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洋次《我是怎样拍电影的》:(18)对现实的认识与电影
山田洋次《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18)对现实的认识与电影
如前所述,我认为和观众—起做梦、遐想、描绘想象,这就是电影。不过,有些人对我导演的一些影片也常常提出非议,说我光描写了人的善良一面,没有着眼现实等等。我认为这些批评不见得都有的放矢。
影片《家族》中有这么一段戏:哥哥因为不了解北海道的生活如何艰苦,不敢冒然地把老父亲带去,因此他想和福山的弟弟商量,准备把老父亲留在弟弟处,再举家前往北海道。谁知弟弟也有弟弟的难处,家里住房小,经济上也不宽裕。当弟弟告诉哥哥无法收养老父亲时,兄弟之间产生了隔阂。结果,哥哥不得不决定带老父亲一起去北海道。
我非常理解这场戏中弟弟的心情,何止是理解,我是怀着竭力为弟弟辩护的心情来拍这场戏的。
上了年纪的父亲问题,对当今日本家庭来说是个大问题。我认为当今是老年人不幸的时代。但是,要问使老年人活得凄凉的晚辈们又如何呢?老实说尽管他们也想更孝敬老人,但现实使他们确有满腹苦衷,以致难免对老人说出寡情的话,或者懒于照料,态度粗野。我的本意是想通过弟弟这一人物把这种心情形象地反映出来。和年迈的双亲分居的晚辈们,谁没有这种痛心的苦哀呢?
也有许多影片把生活在城市里的职员描绘得毫无人情味,特别把住在住宅小区的居民都写成过着孤独和冷漠待人的生活。这样描写并不全都错了,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城市中如此生活的每一个人,就会发现任何人多少都有亲切待人之情。只是社会环境迫使他们想做而不能做。其结果,从整体来看便成了毫无人情味的集体了。
确实,人也有冷酷的一面。即使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有时也会在心里诅咒他们早点死。而且,也许这种心情还是比较强烈的。但是,除了这种冷酷之情外,人也有美的、善的一面。不过,我感到在当今的时代里,往往是美善之心遭到压抑,流露出来的都是些冷酷之情。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总想为好的一面增添些光明。看电影的观众也一定会有想看人物心灵美好、感情纯真、心地善良的强烈愿望吧。
这不是说我不看现实。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深刻地、准确地认识自己生存着的这个社会中的现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们虽然在表面上笑逐颜开,谈笑风生,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装满痛苦,烦恼。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人们到底为什么烦恼,并力求正确地认识这种烦恼、厌恶、冷酷的心情。
不过,这些是否应该原封不动地都拍成电影呢?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认为,只要不懈地努力,加深理解,这种烦恼和悲伤必定会自然地出现在银幕上。
影片《家族》中的一家人,在去北海道的途中,婴儿夭折于东京,接近尾声时,刚到北海道不久的老父亲又不幸去世。然而,影片在北海道的开拓村试映时,观众们提出了意见:“老爷子死得太可怜了。我们多么希望那位老爷子能活下去,让他看看遍地新绿的六月美景。你们为什么要让他死呢?”这对我们触动很大,对我们这些拍电影的人来说,戏中的某位人物死去往往会使故事更富有戏剧性。所以很难摆脱这种魅力的吸引,便安排某人物死去的情节,这种事情是常有的,而我的确也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但是,听了村里人观看试映后所提的意见,我深深地感到,不能在作品里草率地扼杀某位人物。就是在不得不死的情况下也应该千方百计地让他活下去。当然,这种描写方法并非易事,但是,我感到这才是真正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描写方法。
对我来说,这种评论是非常可贵的。但是有些评论我却难以赞同。这部影片的结尾是这样的:到了晚春6月,牧场从砭人肌骨的雪景一变而为茵茵绿草遍地。在充满欢乐、愉快气氛的画面上推出了“终”字。关于这个结尾有人评论说,从北海道畜牧业者的现实情况来看,这种不着边际地为他们前途祝福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种美好的结尾是无视现实的过分乐观。
我导演这部影片时亲眼目睹了畜牧业者的现实生活,知道他们决不轻松,影片中参加拍戏的家属们,看影片的观众们也都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这种时刻:在雪国换上绿装、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某天,人们觉得心情舒畅,有人开上一个幽默的玩笑,大家笑逐顿开,正因为有这种情景人们才能生存下去。反之,完全没有这种生活才是不现实的。看电影的观众看到这个结局,他们便松了一口气,心情愉快地离开观众席。因此,我认为这个结尾是可以的,而且应该这样,否则就失去了电影的意义。
