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男性世界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男性世界
ANDEREA HYNYNEN & ABO AKADEMI
这里,我们来讨论尤瑟纳尔三部作品,《阿勒克斯或无谓的斗争》、《一弹解千愁》以及《哈德良回忆录》,之中所述的男性世界。我们通过这个男性世界可以发现两个内容: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真实环境以及男性主角的心理世界。不过在这三部作品中,如上两个领域被给予的重要性也是不尽相同;在《阿勒克斯》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主要人物的道德世界;而在《一弹解千愁》中外部世界,它作为影响人物道德成长的部分原因,比在《阿勒克斯》中要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在《哈德良回忆录》中,再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哈德良皇帝本人,而是整个罗马帝国,整个世界以及一个悠远的年代。这里,我们将讨论作品主角人物道德世界的本质方面,特别是对自由或独立的追求。自由,尤其是在尤瑟纳尔的世界里是一种男性品质;为了凸显这一点,我们将会把对自由的追求与这么一想法相联系,即为成就完整的个人而去认识个人身上男性和女性的两个方面的特征。
尤瑟纳尔曾说:“淑女可比善男,巧妇能敌贤夫。”1 不过她对女权主义运动是持反对态度的。她认为男女平等并不是男女雷同;想要模仿男人与男人相似相仿,这种女人是走入了歧途。传统女性的美德,诸如温柔善良细腻精致,与诸如孔武有力、勇敢坚毅、方正克己等男性美德是同样的重要。这两种美德相互补充,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也就是说没有被称之为女性色彩的美德,男人就如蛮畜;同样没有男性美德的女人就如破敝的衣服。按照尤瑟纳尔的说法,如果女人在期望追求两性平等的时候忽视女性美德,那么她就是在犯错。
完备的美德,这个想法是由ELISABETH BADINTER在其一本关于男性身份认同的书中提出来的。我们运用Badinter关于男性身份认同的一些想法来思考女性,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即女性对于男性美德的认同与男性对女性美德的认可同样重要。尤瑟纳尔不怎么接触普遍流行的心理学诠释,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她不看重出生时其母亲便去世这个态度上;不过,在不盲目接受Badinter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还是可以借用他的范例中的某些东西来研究尤瑟纳尔的小说。对尤而言,兼具两性特点就是一种完备。两性特点兼备,就是说个人懂得在两种特点之间做转换和调整。Badinter重复了弗洛伊德的一句格言,即双性是人类的一个根本特征。19世纪末风靡一时的两性特征合一的形象,就是那种无男性特征女性化的小白脸,在尤瑟纳尔这里遭到了抛弃。尤瑟纳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性特征合一并不是一种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的第三性。相反,现代真正的两性特征合一的人,是一个懂得了并且学会把握了自身的性别认同,也愿意去承认自身天性的另一面的成年人。要达到这种两性合一的状态,首先应该知道怎么区分两性,知道进入其中之一的角色,然后再去发展与自己相异的性别的特点。因此两性合一状态的最高境界就是两种性别特征的把握,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可以在绿茵场上强健有力的斗士形象和炉火茶香的家中舔犊情深的慈父形象之间转换。
在Badinter的假说中,父亲这个形象是建立男性认同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尽管父亲的缺场并不决然意味着儿子会有什么问题,但是父亲的陪伴和支持对儿子男性认同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兄长,叔伯或者朋友都可以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以替代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生父亲。父亲也可以利用自身作为父亲的这一身份来认识自己女性特征或者母亲特征的一面。母子关系对于男性认同的构建也很关键,因为孩子们跟母亲相处的时间要远多于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儿子会因为缺乏参照样式,他的男性认同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为了发展儿子的男性认同,就应当打破母子过分相依的状态。总之,我们看到父母与儿子的关系对男性认同的建构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对尤瑟纳尔作品中的男性世界进行深入的研究,涵括对象是人物性格的建构和发展以及情感的表达,这是不够的,还应当对人物角色与其父母双亲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这个观察视角还流离在目前交流研究的环境之外,而目前的交流研究专注于作为主角根本特点的自由上。虽然追求自由只是作为其主角人物特点的众多品质之一,但它却可能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品质。
