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归真的出口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第10部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就颇受争议。我不想从批评它如何失败的诸多因素去考虑这部小说,还是沿袭上文的对于人物经历和选择做一个我所认为的思想历程,并把这个历程作为年届53岁的村上所寻找的一条道路,事先套用毛姆评价简•奥斯丁的一句话:尽管村上的答案未必是我们的答案,但是他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毕竟,人生在人潜意识中的虚无意义是多么沉重地压在每一个对生活细心思考的人的心头。
《海》与村上的其他作品有相当明显的差别,由两条起初几乎完全平行的主线而成,其中不乏神秘力量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包括情节和人物,例如另一个主人公中田,他在童年经历了和全班的孩子集体昏倒的事件,然后就莫名其妙地完全失忆,大脑一片空白,但获得了和猫说话的能力;并且在文本中还一次次让天上落下活鱼、蚂蟥等异物,他锲而不舍地去找一块可以打开某个神秘去处的入口石,直至最后死去的身体里还爬出一个怪异的物体“手电简光柱照出一个白白长长的物体,物体正从已死的中田口中一扭一扭蠕动着往外爬、形状让人想起黄瓜。粗细同壮男人胳膊差不多,全长不知多长.出来了大约一半。身体上像有黏液,滑溜溜地泛着白光。为让那家伙通过,中田的嘴跟蛇口一样张得很大根大,大概厂巴骨都掉了。” 总之,文中所充溢的问题很容易使人惊讶得忘记这是一本同样有着严肃主题的作品。
就像村上在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所说:“我想把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小说)这一容器之中,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效成形、以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这是我想写的—点。” 这一点在本书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田村卡夫卡是个十五岁的少年,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着领养来的姐姐离家出走,作为雕塑家的父亲在文中是一种类似凶恶命运的角色,在田村初懂人事的时候他就一直对田村宣扬 “你无论怎么想方设法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并说这个预言如定时装置一般深深嵌入我的遗传因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我杀死父亲,同母亲同姐姐交合。” 于是十五岁的少年在心中滋养了一个自己在孤独无助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形象——一个叫乌鸦的少年,“他”时刻提醒着田村要努力,要做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的少年。和乌鸦一起,田村在十五岁生日的那天不知去向何处地离家出走了。情节在阅读中慢慢展开,最终,敌不过命运的巨大力量,田村果然假中田之手杀死了父亲,也和并不确定的母亲交合,并且在梦中完成了和姐姐交合的最后任务。一切依照命运而定,悲惨地进行,记得“最孤独的、叫乌鸦的少年”和命运“父亲”在一个“父亲”已预料到的时候遇见,他们之间爆发了一次激烈的战斗,即便乌鸦用其尖利的嘴尖啄掉了父亲的眼睛、舌头,但是终究还是不能战胜他,他任凭乌鸦攻击,并且毫不抵抗,虽然没有了眼睛、没有了舌头,但是他狂笑不止,乌鸦的攻击对于他而言不过是滑稽的举动,他告诉乌鸦:“所以不是跟你说了么,不要惹我笑成这样好不好?任凭你用多大力气都伤不了我半根毫毛,因为你没有那个资格。你不过是一片薄薄的幻影,不过是没人理睬的回声罢了!干什么都是徒劳。怎么还不开窍?”
