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聲﹕林二汶——不止一個表演者
【明報專訊】在娛樂圈,或有人稱為演藝事業,有很多界線。有時,歌手就是歌手、演員就是演員,各居其位。也有一陣子,興起了「歌影視三棲」這個概念,似乎在頌讚一些特別多才多藝的藝人。偶爾,會有一批「三棲」的人批評另一批「三棲」的人料子不夠,又或者會有一些專精其中一項的人批評其他「三棲」的人不夠專注。
現在,BT成風,工業下滑,任何一個新進,可能做足三棲都不夠餬口,以前的互相貶抑也成為絕響。耳根清靜下來,正好想想那些界線到底有什麼意義。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有人建議訪問二汶的時候,大家都沒有異議。印象中,她是at17、是人山人海、是一峰二汶,也有拿起筆桿爬格子,對社會發生的大小事情,抒發一己意見。
吳俊雄記得,2003年他在香港大學一個講座初次認識二汶。那時,她的第一張碟《Meow Meow Meow》出了不久,對於入行與否,她拿不定主意,正考慮應否進修心理學。現在已經入行,仍覺得嶺南文化研究John Erni策劃的課程好正,有點心動。一開始,唱歌是一份志趣,並非為了「入行」。
由19歲開始,從二人組合at17到今天個人發展、從加盟東亞唱片到現在個體經營,接近十年來,她除了出唱片外,也有做電影配樂、舞台劇、主持港台節目、寫專欄。每樣事情,她都落力做好。二汶不是一個純粹的歌手,「歌影視三棲」的老概念也不能套用在她身上。如果硬要替她在娛樂工業定位,最貼切的可能是「多面自主的個體戶」。
講自主,她有體會。近年,她在媒介講得比較多的,是自己的身形﹕「我在這個行業最大的achievement就係企硬唔會變成瘦削的地步,同樣可以堅持做自己。我希望可以一直堅持,令不同形狀的女孩子,可以不用戴大眼仔con、不用留長的攣髮、劉海,不用做模,都可以在表演方面做到自己想做。」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如果把自己的身體雕琢成市場喜愛的樣辦,是藝人進入娛樂工業的入場券,那麼,在第一步,二汶已經有所堅持﹕「以前每次演唱會,大家都話我肥嘟嘟,其實我都有做運動、keep fit,令自己好睇。但2009年那次at17 Colours Live演唱會, 我專登冇咁做。當時係我最肥時候,180磅,脹到去我覺得真係一個波程度。我當這是一個task,我知道過了這個關口,以後肥同瘦都已經沒有關係,可以好開心去handle個show。
在那個演唱會,我唱True Colours,隻歌講就係你要知道你自己真顏色。」
早前,二汶出了一本肥妹漫畫,令她多了一批肥妹fans。二汶也說,這是始料不及,也讓她感覺到支持者潛在多樣﹕「有人鍾意我把聲、鍾意睇我表演、鍾意睇我寫文章。其實我做的都反映我的性格,所以如果他們唔鍾意我的性格,我做得多好都沒有用。」
過去的王宮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入行時遇行業低潮,任何人都會有一番苦水、無盡辛酸。偏偏,提到二汶,就會想起at17,也會想起明哥、想起人山人海。而說到後者,就彷彿超越了銷量、樂壇、娛樂圈。在這裏,我們不講市場起跌,我們講獨立、先鋒、個性。
人山人海這把大傘,的確給了二汶很多正能量。第一,人山人海的標誌令大家把焦點放在她的音樂,不是身形;第二,有明哥照住,一班孩子在人山人海專心做音樂,看其他人在樂壇廝殺,二汶形容,「有點像隔岸觀火」。最重要的是,明哥給了一套對時代的見解﹕「明哥跟我們說﹕『最壞的時候就是創意最蓬勃的時候。那個沒有經歷過時代轉變呢?』
明哥說﹕『我經歷過黑膠唱片轉去cassette帶,再轉去CD。我由黑膠唱片AB side要諗唔同rundown,到諗cassette帶,到諗一張唱片一氣呵成1至10排列。我都經歷過,咁只不過家由CD轉到落MP3之嘛,有咩好驚。』當時明哥這樣說,我們更加不用怕。我們也知道外面風大雨大,但是,他這番說話,令我們對前路的看法,以至創作的心境,都不同了。」
