一个女性主义题材的故事,但他不想做一个纯粹女性主义电影,制片人又要求商业元素,所以,最后失控了,成了个四不像:不像拉拉片,不像女性主义片,不像商业片,也不像文艺片。
如果是我改编这个故事,现代的故事是个不错的创造,但我不会这样来联结。我会更偏向于侯孝贤《最好的时光》那样的联结,是精气神的联结,而非形的联结。如果硬要这样的联结,我会把人物命运调换,不做古今的一一对应,这是取个巧,因为古代故事很出彩,现代故事必定要费技巧。如果硬要这样联结,还硬要这样对应,我也只能写出个现在的《雪花秘扇》来,说不定还不如。
所以,尽管不尽人意,尽管差强人意,我还是要感谢这部片子的上映,感言王颖导演,更感叹制片人邓文迪(无比强悍的女性,过犹不及的类型)。即使是“四不像”,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去看一场《雪花秘扇》,比看一场《非诚勿扰》要有意义得多,毕竟,那里面有着浓浓的女性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