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虚荣:原罪的根源;
懒惰:很容易进入的状态;
无知:伴随懒惰而来的另一种状态;
私利:人性的本质。
因为虚荣,撒旦的诱惑有了超乎想象的威力,可惜,上帝也把他当作一种武器,只是改了名字:荣誉。然后,荣耀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
即便是有了追求,仿佛可以用坚毅的眼光指引自己前行,懒惰依然会悄然地成为随行的仆从,甚至,喧宾夺主。在个人意志看来,这家伙实在是最为讨厌的,他让整个旅程陷入困境。所有可以让意志消沉的事物被懒惰所利用,他就像毒品一样腐蚀着意志,直到意志都不能看清他的本性,这时,意志开始变得无知,至少,不能自知。
无知,可以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因此,著名的八荣八耻里把他作为一种耻辱,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难以想象,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一生,并从来以淳朴而善良的心去对待人生的老农,最终被无知的思想教条冠以耻辱,思想的教父(有人称认为是马克思,但教父似乎而且事实上的确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而不断更替)将对此如何发笑。
懒惰,其实是无知的充分条件:即便是天赋观念,没有后天经验,这些观念就只是写在创世石上只有上帝能读懂的文字。
强大的人类总是可以创造奇迹,同样的,伟大的人就能克服懒惰,追求真知并有所成就。只是,无论多么伟大,他依然是人,于是,私利始终会伴随左右并影响甚至决定他的判断。就像所有力量都必须被适当地遏制以免不和谐发生一样,公正在这里被作为了一种美德,尽管,他显然表现出了慢效药的特点,甚至,他根本就遵循心理治疗的机理。
《圣经》中把虚荣描述为最原始、最严重的原罪,撒旦也宣称虚荣是他最爱的原罪。但事实上,以《圣经》为神圣典籍的基督教却用其数千年的历史书写着懒惰、无知、私利带来的不宽容——这本应当是撒旦的工作。宣扬神谕的宗教却用鲜血来做洗礼,以无辜生命的牺牲来完成对生命的救赎,甚至,宣称牺牲就是救赎,这时候,整个世界混沌了。不可否认,《圣经》关于先贤的故事的确富有启发性,但是,以人肉为食物的满口仁义道德的巫师,即便他口中构造一个完美的世界,那也只是谎言——或许这个谎言连他自己都欺骗了。
于是,有一种行为,叫幻想,并且如果一种幻想广泛地符合大家的心声而流传开来,就成了神话,或者是传说。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按照人的意志塑造了无数英雄,他们以神的名义表现着人性的特点——他们勇敢,智慧,但也会堕落,甚至乱伦。终究,神话源于生活,而遗留下来的,或多或少经历了时间考验,至少,当二十一世纪初的某中学考试中出现一个关于月球描述的考题时,只要稍微认真并认可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学生都会背叛他爷爷的那个关于嫦娥的故事。
这种幻想,现在广泛地被称为yy(意淫),但即使这样,它的一项被称为心理自我保护的功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还是没人否认的。
还有一种行为,叫叛逆。16世纪样式主义艺术家运用风格的盾牌来抵御降临该世纪的大灾难,在他们的作品中完全扭曲了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英雄观念,通过其神话、戏剧和悲剧的类型,走向一种逃避斗争和正面冲突的偏执的文化。支持这种变异的立场的人,技艺的玩弄、精神的沉沦和任务的晦涩,都可以被称为叛逆者。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到“在艺术中,有一种包含在毁灭的快感中的愉快”,或许,他并没有选择逃避,不过对毁灭的崇拜毕竟也是叛逆的。在另一本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对所有道德所宣扬的“你应当”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甚至,这种叛逆开始扩展到对自己开战——他疯了。希特勒经常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作礼物送给下属,这种思想的过分膨胀导致了后来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
