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的朋友汉华(一个北漂对异地朋友的真心话)
汉华是我读大学时认识的朋友,今年劳动节他结婚了,当时我四处辗转,没顾得上他的婚礼,甚至也没打一个电话。他结婚后,每次我们聊天,我都自觉愧疚,总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我所谓的错误,不是拘泥于礼节,没送上我的红包,而是遗憾在他的人生大事那一天,我没在场,而是后悔在他最幸福的那一刻,我没有参与记录。昨天晚上,我看到他上传的部分相片,看到他们两个人于那一天自然绽放,想起此前的若干个夜晚,在与之相对的长江另一边的我也曾黯然神伤:既感觉时间飞逝,大家都已长大成人,压力与日俱增,又不禁唏嘘,陈年旧友各奔东西,为了生计疲于奔命,大家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这样的状态竟然已经持续了将近四年,更要命的是,今后它还将如法炮制。
他也告诉我他的遗憾,只是,时间让我们的悔意债台高筑,而无论是委曲求全抑或悔不当初,都在似水年华中渐行渐远,毕竟,烟花灿烂带来的只是短暂的莞尔,转眼距离他结婚已有一月多,我从海口去到广州,又来到北京,几经纠结,身心俱疲,而他,竟在婚礼当天遭遇了一次小车祸。
我经常不怀好意地跟朋友们说到自己对“煽情”的成见,坚信煽情不是生产力,以为从走出校园那一天起,煽情就变得不合时宜。我们已经长大,必须去奋斗,去恋爱,再也没有仰望星空的资本和闲情,再也不能留恋小说里虚无的想象和散文中泛滥的感叹,再也不能顾影自怜,活在自己的阴影里。不能装疯,卖傻,不要装嫩,卖萌;你要沧桑,世故,现实,会人情,懂规则,擅交际;在圈子里,你要吃的开,在陌生人里,你要绷的紧;爱情这事情,你要学会调节,不要孤注一掷,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工作这问题,你要懂得知足,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活在他人的鸭梨下。是的,三四年过去了,我们这样现实地、严肃地、小心翼翼地一路走来,这是我们历经万水千山总结出的经验,现在以及未来,我们都将带着这些经验去领工资,获取老板的欢心,只是与此同时,我们聚少离多,患得患失,更多的时候,我们拿起电话,不好跟谁说话,直到一个人走在路上,风中凌乱,才顿悟:我们终于长大了,因为我们学会并沉溺于孤独,因为我们不再煽情,哦,不,是我们没有煽情的能力了。
煽情的少了,生活也就没了美感,也将得过且过。犹记得读书时的闲适,06年左右开始,我和他都混迹在校园内部的一个名叫“原创文学”论坛里,他在那写了不少东西,是很多同学的校园偶像。他喜欢胡适,林夕,我那时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刚喜欢上摇滚音乐,经常偷窥美女(义正词严、光明正大地“偷窥”),沉溺于卡夫卡、奥威尔等人的现代小说。认识至今,我们见面或许不足5次,他比我早毕业一年,07年下半年去广西读研究生,我们最近一次见面应该是去年的下半年,当时我还在天涯工作,那天他来海口恰好我要出差,没时间长聊。往后我们各奔东西,他先后在南宁,湛江,深圳等地,终于在深圳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过去一年我一直想着离开海口,总想着换换风水,终于北上,发现树木还是树木,石头还是石头。
五一之前他告诉我要结婚了,对象是自己的高中同学,世界太大,所以我们只能画地为牢,世界太小,所以“踏破铁蹄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时我答应他尽量前往,然而有心无力。那段时间我的生活极其动荡,一心想着如何才能变得有出息,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来解释那时的功利心态,或许是因为人生的选项少了,不再煽情,不再浪漫,没有人可依赖,也不想依赖任何人。
我一直自诩愤青,浪漫,爱幻想,完美主义,若干年前,我还认为自己能做出一些轰轰烈烈的举动,若干年后我还会这么人为。昨天晚上,在决定写这篇小文章之前,我跟他说,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爱情和友谊,这是人生的目的,它充满了诱惑,然而,在追逐的过程中,却会不自觉地执着于手段。安身之处即故乡,在不同的城市来来往往,在相同的命运里辗转,徘徊,今天我们身在他乡,明天,我们不知道魂归何处,我庆幸自己在已经过去的人生里,能结识那么多的好友,我更自责自己没能在关键时刻施展自己的关怀,和他们一同见证美妙的瞬间。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在地铁车窗边,在十字路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那些已经从身边走过,以及那些正在走过的人,过去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无论如何,未来的光辉必将照进明天的现实,待我北伐成功日,与你畅饮言欢时。
