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人禽之别:心为行役与形为心役。人与人之间情同一体是为仁。仁即通,通即仁。恶起于局,善本乎通。(恶起于人之自为局限,有所隔阂不通。)情分内外是为居,情同一体是为通。人死不必怕,怕的是昏昧。几时你超脱了自私,几时你超脱了渺小。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制与受制是一)。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
不可战胜的是谁?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物质。生命是心,是心表见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历史(宇宙史)一直是心对物之争,一次一次无数次,一步一步无数步,征服了物,凭借物,利用物,表演出来的。假如说心有规律的话,那就是一个规律:总要顺从于物的规律来达成它的意志。(意志有两种:天意,人意。)
一切利害得失的计较皆从自身而来,第以人类由超越其身之心也,遂不为此自发的感情要求之所限,而能自觉地照顾到他人以至大众,不落于狭隘偏私。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知矣。
心的作用开始于有所觉识。从不自觉可以恢复到自觉,因为当初是从自觉慢慢陷于不自觉的。恢复到自觉亦即摆脱于机械性。机械性即是一种积重难返之势。
逐物则失心,遗物同一失心。只是即物见心,心却不随物转。宇宙本是巧妙之极,而一般人却是蠢笨之极(他不了解它时不责自己蠢笨,而却说宇宙是不可解),当然是两不相遇。一切看你有没有决心与毅力。——此即证明你有自由,没有限制你的东西。一切有所限都不是决定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得大自在”则说明限都没有。
邵康节云: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先。
与其责怪人,不如信赖人。
明儒祝世禄号无功云:原来身在心中。天包地外;身地也,心天也。海起浮沤;身沤也,心海也。未有此身,先有此心。
“鱼在水中不知水,人在心中不知心。”紫柏大师(此)语,即明儒身在心中之意。
重读三十几年前所读罗近溪集,说:“豪忽不能昧,斯须不敢瞒”一段,忽悟应当没有一点胶执,没有一点僵持,根本没有自己,只是一片仁心,园活无碍于物,不舍于物。
“良主”有待“自觉”;失去自觉即不能自主。
偏而失中,呆而不活,隔而不通。一社会有一社会之习俗(空、时),一人有一人之习染。
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如此之谓“敬”。敬则不苟偷,不放肆。敬则心在腔子里。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由敬而慎,以入于物,此伍先生之学也。
他发伟大处在人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是)多方面的可能。
止观之“观”即是自觉,自觉明强是脱离习气之本。习静应于此求之。(止观——天台宗语)。止观之“止”以自性清净自性无生为归。
如果说宗教麻醉人,欺骗人,这可能是有的。且暂莫论其用心之恶,而要问它用什么麻醉人?人何以被它麻醉?这可能种种不一。但若非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它便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这根据即是人的无对性。
心非一物也,以求物者求之,夫岂可得。心在当下自觉,不求自至,求之转不可得。
着急贪求,表见了人类的卑微;歆羡涎流,显露了人类的丑陋;忍耐不下,烦恼苦愁,见出了人类的无用。蠢的人(智慧低的人)虽然在一切处都是不会的不行的,可是食色的要求他还是会还是行,这是顶让人恶心的,亦是人类最悲惨的地步。
但要晓得一切善亦同样都出在人身上。善之可能即恶之机会,是一非二。所以问题在人,问题之解决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所以总要信赖人者正为别无可信赖,而且信赖其善即杜绝其恶。
心不能定即不能敬。敬即时时刻刻心在当下。
意识只不过生命现象之一种,或者是生命现象最高之一种。生活是心物之合,亦是心物之争。
力行近乎仁,强恕而行求仁莫近。不求自至,或一提即醒,当下便是,皆所谓至易。
林志钧,号宰平
《河上肇自传》
禅宗有云:即心即佛,又云:非心非佛
一切错误皆出于生命的一息之懈。
心非外也,而人之有求莫不向外,则中不可得。古语: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盖宇指空间而言,宙则谓时间也。此世俗之见,分别为判然两事者,固未尝得事实之真。事实上时空合一不分,离迁流不驻之事实。更无虚空如人们之所设想者。
无意志而又规律——物。有意志而无规律——心。
心中无一事而知临深渊,如履薄冰,即此是学。明儒王心斋有云:人心本无事,有事心不乐;有事行无事,多事亦不错。即此以治百事,随事而学焉,既无往而非学,亦无往而非心中无一事矣。
对自己应当责志,看人则应客观些。即是从“身”来把握“人”。
宇宙事物都是联系贯通着的,其零散分别只是出于人为的假象。
古禅师云:有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周太玄、徐炳昶、赵戴文、谭嗣同《仁学》、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太虚法师、欧阳竟无、杨仁山、
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生生不息”。生命是“相似相续,非断非常”,俗以为今天的我犹是昨天的我,便是常见,俗以为人死如灯火灭去,不复存在,便是断见。常见断见皆非也。
不欠钱粮不怕官,不昧良心不怕天。
包含意志在内,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都是自觉能动性。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人之所以为人是理性,而中国文化发展的理性发展得很早、发展得很大,而西方理性发展得比较少,可是理智发展很高。
仁是一种很敏锐的直觉。——梁漱溟
主观能动性或曰自觉能动性者,是人类的特征,人要自己争取主动则必自身从属于心始,毋使心有所蔽。一切所蔽皆由身来。儒佛皆在去蔽,无他玄妙新奇也。
世上向外四下照顾,精神散乱,落于被动,而或者还自以为有本领,哀哉!