或许,创造神话的先人虽然具有想象力,却是逃避世俗的胆小鬼,或者是现实中强有力的统治者——他为了巩固统治而创造或勇敢或公正或仁慈的众神并宣称自己履行神的旨意。这两种人,称不上先贤。至于尼采,一个最终发疯的人若被称为先贤,想必“先贤”这个词也将遗失他本有的特性。
面对诸多困扰,人的意志似乎显得渺小而弱不经风,他似乎本就应该拜倒在撒旦的诱惑前。但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表明,这一现象没有出现(即使在欧洲最黑暗的中世纪,撒旦也没有成功)。
事实上,只有真理才能真正屹立于这个世界而永不倒塌,如果非要定义一个上帝,那么,真理一定可以胜任。所有的原罪,所有致使不宽容发生的因素,都将在真理面前黯然失色。
至于什么是真理,最简单而直观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应该算,或许将来也会被推翻,就像经典力学在二十世纪量子力学出现后也不得不附加适用条件(实际上是对推翻其“普适真理”地位的委婉说法),但是,这就是进步。
现在很多人都宣称人类从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是,文明一词应当用在具有高级文化的社会,什么是高级呢,这就多少带有比较的意味,可惜,人类的发展并没有终止,今天的高级明天就会被更高级取代,但是,那不是悲剧,是进步。
历史的经验如此清晰的显示,人类真正的进步就是不断地追求真理。至于个人,或许不应该问历史了,这位老人(历史)太过沧桑和丰富,他会很圆滑而时常模棱两可,他的指导只会磨灭了个人的斗志。
回到最初的话题:虚荣,懒惰,无知,私利,听到这几个词,就让人觉得应该唾弃,真的应该么?也许是,不过苛求自我去服从一个被自认为掌握真理的无知、懒惰、虚荣、私利的家伙创造出的道德准则,还不如自己合理牵制他们来创造准则。当然,这是一个玩笑(除了yy,人类发明的另一种自我解救的消极办法,不过,这一种似乎还有其他更深远的意义)。
最后,引用一段文字:“我们想一想,我们看到文化是以活生生的形态流传于世界的。它有时阻滞和停留在途中,他常常偏入歧途,这歧途就把疲惫的它引向后退,向那些它很久以前已经走过的地方。但是,直也好,偏也好,他的道路是向前的。假如偶尔它设法往后退几步,它很快就会感到孤立无援,遇到挫折而终止。因为后退的路和他的素质是相矛盾的,他双腿的站立姿势不是要向后迈错误步伐的。因为它那集中向前的目光和行动,是人类真正典型本性的表现。”(PRIMITIVE CULTURE, Edward Tylor)
懒惰:很容易进入的状态;
无知:伴随懒惰而来的另一种状态;
私利:人性的本质。
因为虚荣,撒旦的诱惑有了超乎想象的威力,可惜,上帝也把他当作一种武器,只是改了名字:荣誉。然后,荣耀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
即便是有了追求,仿佛可以用坚毅的眼光指引自己前行,懒惰依然会悄然地成为随行的仆从,甚至,喧宾夺主。在个人意志看来,这家伙实在是最为讨厌的,他让整个旅程陷入困境。所有可以让意志消沉的事物被懒惰所利用,他就像毒品一样腐蚀着意志,直到意志都不能看清他的本性,这时,意志开始变得无知,至少,不能自知。
无知,可以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因此,著名的八荣八耻里把他作为一种耻辱,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难以想象,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一生,并从来以淳朴而善良的心去对待人生的老农,最终被无知的思想教条冠以耻辱,思想的教父(有人称认为是马克思,但教父似乎而且事实上的确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而不断更替)将对此如何发笑。
懒惰,其实是无知的充分条件:即便是天赋观念,没有后天经验,这些观念就只是写在创世石上只有上帝能读懂的文字。
强大的人类总是可以创造奇迹,同样的,伟大的人就能克服懒惰,追求真知并有所成就。只是,无论多么伟大,他依然是人,于是,私利始终会伴随左右并影响甚至决定他的判断。就像所有力量都必须被适当地遏制以免不和谐发生一样,公正在这里被作为了一种美德,尽管,他显然表现出了慢效药的特点,甚至,他根本就遵循心理治疗的机理。
《圣经》中把虚荣描述为最原始、最严重的原罪,撒旦也宣称虚荣是他最爱的原罪。但事实上,以《圣经》为神圣典籍的基督教却用其数千年的历史书写着懒惰、无知、私利带来的不宽容——这本应当是撒旦的工作。宣扬神谕的宗教却用鲜血来做洗礼,以无辜生命的牺牲来完成对生命的救赎,甚至,宣称牺牲就是救赎,这时候,整个世界混沌了。不可否认,《圣经》关于先贤的故事的确富有启发性,但是,以人肉为食物的满口仁义道德的巫师,即便他口中构造一个完美的世界,那也只是谎言——或许这个谎言连他自己都欺骗了。