對一個新鮮的音樂人來說,人山人海固然是不錯的棲身之所。但有一點,她跟葉念琛不謀而合。葉形容,前輩跟他講以前怎樣怎樣風光,他覺得是聽鬼古,是很遙遠的事情,沒有感覺。二汶也有類似的感受﹕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從前的輝煌,是前人起過的王宮囉。
「王宮內曾經有堆人好過癮、好開心。但我們出世的時候,個王宮已經。那堆人已經各自抵達他們的目標。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只看見一片爛地,唯有想方法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屋企。這個過程又好得意,可能我想起一間公屋,另一個則起一間別墅,大家各自有地方,個城市百花齊放,不一定所有人都要行入宮殿。我們不會期望回到80年代,因為明知不可能,每個時代都有那時的好,80年代最好的可能是王宮,但現在可能是一堆徙置區,遊玩在大地,大家無分彼此,我們快樂的來源已經很不一樣。」
如果王宮象徵一種很大的目標、以前的目標、昔日的光輝歲月,的確比較單一﹕開show要開到去紅館做30場、賣碟要賣到雙白金。當然,這可以是一個理想,但不是唯一而永恆的理想,更不應該是凌駕於其他理想的理想。
作為一個performer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到底是否每個時代都一定要有一些東西永遠留存下去才代表到一個時代?還是某個時代可以好似爆谷咁『邦邦邦邦邦』!咩都可以發生,咩都水過鴨背,然後睇返轉頭,那是一個『爆谷時代』。可不可以呢?」
現在殘酷的現實是,隨複製愈來愈容易,做音樂不能再依賴賣碟。的確,除了Radiohead等大佬外,扣除盜版和BT後,單靠賣碟還有錢賺的,所餘無幾。Live performance變得愈來愈重要。這些,恰好是明哥所講的時代轉變,也恰好,二汶是一個天生的performer﹕「我係唔見觀眾唔流眼淚那一種人」。
「以前能夠撻我同阿妹表演的是陳奕迅,佢上到台真係滾!一定要睇!陳奕迅不能只聽唱歌。他是我們整個新生代的偶像。」
既然定位自己為performer,二汶希望把舞台發揮得最好。她覺得,一個好的演出,不應該有K歌與藝術的分野。製作一個好rundown,能夠牽動觀眾情緒,就是藝術,而舞台,是最好的交流場地。「有些規矩我一直不明白,例如我不明白為什麼演唱會不能唱新歌?其實舞台才是最適合打歌的地方。可以令人用另一個角度去聽一隻歌,好好玩。原來《喜氣洋洋》可以變得好悲情。」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一次,二汶跟潘迪華同台演出。一方面,二汶提醒自己,要當潘姐姐是普通的舞台拍檔,要互動幫助;同時,她觀察到,潘姐姐舉手投足,那種自然、不經意,是時間的歷練,提醒自己,表演的道路,仍然漫長。潘姐姐也讓她感到,一個熱愛表演的人,永遠青春﹕「她根本是一個被年老身軀trap的30多歲女人。你會感受到青春的動力,音樂上,她仍然在學習、打拼!」
盼觀眾看到演出感榮幸
「潘姐姐從來不會說『一代不如一代』,反而常常講『你一定會做得好過我』。」給二汶帶來舞台震撼的,還有演員Vanessa Redgrave。「我在Broadway看Vanessa Redgrave一套戲,叫《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是由一部很短的小說改編成一個play。Vanessa Redgrave一個人,70多歲老人家一個人做。離開劇院的時候,很震撼,我覺得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欣賞她的演出是我的榮幸。那一刻開始,我決定要認真對待舞台上的大小事情。希望有一天可以讓觀眾因為看過我的演出而榮幸,不是被我賺錢。這是我要追求的最高standard。」