坚强过后甚至连坚强的资格都没有,这无疑对于要做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的理想是个莫大的讽刺,我们不过是被不知道何处来的力量控制的幻影,我们能做什么?与田村交合的母亲佐伯的死更是加深了田村的绝望感,与此同时,中田找到了通往神秘去处的入口石并将之翻转使得那个入口打开,田村怀抱着一腔的绝望走进了那个所在——那是一个时间不重要而记忆被吞噬的地方,在那里的人就那样活着,他们称之为“不是割舍或抛弃什么,只是吞进自己内部。”这并不是一种愉快的遗忘,而是一种对自己、对过去无可奈何的逃避,这应该是村上以往作品中直子一类人的最终选择之地,但是,十五岁的少年应也在那里的母亲的要求,他又离开了那个地方,她要求他回到现实,记住她——记住这个过不久自己都会把自己遗忘了的她。母亲用发卡刺入自己的手腕让田村吸吮她的血,在这样悲惨得如同祭奠的告别仪式后,早已原谅了母亲的田村道别了。临走之前,他问母亲:
“我不清楚活着的意义。”
母亲静静地说:“看画。像我过去那样看画,经常看。”然后离开,永远离开。
文章的最末,田村很悲伤,而与命运“父亲”战败后的乌鸦提醒他他已经做了最正确的事,他是现实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的少年。
“可是我还没有弄明白活着的意义。”
乌鸦说:“看画,听风的声音。明天醒来,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就像村上春树在序言中写的那样:“田村卡夫卡君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之中。那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就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则来自现实之外。而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或结果上拯救了他的灵魂。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是的,在沥尽了《挪》的青春的永久哀伤,以《斯》的明知无望的冲撞,到《海》的回归现实世界并找到了用“看画,听风的声音”继续生存的勇敢,感觉着忧郁的村上带我走的是一条越来越能望见光的生路,尽管“看画、听风的声音”那样单薄,好像无法以此来承担我们漫漫的人生之路,但是,就凭着这简简单单且不乏温暖的想法,仿佛我也收获了田村卡夫卡受尽磨难的旅程之后的平静的勇气,我想,我也可以这样,走向任何地方。毕竟,那个吞噬记忆的所在不是我的希望,或许年轻时我曾这样哀伤地希望我失忆过,但如今我已经有了背负一切记忆的力量,我更欣赏鲜活的现实,也许以后会渐渐磨灭对生活琐事的本来就不多的热情,但是活着,如果有本事活的话,省去和回忆斗争的力气去尽力享受幸福岂不更好?
让我用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惶然录》中的一句话结束对于村上作品的,我的,个人的体验吧,村上的文章由哀伤到希望所引领我走的,就是下面这句话可以为我很好总结的生活的路——
“我要焕然一新,我要生活下去,我要向生活伸出脖子,承担轭套的巨大沉重。”
《海》与村上的其他作品有相当明显的差别,由两条起初几乎完全平行的主线而成,其中不乏神秘力量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包括情节和人物,例如另一个主人公中田,他在童年经历了和全班的孩子集体昏倒的事件,然后就莫名其妙地完全失忆,大脑一片空白,但获得了和猫说话的能力;并且在文本中还一次次让天上落下活鱼、蚂蟥等异物,他锲而不舍地去找一块可以打开某个神秘去处的入口石,直至最后死去的身体里还爬出一个怪异的物体“手电简光柱照出一个白白长长的物体,物体正从已死的中田口中一扭一扭蠕动着往外爬、形状让人想起黄瓜。粗细同壮男人胳膊差不多,全长不知多长.出来了大约一半。身体上像有黏液,滑溜溜地泛着白光。为让那家伙通过,中田的嘴跟蛇口一样张得很大根大,大概厂巴骨都掉了。” 总之,文中所充溢的问题很容易使人惊讶得忘记这是一本同样有着严肃主题的作品。
就像村上在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所说:“我想把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小说)这一容器之中,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效成形、以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这是我想写的—点。” 这一点在本书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田村卡夫卡是个十五岁的少年,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着领养来的姐姐离家出走,作为雕塑家的父亲在文中是一种类似凶恶命运的角色,在田村初懂人事的时候他就一直对田村宣扬 “你无论怎么想方设法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并说这个预言如定时装置一般深深嵌入我的遗传因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我杀死父亲,同母亲同姐姐交合。” 于是十五岁的少年在心中滋养了一个自己在孤独无助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形象——一个叫乌鸦的少年,“他”时刻提醒着田村要努力,要做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的少年。和乌鸦一起,田村在十五岁生日的那天不知去向何处地离家出走了。情节在阅读中慢慢展开,最终,敌不过命运的巨大力量,田村果然假中田之手杀死了父亲,也和并不确定的母亲交合,并且在梦中完成了和姐姐交合的最后任务。一切依照命运而定,悲惨地进行,记得“最孤独的、叫乌鸦的少年”和命运“父亲”在一个“父亲”已预料到的时候遇见,他们之间爆发了一次激烈的战斗,即便乌鸦用其尖利的嘴尖啄掉了父亲的眼睛、舌头,但是终究还是不能战胜他,他任凭乌鸦攻击,并且毫不抵抗,虽然没有了眼睛、没有了舌头,但是他狂笑不止,乌鸦的攻击对于他而言不过是滑稽的举动,他告诉乌鸦:“所以不是跟你说了么,不要惹我笑成这样好不好?任凭你用多大力气都伤不了我半根毫毛,因为你没有那个资格。你不过是一片薄薄的幻影,不过是没人理睬的回声罢了!干什么都是徒劳。怎么还不开窍?”