虽然尤塞纳尔声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女性美德与男性美德同样重要,不过在我们研究的上述三本书中却一点都没有得到反映。在《一弹解千愁》里乃至在《哈德良回忆录》里,女性美德不被看重甚至必须被抹杀的背景反而被她搬到剧情之中。然而在《阿勒克斯》中的世界里,女性美德是被强加给女性的,却禁止男性效法。虽然她对性别优点互补这一观点的坚持一直很鲜明,但是往往女性角色总是会受到某种损缺。
《阿勒克斯》讲述的是一位年轻音乐家的故事,他徒劳地与自身同性恋欲望做斗争,直至最后他接受了自己这一特性,也放弃了去适应社会规则所做无谓的企图。他属于世纪之交的欧洲特权阶层,当时的男性低位明显地有别于女性,并且同性恋被看作是一种病症,一种反常。历史学家安东尼•科普雷Antony Copley曾经研究了法国性道德的演变,他就指出同性恋在19世纪后半期首先是被看成是一种犯罪,然后被看成是一种病变,这也就是阿勒克斯徒劳争斗所处的道德气候。抛弃妻子和初生的儿子,这是为了实现自身天性所要求的,而为了追随音乐家的生涯自身天性的实现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他又不能在他的继承人出世之前出走。阿勒克斯注视着熟睡中的孩子,他的周围挂着家庭画像,他觉得自己已经履行了他作为父亲的职能,他想:祖辈的心愿了遂了,婚结了孩子生下来了,这个孩子可以延续咱们这个世家的香火了,我这个人在不在这里也就无所谓了。阿勒克斯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父系制社会的典型,即父亲在公众面前就代表整个家庭,而女性只能限制在私人场所内扮演自己的角色。《一弹解千愁》的故事发生在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国家饱受一次大战和战后反布尔什维克战争的蹂躏,苦不堪言。被战争所支配的地方不会支持温柔仁慈、纤巧精细这些柔弱的特征。男主角埃里克﹒冯﹒罗梦德描写了一次与红军的战斗,但是他的叙述首先是一种忏悔,忏悔一个发生在他与好友孔拉及孔拉之妹索菲三者之间情感悲剧。索菲,除了在书中叙述者埃里克的不可实现的感情所涉及的情况之外,她都是一个坚韧有力并且独立不羁的女人。索菲与众不同的品质就在于她的青春活力,正直忠诚以及敢爱敢恨。她或许是最引人注目最被精修细描的尤塞纳尔作品女性形象。然而,这么一个为人赞赏的女性,这么一个准备与自己的感情追随到底的女人,结局竟然是被自己所爱的人所处决。另外,战争、军队、政治意识形态,这些都是与女性美德不相干的东西。
《哈德良回忆录》讲述的是公元二世纪一位罗马皇帝的故事。当时的世界女性的生存范围十分狭窄。朝廷、军队、打猎、狎男,这些书中重要的主题,几乎与女性一点都不沾边。尤塞纳尔的作品中所有的故事背景、主题以及男性角色的选择都给人一个印象,那就是作者只对男性世界或者确切地说是男性意识感兴趣。而且作品中的男主角就是故事的叙述者这一事实更是加深了上述印象。所有发生的事,包括对女性角色的描叙,都是由男主角来叙说,可是女性却角色从不说话。
Gorgia Hooks Shurr在研究尤塞纳尔作品过程中发现作者忽视了女性。女性在文本中经常缺场,并且她们在场时也是沉默寡言的,形象呆板而且位置也很次要;她们缺乏人性意识和知识分子式的自由。虽然我们认为Shurr 的这些论断过分简单化,不过她揭示了尤塞纳尔作品的某些倾向。 Fredrick Farrel 恰恰相反,他强调了尤塞纳尔作品中女性人物的积极性特征,诸如爱的能力,奉献精神以及谦虚的品质。实际上他所赞赏的品质正是Shurr所批评的。我们可以看见所谓的尤塞纳尔持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个看法取决于不同的批评观点,取决于他们对于性别角色的个人观点。主角的话语可以反映作者的观点吗?为避免永无休止地争论起见,我们还是着眼于作品人物的研究。
女人往往被比喻成物品或者是动物.莫妮卡就是一盏灯,她可以照亮阿勒克斯的生命,但是他自己的灯却不足以抵挡黑夜。索菲亚被描写成一头磨蹭主人房门的家畜。同时,女性角色也与被醉心赏玩的物品或动物联系在一块。男主角总是带着温情和尊重的态度去描绘她们,但不会老是为她们的柔情妩媚所迷幻心窍。好女人可以帮助男人发展或者她是男人成功之前必须要跨过去的那一道坎。这两种情况下好女人的位置都是朝不保夕的,因为男人为了要前进超越必定会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他必定要斩断一切束缚自己的锁链。
渴望自由是男人的意识之中核心的一面。以下所节选的上述三部著作的内容,就表现了男主角赋予了自由何等的重要性。首先引用《阿勒克斯》中的内容:“莫妮卡,你知道吗?我这双手将我从你那儿解脱了出来。它就是我的解放者,它给我打开一扇脱身离开的门。…… ,那天晚上,我就像人们盖印一样,傻傻地亲吻了我的手。”第二个引用出自《一弹解千愁》,它也是说明了男主角想要与他所尊敬的但不怎么觊觎的女人拉开距离:“孔拉妹妹的消失至少断送了往日的青春韶华,把我与这个国家最后的连接桥梁统统给切断了。”接下来哈德良皇帝的两句话就更清楚不过了:“寡人之所求者莫大于自由也,寡人求权利盖因权利可致自由也。”“寡人多有盛怒雷霆,乃因了无羁绊无所掣肘也。”