平常人无事干便心无着落,寻些事情来消遣时光,皆其心之习于外放而不知所以存之也。“自由自在”是说人的一切牵掣顾虑解除而充分有了自己。“全心全意”是说人们投进于更大生命(大于个人生命的社会生命)里面而仿佛没有自己。此其反而即是时时被利害牵率驱迫而生活着,没有自己意志可言。而同时却又念念都在自己作打算。
伟大的天才是兼智、仁、勇三者,缺一不可的。天才的特征:一、兴趣广泛——好学不倦。二、敏于从感性知识飞跃到理性知识——善悟。三、错了自觉很快,改正很快。
人必有知识见解而后能起作用。这作用还是不大的。必得在宇宙人生上有所透悟而后乃能起伟大作用于世。换言之,起伟大作用于历史者必是哲学家,不论他以哲学闻名或否。
凡言斗争必有斗争对象。其对象或为外物,或为外人,亦或为自己两种意念之交战。对象不同,斗争性质随以不同。
人生意味最忌狭小、浅薄、短近,于此有两个危险:社会崩溃,自己动摇。
人类最大的可耻笑及可怜悯,就是对自己的不明白(无知)与对自己的无办法(无能)。——这是真的心理学所由生起。真的心理学要在自觉和自主。
没有一成不变之局,亦没有无所从来之事。凡事均可向上追寻,向下料度,但你不应求所谓最初与最终。初终是有的,但没有最初与最终,即是说:没有究竟之初,穷极之终。
自觉时而暗弱,时而明强者常人也。孔门学问正在此心之常明。何以能常明不失?则更能觉识得此自觉,非止如常人徒有其与生命俱来的自觉而已。所谓“默而识之”,识此页。识得是根本,不失是功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五个“知”字正指内蕴之自觉而言。人心内蕴之自觉要明朗,要昭昭然当空四照。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蜀汉诸葛公教诫语也。修身必要内省,然而非静下心来,何由内省乎。德性者人所固有之良,必节俭乃有以存养之焉。
精神集中是主动地活动,不是被牵引于外事,这里有分辨。前者有自觉,后者缺乏自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即自觉,心不在即自觉不在,正指被牵引于外者而说。自觉所及,意识所到,是生自由(心)。自由即自主也。精神散乱,东张西望,有多少自欺处亦不知道。只有收拢精神集中当下,庶乎稍有自欺即可知道,乃有“毋自欺”之可言,心体乃日即于明定。
心中无事即是至乐。至乐者无所待于外之乐也。
动亦定,静亦定,永不落被动而恒时是主动。换言之,始终有心在。气动即失心,心在则气为心用。
湛甘泉心性图说:心也者包乎天地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物有规律,心无规律。
心之为心,在其能宰制,能统驭,能操纵,能发能收,……总之是这类意思就是了。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对抗,划分此疆彼界。
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学术分类,其实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及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为诸子百家分门别派,而发明出来的体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序 第3页
忽悟菩萨止于悲之理(如为人子止于孝之止)。在儒家则只有一片恻隐之心。悲与所悲似相对之两面,然所悲众生,自己亦在其内,且超于利用与反抗,即是无对。——《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9页
在我对佛家跟儒家的讲明之中,我也很希望你能够发问,一定能够解决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才算是了解,没有解决自己思想上的问题,还是等于没有听。——《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0页
原始佛教普通管它叫小乘教,小乘教主要是出世。出世就是要出生灭。世间就是生生灭灭,生灭不已。在佛家,他就说是轮回。轮回,它是说生命是“相似相续”。“相似”就是相通,差不多的意思,相似而相续,生命是这个样。今我非昨我,仅仅是相似就是了,差不多,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差不多,相似,相似而相续,连续下来,非断非常,不是断,断不了,因为续,接续,相似相续,所以是不断的,没有断的,生命没有断。总在那变,刹那变,这个就叫做“非断非常”。这个是佛教对生命的一个看法。
小乘佛教自己规定有三个条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小乘具备着三点,才是佛法,缺一样不是佛法。
“诸法无我” “诸法”不是一种法。一种叫做“有为法”,一种叫做“无为法”。“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生灭,不生不灭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这是说“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一而二,二而一。
一切生物,都有一个相同的一点,就是向外取足——足是满足,向外边来满足自己。向外取足,在佛家看都是错误,都是丧失了本性。本性是自性圆满,无所不足。这个自性圆满,无所不足就是“佛”。“佛”是宇宙本体,包含一切,可是什么都有了,也都什么没有了。一面是森罗万象,一面是空无所有,这个两面是一回事。佛就是出世,世间就是生灭,所以出世间,就是不生不灭。——《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1、12页
小乘是罗汉道,大乘是菩萨道。大乘道是在小乘道的基础上来个大翻案,就是它不出世,它的话是这么两句“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小乘有点像“独善其身”。——《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3页
佛家之学首要在发愿,儒家之学首要在立志,而西方人从乎爱智则首要在冷静地持客观态度研究外在事物,此分明各自趋走一途,乃比而同之,曰哲学!哲学!岂不可笑!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洋,不同于印度,就在它认识了人的理性。它相信人,它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像回教什么真宰、真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8页
