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外的往事
我在车上随便找了个空座位,紧挨着两个年轻人坐了下来。看样子他们在争论着什么问题,不过我听到的只有噪音。所有的句子缠绕在一处,呼啸而过,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早上醒来后戴上耳机,会觉得声音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状态的转换需要时间。
应对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想听清楚近在咫尺的交谈,最好是把身子侧过来。我调整姿势让自己更舒服,眼睛盯着窗外,用余光看着旁边这两个人。
“当你听不同的曲子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对不对?”
另一个点头,“难道不是吗?”
“我是说,阿利斯听其他人的曲子时,或许和听贝多芬的感觉是一样的。假设这个前提成立,他干那些勾当时会怎么想呢?我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罪行将名垂千古?
他需要情绪的抒发口。
贝多芬是独一无二的。伟人的光环,任何与之相关的食物都会变得养眼。这就是他的想法。一个虚假的联系。“
“可为什么不选其他人?为什么偏偏是贝多芬?”
“都是一样的。这只是作者的诡计。贝多芬、莫扎特、巴赫都毫无区别。也许写到这段时,广播里恰好放着贝多芬的音乐,也许桌子上放着一张纪念版CD,他看了一眼,就匆匆写下了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阿利斯和贝多芬完全分离开,看看到底还剩下什么。”
“可是曲子不同,感觉就不同啊……”
“一样的,旋律响起时,你感觉到兴奋、激动、平静或者任何其它什么东西。但在更高的层面上,存在概念之上的概念,一个统领这些感觉的名词,一个本质的善。为什么把感觉那么细化呢?分支越多,越难管理。有时你发现自己无法驾驭自己,就是这个原因。人为制造地负担太多了。”
这就是人和动物相比,为什么如此脆弱。我心里默念着这句话,眼睛盯着窗外被风卷到空中的塑料袋。
“这就是人和动物相比,为什么如此脆弱。”一直喋喋不休的年轻人看着同伴,等着一个赞同的示意。
到此为止,转身坐正,戴上耳机,逃离这次对话,逃离嘈杂的车厢,逃离这个三流小说的开头,欢迎来到现实。
一个真实的故事。叙述者拨动指针,让时间定格在了2008年。那时高考刚刚结束,许多事物都还充满魔力,在远处忽隐忽现。人们用手指着将来的美好,频频向我发出惊叹。面对这些,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回首往昔时一切都蜕变成了莫大的讽刺。
那是一个午后,阴云密布。群里叽叽喳喳地讨论声让人愈加心烦。我打开下载,发现进度缓慢。盛夏的北京,一切事物都凝固在了闷热中。还好有在线观看,输入一部电影的名字,在脑海中排着长队的幸运儿中的幸运儿,就可以暂时摆脱这些了。
也就是在那个午后,我第一次明白看电影可以让人眩晕,产生呕吐感,并在之后的几天周身不爽。就是那部叫《发条橙子》的电影,让我记住得不止库布里克,还有那个叫阿利斯的变态狂,喜欢贝多芬的恶棍,资本主义的败家子,我们共同的敌人。后来在大学的一节口语课上,一个同学说起《发条橙子》时顿了一下,“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就在那一刻,我发现这里的老师糟糕透顶,但有这样的同学却是我的幸运。
直到现在,那位仁兄也并没有成为我的朋友。甚至当他磕磕绊绊继续着讲述时,我仍然盯着桌子,试着毫无感情地接受这一切。直觉告诉我,和这样的人说话不用那么费口舌,但很难成为标准意义上的朋友。人们常常凭惯性选择朋友,维持一段友谊,可吐露心声时,却更乐意选择那些半生不熟的人。“我观察你很久了。”这是双方都不言自明的事情。因此当他在几个月后的一节写作课上画了张图,给我解释时间的弯曲时,我毫不惊讶地将之视为生命中必然发生的事情。
这和《发条橙子》,和库布里克有什么关系,我说不清。那些大导演,娱乐记者紧抓不放的焦点人物,头版头条少不了的常客,他们用电影述说着自己的好坏丑,而芸芸众生选择某些电影的同时,也在传达着自身的价值判断。他们看电影,视之如珍爱,无非是想在流年远去的滴答声中,找到自己的群体。哪怕彼此之间并不相识,也会因为对方的存在,使自己面对世界时多份坚定与淡然。
这只是万千记忆中的一段,当我回溯过往时它却变得如此清晰。翻出许久未曾留意的零零落落,一时感慨生活也没有经验到的那般无聊。电影把陌路人连结在一起,它的生命充盈其间,在观者身上延续,在时间之中永恒。我在未来期待更精彩的故事,希望时过境迁,那时的日子也值得我如此流连。
应对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想听清楚近在咫尺的交谈,最好是把身子侧过来。我调整姿势让自己更舒服,眼睛盯着窗外,用余光看着旁边这两个人。
“当你听不同的曲子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对不对?”
