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展笔记:德国启蒙艺术展
我通过微博上“德国印象网”(www.deyinxiang.org)发布的消息,报名参加德国大使馆组织的参观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6月11号、12号两天上午9点半到10点半集结,每20人左右一组,配一名讲解员,参观《德国启蒙艺术展》。
题外话一下:德国印象网俺以前去浏览过,主要是为了找《明镜》周刊的过往内容,当时就找到了《明镜》对于德国国家队里小团体的描述,最主要是在说,阿内和巴拉克势同水火,矛盾深厚。。。
我确认参加12号活动。特地9点半前到达,已经有不少人等在那儿。有一位德国印象网的工作人员在招呼大家签名报到,这时,一位她称为德国大使的先生(看来俺八卦力还是不够,经过围脖熊肉饼同学告知,这人是文化参赞),领着美貌儿子中德混血正太来到我们身边,说实话这位先生穿着普通,非常朴素。他数好人数进去买票,我们第一拨共16人,随一位叫王莎莎的女士进门,她去年从德国读硕士归来,这次作为志愿者负责给我们解说和带队。
非常巧,我参观完后,出门时又遇见那位德国先生,于是拉住他,请一位路人帮忙在展览入口处合影留念。我们身后是5、6位学画的儿童正坐地上听一位男老师讲话;那位美貌正太很乖巧的站在公使身边;周围是白色的德国名人半身雕像,看上去极端的文艺,只可惜就是路人拍照技术比较差,拍出效果不好。可惜了。
关于这次艺术展,详情可以戳这里:http://www.peking.diplo.de/Vertretung/peking/zh/06__Kultur/00__Artikel/Kunst__Aufklaerung/Kunst__der__Aufklaerung__seite.html
我就不多写整个展览的背景了,只写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展品。
1)给我第一个强烈印象的是一幅大型的金属版画的照片,目测一下大概有二十多平米的样子,挂在墙上,是德国画家仿制英国“烛光画法”的画家约瑟夫.赖特的一幅画《气泵实验室》,这幅画的光影效果非常接近照片。这幅画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展览中所说的科学启蒙部分,但是,我个人对大型画儿一直很有爱,所以听完王莎莎的介绍,特地找她又确认了一下作者和画名,回家之后,在网上找到了这幅画,但看上去没有版画的效果好啊,不知原图尺寸有多大。
2)这个展览里,我个人最喜欢的画儿是克劳德.约瑟夫.维尔内特(Claude Joseph Vernet)的两幅,一个叫《海港》,一个叫《暴风雨中的海难》(Schiffbruch im Gewittersturm)。后者让我想起他后辈的一法国画家画的另一场海难,是一幅大型画儿。
3)另有安吉里卡.考夫曼(Angelika Kauffmann)的《维斯塔贞女》(Vestalin)。衣服上的褶皱画的非常细腻。。。
4)Caspar David Friedric的《雪地中石冢》
5)到了现代艺术部分,我最喜欢的是这幅。
6)Joseph Beuys用自己的照片做的一幅米兰时尚周海报。我在网上没找到那张图,说实话三十年前他那身打扮,放今天也还没落伍。
最后说一下整体印象。
我前阵健身的时候,在跑步机上看到电视里介绍过这个展览的筹办过程,当时期待并不太高,因为毕竟德国画家们没有他们的哲学家和音乐家那么牛逼,要看法国画家的画儿,就不必看德国收藏的这些了。今天实际看过之后,也印证了之前的感觉,但是,因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涉及“启蒙”,题目做的很大,因此画作的分量足或不足,也就无所谓。戈雅展品算是整个展览中重量级的,只是俺个人不喜欢。喜欢戈雅漫画的同学,不妨去仔细瞧一瞧。
说到启蒙,当然就要提佛罗伦萨。但是,这一块除了仿制的一些小作品,其它无非是仿创意之作,相比较戈雅和维尔内特,实在没有啥有份量的那个时期的作品了,哪怕是来自意大利的。
说到底,如果要利用“启蒙”二字做文章,北京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在太庙做过意大利启蒙时期画展,德国现在来做这个,似乎时间滞后,力量也不足,不够引人。倒是展览上有三件当年俺们中国输欧的景德镇瓷器在一般展览上少见,用类似这样的作品来做专题文章,显然比“启蒙”的效果要好得多,可惜只有三件啊。难道不是吗?