上述《哈德良回忆录》节选中的第一句是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它说明了自由高于一切,自由是根本目标。对于男人的自由,女性特征的人一般都是难以企及的,而且她(他)们往往也不会尝试去攫取这种自由。对自由的追求本身也不都是很容易的事,而且人们也有可能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就要首先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真实属性,坦承自己的是是非非。对自由的寻求好像是专为男人所预留的工作,因为最为女性化的人是完全没有自由的。实际上,女性这个类别就常常代表着一种男主角想要挣脱的囹圄牢笼。
哈德良的这些话也有可能从阿勒克斯或者埃里克口中脱出。不过,在这三个男主角那里自由的理解方式各有不同。较之其他两者,阿勒克斯的故事不同点在于:他在孩提时期既腼腆又孤单。上学的时候他又难以忍受其他孩子,因为他们品行庸俗,他们言语粗野,课后游戏也粗俗。井井有序规规矩矩的校园生活毁灭了他的生活乐趣,也毁灭了他的创造活力。“灰暗的墙壁,床铺摆放直直排排单调乏味”,这样的寝室就像一间监狱。Kajsa Andersson指出在尤塞纳尔作品中监狱犯人这个主题经常出现。窝罗伊诺城堡,阿勒克斯府邸,都将他锁在《沉闷的静默un silence étouffé》之中。他与莫妮卡的婚姻对他而言是一种失败,这个失败逼迫他放弃音乐这个与自己融为一体的东西。所以,对阿勒克斯而言,自由就是实现自己的本质属性,个人价值的认可以及对造化弄人的当下予以抛弃。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也离开了窝罗伊诺城堡,就是要与这个万恶的社会圈子决裂。找回的自由给了他艺术的触觉:于是音乐回来了,给他指明了一条通向脱胎换骨的路子。
自由也通向了孤独,因为阿勒克斯不像其他人,而且他拒绝去爱。应当注意的是,当阿勒克斯离开婚姻这个牢笼以及窝罗伊诺城堡的时候,他还是风华正茂。他一贯所维持的紧闭式生活其实也就决定了他对自由的理解。他还不能设想自己自由自在所带来的后果的时候,他就放弃了他已经给自己招致的责任和要求。解脱或者自由这些词语在书中只是到最后快要结束的时候才给出来。找回的自由同时就是他故事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
《一弹解千愁》的故事以介绍主要人物埃里克﹒冯﹒罗梦德为开端,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结实刚强的雇佣兵,他硬朗的身骨子如实反映着他的坚毅,“尽管他早年困顿的生活让他身板僵化,而且如今也过了不惑之年,但看起来他还是很英俊潇洒。“他个头很高,面庞瘦削,蓝眼珠子没什么光泽,难得一见的笑容中散发出一丝丝的傲慢。”这些描写给了我们一个自信又严肃的男人形象。一大清早,负了伤的他在站台等着火车;这个景象立刻让我们想到悲惨和不幸。他受了伤的脚也暗示了他在道德层面上所受的折磨,在后面他也要说到这种折磨。他一边等车,一边讲述着过去二十来年前在古尔兰反布尔什维克战争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埃里克已经清除了所有的外界影响。他再也不会为了某个他所相信的理由而付出行动投入战斗了。他只爱过一个人,那就是孔拉。孔拉的死去导致了他失去了对人类的全部同情心。
Joan E. Howard以尤塞纳尔作品中的献身为主题著有一本书,书中对埃里克和孔拉的关系做了细节研究。她指出,孔拉,这个死于与红军作战的人是埃里克的一生的中心点。我们认为,在做介绍的那个篇章之中,埃里克感觉自由就是冷漠淡然,无忧无虑甚至是孤孤单单。他对自由的理解其实也不是一直都是那么地阴暗。他和孔拉在一起的青少年时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可是战争结束了他们的这种美妙的生活。于是,自由通过另外的方式表现。虽然埃里克不再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存,但是他还可以抵制他的战斗伙伴们所施行的残暴,他也拒绝索菲给他的爱。像阿勒克斯一样,他强调他自己与他者之间的距离。孔拉的死和索菲的处决给糟糕讨厌的感情带来了解放,也让他与过去以及纠缠他不放的记忆做了最终的分离。他承认: “死去的索菲再也不会像失踪了的索菲那样来追求他.” 然而,他认为杀死索菲可以让他到达的自由,却只是一个幻影.从这一刻起,他停止了生活,尽管他在继续存在.上面引用那一句, “早年困顿的生活让他身板僵化”,很清楚地说明了埃里克的生活从索菲死的那一刻起就结束了.最后,埃里克明白了用孤独和冷漠做成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全书的结尾就是这么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种想法, “我们一直都是和这些女人一起陷在这个阱里.” 这句话佐证了文中叙述者用自言不讳的轻蔑对待女人的态度,而且他在叙述中也是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种态度. 埃里克对索菲的所有的尊重都是因为索菲与其他女性有不同之处. 她拥有的勇气,这种男性的优秀品质,就是他最为欣赏的.但是她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女性,她不能成功地征服他.
