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未必是坏事
豆瓣的书影音功能是我的心头好,我最早加入豆瓣,便是因为这个功能能够很方便地让我管理自己的阅读历史,并做进一步的规划。我常向别人说,如果你愿意,豆瓣的信息质量可以是众SNS中最高的。除了牛人很多外,书影音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用户发现这些牛人的成本——你只需一本书,一部电影,便能找到一票子有意思的人。
如今豆瓣书影音广播改版,引起众怒。如果我没理解错,这个改动其实就是将半强制(毕竟之前就可以选择“仅自己可见”)的书影音广播,改成了可选择的。
书影音广播的价值毋庸赘言,我关注友邻的一大标准便是他/她“读过”多少,“看过”多少,他们的书影音广播可以大大充实我的wishlist。但需注意的是,之前的书影音广播系统会产生很多冗余的低质的信息。很多“想读”、“想看”都不过是随手添加,不少“读过”、“看过”亦不过是作个记录,但这些信息都传递到了友邻那里——你不能说它们是垃圾信息,但相对来说,质量确实较低。使用豆瓣差不多3年,我的“想读”数目即将到达1000,除了我读书不勤的缘故,还因为勾引我去点几下鼠标的信息太多,“想读”得太随意了,很多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多价值。
改版之后,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用户在广播书影音时,需手动选择。只有那些你想让友邻知道的书影音信息,才会广播出去——这意味着,你要么是在推荐它,要么是在呼朋引伴来围观吐槽。这样书影音广播的信息价值便大大提高,因为这不仅仅代表广播者一个随意的动作,还传达了广播者对这本书、这部电影的态度。
与此同时,笔记、短评、评论的广播并没有消失,也就是说,有原创内容的信息依然会广播出去,而实际上,对于其友邻来说,这些才是高信息价值的广播。
简而言之,以往的书影音系统,虽然表面上看来很方便,信息丰富,但会传播大量冗余信息。你瞄着timeline,顺手添加了一千多本“想读”,但却很可能无从读起,因为你仅仅是mark了一下而已——反正我mark过很多东西,回头看的很少。那些真正被我从“想读”改为“读过”的书,大部分都被别人在广播里推荐过,或是做过评论。这些广播,依然跟原来一样,出现在大家的timeline里。所以我认为,书影音广播改版,未必是坏事,我期待之后书影音广播的信息质量会有所提升。
如今豆瓣书影音广播改版,引起众怒。如果我没理解错,这个改动其实就是将半强制(毕竟之前就可以选择“仅自己可见”)的书影音广播,改成了可选择的。
书影音广播的价值毋庸赘言,我关注友邻的一大标准便是他/她“读过”多少,“看过”多少,他们的书影音广播可以大大充实我的wishlist。但需注意的是,之前的书影音广播系统会产生很多冗余的低质的信息。很多“想读”、“想看”都不过是随手添加,不少“读过”、“看过”亦不过是作个记录,但这些信息都传递到了友邻那里——你不能说它们是垃圾信息,但相对来说,质量确实较低。使用豆瓣差不多3年,我的“想读”数目即将到达1000,除了我读书不勤的缘故,还因为勾引我去点几下鼠标的信息太多,“想读”得太随意了,很多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多价值。
改版之后,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用户在广播书影音时,需手动选择。只有那些你想让友邻知道的书影音信息,才会广播出去——这意味着,你要么是在推荐它,要么是在呼朋引伴来围观吐槽。这样书影音广播的信息价值便大大提高,因为这不仅仅代表广播者一个随意的动作,还传达了广播者对这本书、这部电影的态度。
与此同时,笔记、短评、评论的广播并没有消失,也就是说,有原创内容的信息依然会广播出去,而实际上,对于其友邻来说,这些才是高信息价值的广播。
简而言之,以往的书影音系统,虽然表面上看来很方便,信息丰富,但会传播大量冗余信息。你瞄着timeline,顺手添加了一千多本“想读”,但却很可能无从读起,因为你仅仅是mark了一下而已——反正我mark过很多东西,回头看的很少。那些真正被我从“想读”改为“读过”的书,大部分都被别人在广播里推荐过,或是做过评论。这些广播,依然跟原来一样,出现在大家的timeline里。所以我认为,书影音广播改版,未必是坏事,我期待之后书影音广播的信息质量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