西洋文化的发达,主要是两句话,就是“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个人本位的主义,可以说八个字:“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0页
中国文化就是“孝悌慈和”。孔子所关心者在人与人相处,而不在人对自然之利用。不问利用之程度高低,而人与人相处相得终是和人生直接相关的问题。于此问题应求善道,应不断用功夫。——《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2页
“礼”就是看重别人,“礼”就是尊重旁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4页
愈要明白人类的心理,便不得不先求自心的彻底了解,“我要从了解自己起去了解别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5页
世俗人外重内轻,身随物走而离失乎心。心不应离身,身不应离心,心身合一,是谓中。——《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7页
语言的开悟,它还在意识之中,而真的开悟,是让你生命起变化,你的生命根本起变化,这才算。——《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1页
一些贤明的人——甘地算是一个,路德也算是一个——他们是把自己的问题、个人的问题跟人类的问题,无形中都放在一起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2页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在两人互殴时,只见所谓动物,不见所谓理性。人类今日完全陷于民族斗争、阶级斗争两大互殴活剧中,竟无反省,抑何可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8页
有自觉才有自由。缺乏自觉,昏昏然,何有自由?——《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45页
孔子当时因人施教,弟子问同而答异,既有不同之指点,则以传再传之后益见分歧乃势所必然。孟荀去古未远而持论俨然两派对立矣、——《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48页
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50页
《大学》之所谓明德,正指此心自觉而不容自昧者言也。
唯识是讲八识,头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是意识外面的,应付环境的,根本上有个第七识和第八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53页
也许是战争引起来革命,也许革命避免战争。——毛泽东
古印度人的学问,根本就是要人的生命根本起变化。它不是一种在头脑、口头的一种空谈。这个题目叫做yoga。印度各宗派有各宗派的“瑜伽”,相似而不同。相似就是要从世俗的生命里头得到解放、解脱,让人根本起变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这个他们叫做“证果”。——《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69页
他(熊十力)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人,这个中国叫“凡夫”,“凡夫”就是普通人。他没有做过实际的这种修养功夫,他去讨论人家那种功夫上的事情,这个是不行的。底下再点明,佛家的学问,也就是瑜伽师,从瑜伽师才产生了唯识学;熊先生却是一个凡夫,一个外行人,他要改造唯识学,所以他那个新唯识论,一方面呢,也采取一些个印度古人的东西,但是他也掺杂很多自己的意见,改造它。这个事情我认为是胡闹。——《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70页
心不可见,可见非心。见闻感觉皆从有对中发展而来,原是察物之具,有所察皆物而非心。察物是身之属性(脑之属性),心藉身而表见其用,心自由体。
吾人个体(身)占有不大的有限空间,而生命则未尝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吾人个体(身)生存见为有限之时间,而生命是没有其时限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71页
精神集中,自觉必明。精神集中之所在的事情,由于自觉之明,必能办成。一次不成,终必有成。——《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86页
人类唯其从动物本能中获得解放,而可能有其自由,乃不免于行事出现错误。一切错误(或则悖于人心情理,或则谬于客观物理)的由来,实在此。——《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95页
孔子、儒家他总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说话,他说来说去还是归结到人身上。可是佛家,他是超过人说话,他说来说去,归结点也不归结到人身上,归结到超过人的那个地方,所以好像他们是很不同。不过还有同的一面,就是“无我而救世”,佛家话就是众生,众生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墨子也是这样子,都是在他生存的时候,他总是一生都在为大家奔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21页
收拢精神而集中于当下意念之萌动,是谓慎。由慎而入于内无己外无人之境,是谓独。阳明先生咏良知云:“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者是也。
我执,有两种,一种叫“分别我执”,“分别执”;一种叫“俱生执”,“俱生我执”。“俱生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不等到分别就有。“俱生我执”很深,很隐,“分别我执”就浅。最深的也就是最有力量的我执啊,是我们生命、生活的根本。佛家是要彻底的破执,彻底。他又说破二执,就是一方面有“我执”,还有一面跟“我执”对面的“法执”——“法”就是一切的事物。破二执的时候又有叫“断二取”,即“能取”和“所取”。“能取”、“所取”就是一个这边,一个那边。佛家的意思是断二取,没有“能”,没有“所”,“能”“所”是归在一块的,意思是没有取的。这是什么?这个就是佛。这个就是一体了,一体就没有二了。佛家的意思就是说,分别就是错误,就是要恢复到一体,复原到一体,宇宙浑然一体,这个就是佛。“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这八个字是儒家。——《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23、124页
