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南亭游记
昨天的天气阴湿,南夏的雨季稀稀落落,款款婷婷。我与一朋友骑车子来逛南亭,出发的时候,却还晴朗着。因为附近就是美术学院,南亭村相关的店铺不少。我想买一些画素描的铅笔。
我是个路痴,也并非记不下路,是天生懒吧,只是跟着朋友一路看风景。我们悠悠荡荡,反正天气舒适,也没什么能令我愿意忙碌的事情。大学城分内环,中环,外环三层,我们穿梭在三层围路里,马路很宽阔,也许阴天的缘故吧,人烟 车辆也都稀少,我只觉得天马行空般的自由自在。管它识不识路,权且随性,我就是这么个粗枝大叶的心地吧!
就这么悠然荡着,到了南亭村,我们走的那条路没看见美术用品商店,于是干脆骑过去,到了外环村子里。没想到村子里有一场奇遇正等待着我们……
外环总是临水,而这里在我们眼前的却是有名的南亭渡口,还是早晨,一条条小船停泊着,旁边树上高高低低得挂着好多捕虾的小网笼子。“那里有个祠堂,我们去看看好不好!”朋友喜欢民俗的东西,去渡口的路的一侧有个挺大的古祠堂,她自然欣喜。我说好吧,于是我们把两台车子停在一边,在渡口上祠堂边走走看看。天是纯蓝色,洁白的云霞大朵大朵的挂着,光线明丽。南方的天总是这样,美丽的不由分说。这是个多好的小岛,自小生长在大西北的我从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在这样一个小岛上生活,我告诉自己该少些抱怨,加倍的珍惜。阳光散射在这一片渡口上,我在祠堂前的矮墙旁停好车子,目光被两张洁白的小字报吸引。一篇叫《八年抗战》一篇叫《新年献祠》
我以前就知道这个大学城的落建深深地侵扰了这一方村民,钉子户什么的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多了,但是实打实让遇见一回,我还是觉得有些惊奇,也被小字报的言辞煽动的有些义愤之情。于是拿出手机拍下两张小字报。正拍着,旁边突然走来一位阿叔,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着,“走,到里面去,里面好多东西拍!”边说边招呼着我们进祠堂里面。朋友问“可以进去吗?”“可以”阿叔招呼着我们,点着头。我与朋友匆忙锁了车子,跟随阿叔走进祠堂。
古老的祠堂拥有不同凡响的气质,正前方供着神佛,侧面装裱了几张前人的相片,记叙着一些故事。阿叔向我们讲了很多,南亭村的村民姓关,这个祠堂就是关氏祠堂,也叫绳武堂。阿叔跟我们讲起,照片中的前人曾在日本留学,当了日本人的老师。当年日本侵华,打到这里的时候一个日本人看到祠堂上的照片认出是自己的老师,于是放过这个村子。讲这些的时候阿叔整个神态都是自豪的,每当说起仿佛都如数家珍,喜不自胜。为村子自豪。而当讲到政府要强拆关氏祠堂时,他表露出的义愤是赤裸裸的。后来当他向我们讲起被无故毁掉的小学时也是无尽地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我经常听不懂阿叔说的话(粤语)但也被他的神情深深感染。还好朋友是广州人,很多话都是她翻译给我的。祠堂前厅靠近院子有一个崭新的乒乓球桌,阿叔邀我打乒乓球,我好久没打了,虽然技术不咋样也打得不亦乐乎,阿叔是个顶活跃的人,一边打球还一边滔滔不绝地与我们聊天着,我那时候真是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粤语大半都听不懂,阿叔讲到兴头上,一字一句地背诵着有名的古书,知道我听不懂白话于是特别慢的讲着。祠堂厅前摆着六页木扇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刻画着《三国演义》里刘关张的画面,下层分别刻画着龙 凤 梅 兰 菊 竹。阿叔没副图都给我们细细介绍,讲着百花的意义,因我不懂话,阿叔更是张大嘴巴,反复而慢,好像恨不得当场教会我听白话。我竖起耳朵,摒住呼吸,希望多听出一言半语。不过阿叔为人的热情亲切是不用语言也直接感染着我。就像朋友说得,有了年纪的人就像是一个生活的活宝,阿叔正是这样一个活宝。据朋友告诉我,阿叔说起他们为拆迁上访的事由,他一人对五人把广东政府的人说得哑口无言。阿叔从小广读古书,国学知识渊博,高兴得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过目不忘!”到现在还背得出大量的古文……
最后阿叔还带我们参看了祠堂另一间房间和厨房,我看到了龙舟时节敲的牛皮大鼓,用毛笔书写的祠堂账目,很多灶台说是划龙舟的季节给大伙做饭用的。我突然很向往这种生活,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每个人都爱着这个家,一片草一棵树,一把瓢一堵墙都是村民们世世代代的心魂。几百年了,怎么忍心看着这个家被拆掉!我常去我们学校湖上的一个废旧的小古屋,那里蛛丝墙屑的,早已无人问津,只里屋几个废旧的瓦罐常年累月的躺着。难以想象诺大一个大学城,毁了多少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家。据阿叔说,小谷围岛(就是大学城)的村子都有七百多年历史了。想想就是三百年前还是清朝,此地什么光景……顿时浮想联翩了……
中时候午我说要走了,阿叔还想留我们吃饭,我们推辞了,说常来找他玩。阿叔送我们到村口,给我们指出去美术用品商店的路,才挥手告别。
我买好了铅笔,吃个小饭,雨便来了,我们冒雨骑车子回去,衣裙湿透了。心里却满怀感激。
在这里生活了两年了,经过今天这一场“奇遇”在我心里周边的一个个村子仿佛都活了,我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都饱含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情意。
我是个路痴,也并非记不下路,是天生懒吧,只是跟着朋友一路看风景。我们悠悠荡荡,反正天气舒适,也没什么能令我愿意忙碌的事情。大学城分内环,中环,外环三层,我们穿梭在三层围路里,马路很宽阔,也许阴天的缘故吧,人烟 车辆也都稀少,我只觉得天马行空般的自由自在。管它识不识路,权且随性,我就是这么个粗枝大叶的心地吧!