坚强过后甚至连坚强的资格都没有,这无疑对于要做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的理想是个莫大的讽刺,我们不过是被不知道何处来的力量控制的幻影,我们能做什么?与田村交合的母亲佐伯的死更是加深了田村的绝望感,与此同时,中田找到了通往神秘去处的入口石并将之翻转使得那个入口打开,田村怀抱着一腔的绝望走进了那个所在——那是一个时间不重要而记忆被吞噬的地方,在那里的人就那样活着,他们称之为“不是割舍或抛弃什么,只是吞进自己内部。”这并不是一种愉快的遗忘,而是一种对自己、对过去无可奈何的逃避,这应该是村上以往作品中直子一类人的最终选择之地,但是,十五岁的少年应也在那里的母亲的要求,他又离开了那个地方,她要求他回到现实,记住她——记住这个过不久自己都会把自己遗忘了的她。母亲用发卡刺入自己的手腕让田村吸吮她的血,在这样悲惨得如同祭奠的告别仪式后,早已原谅了母亲的田村道别了。临走之前,他问母亲:
“我不清楚活着的意义。”
母亲静静地说:“看画。像我过去那样看画,经常看。”然后离开,永远离开。
文章的最末,田村很悲伤,而与命运“父亲”战败后的乌鸦提醒他他已经做了最正确的事,他是现实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的少年。
“可是我还没有弄明白活着的意义。”
乌鸦说:“看画,听风的声音。明天醒来,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就像村上春树在序言中写的那样:“田村卡夫卡君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之中。那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就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则来自现实之外。而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或结果上拯救了他的灵魂。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是的,在沥尽了《挪》的青春的永久哀伤,以《斯》的明知无望的冲撞,到《海》的回归现实世界并找到了用“看画,听风的声音”继续生存的勇敢,感觉着忧郁的村上带我走的是一条越来越能望见光的生路,尽管“看画、听风的声音”那样单薄,好像无法以此来承担我们漫漫的人生之路,但是,就凭着这简简单单且不乏温暖的想法,仿佛我也收获了田村卡夫卡受尽磨难的旅程之后的平静的勇气,我想,我也可以这样,走向任何地方。毕竟,那个吞噬记忆的所在不是我的希望,或许年轻时我曾这样哀伤地希望我失忆过,但如今我已经有了背负一切记忆的力量,我更欣赏鲜活的现实,也许以后会渐渐磨灭对生活琐事的本来就不多的热情,但是活着,如果有本事活的话,省去和回忆斗争的力气去尽力享受幸福岂不更好?
让我用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惶然录》中的一句话结束对于村上作品的,我的,个人的体验吧,村上的文章由哀伤到希望所引领我走的,就是下面这句话可以为我很好总结的生活的路——
“我要焕然一新,我要生活下去,我要向生活伸出脖子,承担轭套的巨大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