从古圣哲与天地合德。《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为体会宇宙流行之体,不存一息间隔,天人合一,率性为道,廓然大公,浑然温和,更无有乎意、必、固、我。通宇宙是一大生命体,人不可从躯壳起念,自为局限。——《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24页
一切文艺美术意趣高妙深醇者,即达于心之高处深处。其引发身体兴趣动荡者便属低级趣味。人格高下视乎其兴趣之高下。道德感动人,即心之优胜由此以感发乎彼。彼此相感召而提高焉。——《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39页
大概一种学问往深里去探讨,去追究,它都要走入普遍性,走入根本。我以为任何一门科学,往深里追求,越追求,越追求,它就会到哲学里头去,所以留心一下哲学,是对稿科学有帮助的。
每一个社会有每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连科学也是在一个时代里发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有的人说,不能超越,连科学也不能超脱它的时代性、地方性。——《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62页
横的是空间,纵的是一个时间,不是这样的。时空是合起来的,而且是空在时之内,空间在时间内。宇宙就是一个变化流行,一点也不能停住,凡是对人生、对生命有真体会,他就会感觉到宇宙是一个变化流行,自己也是在变化流行之中,自己跟这个变化流行不可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63页
辜鸿铭说这样一句话:你们外国、欧洲人,以前离不开教会,宗教教训你们,管束你们,后来呢,宗教没有那么大势力了,国家的军队镇压、统治。中国不是这样,中国就是他自己喜欢和平、安静的老百姓。——《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37页
辜鸿铭刚才提到那句话,西方人不是给教会控制着,就是给国家控制着,总是人外的一种力量,跟中国人不同了,中国孔子以后,为了伦理而伦理,纯粹的一种伦理,不是什么神啊,也不少市民法律,这是中西之间很大的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老百姓不是很散漫吗,散漫跟和平相连,越和平越散漫,越散漫越和平,散散漫漫和平地各自过日子。什么叫做治呢?治就是大家都各自安身了,散漫和平。——《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38页
人不是就是这一生,人是从很远的流传下来的,他的过去很长、很远。所谓定力,不是别的,就是他的过去,他的背景,他总是要受过去的背景的决定。——《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46页
道家就是这个,对自己的身体的气血的流行啊,从不自觉变到自觉,不自主变到自主,……,这个能够自主啊,能够自主之后,就是成仙了,仙人嘛。——《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59页
人呢不要老怀抱着一个希望未来,好像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未来,反而把当前的事情啊,看轻了,忽略了,不能够好好地在当下用心。——《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82页
片面地看佛家是一种出世的宗教。其实呢,也可以不必这样看,就是,把佛教看成不必从出世宗教、否定人生那面去发扬它,而从另一面,就是慈悲。佛经里有这么四个字“慈悲喜舍”。“喜”有时候叫做随喜,就是人家又一点好的心愿或者好的行为,就帮助他。——《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86页
心是超过身的。从身来说,你的身体跟我的身体不相通,我吃饭,你不饱。可是从心来说,心高于身,心超过了身。所以心跟心的关系,它可以说八个字,头一个就是“好恶相喻”(另四个字应是“痛痒相关”)我喜欢什么,你喜欢什么,“好恶相喻”。这个“好恶”包含着是非心,我觉得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人是好人,你也承认是好人,好恶可以相喻,“相喻”就是彼此了解,“好恶相喻”。相喻就是我懂得你,你懂得我。—《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11页
古今的不同,地方空间的不同,各有各的道德。因为各有各的道德,实际上不是真道德,实际上是礼俗。真道德是自觉自律。通常社会上多数人是随着人走,随着社会的风俗习惯走。生命力很强的人,他可以不随俗,他能够自觉自律,不随俗,所以不管旁人的诽笑、反对,本着自己的自觉自律来行动。革命家能够这样,普通人不革命,革命都是先知先觉。——《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13页
共同的都是活的东西,都是生命,有生命就有所悟好恶。离身体越近的好恶很容易不同。如你喜欢抽烟,我不喜欢抽烟,就是离身体太近,离身体太远的好恶那很难相同。超过身体的好恶比较相同。——《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页
孟子说,人心有“同然”,圣人是先得我心的“同然”。
讲中国的老学问,得从中国的文字学入手,才能够有中国老学问的根底。
思想家跟学问家不同,学问家他知道的东西多,他吸收的东西多,那么在吸收、多知道、多看,里面当然也有创造,没有创造不能去吸收。可是在一个思想家来说,他不同于学问家的,就是虽然他也要多知道些东西,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个知识,他也没法成为思想家,但是呢,他的创造多于吸收,跟学问家不同。那么我的这个思想呢,也受到启发,启发我的是佛教,是佛学。——《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23页
每一个人都具备如下两面:一面是一生下来就要吃药喝,要穿衣,要住处,要种种,代表着欠缺或需求,代表着一大堆问号。另一面是具备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当其初生之时除吮吸母乳外殆无可见,然而却实有其不可限量的发展前途。
正为(人)初生时显得无能(不像其他动物生下来便有生活能力),而后乃有创造,有学习,借着社会交流经验而前途有无限发展焉。
