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买名牌不等于会穿时装
“买名牌的人多,穿时装的人少。”黎坚惠小姐这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语道破喧嚣浮华背后的不堪实情。香港尚且如此,更何况广州?丽柏的名店开了不少;广州人每季按时到香港报到;到国外逛大牌OUTLET写进行程表……这一切一切,仅仅让广州街头增添了无数或真或假的具有明显名牌标识的包包及外套,却很难看到精彩的时装搭配于眼前出现。
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再是舍不得花钱消费服装饰物了,但为什么会沦至有名牌无时装的境地呢?只要仔细观察路人穿着便可发现本地主流消费观,仍是以务实、保守为基调。既然花大价钱买名牌产品,当然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之。
于是,容易搭配服装、上班逛街两相宜的经典款包包成为第一选择,而一切漆皮、渐变、水彩画请让路;除了包包外,外套是第二类挚爱,一来可以在合适的季节反复再反复地穿,而来OUTLET价格折扣迷人难以拒绝,T-SHIRT同样可以短期内多次反复上身,但性价比与折后外套无法比拟;其他洋装裙裤等服饰部件时效性过强,一年后就得打入冷宫花十年二十年等待潮流回归。
本地名牌消费的第二原则是显眼,无法一眼看出品牌的服饰箱包一律不买,身边有三分之一人叫不出名字的牌子坚决不穿,买它们就图个自我满足感好在众人面前趾高气扬一番,不认识的品牌不起眼的服饰毫无意义可言。没办法,谁叫当今社会只发展到认识品牌标识还没了解设计元素的程度呢,他们挂着满身的字母组合配色彩带也是迫于无奈啊。(最近风气仿佛有点改变,有位热衷名牌消费的前领导前些日子反复向我强调他买的GUCCI包“基本上看不出是GUCCI的”以显得自己低调,问题是“反复强调”这一举动丝毫不低调啊。)
好了,当你身穿具有良好识别度的名牌衣物、拎着经典百搭款包包准备出门时,是不是还缺点什么呢?对了,鞋子和配饰。要知道,按单位面积算大牌的鞋子价格可是比它们家的衣服包包高上几档,而且鞋子还是快速消耗品,再者搭配不同服饰得不同鞋款,于是“名牌鞋子是穿来走红地毯的,我走的路坑坑洼洼还有沙井盖组成的地雷阵,穿了也是糟蹋”;“全身上下这么多部分可看,谁会注意到脚,这投资不值”;“大牌的鞋子好看但都不好穿,我可不是坐着不动的千金大小姐,劳动妇女当然要穿能跑能跳的鞋子嘛”……一系列借口理直气壮地冲出来,为外贸小店和淘宝店铺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腰带、链子等饰物同理可得,不再一一陈述,实例请自己到地王广场考察。
还有一样,也是相当关键的一项,便是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改革开放三十年,筚路蓝缕走过来的人们已经摆脱的蓝绿黑白灰的色调惯性,捧着各种层次的时装杂志看得不亦乐乎,逐渐对各国大牌如数家珍,但保守求稳的思维仍深深地扎根脑中。所以,大家一面欣赏着各大品牌当季新款的新潮布料和亮丽剪裁,一面将最“襟穿”的入门款套在身上,不然就到相熟店家寻找同类项。不是因为买不起,关键在于体贴的盗版商深谙国情,总能把衣服模仿地形似之余略微保守,刚刚好符合大众的着装尺度。只可惜,就是那看似贴心的小改动,和形似神非的用料,让衣服失去魔力,沦为一堆无生命的纤维。
更不可原谅的是,自己接受不了尺度也就算了,还接受不了别人的尺度,每当有人穿得妥妥当当走出来,而又不是外国人或模特的时候,附近总会有人侧目,仿佛短裙下伸出半截紧身裤、DEEP-V露背装内套无袖T才符合国情,咱们的宪法里没有注明一条“穿衣必须要打底”吧?不辞劳苦奔去H&M、ZARA抢到当季潮服回来打好底再穿出去,效果完全破坏,此番折腾为那般?
