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说的客观性反思
我有探寻一种价值判断的需求,作为一种方向或坐标,来定位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新的体验与学习,不断反省,进化。我相信这样做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在客观目标的努力上因而更加有效。之后需要的就是自制与执行力了。此文的反思就在于小说阅读上。
一篇好的长篇小说,一定将想让读者知道的主角的经历,性格描写清楚,让人感到之后发生的事情合情合理,自然而然。我们读来,不觉做作,以致想到若是我身处这样的环境,也有可能做出和角色一致的行为,从而对其此后或许不幸的境遇给予同情,最终接受作者想让我们接受的观念的影响,比如一些崇高的理想,道德等。
所以读小说,可以让我们的精神升华。使我们更富有关于人性的洞察力,同情心以及理想。这是小说之余其他书籍所不同的帮助。
但读多了,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众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角色在我们眼前从成长成型,至归于虚无或小说的完结。倘若阅读时足够投入,对于读者无异于经历了一生,又一生。小说中主角的经历,好似我的经历,他处于困境,我也同他痛苦。而当完结一天到来,他们的一生结束了。我们合上书,叹口气,或满足或怅然,接着又要在现实中继续我们的一生。是否会有点些许疲惫呢。
《盗梦空间》里道姆·柯布与妻子梅尔陷入意识边缘,度过一生已然老去的心,回到现实年轻的自己感到的是一种恐怖。当然,在这种经历上还有另一种观点:若我们可以度过1个50年后再过1个50年,甚至n个,那岂非与永生无异了。即使活得厌倦了,马上停止,也比别人多活了几辈子。这又未尝不好呢?确实,读小说的人读小说越多,你的生命越长。即从主观上讲,生命得到延长。就好比你一次的小说之旅,几天读了人家一辈子的事,就像陷入了一次多年的意识边缘。虽然多年的意识活动是在很短的现实时间中发生的,但你的生命已经延长了,长于客观生命长度。
尤其和那些沉迷于一些事物的人相比,你活的就更长了。比如打一天游戏会觉得时间飞速,和学一天英语的漫长感受相比,太短暂了。而读小说的你,1天的旅途之远,比学英语的时间长的更多。
这在感受活的更久上或许是件妙事。但经历这么多的生命之中,于我们却有一次是特别的——我们现实的一生。倘若我们不能感受到这样的特别,认为现实的一生也如小说一样,那就会产生问题。毕竟现实的经历与小说体验有着不同。小说的理想化与高潮浓缩化,带入现实就产生了认知困境:我们会认为现实不够纯粹,会感到现实过于平淡,漫长。而我们读的小说越多,越会因小说的时光比现实的时光长太多而感到小说的时空才是主体,也就越会感受到小说与现实的错位,这种认识困境就会越严重。
也如老子读史,鲍鹏山说他“整日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指历史文献)”后,“人类的集体经历和创痛不外乎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走出(历史文献)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所以最后,老子厌弃了人世,骑青牛出关而去。在这点上,小说与历史的阅读是极其相似的。
老子如此选择在那个时代被如何看待我们不得而知,他的后人我们除了崇敬与探讨他的思想,很难有别的评价。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若因读史读小说多了,而怀着看淡一切的心境,骑自行车出门,又要往哪儿去呢?而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自己又会如何评价自己呢?
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这种差异性,就会引起了一个重要问题:“身份的焦虑”。正如阿兰·德波顿在他的同名书中所说:
“小说家摒弃了以社会地位为依据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强调财富与权力的作用;转而采用一种以道德为依据的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强调一个人的素质的价值。通过后一个标准,位高权重的人可以显得很渺小,而那些被社会遗忘,离群索居的人可以显得很高大。在这部小说的世界里,人们道德素养的高低与财富的多寡并不直接相关。举止得体的富人并不一定就具有美德,而缺乏正规教育的穷人也并不一定就缺乏美德。持有美德的人很可能是一个丑陋的瘸腿男孩,一个穷困潦倒的看门人,一个阁楼上的驼背,或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的女孩。”
他还说到:
“在读完《曼斯菲尔德庄园》之后,我们从奥斯丁的小说世界中出来,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之中,我们会想她在小说中所教的那样去待人接物,我们将学会辨认和避免贪婪,傲慢和狂妄,转而欣赏我们自己身上和他人身上的美德。”“几乎在每一部19世纪和20世纪的伟大小说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对标准的社会等级制度的攻击或质疑,这些小说往往摒弃了以财产和血统来判断人的标准,转而采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的优劣高下。”
正如这个历史阶段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取向和小说中的价值体系取向相悖,我们站在外界成就趋向与历代小说家所赞美的道德趋向的十字路口。阅读小说认同太多,有可能会导致一种唯道德取向的价值,对于金钱与权力意义的怀疑,在这个旅程中不断深化。而现实中这种趋向会让全心阅读并小说并认同的人感到迷惘。
理想化的纯粹世界在我们大脑中愈发根深蒂固,现实世界的问题越会折磨我们。再加上现实的长期平凡,我们很易于再次回到小说的世界,来逃避痛苦。而在现实中,我们会坚持理想的,道德的价值观而进行生活,从而在人们的看法笼罩下羞于谈此,对自己身份有所焦虑。
小说的阅读产生这样的问题,处于客观世界的人须反思,才能确定自己应该遵循怎样的三观,从而采用响应的生活方式。
无非有三种渴求:唯道德,理想;唯名利权的现实渴求;两者都有渴求,但比重因人而异。