要完成教育改造不要忘记改造社会,要完成社会改造更不要忘记改造教育。要从改造教育来完成社会改造,同时亦即是从改造社会来完成教育改造。
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商业化这个过程,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唯一的关系就是经济关系,不是伦理的关系,换句话说法律的关系越强,而伦理、感情的关系越淡。
人生的意义在创作,而创造的意义有三:学问、艺术、事功;是为身外之创造,世所习知者。创造(生殖)一个能创造的人——小生命是亦极可贵之创造,世人多未注意及之。这是由此身创造另外一个身。然为此创造之此身还待创造,非泛泛不经意所能行。创造自身——即自身为创造,而非在身外,是即修养之学所致力者。
办法不在说服,而在养成。讲道理是在意识方面。说话力量小,一定要在说话之外,办法在说话之外,在空口讲之外。
不可战胜的是谁?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物质。生命是心,是心表见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历史(宇宙史)一直是心对物之争,一次一次无数次,一步一步无数步,征服了物,凭借物,利用物,表演出来的。假如说心有规律的话,那就是一个规律:总要顺从于物的规律来达成它的意志。(意志有两种:天意,人意。)
一切利害得失的计较皆从自身而来,第以人类由超越其身之心也,遂不为此自发的感情要求之所限,而能自觉地照顾到他人以至大众,不落于狭隘偏私。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知矣。
心的作用开始于有所觉识。从不自觉可以恢复到自觉,因为当初是从自觉慢慢陷于不自觉的。恢复到自觉亦即摆脱于机械性。机械性即是一种积重难返之势。
逐物则失心,遗物同一失心。只是即物见心,心却不随物转。宇宙本是巧妙之极,而一般人却是蠢笨之极(他不了解它时不责自己蠢笨,而却说宇宙是不可解),当然是两不相遇。一切看你有没有决心与毅力。——此即证明你有自由,没有限制你的东西。一切有所限都不是决定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得大自在”则说明限都没有。
邵康节云: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先。
与其责怪人,不如信赖人。
明儒祝世禄号无功云:原来身在心中。天包地外;身地也,心天也。海起浮沤;身沤也,心海也。未有此身,先有此心。
“鱼在水中不知水,人在心中不知心。”紫柏大师(此)语,即明儒身在心中之意。
重读三十几年前所读罗近溪集,说:“豪忽不能昧,斯须不敢瞒”一段,忽悟应当没有一点胶执,没有一点僵持,根本没有自己,只是一片仁心,园活无碍于物,不舍于物。
“良主”有待“自觉”;失去自觉即不能自主。
偏而失中,呆而不活,隔而不通。一社会有一社会之习俗(空、时),一人有一人之习染。
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如此之谓“敬”。敬则不苟偷,不放肆。敬则心在腔子里。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由敬而慎,以入于物,此伍先生之学也。
他发伟大处在人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是)多方面的可能。
止观之“观”即是自觉,自觉明强是脱离习气之本。习静应于此求之。(止观——天台宗语)。止观之“止”以自性清净自性无生为归。
如果说宗教麻醉人,欺骗人,这可能是有的。且暂莫论其用心之恶,而要问它用什么麻醉人?人何以被它麻醉?这可能种种不一。但若非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它便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这根据即是人的无对性。
心非一物也,以求物者求之,夫岂可得。心在当下自觉,不求自至,求之转不可得。
着急贪求,表见了人类的卑微;歆羡涎流,显露了人类的丑陋;忍耐不下,烦恼苦愁,见出了人类的无用。蠢的人(智慧低的人)虽然在一切处都是不会的不行的,可是食色的要求他还是会还是行,这是顶让人恶心的,亦是人类最悲惨的地步。
但要晓得一切善亦同样都出在人身上。善之可能即恶之机会,是一非二。所以问题在人,问题之解决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所以总要信赖人者正为别无可信赖,而且信赖其善即杜绝其恶。
心不能定即不能敬。敬即时时刻刻心在当下。
意识只不过生命现象之一种,或者是生命现象最高之一种。生活是心物之合,亦是心物之争。
力行近乎仁,强恕而行求仁莫近。不求自至,或一提即醒,当下便是,皆所谓至易。
林志钧,号宰平
《河上肇自传》
禅宗有云:即心即佛,又云:非心非佛
一切错误皆出于生命的一息之懈。
心非外也,而人之有求莫不向外,则中不可得。古语: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盖宇指空间而言,宙则谓时间也。此世俗之见,分别为判然两事者,固未尝得事实之真。事实上时空合一不分,离迁流不驻之事实。更无虚空如人们之所设想者。
无意志而又规律——物。有意志而无规律——心。
心中无一事而知临深渊,如履薄冰,即此是学。明儒王心斋有云:人心本无事,有事心不乐;有事行无事,多事亦不错。即此以治百事,随事而学焉,既无往而非学,亦无往而非心中无一事矣。
对自己应当责志,看人则应客观些。即是从“身”来把握“人”。
宇宙事物都是联系贯通着的,其零散分别只是出于人为的假象。
古禅师云:有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周太玄、徐炳昶、赵戴文、谭嗣同《仁学》、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太虚法师、欧阳竟无、杨仁山、
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生生不息”。生命是“相似相续,非断非常”,俗以为今天的我犹是昨天的我,便是常见,俗以为人死如灯火灭去,不复存在,便是断见。常见断见皆非也。
不欠钱粮不怕官,不昧良心不怕天。
包含意志在内,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都是自觉能动性。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人之所以为人是理性,而中国文化发展的理性发展得很早、发展得很大,而西方理性发展得比较少,可是理智发展很高。
仁是一种很敏锐的直觉。——梁漱溟
主观能动性或曰自觉能动性者,是人类的特征,人要自己争取主动则必自身从属于心始,毋使心有所蔽。一切所蔽皆由身来。儒佛皆在去蔽,无他玄妙新奇也。
世上向外四下照顾,精神散乱,落于被动,而或者还自以为有本领,哀哉!
