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工作日志 之 赞Gallica,忆BnF
最近因为校译工作涉及一些19世纪和20世纪初法语文献,重开始用Gallica。实在是很赞,强烈推荐。
所谓Gallica,就是法国国家图书馆(BnF)主导的一个数字化工程,免费共享,大家都应该上去踅摸踅摸:gallica.bnf.fr
大量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图书和期刊已经被扫描;检索,在线阅读和下载都异常方便,不需要任何特定阅览工具,不需要注册。校译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笔记时我碰到一份期刊,Revue d'histoire littéraire de la France,一看就是文学史学科内部“无聊的核心刊物”,说1926年某期上有人考证了波德莱尔的一些身世。用Gallica不仅一下就找到了全刊扫描版,而且——这个很棒——可以在图像扫描版上搜索,复制,粘贴,而且——又一个——还有期刊完整目录,可以直接点击进入各文章。
我还在收藏了的还有1804年《拿破仑法典》第一版。另外,昨天也是因为校译,开始对雨果的La Legende des siecles感兴趣,发现版本如此繁多,结果在Gallica上找到了1859年第一版,但这个只有图像模式,不能在图像上搜索,复制和粘贴文字。
由此我不由得想起我在巴黎使用法国国图的经历。法国国图虽提供一些全民性服务,但它的许多收藏和功能部门是需要读者证明自己的“研究需要”才能进入的。要证明这个研究者身份,需要法国的“单位介绍信”。我的学校当时给我办了巴黎三大的交换生身份,但那只是幌子,为了让我这个游学浪荡子合法居留。我后来还是从NYU in Paris系统拿到了信。信上夸张地说我在研究本雅明对巴黎的研究。我忐忑地去办证,从一个办公室,到又一个办公室⋯⋯其实当时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把我按下,因为他们谁都可以从我拙劣至极的法语中判断出我根本没有使用这些文献的能力。但我最后竟然拿到了“研究者阅览证”!
既然根本没能力使用这些文献,我拿到这个证的目的又何在呢?完全为了一种象征性的享受,一种所谓文化体验,说白了,为了臭屁,臭美,显摆。当时我煞有介事地在网上预约座位,然后去BnF新馆的天井底层阅览区,坐在指定给我地座位,看灯亮了就去领取那些已经事先为我的座位准备好的文献,翻一翻,很装逼。那时我还不屑于用Gallica,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利用大好条件,让人家给我调原本出来。我当时的确调出了许多19世纪文献,唉,它们来到我的桌前可谓明珠暗投,但当我看到它们历经百余年而仍然那么崭新,一方面赞叹保护得好,一方面也怀疑,在本雅明索看过它们之后,也许真没多少人调阅!
我还喜欢去法国国图老馆Richlieu的拱顶大阅览室去自习,
原因很简单——那可是本雅明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拱顶上环形一圈,刻写着世界主要都会的名字,仿佛它们的星宿构成了普世文明的宇宙。这地方的确适合本雅明。在他着手研究巴黎时,这个阅览室是主阅览室,它本身就代表了19世纪巴黎的都城感觉。但现在老馆承担的功能已经很少,而且我去那年正在大修。老馆二层有地图和手稿阅览室。由于总惦记着本雅明手稿就是在法国国图发现,所以我也想去用一用手稿收藏,但手稿室的工作人员看穿了我的“学术苦旅”的造作,说我的阅览证上无此服务,让我走路。
的确,我当时绝对已经发展成了小知识分子的趣味主义,天天去圆顶下坐坐,也不干正事。幸而我的导师提醒我,不要学小资偶像本雅明在文本的世界闲逛,而要学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把大英图书馆坐穿!
又许多年过去了。校译没有干好,而回想起BnF,那些建筑,书籍和服务,也并不再完全是满足我学术青年虚荣心的符码,而更像一段已然远去的生活经验。老馆位于右岸老城核心地带,新馆位于左岸城区边缘,或曰新区。当我奔波在它们之间,我也曾想到,一座图书馆的历史,早已折射了一座城市的社会转型:从资产阶级世纪的巴黎到后工业的后68的城市新规划;而这一轮都市面影的改变,是波德莱尔和本雅明不可能经历和书写的。到了今天,当它们只是模糊地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地图上时,我真想学着波德莱尔面对第二帝国巴黎的大兴土木发出感叹那样,说一句:一切都成为了寓意,tout pour moi devient allégorie.