就这么悠然荡着,到了南亭村,我们走的那条路没看见美术用品商店,于是干脆骑过去,到了外环村子里。没想到村子里有一场奇遇正等待着我们……
外环总是临水,而这里在我们眼前的却是有名的南亭渡口,还是早晨,一条条小船停泊着,旁边树上高高低低得挂着好多捕虾的小网笼子。“那里有个祠堂,我们去看看好不好!”朋友喜欢民俗的东西,去渡口的路的一侧有个挺大的古祠堂,她自然欣喜。我说好吧,于是我们把两台车子停在一边,在渡口上祠堂边走走看看。天是纯蓝色,洁白的云霞大朵大朵的挂着,光线明丽。南方的天总是这样,美丽的不由分说。这是个多好的小岛,自小生长在大西北的我从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在这样一个小岛上生活,我告诉自己该少些抱怨,加倍的珍惜。阳光散射在这一片渡口上,我在祠堂前的矮墙旁停好车子,目光被两张洁白的小字报吸引。一篇叫《八年抗战》一篇叫《新年献祠》
![]() |
新年献祠 |
![]() |
八年抗战 |
我以前就知道这个大学城的落建深深地侵扰了这一方村民,钉子户什么的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多了,但是实打实让遇见一回,我还是觉得有些惊奇,也被小字报的言辞煽动的有些义愤之情。于是拿出手机拍下两张小字报。正拍着,旁边突然走来一位阿叔,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着,“走,到里面去,里面好多东西拍!”边说边招呼着我们进祠堂里面。朋友问“可以进去吗?”“可以”阿叔招呼着我们,点着头。我与朋友匆忙锁了车子,跟随阿叔走进祠堂。
古老的祠堂拥有不同凡响的气质,正前方供着神佛,侧面装裱了几张前人的相片,记叙着一些故事。阿叔向我们讲了很多,南亭村的村民姓关,这个祠堂就是关氏祠堂,也叫绳武堂。阿叔跟我们讲起,照片中的前人曾在日本留学,当了日本人的老师。当年日本侵华,打到这里的时候一个日本人看到祠堂上的照片认出是自己的老师,于是放过这个村子。讲这些的时候阿叔整个神态都是自豪的,每当说起仿佛都如数家珍,喜不自胜。为村子自豪。而当讲到政府要强拆关氏祠堂时,他表露出的义愤是赤裸裸的。后来当他向我们讲起被无故毁掉的小学时也是无尽地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我经常听不懂阿叔说的话(粤语)但也被他的神情深深感染。还好朋友是广州人,很多话都是她翻译给我的。祠堂前厅靠近院子有一个崭新的乒乓球桌,阿叔邀我打乒乓球,我好久没打了,虽然技术不咋样也打得不亦乐乎,阿叔是个顶活跃的人,一边打球还一边滔滔不绝地与我们聊天着,我那时候真是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粤语大半都听不懂,阿叔讲到兴头上,一字一句地背诵着有名的古书,知道我听不懂白话于是特别慢的讲着。祠堂厅前摆着六页木扇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刻画着《三国演义》里刘关张的画面,下层分别刻画着龙 凤 梅 兰 菊 竹。阿叔没副图都给我们细细介绍,讲着百花的意义,因我不懂话,阿叔更是张大嘴巴,反复而慢,好像恨不得当场教会我听白话。我竖起耳朵,摒住呼吸,希望多听出一言半语。不过阿叔为人的热情亲切是不用语言也直接感染着我。就像朋友说得,有了年纪的人就像是一个生活的活宝,阿叔正是这样一个活宝。据朋友告诉我,阿叔说起他们为拆迁上访的事由,他一人对五人把广东政府的人说得哑口无言。阿叔从小广读古书,国学知识渊博,高兴得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过目不忘!”到现在还背得出大量的古文……
最后阿叔还带我们参看了祠堂另一间房间和厨房,我看到了龙舟时节敲的牛皮大鼓,用毛笔书写的祠堂账目,很多灶台说是划龙舟的季节给大伙做饭用的。我突然很向往这种生活,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每个人都爱着这个家,一片草一棵树,一把瓢一堵墙都是村民们世世代代的心魂。几百年了,怎么忍心看着这个家被拆掉!我常去我们学校湖上的一个废旧的小古屋,那里蛛丝墙屑的,早已无人问津,只里屋几个废旧的瓦罐常年累月的躺着。难以想象诺大一个大学城,毁了多少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家。据阿叔说,小谷围岛(就是大学城)的村子都有七百多年历史了。想想就是三百年前还是清朝,此地什么光景……顿时浮想联翩了……
中时候午我说要走了,阿叔还想留我们吃饭,我们推辞了,说常来找他玩。阿叔送我们到村口,给我们指出去美术用品商店的路,才挥手告别。
我买好了铅笔,吃个小饭,雨便来了,我们冒雨骑车子回去,衣裙湿透了。心里却满怀感激。
在这里生活了两年了,经过今天这一场“奇遇”在我心里周边的一个个村子仿佛都活了,我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都饱含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情意。
![]() |
乒乓球具 |
![]() |
我们互留电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