而哈德良对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他的自由包括责任.他自己也经常谈及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特别是在自由上的不同.但是哈德良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要像埃里克和阿勒克斯那样的方式去逃避情感和责任.他是通过巨大的努力而达到自由的.这个自由有几个方面:首先是作为空闲的自由,即有空余时间;然后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动作的同时性自由;再有就是更替式自由,它要求人们可以打断思维,对话或者动作,然后在另一个时间点上又可以原封不动地重新拾起;最后就是自由的大备形式,即认可式自由,它教人们爱其所是,乐其所有.哈德良式自由要求自身更多的付出.
哈德良回忆录,这本讲述一个成熟睿智的男人面对死亡而回首往事的书,它传递了一个对自由的理解,即自由的基础是事业有成的漫长一生的阅历. 卷首,当他在提出自己对于男性存在的观点时,他所说的自由是来自于一个长途远游,其中他遭遇了不幸、失望以及失败,他也体验了幸福、信任以及成功.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他所追寻的主要目标之一.哈德良告诉读者的存在真理乃是阿勒克斯以及埃里克有可能在漫长的跋涉之后所能体会的真理.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阿勒克斯只是处于通向真正的真理之路的起点上,而迷失的埃里克确是漫无目的地在世间游荡.自由,也不只是取决于主角的不同的个人性格或者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自由这个主题在这些作品中也是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的.只有哈德良一人去琢磨自由并且去直接地表达他的理解.在其他品中,需求自由并不是以一种很明显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过我们从主人公对待其同时代周围人的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上可以得到结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三个主角一个共同的特征,即 “因为自己万事不求人而发怒”.哈德良的这句话在阿勒克斯和埃里克那里有共振回响. 阿勒克斯就说过: “我推走了爱情,…… 我差不多就是被一种本能给拘禁了,而没有成为情欲的囚犯;我很认真地认为自己从没有爱过。”情欲和爱情与牢笼联系在一起,阿勒克斯想要解脱。而埃里克面对索菲的主动,他害怕自己会支持不住,“对大家来说,只有通过一生的时间才能来想着去迎合她,其实这是她的不幸。”他放弃了与她连接的努力,因为她有一个无法戒掉的恶习,“孤独”。
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起点,即女性美德与男性美德同等重要以及淑女等价于善男这一观点上。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男性品质和女性品质。阿勒克斯就是那种善良,温柔又敏感的人。他明白自己同姑娘们的相似点多于和小伙子们的相似点。他认为自己太女性化以至于难于加入到他人的世界中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是在试图消灭自己天生的特点。只有在认识到自己的女性特点与男性特点是等同的之后,他才会享受到自由的生活。一旦莫妮卡离开之后,不知道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美丽善良温柔优雅的莫妮卡就是一个完美女人的化身。但是她这些女性品质并未给她带来幸福。她既不能表达意见也不能采取行动。她就是一个固定的点,一副母性的躯体,既迎接孩子的怀抱又随时让他离开。有意思的是,尤塞纳尔曾打算以莫妮卡的视角写一部续集。续集故事讲述莫妮卡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始评论阿勒克斯这个她一直都爱的人。女人就是命里注定要支持她的丈夫。
埃里克,他特别具有阳刚之气,他是一个勇敢的士兵,有征服欲望,他是绝对没有女性特征的。他看不起女人味,直至于不相信女人。在三个主角之中他的存在状态是最悲惨的。似乎他的叙述在结束时没有一个对于未来的希望。他的忏悔有没有帮助他理解了他和索菲恋爱关系的特殊性质?有没有帮助他获得重生?上文中引用的那句话,也就是主角叙述的最后一句,就说明了他明白了漠不关心不等于自由.索菲,这个生活在男人堆里并且可能会磨灭自己女性特质的女人,她就是一个最震撼人心的女性形象.她一直认为生活在科拉脱维塞城堡对她来说是一个束缚,于是她去加入社会党人的部队,企图以此达到解放自己的目的;但是她一旦被埃里克找到之后,她的自由生活就顿时结束了.她作为红军士兵被埃里克处决了.是否应该理解为女人是不可能达到自由的,并且如果她真的达到了自由她就会被处死?
哈德良是一个最完备的人物,在他身上两种类型的性格相得益彰,也就是说他的男性特征得到了女性特征的完美补充.也就是他才真正地到达了自由.结论就是,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某种女性特征补充到其男性特征上他的人性得到了加强,在这个意义上, 人性存在的两个方面,男性和女性,是在一个完备的男人身上得到了统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女性身上的女性特点是受到了尊重,但是表现在男性身上女性特点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然而,像莫妮卡这种完整的女性,身上具有鲜明并且是天然而成的女性特征,却不能引人注目. 同时,具有男性特点的女性索菲,她想要在叙述中扮演中心角色却让作者和叙述者感到惊讶.自由,它是所有男主角所追寻的目标,可是却跟女性毫不相干之.只有经验才能揭示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男人在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应当认识自己真正的特性,包括女性特征一面.所有的女性角色之中,索菲,这个在男人世界里闯荡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也只有她才去试图追寻自由的生活. 只要女性象征着陷阱或者牢笼,那么她就不会向往自由.