他也告诉我他的遗憾,只是,时间让我们的悔意债台高筑,而无论是委曲求全抑或悔不当初,都在似水年华中渐行渐远,毕竟,烟花灿烂带来的只是短暂的莞尔,转眼距离他结婚已有一月多,我从海口去到广州,又来到北京,几经纠结,身心俱疲,而他,竟在婚礼当天遭遇了一次小车祸。
我经常不怀好意地跟朋友们说到自己对“煽情”的成见,坚信煽情不是生产力,以为从走出校园那一天起,煽情就变得不合时宜。我们已经长大,必须去奋斗,去恋爱,再也没有仰望星空的资本和闲情,再也不能留恋小说里虚无的想象和散文中泛滥的感叹,再也不能顾影自怜,活在自己的阴影里。不能装疯,卖傻,不要装嫩,卖萌;你要沧桑,世故,现实,会人情,懂规则,擅交际;在圈子里,你要吃的开,在陌生人里,你要绷的紧;爱情这事情,你要学会调节,不要孤注一掷,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工作这问题,你要懂得知足,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活在他人的鸭梨下。是的,三四年过去了,我们这样现实地、严肃地、小心翼翼地一路走来,这是我们历经万水千山总结出的经验,现在以及未来,我们都将带着这些经验去领工资,获取老板的欢心,只是与此同时,我们聚少离多,患得患失,更多的时候,我们拿起电话,不好跟谁说话,直到一个人走在路上,风中凌乱,才顿悟:我们终于长大了,因为我们学会并沉溺于孤独,因为我们不再煽情,哦,不,是我们没有煽情的能力了。
煽情的少了,生活也就没了美感,也将得过且过。犹记得读书时的闲适,06年左右开始,我和他都混迹在校园内部的一个名叫“原创文学”论坛里,他在那写了不少东西,是很多同学的校园偶像。他喜欢胡适,林夕,我那时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刚喜欢上摇滚音乐,经常偷窥美女(义正词严、光明正大地“偷窥”),沉溺于卡夫卡、奥威尔等人的现代小说。认识至今,我们见面或许不足5次,他比我早毕业一年,07年下半年去广西读研究生,我们最近一次见面应该是去年的下半年,当时我还在天涯工作,那天他来海口恰好我要出差,没时间长聊。往后我们各奔东西,他先后在南宁,湛江,深圳等地,终于在深圳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过去一年我一直想着离开海口,总想着换换风水,终于北上,发现树木还是树木,石头还是石头。
五一之前他告诉我要结婚了,对象是自己的高中同学,世界太大,所以我们只能画地为牢,世界太小,所以“踏破铁蹄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时我答应他尽量前往,然而有心无力。那段时间我的生活极其动荡,一心想着如何才能变得有出息,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来解释那时的功利心态,或许是因为人生的选项少了,不再煽情,不再浪漫,没有人可依赖,也不想依赖任何人。
我一直自诩愤青,浪漫,爱幻想,完美主义,若干年前,我还认为自己能做出一些轰轰烈烈的举动,若干年后我还会这么人为。昨天晚上,在决定写这篇小文章之前,我跟他说,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爱情和友谊,这是人生的目的,它充满了诱惑,然而,在追逐的过程中,却会不自觉地执着于手段。安身之处即故乡,在不同的城市来来往往,在相同的命运里辗转,徘徊,今天我们身在他乡,明天,我们不知道魂归何处,我庆幸自己在已经过去的人生里,能结识那么多的好友,我更自责自己没能在关键时刻施展自己的关怀,和他们一同见证美妙的瞬间。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在地铁车窗边,在十字路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那些已经从身边走过,以及那些正在走过的人,过去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无论如何,未来的光辉必将照进明天的现实,待我北伐成功日,与你畅饮言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