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一知半解而冷嘲热讽,不听一知半解的冷嘲热讽(摘自豆瓣Roger Myerboy的日记)
1.故意显得有思想的人总是有很多粉丝。
也有的人自己并没有,但吸引了很多故意显得有思想的人。
2.如果心态不平和,那么信息沟通的心理基础就不存在。
学者很容易认为公众的嘲笑是无知的,甚至认为公众的问题是嘲笑;公众也很容易认为专家的解释是无知的。
每个学者,如果不是天生孤僻,都多少会厌倦世俗的躁动感性;就像一个注重养生的人肯定瞧不起餐厅里吃得很多、而且满桌都是红烧油炸香辣菜的食客。
……………………………
如果不能放平心态,就根本不要去辩论。
3.经济学家的名望可以分两种,业内的和公众的,两种名望的差异往往很大。业内地位尊崇的大师可能在社会上默默无闻(Kenneth Arrow),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可能在业内并不突出(John Galbraith),公众和业内都很知名的人两种名望也相去甚远(Milton Friedman作为经济学家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的委员会基于他公开的政治形象推迟了好几年才颁奖给他,颁奖典礼那天很多人抗议游行),只有在业内和公众都不知名才会缩小这种差异。这种现象不足为奇,行业以外的人当然没有足够信息判断谁是业内高手,但当一个年轻人选择职业时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并不矛盾,但令人遗憾)。
4.对于初学者来说,blog在知识传播中所处的层次远低于论文。现世的尊荣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智者而言,往往带来的是无尽的喧嚣、缺乏客观的盲目评价、基于世俗功利价值观的肉麻吹捧。学者与世俗的人生追求非常不同,直接对话的效果并不比“由周其仁转述写成散文,再由《经济观察报》发表,再被企业家政客政治家读到,再由各种商业政治emba场所口头传播,再进入那些场所中充当听众的中层管理者的博客和饭桌谈话,在饭桌上被都市报晚报记者学习,最后被大众在都市报和交通广播中听到”这么个路径更有效。
不过从另个一个角度来说,拥有一定功力以后,从报纸等大众媒介获取灵感要比从学术期刊上来的容易。所以关注现实生活对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5.不凑热闹。
也有的人自己并没有,但吸引了很多故意显得有思想的人。
2.如果心态不平和,那么信息沟通的心理基础就不存在。
学者很容易认为公众的嘲笑是无知的,甚至认为公众的问题是嘲笑;公众也很容易认为专家的解释是无知的。
每个学者,如果不是天生孤僻,都多少会厌倦世俗的躁动感性;就像一个注重养生的人肯定瞧不起餐厅里吃得很多、而且满桌都是红烧油炸香辣菜的食客。
……………………………
如果不能放平心态,就根本不要去辩论。
3.经济学家的名望可以分两种,业内的和公众的,两种名望的差异往往很大。业内地位尊崇的大师可能在社会上默默无闻(Kenneth Arrow),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可能在业内并不突出(John Galbraith),公众和业内都很知名的人两种名望也相去甚远(Milton Friedman作为经济学家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的委员会基于他公开的政治形象推迟了好几年才颁奖给他,颁奖典礼那天很多人抗议游行),只有在业内和公众都不知名才会缩小这种差异。这种现象不足为奇,行业以外的人当然没有足够信息判断谁是业内高手,但当一个年轻人选择职业时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并不矛盾,但令人遗憾)。
4.对于初学者来说,blog在知识传播中所处的层次远低于论文。现世的尊荣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智者而言,往往带来的是无尽的喧嚣、缺乏客观的盲目评价、基于世俗功利价值观的肉麻吹捧。学者与世俗的人生追求非常不同,直接对话的效果并不比“由周其仁转述写成散文,再由《经济观察报》发表,再被企业家政客政治家读到,再由各种商业政治emba场所口头传播,再进入那些场所中充当听众的中层管理者的博客和饭桌谈话,在饭桌上被都市报晚报记者学习,最后被大众在都市报和交通广播中听到”这么个路径更有效。
不过从另个一个角度来说,拥有一定功力以后,从报纸等大众媒介获取灵感要比从学术期刊上来的容易。所以关注现实生活对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5.不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