追求standard,沒有捷徑,要痛下苦功。「到家都覺得我音樂上仍然有孤陋寡聞。細個我話鍾意Ella Fitzgerald,其實不過係我阿哥畀我聽,我聽一兩首歌之後覺得好好聽。後來我發覺原來Fitzgerald台上好似好隨便玩,佢究竟裏面收埋幾多,先可以做到。即係你壺水有幾大你先有滴咁靚,就知原來要做咁好,背後係要做好多。」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別人有要求逼進步
然而,相對於內地媒介,香港給她進步的壓力,其實可以更多﹕「內地最勁係,他們真的很想知你是什麼人。在內地,求其一個訪問都係專訪﹕你怎樣入行?你怎樣看待音樂?你的音樂理想是什麼?都是很大的題目。就會發現,原來有人對你有要求!他們甚至會要求我品評當地的作品。你知道有人會問這些,才會提升對自己的要求。但是,香港人一般太識或太唔識聽歌。太唔識的,只求唱K爽唔爽;太識的,往往已經有個standard,唔open。」
幾年前,二汶加盟過大經理人公司,有人認為是大靠山,抓不放。二汶不喜歡大公司的制度、不喜歡要排隊般等編配工作、不喜歡好意念被淹沒在複雜的部門之間。獨立發展,並不是想像中困難,在二汶身上,我們反而感受到她一身舒泰、活力。現在,二汶和一峰共同簽一個經理人;經理人則只需照顧他們二人,為他們找最合適、最夾得來的工作。人人都說香港的音樂難做,但是二汶反指﹕「香港最扭曲的是,好多年輕人很早已經屈服﹕『我27歲喇,我再唔儲錢買樓結婚我就老喇。』就唔會去諗咩係青春。即使你想到自己最勁係做園丁,至少你要找出來。如果你覺得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好出色的園丁等於傻,咪由人笑你傻囉,起碼你傻過。」
二汶的聲線、氣質、外形,就是她的自我、她的標記。她自言這些年在成長、在變,並學習在變化的演藝界尋找表達自己的方式。她的身體樣貌不入歌影視「花旦」形格。不少幕前美女,為求上鏡有一張瓜子臉,減肥減至手臂如柴。眼前的二汶,我們覺得,她柔韌、開朗、自信、個性鮮明,一樣美麗。她的身體不單不妨礙她的演藝,反而讓喜歡她的人聽到一把鮮明又自我的聲音。今天媒體愈來愈個人化,有人聽安排好次序的CD,更多人自己排playlist。二汶一個人,就是一間公司,以一人公司回應個人化的時代,想必讓她更加自由自我,展現一個更個性化的新階段。
現在,BT成風,工業下滑,任何一個新進,可能做足三棲都不夠餬口,以前的互相貶抑也成為絕響。耳根清靜下來,正好想想那些界線到底有什麼意義。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有人建議訪問二汶的時候,大家都沒有異議。印象中,她是at17、是人山人海、是一峰二汶,也有拿起筆桿爬格子,對社會發生的大小事情,抒發一己意見。
吳俊雄記得,2003年他在香港大學一個講座初次認識二汶。那時,她的第一張碟《Meow Meow Meow》出了不久,對於入行與否,她拿不定主意,正考慮應否進修心理學。現在已經入行,仍覺得嶺南文化研究John Erni策劃的課程好正,有點心動。一開始,唱歌是一份志趣,並非為了「入行」。
由19歲開始,從二人組合at17到今天個人發展、從加盟東亞唱片到現在個體經營,接近十年來,她除了出唱片外,也有做電影配樂、舞台劇、主持港台節目、寫專欄。每樣事情,她都落力做好。二汶不是一個純粹的歌手,「歌影視三棲」的老概念也不能套用在她身上。如果硬要替她在娛樂工業定位,最貼切的可能是「多面自主的個體戶」。
講自主,她有體會。近年,她在媒介講得比較多的,是自己的身形﹕「我在這個行業最大的achievement就係企硬唔會變成瘦削的地步,同樣可以堅持做自己。我希望可以一直堅持,令不同形狀的女孩子,可以不用戴大眼仔con、不用留長的攣髮、劉海,不用做模,都可以在表演方面做到自己想做。」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如果把自己的身體雕琢成市場喜愛的樣辦,是藝人進入娛樂工業的入場券,那麼,在第一步,二汶已經有所堅持﹕「以前每次演唱會,大家都話我肥嘟嘟,其實我都有做運動、keep fit,令自己好睇。但2009年那次at17 Colours Live演唱會, 我專登冇咁做。當時係我最肥時候,180磅,脹到去我覺得真係一個波程度。我當這是一個task,我知道過了這個關口,以後肥同瘦都已經沒有關係,可以好開心去handle個show。