ANDEREA HYNYNEN & ABO AKADEMI
这里,我们来讨论尤瑟纳尔三部作品,《阿勒克斯或无谓的斗争》、《一弹解千愁》以及《哈德良回忆录》,之中所述的男性世界。我们通过这个男性世界可以发现两个内容: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真实环境以及男性主角的心理世界。不过在这三部作品中,如上两个领域被给予的重要性也是不尽相同;在《阿勒克斯》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主要人物的道德世界;而在《一弹解千愁》中外部世界,它作为影响人物道德成长的部分原因,比在《阿勒克斯》中要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在《哈德良回忆录》中,再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哈德良皇帝本人,而是整个罗马帝国,整个世界以及一个悠远的年代。这里,我们将讨论作品主角人物道德世界的本质方面,特别是对自由或独立的追求。自由,尤其是在尤瑟纳尔的世界里是一种男性品质;为了凸显这一点,我们将会把对自由的追求与这么一想法相联系,即为成就完整的个人而去认识个人身上男性和女性的两个方面的特征。
尤瑟纳尔曾说:“淑女可比善男,巧妇能敌贤夫。”1 不过她对女权主义运动是持反对态度的。她认为男女平等并不是男女雷同;想要模仿男人与男人相似相仿,这种女人是走入了歧途。传统女性的美德,诸如温柔善良细腻精致,与诸如孔武有力、勇敢坚毅、方正克己等男性美德是同样的重要。这两种美德相互补充,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也就是说没有被称之为女性色彩的美德,男人就如蛮畜;同样没有男性美德的女人就如破敝的衣服。按照尤瑟纳尔的说法,如果女人在期望追求两性平等的时候忽视女性美德,那么她就是在犯错。
完备的美德,这个想法是由ELISABETH BADINTER在其一本关于男性身份认同的书中提出来的。我们运用Badinter关于男性身份认同的一些想法来思考女性,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即女性对于男性美德的认同与男性对女性美德的认可同样重要。尤瑟纳尔不怎么接触普遍流行的心理学诠释,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她不看重出生时其母亲便去世这个态度上;不过,在不盲目接受Badinter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还是可以借用他的范例中的某些东西来研究尤瑟纳尔的小说。对尤而言,兼具两性特点就是一种完备。两性特点兼备,就是说个人懂得在两种特点之间做转换和调整。Badinter重复了弗洛伊德的一句格言,即双性是人类的一个根本特征。19世纪末风靡一时的两性特征合一的形象,就是那种无男性特征女性化的小白脸,在尤瑟纳尔这里遭到了抛弃。尤瑟纳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性特征合一并不是一种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的第三性。相反,现代真正的两性特征合一的人,是一个懂得了并且学会把握了自身的性别认同,也愿意去承认自身天性的另一面的成年人。要达到这种两性合一的状态,首先应该知道怎么区分两性,知道进入其中之一的角色,然后再去发展与自己相异的性别的特点。因此两性合一状态的最高境界就是两种性别特征的把握,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可以在绿茵场上强健有力的斗士形象和炉火茶香的家中舔犊情深的慈父形象之间转换。
在Badinter的假说中,父亲这个形象是建立男性认同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尽管父亲的缺场并不决然意味着儿子会有什么问题,但是父亲的陪伴和支持对儿子男性认同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兄长,叔伯或者朋友都可以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以替代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生父亲。父亲也可以利用自身作为父亲的这一身份来认识自己女性特征或者母亲特征的一面。母子关系对于男性认同的构建也很关键,因为孩子们跟母亲相处的时间要远多于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儿子会因为缺乏参照样式,他的男性认同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为了发展儿子的男性认同,就应当打破母子过分相依的状态。总之,我们看到父母与儿子的关系对男性认同的建构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对尤瑟纳尔作品中的男性世界进行深入的研究,涵括对象是人物性格的建构和发展以及情感的表达,这是不够的,还应当对人物角色与其父母双亲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这个观察视角还流离在目前交流研究的环境之外,而目前的交流研究专注于作为主角根本特点的自由上。虽然追求自由只是作为其主角人物特点的众多品质之一,但它却可能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品质。