在巴黎时我一时兴起写过散文诗,但回来后不曾想写任何游记,但现在忽然想写点回忆了!
所谓Gallica,就是法国国家图书馆(BnF)主导的一个数字化工程,免费共享,大家都应该上去踅摸踅摸:gallica.bnf.fr
大量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图书和期刊已经被扫描;检索,在线阅读和下载都异常方便,不需要任何特定阅览工具,不需要注册。校译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笔记时我碰到一份期刊,Revue d'histoire littéraire de la France,一看就是文学史学科内部“无聊的核心刊物”,说1926年某期上有人考证了波德莱尔的一些身世。用Gallica不仅一下就找到了全刊扫描版,而且——这个很棒——可以在图像扫描版上搜索,复制,粘贴,而且——又一个——还有期刊完整目录,可以直接点击进入各文章。
我还在收藏了的还有1804年《拿破仑法典》第一版。另外,昨天也是因为校译,开始对雨果的La Legende des siecles感兴趣,发现版本如此繁多,结果在Gallica上找到了1859年第一版,但这个只有图像模式,不能在图像上搜索,复制和粘贴文字。
由此我不由得想起我在巴黎使用法国国图的经历。法国国图虽提供一些全民性服务,但它的许多收藏和功能部门是需要读者证明自己的“研究需要”才能进入的。要证明这个研究者身份,需要法国的“单位介绍信”。我的学校当时给我办了巴黎三大的交换生身份,但那只是幌子,为了让我这个游学浪荡子合法居留。我后来还是从NYU in Paris系统拿到了信。信上夸张地说我在研究本雅明对巴黎的研究。我忐忑地去办证,从一个办公室,到又一个办公室⋯⋯其实当时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把我按下,因为他们谁都可以从我拙劣至极的法语中判断出我根本没有使用这些文献的能力。但我最后竟然拿到了“研究者阅览证”!
既然根本没能力使用这些文献,我拿到这个证的目的又何在呢?完全为了一种象征性的享受,一种所谓文化体验,说白了,为了臭屁,臭美,显摆。当时我煞有介事地在网上预约座位,然后去BnF新馆的天井底层阅览区,坐在指定给我地座位,看灯亮了就去领取那些已经事先为我的座位准备好的文献,翻一翻,很装逼。那时我还不屑于用Gallica,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利用大好条件,让人家给我调原本出来。我当时的确调出了许多19世纪文献,唉,它们来到我的桌前可谓明珠暗投,但当我看到它们历经百余年而仍然那么崭新,一方面赞叹保护得好,一方面也怀疑,在本雅明索看过它们之后,也许真没多少人调阅!
我还喜欢去法国国图老馆Richlieu的拱顶大阅览室去自习,
![]() |
![]() |
原因很简单——那可是本雅明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拱顶上环形一圈,刻写着世界主要都会的名字,仿佛它们的星宿构成了普世文明的宇宙。这地方的确适合本雅明。在他着手研究巴黎时,这个阅览室是主阅览室,它本身就代表了19世纪巴黎的都城感觉。但现在老馆承担的功能已经很少,而且我去那年正在大修。老馆二层有地图和手稿阅览室。由于总惦记着本雅明手稿就是在法国国图发现,所以我也想去用一用手稿收藏,但手稿室的工作人员看穿了我的“学术苦旅”的造作,说我的阅览证上无此服务,让我走路。
的确,我当时绝对已经发展成了小知识分子的趣味主义,天天去圆顶下坐坐,也不干正事。幸而我的导师提醒我,不要学小资偶像本雅明在文本的世界闲逛,而要学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把大英图书馆坐穿!
又许多年过去了。校译没有干好,而回想起BnF,那些建筑,书籍和服务,也并不再完全是满足我学术青年虚荣心的符码,而更像一段已然远去的生活经验。老馆位于右岸老城核心地带,新馆位于左岸城区边缘,或曰新区。当我奔波在它们之间,我也曾想到,一座图书馆的历史,早已折射了一座城市的社会转型:从资产阶级世纪的巴黎到后工业的后68的城市新规划;而这一轮都市面影的改变,是波德莱尔和本雅明不可能经历和书写的。到了今天,当它们只是模糊地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地图上时,我真想学着波德莱尔面对第二帝国巴黎的大兴土木发出感叹那样,说一句:一切都成为了寓意,tout pour moi devient allégorie.
在巴黎时我一时兴起写过散文诗,但回来后不曾想写任何游记,但现在忽然想写点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