在那個演唱會,我唱True Colours,隻歌講就係你要知道你自己真顏色。」
早前,二汶出了一本肥妹漫畫,令她多了一批肥妹fans。二汶也說,這是始料不及,也讓她感覺到支持者潛在多樣﹕「有人鍾意我把聲、鍾意睇我表演、鍾意睇我寫文章。其實我做的都反映我的性格,所以如果他們唔鍾意我的性格,我做得多好都沒有用。」
過去的王宮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入行時遇行業低潮,任何人都會有一番苦水、無盡辛酸。偏偏,提到二汶,就會想起at17,也會想起明哥、想起人山人海。而說到後者,就彷彿超越了銷量、樂壇、娛樂圈。在這裏,我們不講市場起跌,我們講獨立、先鋒、個性。
人山人海這把大傘,的確給了二汶很多正能量。第一,人山人海的標誌令大家把焦點放在她的音樂,不是身形;第二,有明哥照住,一班孩子在人山人海專心做音樂,看其他人在樂壇廝殺,二汶形容,「有點像隔岸觀火」。最重要的是,明哥給了一套對時代的見解﹕「明哥跟我們說﹕『最壞的時候就是創意最蓬勃的時候。那個沒有經歷過時代轉變呢?』
明哥說﹕『我經歷過黑膠唱片轉去cassette帶,再轉去CD。我由黑膠唱片AB side要諗唔同rundown,到諗cassette帶,到諗一張唱片一氣呵成1至10排列。我都經歷過,咁只不過家由CD轉到落MP3之嘛,有咩好驚。』當時明哥這樣說,我們更加不用怕。我們也知道外面風大雨大,但是,他這番說話,令我們對前路的看法,以至創作的心境,都不同了。」
對一個新鮮的音樂人來說,人山人海固然是不錯的棲身之所。但有一點,她跟葉念琛不謀而合。葉形容,前輩跟他講以前怎樣怎樣風光,他覺得是聽鬼古,是很遙遠的事情,沒有感覺。二汶也有類似的感受﹕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從前的輝煌,是前人起過的王宮囉。
「王宮內曾經有堆人好過癮、好開心。但我們出世的時候,個王宮已經。那堆人已經各自抵達他們的目標。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只看見一片爛地,唯有想方法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屋企。這個過程又好得意,可能我想起一間公屋,另一個則起一間別墅,大家各自有地方,個城市百花齊放,不一定所有人都要行入宮殿。我們不會期望回到80年代,因為明知不可能,每個時代都有那時的好,80年代最好的可能是王宮,但現在可能是一堆徙置區,遊玩在大地,大家無分彼此,我們快樂的來源已經很不一樣。」
如果王宮象徵一種很大的目標、以前的目標、昔日的光輝歲月,的確比較單一﹕開show要開到去紅館做30場、賣碟要賣到雙白金。當然,這可以是一個理想,但不是唯一而永恆的理想,更不應該是凌駕於其他理想的理想。
作為一個performer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到底是否每個時代都一定要有一些東西永遠留存下去才代表到一個時代?還是某個時代可以好似爆谷咁『邦邦邦邦邦』!咩都可以發生,咩都水過鴨背,然後睇返轉頭,那是一個『爆谷時代』。可不可以呢?」
現在殘酷的現實是,隨複製愈來愈容易,做音樂不能再依賴賣碟。的確,除了Radiohead等大佬外,扣除盜版和BT後,單靠賣碟還有錢賺的,所餘無幾。Live performance變得愈來愈重要。這些,恰好是明哥所講的時代轉變,也恰好,二汶是一個天生的performer﹕「我係唔見觀眾唔流眼淚那一種人」。
「以前能夠撻我同阿妹表演的是陳奕迅,佢上到台真係滾!一定要睇!陳奕迅不能只聽唱歌。他是我們整個新生代的偶像。」