虽然尤塞纳尔声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女性美德与男性美德同样重要,不过在我们研究的上述三本书中却一点都没有得到反映。在《一弹解千愁》里乃至在《哈德良回忆录》里,女性美德不被看重甚至必须被抹杀的背景反而被她搬到剧情之中。然而在《阿勒克斯》中的世界里,女性美德是被强加给女性的,却禁止男性效法。虽然她对性别优点互补这一观点的坚持一直很鲜明,但是往往女性角色总是会受到某种损缺。
《阿勒克斯》讲述的是一位年轻音乐家的故事,他徒劳地与自身同性恋欲望做斗争,直至最后他接受了自己这一特性,也放弃了去适应社会规则所做无谓的企图。他属于世纪之交的欧洲特权阶层,当时的男性低位明显地有别于女性,并且同性恋被看作是一种病症,一种反常。历史学家安东尼•科普雷Antony Copley曾经研究了法国性道德的演变,他就指出同性恋在19世纪后半期首先是被看成是一种犯罪,然后被看成是一种病变,这也就是阿勒克斯徒劳争斗所处的道德气候。抛弃妻子和初生的儿子,这是为了实现自身天性所要求的,而为了追随音乐家的生涯自身天性的实现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他又不能在他的继承人出世之前出走。阿勒克斯注视着熟睡中的孩子,他的周围挂着家庭画像,他觉得自己已经履行了他作为父亲的职能,他想:祖辈的心愿了遂了,婚结了孩子生下来了,这个孩子可以延续咱们这个世家的香火了,我这个人在不在这里也就无所谓了。阿勒克斯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父系制社会的典型,即父亲在公众面前就代表整个家庭,而女性只能限制在私人场所内扮演自己的角色。《一弹解千愁》的故事发生在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国家饱受一次大战和战后反布尔什维克战争的蹂躏,苦不堪言。被战争所支配的地方不会支持温柔仁慈、纤巧精细这些柔弱的特征。男主角埃里克﹒冯﹒罗梦德描写了一次与红军的战斗,但是他的叙述首先是一种忏悔,忏悔一个发生在他与好友孔拉及孔拉之妹索菲三者之间情感悲剧。索菲,除了在书中叙述者埃里克的不可实现的感情所涉及的情况之外,她都是一个坚韧有力并且独立不羁的女人。索菲与众不同的品质就在于她的青春活力,正直忠诚以及敢爱敢恨。她或许是最引人注目最被精修细描的尤塞纳尔作品女性形象。然而,这么一个为人赞赏的女性,这么一个准备与自己的感情追随到底的女人,结局竟然是被自己所爱的人所处决。另外,战争、军队、政治意识形态,这些都是与女性美德不相干的东西。
《哈德良回忆录》讲述的是公元二世纪一位罗马皇帝的故事。当时的世界女性的生存范围十分狭窄。朝廷、军队、打猎、狎男,这些书中重要的主题,几乎与女性一点都不沾边。尤塞纳尔的作品中所有的故事背景、主题以及男性角色的选择都给人一个印象,那就是作者只对男性世界或者确切地说是男性意识感兴趣。而且作品中的男主角就是故事的叙述者这一事实更是加深了上述印象。所有发生的事,包括对女性角色的描叙,都是由男主角来叙说,可是女性却角色从不说话。
Gorgia Hooks Shurr在研究尤塞纳尔作品过程中发现作者忽视了女性。女性在文本中经常缺场,并且她们在场时也是沉默寡言的,形象呆板而且位置也很次要;她们缺乏人性意识和知识分子式的自由。虽然我们认为Shurr 的这些论断过分简单化,不过她揭示了尤塞纳尔作品的某些倾向。 Fredrick Farrel 恰恰相反,他强调了尤塞纳尔作品中女性人物的积极性特征,诸如爱的能力,奉献精神以及谦虚的品质。实际上他所赞赏的品质正是Shurr所批评的。我们可以看见所谓的尤塞纳尔持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个看法取决于不同的批评观点,取决于他们对于性别角色的个人观点。主角的话语可以反映作者的观点吗?为避免永无休止地争论起见,我们还是着眼于作品人物的研究。
女人往往被比喻成物品或者是动物.莫妮卡就是一盏灯,她可以照亮阿勒克斯的生命,但是他自己的灯却不足以抵挡黑夜。索菲亚被描写成一头磨蹭主人房门的家畜。同时,女性角色也与被醉心赏玩的物品或动物联系在一块。男主角总是带着温情和尊重的态度去描绘她们,但不会老是为她们的柔情妩媚所迷幻心窍。好女人可以帮助男人发展或者她是男人成功之前必须要跨过去的那一道坎。这两种情况下好女人的位置都是朝不保夕的,因为男人为了要前进超越必定会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他必定要斩断一切束缚自己的锁链。
渴望自由是男人的意识之中核心的一面。以下所节选的上述三部著作的内容,就表现了男主角赋予了自由何等的重要性。首先引用《阿勒克斯》中的内容:“莫妮卡,你知道吗?我这双手将我从你那儿解脱了出来。它就是我的解放者,它给我打开一扇脱身离开的门。…… ,那天晚上,我就像人们盖印一样,傻傻地亲吻了我的手。”第二个引用出自《一弹解千愁》,它也是说明了男主角想要与他所尊敬的但不怎么觊觎的女人拉开距离:“孔拉妹妹的消失至少断送了往日的青春韶华,把我与这个国家最后的连接桥梁统统给切断了。”接下来哈德良皇帝的两句话就更清楚不过了:“寡人之所求者莫大于自由也,寡人求权利盖因权利可致自由也。”“寡人多有盛怒雷霆,乃因了无羁绊无所掣肘也。”