*俺年纪大了,所见所闻所想必须马上整理一下写出来,否则会忘的干干净净,过两天脑子就更乱嘹。。。还好,今天有点时间,整理之后写出来,还像回事哈。*
题外话一下:德国印象网俺以前去浏览过,主要是为了找《明镜》周刊的过往内容,当时就找到了《明镜》对于德国国家队里小团体的描述,最主要是在说,阿内和巴拉克势同水火,矛盾深厚。。。
我确认参加12号活动。特地9点半前到达,已经有不少人等在那儿。有一位德国印象网的工作人员在招呼大家签名报到,这时,一位她称为德国大使的先生(看来俺八卦力还是不够,经过围脖熊肉饼同学告知,这人是文化参赞),领着美貌儿子中德混血正太来到我们身边,说实话这位先生穿着普通,非常朴素。他数好人数进去买票,我们第一拨共16人,随一位叫王莎莎的女士进门,她去年从德国读硕士归来,这次作为志愿者负责给我们解说和带队。
非常巧,我参观完后,出门时又遇见那位德国先生,于是拉住他,请一位路人帮忙在展览入口处合影留念。我们身后是5、6位学画的儿童正坐地上听一位男老师讲话;那位美貌正太很乖巧的站在公使身边;周围是白色的德国名人半身雕像,看上去极端的文艺,只可惜就是路人拍照技术比较差,拍出效果不好。可惜了。
关于这次艺术展,详情可以戳这里:http://www.peking.diplo.de/Vertretung/peking/zh/06__Kultur/00__Artikel/Kunst__Aufklaerung/Kunst__der__Aufklaerung__seite.html
我就不多写整个展览的背景了,只写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展品。
1)给我第一个强烈印象的是一幅大型的金属版画的照片,目测一下大概有二十多平米的样子,挂在墙上,是德国画家仿制英国“烛光画法”的画家约瑟夫.赖特的一幅画《气泵实验室》,这幅画的光影效果非常接近照片。这幅画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展览中所说的科学启蒙部分,但是,我个人对大型画儿一直很有爱,所以听完王莎莎的介绍,特地找她又确认了一下作者和画名,回家之后,在网上找到了这幅画,但看上去没有版画的效果好啊,不知原图尺寸有多大。
![]() |
约瑟夫.赖特《气泵实验室》 |
2)这个展览里,我个人最喜欢的画儿是克劳德.约瑟夫.维尔内特(Claude Joseph Vernet)的两幅,一个叫《海港》,一个叫《暴风雨中的海难》(Schiffbruch im Gewittersturm)。后者让我想起他后辈的一法国画家画的另一场海难,是一幅大型画儿。
![]() |
3)另有安吉里卡.考夫曼(Angelika Kauffmann)的《维斯塔贞女》(Vestalin)。衣服上的褶皱画的非常细腻。。。
![]() |
4)Caspar David Friedric的《雪地中石冢》
![]() |
Caspar David Friedric的《雪地中石冢》 |
5)到了现代艺术部分,我最喜欢的是这幅。
![]() |
Andy Warhol的《自画像》 |
6)Joseph Beuys用自己的照片做的一幅米兰时尚周海报。我在网上没找到那张图,说实话三十年前他那身打扮,放今天也还没落伍。
最后说一下整体印象。
我前阵健身的时候,在跑步机上看到电视里介绍过这个展览的筹办过程,当时期待并不太高,因为毕竟德国画家们没有他们的哲学家和音乐家那么牛逼,要看法国画家的画儿,就不必看德国收藏的这些了。今天实际看过之后,也印证了之前的感觉,但是,因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涉及“启蒙”,题目做的很大,因此画作的分量足或不足,也就无所谓。戈雅展品算是整个展览中重量级的,只是俺个人不喜欢。喜欢戈雅漫画的同学,不妨去仔细瞧一瞧。
说到启蒙,当然就要提佛罗伦萨。但是,这一块除了仿制的一些小作品,其它无非是仿创意之作,相比较戈雅和维尔内特,实在没有啥有份量的那个时期的作品了,哪怕是来自意大利的。
说到底,如果要利用“启蒙”二字做文章,北京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在太庙做过意大利启蒙时期画展,德国现在来做这个,似乎时间滞后,力量也不足,不够引人。倒是展览上有三件当年俺们中国输欧的景德镇瓷器在一般展览上少见,用类似这样的作品来做专题文章,显然比“启蒙”的效果要好得多,可惜只有三件啊。难道不是吗?
*俺年纪大了,所见所闻所想必须马上整理一下写出来,否则会忘的干干净净,过两天脑子就更乱嘹。。。还好,今天有点时间,整理之后写出来,还像回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