平常人无事干便心无着落,寻些事情来消遣时光,皆其心之习于外放而不知所以存之也。“自由自在”是说人的一切牵掣顾虑解除而充分有了自己。“全心全意”是说人们投进于更大生命(大于个人生命的社会生命)里面而仿佛没有自己。此其反而即是时时被利害牵率驱迫而生活着,没有自己意志可言。而同时却又念念都在自己作打算。
伟大的天才是兼智、仁、勇三者,缺一不可的。天才的特征:一、兴趣广泛——好学不倦。二、敏于从感性知识飞跃到理性知识——善悟。三、错了自觉很快,改正很快。
人必有知识见解而后能起作用。这作用还是不大的。必得在宇宙人生上有所透悟而后乃能起伟大作用于世。换言之,起伟大作用于历史者必是哲学家,不论他以哲学闻名或否。
凡言斗争必有斗争对象。其对象或为外物,或为外人,亦或为自己两种意念之交战。对象不同,斗争性质随以不同。
人生意味最忌狭小、浅薄、短近,于此有两个危险:社会崩溃,自己动摇。
人类最大的可耻笑及可怜悯,就是对自己的不明白(无知)与对自己的无办法(无能)。——这是真的心理学所由生起。真的心理学要在自觉和自主。
没有一成不变之局,亦没有无所从来之事。凡事均可向上追寻,向下料度,但你不应求所谓最初与最终。初终是有的,但没有最初与最终,即是说:没有究竟之初,穷极之终。
自觉时而暗弱,时而明强者常人也。孔门学问正在此心之常明。何以能常明不失?则更能觉识得此自觉,非止如常人徒有其与生命俱来的自觉而已。所谓“默而识之”,识此页。识得是根本,不失是功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五个“知”字正指内蕴之自觉而言。人心内蕴之自觉要明朗,要昭昭然当空四照。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蜀汉诸葛公教诫语也。修身必要内省,然而非静下心来,何由内省乎。德性者人所固有之良,必节俭乃有以存养之焉。
精神集中是主动地活动,不是被牵引于外事,这里有分辨。前者有自觉,后者缺乏自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即自觉,心不在即自觉不在,正指被牵引于外者而说。自觉所及,意识所到,是生自由(心)。自由即自主也。精神散乱,东张西望,有多少自欺处亦不知道。只有收拢精神集中当下,庶乎稍有自欺即可知道,乃有“毋自欺”之可言,心体乃日即于明定。
心中无事即是至乐。至乐者无所待于外之乐也。
动亦定,静亦定,永不落被动而恒时是主动。换言之,始终有心在。气动即失心,心在则气为心用。
湛甘泉心性图说:心也者包乎天地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物有规律,心无规律。
心之为心,在其能宰制,能统驭,能操纵,能发能收,……总之是这类意思就是了。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对抗,划分此疆彼界。
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学术分类,其实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及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为诸子百家分门别派,而发明出来的体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序 第3页
忽悟菩萨止于悲之理(如为人子止于孝之止)。在儒家则只有一片恻隐之心。悲与所悲似相对之两面,然所悲众生,自己亦在其内,且超于利用与反抗,即是无对。——《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9页
在我对佛家跟儒家的讲明之中,我也很希望你能够发问,一定能够解决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才算是了解,没有解决自己思想上的问题,还是等于没有听。——《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0页
原始佛教普通管它叫小乘教,小乘教主要是出世。出世就是要出生灭。世间就是生生灭灭,生灭不已。在佛家,他就说是轮回。轮回,它是说生命是“相似相续”。“相似”就是相通,差不多的意思,相似而相续,生命是这个样。今我非昨我,仅仅是相似就是了,差不多,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差不多,相似,相似而相续,连续下来,非断非常,不是断,断不了,因为续,接续,相似相续,所以是不断的,没有断的,生命没有断。总在那变,刹那变,这个就叫做“非断非常”。这个是佛教对生命的一个看法。
小乘佛教自己规定有三个条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小乘具备着三点,才是佛法,缺一样不是佛法。
“诸法无我” “诸法”不是一种法。一种叫做“有为法”,一种叫做“无为法”。“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生灭,不生不灭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这是说“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一而二,二而一。
一切生物,都有一个相同的一点,就是向外取足——足是满足,向外边来满足自己。向外取足,在佛家看都是错误,都是丧失了本性。本性是自性圆满,无所不足。这个自性圆满,无所不足就是“佛”。“佛”是宇宙本体,包含一切,可是什么都有了,也都什么没有了。一面是森罗万象,一面是空无所有,这个两面是一回事。佛就是出世,世间就是生灭,所以出世间,就是不生不灭。——《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1、12页
小乘是罗汉道,大乘是菩萨道。大乘道是在小乘道的基础上来个大翻案,就是它不出世,它的话是这么两句“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小乘有点像“独善其身”。——《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3页
佛家之学首要在发愿,儒家之学首要在立志,而西方人从乎爱智则首要在冷静地持客观态度研究外在事物,此分明各自趋走一途,乃比而同之,曰哲学!哲学!岂不可笑!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洋,不同于印度,就在它认识了人的理性。它相信人,它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像回教什么真宰、真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8页
西洋文化的发达,主要是两句话,就是“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个人本位的主义,可以说八个字:“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0页
中国文化就是“孝悌慈和”。孔子所关心者在人与人相处,而不在人对自然之利用。不问利用之程度高低,而人与人相处相得终是和人生直接相关的问题。于此问题应求善道,应不断用功夫。——《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2页