上述《哈德良回忆录》节选中的第一句是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它说明了自由高于一切,自由是根本目标。对于男人的自由,女性特征的人一般都是难以企及的,而且她(他)们往往也不会尝试去攫取这种自由。对自由的追求本身也不都是很容易的事,而且人们也有可能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就要首先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真实属性,坦承自己的是是非非。对自由的寻求好像是专为男人所预留的工作,因为最为女性化的人是完全没有自由的。实际上,女性这个类别就常常代表着一种男主角想要挣脱的囹圄牢笼。
哈德良的这些话也有可能从阿勒克斯或者埃里克口中脱出。不过,在这三个男主角那里自由的理解方式各有不同。较之其他两者,阿勒克斯的故事不同点在于:他在孩提时期既腼腆又孤单。上学的时候他又难以忍受其他孩子,因为他们品行庸俗,他们言语粗野,课后游戏也粗俗。井井有序规规矩矩的校园生活毁灭了他的生活乐趣,也毁灭了他的创造活力。“灰暗的墙壁,床铺摆放直直排排单调乏味”,这样的寝室就像一间监狱。Kajsa Andersson指出在尤塞纳尔作品中监狱犯人这个主题经常出现。窝罗伊诺城堡,阿勒克斯府邸,都将他锁在《沉闷的静默un silence étouffé》之中。他与莫妮卡的婚姻对他而言是一种失败,这个失败逼迫他放弃音乐这个与自己融为一体的东西。所以,对阿勒克斯而言,自由就是实现自己的本质属性,个人价值的认可以及对造化弄人的当下予以抛弃。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也离开了窝罗伊诺城堡,就是要与这个万恶的社会圈子决裂。找回的自由给了他艺术的触觉:于是音乐回来了,给他指明了一条通向脱胎换骨的路子。
自由也通向了孤独,因为阿勒克斯不像其他人,而且他拒绝去爱。应当注意的是,当阿勒克斯离开婚姻这个牢笼以及窝罗伊诺城堡的时候,他还是风华正茂。他一贯所维持的紧闭式生活其实也就决定了他对自由的理解。他还不能设想自己自由自在所带来的后果的时候,他就放弃了他已经给自己招致的责任和要求。解脱或者自由这些词语在书中只是到最后快要结束的时候才给出来。找回的自由同时就是他故事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
《一弹解千愁》的故事以介绍主要人物埃里克﹒冯﹒罗梦德为开端,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结实刚强的雇佣兵,他硬朗的身骨子如实反映着他的坚毅,“尽管他早年困顿的生活让他身板僵化,而且如今也过了不惑之年,但看起来他还是很英俊潇洒。“他个头很高,面庞瘦削,蓝眼珠子没什么光泽,难得一见的笑容中散发出一丝丝的傲慢。”这些描写给了我们一个自信又严肃的男人形象。一大清早,负了伤的他在站台等着火车;这个景象立刻让我们想到悲惨和不幸。他受了伤的脚也暗示了他在道德层面上所受的折磨,在后面他也要说到这种折磨。他一边等车,一边讲述着过去二十来年前在古尔兰反布尔什维克战争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埃里克已经清除了所有的外界影响。他再也不会为了某个他所相信的理由而付出行动投入战斗了。他只爱过一个人,那就是孔拉。孔拉的死去导致了他失去了对人类的全部同情心。
Joan E. Howard以尤塞纳尔作品中的献身为主题著有一本书,书中对埃里克和孔拉的关系做了细节研究。她指出,孔拉,这个死于与红军作战的人是埃里克的一生的中心点。我们认为,在做介绍的那个篇章之中,埃里克感觉自由就是冷漠淡然,无忧无虑甚至是孤孤单单。他对自由的理解其实也不是一直都是那么地阴暗。他和孔拉在一起的青少年时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可是战争结束了他们的这种美妙的生活。于是,自由通过另外的方式表现。虽然埃里克不再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存,但是他还可以抵制他的战斗伙伴们所施行的残暴,他也拒绝索菲给他的爱。像阿勒克斯一样,他强调他自己与他者之间的距离。孔拉的死和索菲的处决给糟糕讨厌的感情带来了解放,也让他与过去以及纠缠他不放的记忆做了最终的分离。他承认: “死去的索菲再也不会像失踪了的索菲那样来追求他.” 然而,他认为杀死索菲可以让他到达的自由,却只是一个幻影.从这一刻起,他停止了生活,尽管他在继续存在.上面引用那一句, “早年困顿的生活让他身板僵化”,很清楚地说明了埃里克的生活从索菲死的那一刻起就结束了.最后,埃里克明白了用孤独和冷漠做成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全书的结尾就是这么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种想法, “我们一直都是和这些女人一起陷在这个阱里.” 这句话佐证了文中叙述者用自言不讳的轻蔑对待女人的态度,而且他在叙述中也是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种态度. 埃里克对索菲的所有的尊重都是因为索菲与其他女性有不同之处. 她拥有的勇气,这种男性的优秀品质,就是他最为欣赏的.但是她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女性,她不能成功地征服他.