另一个点头,“难道不是吗?”
“我是说,阿利斯听其他人的曲子时,或许和听贝多芬的感觉是一样的。假设这个前提成立,他干那些勾当时会怎么想呢?我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罪行将名垂千古?
他需要情绪的抒发口。
贝多芬是独一无二的。伟人的光环,任何与之相关的食物都会变得养眼。这就是他的想法。一个虚假的联系。“
“可为什么不选其他人?为什么偏偏是贝多芬?”
“都是一样的。这只是作者的诡计。贝多芬、莫扎特、巴赫都毫无区别。也许写到这段时,广播里恰好放着贝多芬的音乐,也许桌子上放着一张纪念版CD,他看了一眼,就匆匆写下了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阿利斯和贝多芬完全分离开,看看到底还剩下什么。”
“可是曲子不同,感觉就不同啊……”
“一样的,旋律响起时,你感觉到兴奋、激动、平静或者任何其它什么东西。但在更高的层面上,存在概念之上的概念,一个统领这些感觉的名词,一个本质的善。为什么把感觉那么细化呢?分支越多,越难管理。有时你发现自己无法驾驭自己,就是这个原因。人为制造地负担太多了。”
这就是人和动物相比,为什么如此脆弱。我心里默念着这句话,眼睛盯着窗外被风卷到空中的塑料袋。
“这就是人和动物相比,为什么如此脆弱。”一直喋喋不休的年轻人看着同伴,等着一个赞同的示意。
到此为止,转身坐正,戴上耳机,逃离这次对话,逃离嘈杂的车厢,逃离这个三流小说的开头,欢迎来到现实。
一个真实的故事。叙述者拨动指针,让时间定格在了2008年。那时高考刚刚结束,许多事物都还充满魔力,在远处忽隐忽现。人们用手指着将来的美好,频频向我发出惊叹。面对这些,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回首往昔时一切都蜕变成了莫大的讽刺。
那是一个午后,阴云密布。群里叽叽喳喳地讨论声让人愈加心烦。我打开下载,发现进度缓慢。盛夏的北京,一切事物都凝固在了闷热中。还好有在线观看,输入一部电影的名字,在脑海中排着长队的幸运儿中的幸运儿,就可以暂时摆脱这些了。
也就是在那个午后,我第一次明白看电影可以让人眩晕,产生呕吐感,并在之后的几天周身不爽。就是那部叫《发条橙子》的电影,让我记住得不止库布里克,还有那个叫阿利斯的变态狂,喜欢贝多芬的恶棍,资本主义的败家子,我们共同的敌人。后来在大学的一节口语课上,一个同学说起《发条橙子》时顿了一下,“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就在那一刻,我发现这里的老师糟糕透顶,但有这样的同学却是我的幸运。
直到现在,那位仁兄也并没有成为我的朋友。甚至当他磕磕绊绊继续着讲述时,我仍然盯着桌子,试着毫无感情地接受这一切。直觉告诉我,和这样的人说话不用那么费口舌,但很难成为标准意义上的朋友。人们常常凭惯性选择朋友,维持一段友谊,可吐露心声时,却更乐意选择那些半生不熟的人。“我观察你很久了。”这是双方都不言自明的事情。因此当他在几个月后的一节写作课上画了张图,给我解释时间的弯曲时,我毫不惊讶地将之视为生命中必然发生的事情。
这和《发条橙子》,和库布里克有什么关系,我说不清。那些大导演,娱乐记者紧抓不放的焦点人物,头版头条少不了的常客,他们用电影述说着自己的好坏丑,而芸芸众生选择某些电影的同时,也在传达着自身的价值判断。他们看电影,视之如珍爱,无非是想在流年远去的滴答声中,找到自己的群体。哪怕彼此之间并不相识,也会因为对方的存在,使自己面对世界时多份坚定与淡然。
这只是万千记忆中的一段,当我回溯过往时它却变得如此清晰。翻出许久未曾留意的零零落落,一时感慨生活也没有经验到的那般无聊。电影把陌路人连结在一起,它的生命充盈其间,在观者身上延续,在时间之中永恒。我在未来期待更精彩的故事,希望时过境迁,那时的日子也值得我如此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