“礼”就是看重别人,“礼”就是尊重旁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4页
愈要明白人类的心理,便不得不先求自心的彻底了解,“我要从了解自己起去了解别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5页
世俗人外重内轻,身随物走而离失乎心。心不应离身,身不应离心,心身合一,是谓中。——《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7页
语言的开悟,它还在意识之中,而真的开悟,是让你生命起变化,你的生命根本起变化,这才算。——《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1页
一些贤明的人——甘地算是一个,路德也算是一个——他们是把自己的问题、个人的问题跟人类的问题,无形中都放在一起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2页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在两人互殴时,只见所谓动物,不见所谓理性。人类今日完全陷于民族斗争、阶级斗争两大互殴活剧中,竟无反省,抑何可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8页
有自觉才有自由。缺乏自觉,昏昏然,何有自由?——《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45页
孔子当时因人施教,弟子问同而答异,既有不同之指点,则以传再传之后益见分歧乃势所必然。孟荀去古未远而持论俨然两派对立矣、——《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48页
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50页
《大学》之所谓明德,正指此心自觉而不容自昧者言也。
唯识是讲八识,头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是意识外面的,应付环境的,根本上有个第七识和第八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53页
也许是战争引起来革命,也许革命避免战争。——毛泽东
古印度人的学问,根本就是要人的生命根本起变化。它不是一种在头脑、口头的一种空谈。这个题目叫做yoga。印度各宗派有各宗派的“瑜伽”,相似而不同。相似就是要从世俗的生命里头得到解放、解脱,让人根本起变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这个他们叫做“证果”。——《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69页
他(熊十力)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人,这个中国叫“凡夫”,“凡夫”就是普通人。他没有做过实际的这种修养功夫,他去讨论人家那种功夫上的事情,这个是不行的。底下再点明,佛家的学问,也就是瑜伽师,从瑜伽师才产生了唯识学;熊先生却是一个凡夫,一个外行人,他要改造唯识学,所以他那个新唯识论,一方面呢,也采取一些个印度古人的东西,但是他也掺杂很多自己的意见,改造它。这个事情我认为是胡闹。——《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70页
心不可见,可见非心。见闻感觉皆从有对中发展而来,原是察物之具,有所察皆物而非心。察物是身之属性(脑之属性),心藉身而表见其用,心自由体。
吾人个体(身)占有不大的有限空间,而生命则未尝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吾人个体(身)生存见为有限之时间,而生命是没有其时限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71页
精神集中,自觉必明。精神集中之所在的事情,由于自觉之明,必能办成。一次不成,终必有成。——《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86页
人类唯其从动物本能中获得解放,而可能有其自由,乃不免于行事出现错误。一切错误(或则悖于人心情理,或则谬于客观物理)的由来,实在此。——《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95页
孔子、儒家他总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说话,他说来说去还是归结到人身上。可是佛家,他是超过人说话,他说来说去,归结点也不归结到人身上,归结到超过人的那个地方,所以好像他们是很不同。不过还有同的一面,就是“无我而救世”,佛家话就是众生,众生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墨子也是这样子,都是在他生存的时候,他总是一生都在为大家奔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21页
收拢精神而集中于当下意念之萌动,是谓慎。由慎而入于内无己外无人之境,是谓独。阳明先生咏良知云:“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者是也。
我执,有两种,一种叫“分别我执”,“分别执”;一种叫“俱生执”,“俱生我执”。“俱生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不等到分别就有。“俱生我执”很深,很隐,“分别我执”就浅。最深的也就是最有力量的我执啊,是我们生命、生活的根本。佛家是要彻底的破执,彻底。他又说破二执,就是一方面有“我执”,还有一面跟“我执”对面的“法执”——“法”就是一切的事物。破二执的时候又有叫“断二取”,即“能取”和“所取”。“能取”、“所取”就是一个这边,一个那边。佛家的意思是断二取,没有“能”,没有“所”,“能”“所”是归在一块的,意思是没有取的。这是什么?这个就是佛。这个就是一体了,一体就没有二了。佛家的意思就是说,分别就是错误,就是要恢复到一体,复原到一体,宇宙浑然一体,这个就是佛。“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这八个字是儒家。——《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23、124页
从古圣哲与天地合德。《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为体会宇宙流行之体,不存一息间隔,天人合一,率性为道,廓然大公,浑然温和,更无有乎意、必、固、我。通宇宙是一大生命体,人不可从躯壳起念,自为局限。——《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24页
一切文艺美术意趣高妙深醇者,即达于心之高处深处。其引发身体兴趣动荡者便属低级趣味。人格高下视乎其兴趣之高下。道德感动人,即心之优胜由此以感发乎彼。彼此相感召而提高焉。——《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39页