既然定位自己為performer,二汶希望把舞台發揮得最好。她覺得,一個好的演出,不應該有K歌與藝術的分野。製作一個好rundown,能夠牽動觀眾情緒,就是藝術,而舞台,是最好的交流場地。「有些規矩我一直不明白,例如我不明白為什麼演唱會不能唱新歌?其實舞台才是最適合打歌的地方。可以令人用另一個角度去聽一隻歌,好好玩。原來《喜氣洋洋》可以變得好悲情。」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一次,二汶跟潘迪華同台演出。一方面,二汶提醒自己,要當潘姐姐是普通的舞台拍檔,要互動幫助;同時,她觀察到,潘姐姐舉手投足,那種自然、不經意,是時間的歷練,提醒自己,表演的道路,仍然漫長。潘姐姐也讓她感到,一個熱愛表演的人,永遠青春﹕「她根本是一個被年老身軀trap的30多歲女人。你會感受到青春的動力,音樂上,她仍然在學習、打拼!」
盼觀眾看到演出感榮幸
「潘姐姐從來不會說『一代不如一代』,反而常常講『你一定會做得好過我』。」給二汶帶來舞台震撼的,還有演員Vanessa Redgrave。「我在Broadway看Vanessa Redgrave一套戲,叫《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是由一部很短的小說改編成一個play。Vanessa Redgrave一個人,70多歲老人家一個人做。離開劇院的時候,很震撼,我覺得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欣賞她的演出是我的榮幸。那一刻開始,我決定要認真對待舞台上的大小事情。希望有一天可以讓觀眾因為看過我的演出而榮幸,不是被我賺錢。這是我要追求的最高standard。」
追求standard,沒有捷徑,要痛下苦功。「到家都覺得我音樂上仍然有孤陋寡聞。細個我話鍾意Ella Fitzgerald,其實不過係我阿哥畀我聽,我聽一兩首歌之後覺得好好聽。後來我發覺原來Fitzgerald台上好似好隨便玩,佢究竟裏面收埋幾多,先可以做到。即係你壺水有幾大你先有滴咁靚,就知原來要做咁好,背後係要做好多。」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別人有要求逼進步
然而,相對於內地媒介,香港給她進步的壓力,其實可以更多﹕「內地最勁係,他們真的很想知你是什麼人。在內地,求其一個訪問都係專訪﹕你怎樣入行?你怎樣看待音樂?你的音樂理想是什麼?都是很大的題目。就會發現,原來有人對你有要求!他們甚至會要求我品評當地的作品。你知道有人會問這些,才會提升對自己的要求。但是,香港人一般太識或太唔識聽歌。太唔識的,只求唱K爽唔爽;太識的,往往已經有個standard,唔open。」
幾年前,二汶加盟過大經理人公司,有人認為是大靠山,抓不放。二汶不喜歡大公司的制度、不喜歡要排隊般等編配工作、不喜歡好意念被淹沒在複雜的部門之間。獨立發展,並不是想像中困難,在二汶身上,我們反而感受到她一身舒泰、活力。現在,二汶和一峰共同簽一個經理人;經理人則只需照顧他們二人,為他們找最合適、最夾得來的工作。人人都說香港的音樂難做,但是二汶反指﹕「香港最扭曲的是,好多年輕人很早已經屈服﹕『我27歲喇,我再唔儲錢買樓結婚我就老喇。』就唔會去諗咩係青春。即使你想到自己最勁係做園丁,至少你要找出來。如果你覺得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好出色的園丁等於傻,咪由人笑你傻囉,起碼你傻過。」
二汶的聲線、氣質、外形,就是她的自我、她的標記。她自言這些年在成長、在變,並學習在變化的演藝界尋找表達自己的方式。她的身體樣貌不入歌影視「花旦」形格。不少幕前美女,為求上鏡有一張瓜子臉,減肥減至手臂如柴。眼前的二汶,我們覺得,她柔韌、開朗、自信、個性鮮明,一樣美麗。她的身體不單不妨礙她的演藝,反而讓喜歡她的人聽到一把鮮明又自我的聲音。今天媒體愈來愈個人化,有人聽安排好次序的CD,更多人自己排playlist。二汶一個人,就是一間公司,以一人公司回應個人化的時代,想必讓她更加自由自我,展現一個更個性化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