而哈德良对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他的自由包括责任.他自己也经常谈及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特别是在自由上的不同.但是哈德良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要像埃里克和阿勒克斯那样的方式去逃避情感和责任.他是通过巨大的努力而达到自由的.这个自由有几个方面:首先是作为空闲的自由,即有空余时间;然后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动作的同时性自由;再有就是更替式自由,它要求人们可以打断思维,对话或者动作,然后在另一个时间点上又可以原封不动地重新拾起;最后就是自由的大备形式,即认可式自由,它教人们爱其所是,乐其所有.哈德良式自由要求自身更多的付出.
哈德良回忆录,这本讲述一个成熟睿智的男人面对死亡而回首往事的书,它传递了一个对自由的理解,即自由的基础是事业有成的漫长一生的阅历. 卷首,当他在提出自己对于男性存在的观点时,他所说的自由是来自于一个长途远游,其中他遭遇了不幸、失望以及失败,他也体验了幸福、信任以及成功.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他所追寻的主要目标之一.哈德良告诉读者的存在真理乃是阿勒克斯以及埃里克有可能在漫长的跋涉之后所能体会的真理.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阿勒克斯只是处于通向真正的真理之路的起点上,而迷失的埃里克确是漫无目的地在世间游荡.自由,也不只是取决于主角的不同的个人性格或者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自由这个主题在这些作品中也是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的.只有哈德良一人去琢磨自由并且去直接地表达他的理解.在其他品中,需求自由并不是以一种很明显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过我们从主人公对待其同时代周围人的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上可以得到结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三个主角一个共同的特征,即 “因为自己万事不求人而发怒”.哈德良的这句话在阿勒克斯和埃里克那里有共振回响. 阿勒克斯就说过: “我推走了爱情,…… 我差不多就是被一种本能给拘禁了,而没有成为情欲的囚犯;我很认真地认为自己从没有爱过。”情欲和爱情与牢笼联系在一起,阿勒克斯想要解脱。而埃里克面对索菲的主动,他害怕自己会支持不住,“对大家来说,只有通过一生的时间才能来想着去迎合她,其实这是她的不幸。”他放弃了与她连接的努力,因为她有一个无法戒掉的恶习,“孤独”。
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起点,即女性美德与男性美德同等重要以及淑女等价于善男这一观点上。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男性品质和女性品质。阿勒克斯就是那种善良,温柔又敏感的人。他明白自己同姑娘们的相似点多于和小伙子们的相似点。他认为自己太女性化以至于难于加入到他人的世界中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是在试图消灭自己天生的特点。只有在认识到自己的女性特点与男性特点是等同的之后,他才会享受到自由的生活。一旦莫妮卡离开之后,不知道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美丽善良温柔优雅的莫妮卡就是一个完美女人的化身。但是她这些女性品质并未给她带来幸福。她既不能表达意见也不能采取行动。她就是一个固定的点,一副母性的躯体,既迎接孩子的怀抱又随时让他离开。有意思的是,尤塞纳尔曾打算以莫妮卡的视角写一部续集。续集故事讲述莫妮卡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始评论阿勒克斯这个她一直都爱的人。女人就是命里注定要支持她的丈夫。
埃里克,他特别具有阳刚之气,他是一个勇敢的士兵,有征服欲望,他是绝对没有女性特征的。他看不起女人味,直至于不相信女人。在三个主角之中他的存在状态是最悲惨的。似乎他的叙述在结束时没有一个对于未来的希望。他的忏悔有没有帮助他理解了他和索菲恋爱关系的特殊性质?有没有帮助他获得重生?上文中引用的那句话,也就是主角叙述的最后一句,就说明了他明白了漠不关心不等于自由.索菲,这个生活在男人堆里并且可能会磨灭自己女性特质的女人,她就是一个最震撼人心的女性形象.她一直认为生活在科拉脱维塞城堡对她来说是一个束缚,于是她去加入社会党人的部队,企图以此达到解放自己的目的;但是她一旦被埃里克找到之后,她的自由生活就顿时结束了.她作为红军士兵被埃里克处决了.是否应该理解为女人是不可能达到自由的,并且如果她真的达到了自由她就会被处死?
哈德良是一个最完备的人物,在他身上两种类型的性格相得益彰,也就是说他的男性特征得到了女性特征的完美补充.也就是他才真正地到达了自由.结论就是,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某种女性特征补充到其男性特征上他的人性得到了加强,在这个意义上, 人性存在的两个方面,男性和女性,是在一个完备的男人身上得到了统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女性身上的女性特点是受到了尊重,但是表现在男性身上女性特点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然而,像莫妮卡这种完整的女性,身上具有鲜明并且是天然而成的女性特征,却不能引人注目. 同时,具有男性特点的女性索菲,她想要在叙述中扮演中心角色却让作者和叙述者感到惊讶.自由,它是所有男主角所追寻的目标,可是却跟女性毫不相干之.只有经验才能揭示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男人在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应当认识自己真正的特性,包括女性特征一面.所有的女性角色之中,索菲,这个在男人世界里闯荡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也只有她才去试图追寻自由的生活. 只要女性象征着陷阱或者牢笼,那么她就不会向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