最后,羊男诚恳地劝吁本地服饰消费者一句:“用心认识名牌,正确对待时装,包容接受潮流,精致装扮自己。”
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再是舍不得花钱消费服装饰物了,但为什么会沦至有名牌无时装的境地呢?只要仔细观察路人穿着便可发现本地主流消费观,仍是以务实、保守为基调。既然花大价钱买名牌产品,当然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之。
于是,容易搭配服装、上班逛街两相宜的经典款包包成为第一选择,而一切漆皮、渐变、水彩画请让路;除了包包外,外套是第二类挚爱,一来可以在合适的季节反复再反复地穿,而来OUTLET价格折扣迷人难以拒绝,T-SHIRT同样可以短期内多次反复上身,但性价比与折后外套无法比拟;其他洋装裙裤等服饰部件时效性过强,一年后就得打入冷宫花十年二十年等待潮流回归。
本地名牌消费的第二原则是显眼,无法一眼看出品牌的服饰箱包一律不买,身边有三分之一人叫不出名字的牌子坚决不穿,买它们就图个自我满足感好在众人面前趾高气扬一番,不认识的品牌不起眼的服饰毫无意义可言。没办法,谁叫当今社会只发展到认识品牌标识还没了解设计元素的程度呢,他们挂着满身的字母组合配色彩带也是迫于无奈啊。(最近风气仿佛有点改变,有位热衷名牌消费的前领导前些日子反复向我强调他买的GUCCI包“基本上看不出是GUCCI的”以显得自己低调,问题是“反复强调”这一举动丝毫不低调啊。)
好了,当你身穿具有良好识别度的名牌衣物、拎着经典百搭款包包准备出门时,是不是还缺点什么呢?对了,鞋子和配饰。要知道,按单位面积算大牌的鞋子价格可是比它们家的衣服包包高上几档,而且鞋子还是快速消耗品,再者搭配不同服饰得不同鞋款,于是“名牌鞋子是穿来走红地毯的,我走的路坑坑洼洼还有沙井盖组成的地雷阵,穿了也是糟蹋”;“全身上下这么多部分可看,谁会注意到脚,这投资不值”;“大牌的鞋子好看但都不好穿,我可不是坐着不动的千金大小姐,劳动妇女当然要穿能跑能跳的鞋子嘛”……一系列借口理直气壮地冲出来,为外贸小店和淘宝店铺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腰带、链子等饰物同理可得,不再一一陈述,实例请自己到地王广场考察。
还有一样,也是相当关键的一项,便是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改革开放三十年,筚路蓝缕走过来的人们已经摆脱的蓝绿黑白灰的色调惯性,捧着各种层次的时装杂志看得不亦乐乎,逐渐对各国大牌如数家珍,但保守求稳的思维仍深深地扎根脑中。所以,大家一面欣赏着各大品牌当季新款的新潮布料和亮丽剪裁,一面将最“襟穿”的入门款套在身上,不然就到相熟店家寻找同类项。不是因为买不起,关键在于体贴的盗版商深谙国情,总能把衣服模仿地形似之余略微保守,刚刚好符合大众的着装尺度。只可惜,就是那看似贴心的小改动,和形似神非的用料,让衣服失去魔力,沦为一堆无生命的纤维。
更不可原谅的是,自己接受不了尺度也就算了,还接受不了别人的尺度,每当有人穿得妥妥当当走出来,而又不是外国人或模特的时候,附近总会有人侧目,仿佛短裙下伸出半截紧身裤、DEEP-V露背装内套无袖T才符合国情,咱们的宪法里没有注明一条“穿衣必须要打底”吧?不辞劳苦奔去H&M、ZARA抢到当季潮服回来打好底再穿出去,效果完全破坏,此番折腾为那般?
最后,羊男诚恳地劝吁本地服饰消费者一句:“用心认识名牌,正确对待时装,包容接受潮流,精致装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