大概一种学问往深里去探讨,去追究,它都要走入普遍性,走入根本。我以为任何一门科学,往深里追求,越追求,越追求,它就会到哲学里头去,所以留心一下哲学,是对稿科学有帮助的。
每一个社会有每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连科学也是在一个时代里发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有的人说,不能超越,连科学也不能超脱它的时代性、地方性。——《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62页
横的是空间,纵的是一个时间,不是这样的。时空是合起来的,而且是空在时之内,空间在时间内。宇宙就是一个变化流行,一点也不能停住,凡是对人生、对生命有真体会,他就会感觉到宇宙是一个变化流行,自己也是在变化流行之中,自己跟这个变化流行不可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63页
辜鸿铭说这样一句话:你们外国、欧洲人,以前离不开教会,宗教教训你们,管束你们,后来呢,宗教没有那么大势力了,国家的军队镇压、统治。中国不是这样,中国就是他自己喜欢和平、安静的老百姓。——《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37页
辜鸿铭刚才提到那句话,西方人不是给教会控制着,就是给国家控制着,总是人外的一种力量,跟中国人不同了,中国孔子以后,为了伦理而伦理,纯粹的一种伦理,不是什么神啊,也不少市民法律,这是中西之间很大的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老百姓不是很散漫吗,散漫跟和平相连,越和平越散漫,越散漫越和平,散散漫漫和平地各自过日子。什么叫做治呢?治就是大家都各自安身了,散漫和平。——《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38页
人不是就是这一生,人是从很远的流传下来的,他的过去很长、很远。所谓定力,不是别的,就是他的过去,他的背景,他总是要受过去的背景的决定。——《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46页
道家就是这个,对自己的身体的气血的流行啊,从不自觉变到自觉,不自主变到自主,……,这个能够自主啊,能够自主之后,就是成仙了,仙人嘛。——《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59页
人呢不要老怀抱着一个希望未来,好像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未来,反而把当前的事情啊,看轻了,忽略了,不能够好好地在当下用心。——《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82页
片面地看佛家是一种出世的宗教。其实呢,也可以不必这样看,就是,把佛教看成不必从出世宗教、否定人生那面去发扬它,而从另一面,就是慈悲。佛经里有这么四个字“慈悲喜舍”。“喜”有时候叫做随喜,就是人家又一点好的心愿或者好的行为,就帮助他。——《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286页
心是超过身的。从身来说,你的身体跟我的身体不相通,我吃饭,你不饱。可是从心来说,心高于身,心超过了身。所以心跟心的关系,它可以说八个字,头一个就是“好恶相喻”(另四个字应是“痛痒相关”)我喜欢什么,你喜欢什么,“好恶相喻”。这个“好恶”包含着是非心,我觉得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人是好人,你也承认是好人,好恶可以相喻,“相喻”就是彼此了解,“好恶相喻”。相喻就是我懂得你,你懂得我。—《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11页
古今的不同,地方空间的不同,各有各的道德。因为各有各的道德,实际上不是真道德,实际上是礼俗。真道德是自觉自律。通常社会上多数人是随着人走,随着社会的风俗习惯走。生命力很强的人,他可以不随俗,他能够自觉自律,不随俗,所以不管旁人的诽笑、反对,本着自己的自觉自律来行动。革命家能够这样,普通人不革命,革命都是先知先觉。——《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13页
共同的都是活的东西,都是生命,有生命就有所悟好恶。离身体越近的好恶很容易不同。如你喜欢抽烟,我不喜欢抽烟,就是离身体太近,离身体太远的好恶那很难相同。超过身体的好恶比较相同。——《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页
孟子说,人心有“同然”,圣人是先得我心的“同然”。
讲中国的老学问,得从中国的文字学入手,才能够有中国老学问的根底。
思想家跟学问家不同,学问家他知道的东西多,他吸收的东西多,那么在吸收、多知道、多看,里面当然也有创造,没有创造不能去吸收。可是在一个思想家来说,他不同于学问家的,就是虽然他也要多知道些东西,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个知识,他也没法成为思想家,但是呢,他的创造多于吸收,跟学问家不同。那么我的这个思想呢,也受到启发,启发我的是佛教,是佛学。——《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Guy S. Alitto) 采访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323页
每一个人都具备如下两面:一面是一生下来就要吃药喝,要穿衣,要住处,要种种,代表着欠缺或需求,代表着一大堆问号。另一面是具备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当其初生之时除吮吸母乳外殆无可见,然而却实有其不可限量的发展前途。
正为(人)初生时显得无能(不像其他动物生下来便有生活能力),而后乃有创造,有学习,借着社会交流经验而前途有无限发展焉。
要完成教育改造不要忘记改造社会,要完成社会改造更不要忘记改造教育。要从改造教育来完成社会改造,同时亦即是从改造社会来完成教育改造。
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商业化这个过程,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唯一的关系就是经济关系,不是伦理的关系,换句话说法律的关系越强,而伦理、感情的关系越淡。
人生的意义在创作,而创造的意义有三:学问、艺术、事功;是为身外之创造,世所习知者。创造(生殖)一个能创造的人——小生命是亦极可贵之创造,世人多未注意及之。这是由此身创造另外一个身。然为此创造之此身还待创造,非泛泛不经意所能行。创造自身——即自身为创造,而非在身外,是即修养之学所致力者。
办法不在说服,而在养成。讲道理是在意识方面。说话力量小,一定要在说话之外,办法在说话之外,在空口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