于是,有一种行为,叫幻想,并且如果一种幻想广泛地符合大家的心声而流传开来,就成了神话,或者是传说。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按照人的意志塑造了无数英雄,他们以神的名义表现着人性的特点——他们勇敢,智慧,但也会堕落,甚至乱伦。终究,神话源于生活,而遗留下来的,或多或少经历了时间考验,至少,当二十一世纪初的某中学考试中出现一个关于月球描述的考题时,只要稍微认真并认可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学生都会背叛他爷爷的那个关于嫦娥的故事。
这种幻想,现在广泛地被称为yy(意淫),但即使这样,它的一项被称为心理自我保护的功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还是没人否认的。
还有一种行为,叫叛逆。16世纪样式主义艺术家运用风格的盾牌来抵御降临该世纪的大灾难,在他们的作品中完全扭曲了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英雄观念,通过其神话、戏剧和悲剧的类型,走向一种逃避斗争和正面冲突的偏执的文化。支持这种变异的立场的人,技艺的玩弄、精神的沉沦和任务的晦涩,都可以被称为叛逆者。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到“在艺术中,有一种包含在毁灭的快感中的愉快”,或许,他并没有选择逃避,不过对毁灭的崇拜毕竟也是叛逆的。在另一本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对所有道德所宣扬的“你应当”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甚至,这种叛逆开始扩展到对自己开战——他疯了。希特勒经常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作礼物送给下属,这种思想的过分膨胀导致了后来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
或许,创造神话的先人虽然具有想象力,却是逃避世俗的胆小鬼,或者是现实中强有力的统治者——他为了巩固统治而创造或勇敢或公正或仁慈的众神并宣称自己履行神的旨意。这两种人,称不上先贤。至于尼采,一个最终发疯的人若被称为先贤,想必“先贤”这个词也将遗失他本有的特性。
面对诸多困扰,人的意志似乎显得渺小而弱不经风,他似乎本就应该拜倒在撒旦的诱惑前。但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表明,这一现象没有出现(即使在欧洲最黑暗的中世纪,撒旦也没有成功)。
事实上,只有真理才能真正屹立于这个世界而永不倒塌,如果非要定义一个上帝,那么,真理一定可以胜任。所有的原罪,所有致使不宽容发生的因素,都将在真理面前黯然失色。
至于什么是真理,最简单而直观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应该算,或许将来也会被推翻,就像经典力学在二十世纪量子力学出现后也不得不附加适用条件(实际上是对推翻其“普适真理”地位的委婉说法),但是,这就是进步。
现在很多人都宣称人类从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是,文明一词应当用在具有高级文化的社会,什么是高级呢,这就多少带有比较的意味,可惜,人类的发展并没有终止,今天的高级明天就会被更高级取代,但是,那不是悲剧,是进步。
历史的经验如此清晰的显示,人类真正的进步就是不断地追求真理。至于个人,或许不应该问历史了,这位老人(历史)太过沧桑和丰富,他会很圆滑而时常模棱两可,他的指导只会磨灭了个人的斗志。
回到最初的话题:虚荣,懒惰,无知,私利,听到这几个词,就让人觉得应该唾弃,真的应该么?也许是,不过苛求自我去服从一个被自认为掌握真理的无知、懒惰、虚荣、私利的家伙创造出的道德准则,还不如自己合理牵制他们来创造准则。当然,这是一个玩笑(除了yy,人类发明的另一种自我解救的消极办法,不过,这一种似乎还有其他更深远的意义)。
最后,引用一段文字:“我们想一想,我们看到文化是以活生生的形态流传于世界的。它有时阻滞和停留在途中,他常常偏入歧途,这歧途就把疲惫的它引向后退,向那些它很久以前已经走过的地方。但是,直也好,偏也好,他的道路是向前的。假如偶尔它设法往后退几步,它很快就会感到孤立无援,遇到挫折而终止。因为后退的路和他的素质是相矛盾的,他双腿的站立姿势不是要向后迈错误步伐的。因为它那集中向前的目光和行动,是人类真正典型本性的表现。”(PRIMITIVE CULTURE, Edward Ty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