(18)对现实的认识与电影
如前所述,我认为和观众—起做梦、遐想、描绘想象,这就是电影。不过,有些人对我导演的一些影片也常常提出非议,说我光描写了人的善良一面,没有着眼现实等等。我认为这些批评不见得都有的放矢。
影片《家族》中有这么一段戏:哥哥因为不了解北海道的生活如何艰苦,不敢冒然地把老父亲带去,因此他想和福山的弟弟商量,准备把老父亲留在弟弟处,再举家前往北海道。谁知弟弟也有弟弟的难处,家里住房小,经济上也不宽裕。当弟弟告诉哥哥无法收养老父亲时,兄弟之间产生了隔阂。结果,哥哥不得不决定带老父亲一起去北海道。
我非常理解这场戏中弟弟的心情,何止是理解,我是怀着竭力为弟弟辩护的心情来拍这场戏的。
上了年纪的父亲问题,对当今日本家庭来说是个大问题。我认为当今是老年人不幸的时代。但是,要问使老年人活得凄凉的晚辈们又如何呢?老实说尽管他们也想更孝敬老人,但现实使他们确有满腹苦衷,以致难免对老人说出寡情的话,或者懒于照料,态度粗野。我的本意是想通过弟弟这一人物把这种心情形象地反映出来。和年迈的双亲分居的晚辈们,谁没有这种痛心的苦哀呢?
也有许多影片把生活在城市里的职员描绘得毫无人情味,特别把住在住宅小区的居民都写成过着孤独和冷漠待人的生活。这样描写并不全都错了,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城市中如此生活的每一个人,就会发现任何人多少都有亲切待人之情。只是社会环境迫使他们想做而不能做。其结果,从整体来看便成了毫无人情味的集体了。
确实,人也有冷酷的一面。即使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有时也会在心里诅咒他们早点死。而且,也许这种心情还是比较强烈的。但是,除了这种冷酷之情外,人也有美的、善的一面。不过,我感到在当今的时代里,往往是美善之心遭到压抑,流露出来的都是些冷酷之情。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总想为好的一面增添些光明。看电影的观众也一定会有想看人物心灵美好、感情纯真、心地善良的强烈愿望吧。
这不是说我不看现实。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深刻地、准确地认识自己生存着的这个社会中的现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们虽然在表面上笑逐颜开,谈笑风生,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装满痛苦,烦恼。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人们到底为什么烦恼,并力求正确地认识这种烦恼、厌恶、冷酷的心情。
不过,这些是否应该原封不动地都拍成电影呢?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认为,只要不懈地努力,加深理解,这种烦恼和悲伤必定会自然地出现在银幕上。
影片《家族》中的一家人,在去北海道的途中,婴儿夭折于东京,接近尾声时,刚到北海道不久的老父亲又不幸去世。然而,影片在北海道的开拓村试映时,观众们提出了意见:“老爷子死得太可怜了。我们多么希望那位老爷子能活下去,让他看看遍地新绿的六月美景。你们为什么要让他死呢?”这对我们触动很大,对我们这些拍电影的人来说,戏中的某位人物死去往往会使故事更富有戏剧性。所以很难摆脱这种魅力的吸引,便安排某人物死去的情节,这种事情是常有的,而我的确也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但是,听了村里人观看试映后所提的意见,我深深地感到,不能在作品里草率地扼杀某位人物。就是在不得不死的情况下也应该千方百计地让他活下去。当然,这种描写方法并非易事,但是,我感到这才是真正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描写方法。
对我来说,这种评论是非常可贵的。但是有些评论我却难以赞同。这部影片的结尾是这样的:到了晚春6月,牧场从砭人肌骨的雪景一变而为茵茵绿草遍地。在充满欢乐、愉快气氛的画面上推出了“终”字。关于这个结尾有人评论说,从北海道畜牧业者的现实情况来看,这种不着边际地为他们前途祝福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种美好的结尾是无视现实的过分乐观。
我导演这部影片时亲眼目睹了畜牧业者的现实生活,知道他们决不轻松,影片中参加拍戏的家属们,看影片的观众们也都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这种时刻:在雪国换上绿装、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某天,人们觉得心情舒畅,有人开上一个幽默的玩笑,大家笑逐顿开,正因为有这种情景人们才能生存下去。反之,完全没有这种生活才是不现实的。看电影的观众看到这个结局,他们便松了一口气,心情愉快地离开观众席。因此,我认为这个结尾是可以的,而且应该这样,否则就失去了电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