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米兰昆德拉
首先,我只能说。
我仅仅是一个米兰迷,而不是米兰专家。
所有的分析,仅基于个人观点,没有学术理论。
好了,正文开始。
米兰的书按写作的语种,可以分成早期的捷克语时期作品,和后期的法文作品。并且两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在篇幅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捷克与时期的文章篇幅较长,故事多是数个人物的经历作为主线,较为复杂。相对的,法文作品较为简短,故事情节较为简单。
本人是比较喜欢他的早期作品的。也许是因为篇幅较长的原因,对问题的阐述比较清楚。
就已《生活在别处》为例。此书用雅罗米尔的人生阐明了生命中的一些错位。这种错位可以理解成现实和理想的不同。但更多的,我想米兰是想表达一种对人生的疑惑。即一个人在过着的,也许是别人的生活。我们因着一些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走进了属于别人(反正不是自己的)的轨迹。从此我们与自己的生活,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平行前进。(说通俗点就是你有了自己不想要,本来是为别人准备的东西。或者说你被别人误解而走向一个不存在的人的轨迹。)
这种感觉,是从雅罗米尔身边的政治,情人,家人。以及由他们衍生的其他联系体现的。而这些联系之中存在的种种巧合,又似乎说明了偶然性其实也是受到限制的。(即它只能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生。而这些情况,与雅罗米尔所处的一切环境有关)
这种矛盾让人迷惑。让人对生命始终抱着希望,却又不敢多想。
而书中人物的结局,让我们在唏嘘之余,还会感到一种不可逆的力量。
这种力量,让我们的觉得人类的行为,带着不得已的荒诞感。
米兰用松散的叙事,慢慢的勾画出这种感觉。不急不徐。甚至有点自娱自乐,写心情日记一样。
说实话,有的章节,我真不知道他写来干什么的。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就像他在某一本书里写女主角的睫毛象刮雨器啥的。)也许是我还没学到家,不能概括出他的理论性的实质。我只是感觉的,他要表达的一种意思,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贯穿全书。
宿命感,对生命的一种调侃,以及一种活不明白的感叹。
就像他自己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借托马斯说的,人只能生活一次,不能打草稿。所以我们总是找不到最好的方法。
我仅仅是一个米兰迷,而不是米兰专家。
所有的分析,仅基于个人观点,没有学术理论。
好了,正文开始。
米兰的书按写作的语种,可以分成早期的捷克语时期作品,和后期的法文作品。并且两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在篇幅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捷克与时期的文章篇幅较长,故事多是数个人物的经历作为主线,较为复杂。相对的,法文作品较为简短,故事情节较为简单。
本人是比较喜欢他的早期作品的。也许是因为篇幅较长的原因,对问题的阐述比较清楚。
就已《生活在别处》为例。此书用雅罗米尔的人生阐明了生命中的一些错位。这种错位可以理解成现实和理想的不同。但更多的,我想米兰是想表达一种对人生的疑惑。即一个人在过着的,也许是别人的生活。我们因着一些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走进了属于别人(反正不是自己的)的轨迹。从此我们与自己的生活,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平行前进。(说通俗点就是你有了自己不想要,本来是为别人准备的东西。或者说你被别人误解而走向一个不存在的人的轨迹。)
这种感觉,是从雅罗米尔身边的政治,情人,家人。以及由他们衍生的其他联系体现的。而这些联系之中存在的种种巧合,又似乎说明了偶然性其实也是受到限制的。(即它只能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生。而这些情况,与雅罗米尔所处的一切环境有关)
这种矛盾让人迷惑。让人对生命始终抱着希望,却又不敢多想。
而书中人物的结局,让我们在唏嘘之余,还会感到一种不可逆的力量。
这种力量,让我们的觉得人类的行为,带着不得已的荒诞感。
米兰用松散的叙事,慢慢的勾画出这种感觉。不急不徐。甚至有点自娱自乐,写心情日记一样。
说实话,有的章节,我真不知道他写来干什么的。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就像他在某一本书里写女主角的睫毛象刮雨器啥的。)也许是我还没学到家,不能概括出他的理论性的实质。我只是感觉的,他要表达的一种意思,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贯穿全书。
宿命感,对生命的一种调侃,以及一种活不明白的感叹。
就像他自己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借托马斯说的,人只能生活一次,不能打草稿。所以我们总是找不到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