唯道德,理想的价值取向,与小说世界所提倡的最为契合。这种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这种人很少,即使在身边也不一定能让我们发现:道德,理想可能会产生纯精神的一种自足,或者由于现实世界带来的身份焦虑,羞愧大众不被认同。毕竟大众认同也属于物质世界的。我们能发现的无疑都是被誉为“人类灵魂导师”之流,常见于宗教界。他们在已走过身份焦虑,一定程度被社会认同。且不沉思于自己的纯精神自足,在客观世界给予他人帮助。
唯名利权的物质世界追求的,相信极少有迷恋小说的,不会有此文所产生的问题。法律对于这种人意义最大。不过和上面一种人一样,也很少。
大多数人都是既需物质满足,又有精神需求。处理不好时,两者越难分伯仲,越易引起痛苦。再考虑现实世界的名利权取向,趋近精神需求者会相应多些痛苦。对于小说阅读过多引起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界限的模糊,应认清物质世界的基础性。这是人活于世独立生存的保障。我们在从它吸收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有所反馈。在道德理想追求与物质追求防民啊需要清楚自己的权衡结果,并使现实的行为方式与目标决策与精神的价值体系相吻合,双方各有取舍,达到平衡。或定下有阶段性追求。而对于身份的焦虑,如卡波顿所说进行探讨是减轻的一个好的方式。并明白它的历史阶段性。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道德的追求并非一个轻松的过程。若因为懒惰才如此选择,就会发现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无法在上面所说的方面达到和解,因为问题根源不在于此。懒惰对应较少的个人成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精神追求或许导致的优越感,容易让我们忽略自身的懒惰而因清醒自喜。须警惕的正如沃尔特·白哲特所言——仅仅献身于文学的人们通常演变成仅仅献身于懒散。意义不仅在于文学。
一篇好的长篇小说,一定将想让读者知道的主角的经历,性格描写清楚,让人感到之后发生的事情合情合理,自然而然。我们读来,不觉做作,以致想到若是我身处这样的环境,也有可能做出和角色一致的行为,从而对其此后或许不幸的境遇给予同情,最终接受作者想让我们接受的观念的影响,比如一些崇高的理想,道德等。
所以读小说,可以让我们的精神升华。使我们更富有关于人性的洞察力,同情心以及理想。这是小说之余其他书籍所不同的帮助。
但读多了,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众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角色在我们眼前从成长成型,至归于虚无或小说的完结。倘若阅读时足够投入,对于读者无异于经历了一生,又一生。小说中主角的经历,好似我的经历,他处于困境,我也同他痛苦。而当完结一天到来,他们的一生结束了。我们合上书,叹口气,或满足或怅然,接着又要在现实中继续我们的一生。是否会有点些许疲惫呢。
《盗梦空间》里道姆·柯布与妻子梅尔陷入意识边缘,度过一生已然老去的心,回到现实年轻的自己感到的是一种恐怖。当然,在这种经历上还有另一种观点:若我们可以度过1个50年后再过1个50年,甚至n个,那岂非与永生无异了。即使活得厌倦了,马上停止,也比别人多活了几辈子。这又未尝不好呢?确实,读小说的人读小说越多,你的生命越长。即从主观上讲,生命得到延长。就好比你一次的小说之旅,几天读了人家一辈子的事,就像陷入了一次多年的意识边缘。虽然多年的意识活动是在很短的现实时间中发生的,但你的生命已经延长了,长于客观生命长度。
尤其和那些沉迷于一些事物的人相比,你活的就更长了。比如打一天游戏会觉得时间飞速,和学一天英语的漫长感受相比,太短暂了。而读小说的你,1天的旅途之远,比学英语的时间长的更多。
这在感受活的更久上或许是件妙事。但经历这么多的生命之中,于我们却有一次是特别的——我们现实的一生。倘若我们不能感受到这样的特别,认为现实的一生也如小说一样,那就会产生问题。毕竟现实的经历与小说体验有着不同。小说的理想化与高潮浓缩化,带入现实就产生了认知困境:我们会认为现实不够纯粹,会感到现实过于平淡,漫长。而我们读的小说越多,越会因小说的时光比现实的时光长太多而感到小说的时空才是主体,也就越会感受到小说与现实的错位,这种认识困境就会越严重。
也如老子读史,鲍鹏山说他“整日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指历史文献)”后,“人类的集体经历和创痛不外乎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走出(历史文献)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所以最后,老子厌弃了人世,骑青牛出关而去。在这点上,小说与历史的阅读是极其相似的。
老子如此选择在那个时代被如何看待我们不得而知,他的后人我们除了崇敬与探讨他的思想,很难有别的评价。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若因读史读小说多了,而怀着看淡一切的心境,骑自行车出门,又要往哪儿去呢?而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自己又会如何评价自己呢?
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这种差异性,就会引起了一个重要问题:“身份的焦虑”。正如阿兰·德波顿在他的同名书中所说:
“小说家摒弃了以社会地位为依据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强调财富与权力的作用;转而采用一种以道德为依据的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强调一个人的素质的价值。通过后一个标准,位高权重的人可以显得很渺小,而那些被社会遗忘,离群索居的人可以显得很高大。在这部小说的世界里,人们道德素养的高低与财富的多寡并不直接相关。举止得体的富人并不一定就具有美德,而缺乏正规教育的穷人也并不一定就缺乏美德。持有美德的人很可能是一个丑陋的瘸腿男孩,一个穷困潦倒的看门人,一个阁楼上的驼背,或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的女孩。”
他还说到:
“在读完《曼斯菲尔德庄园》之后,我们从奥斯丁的小说世界中出来,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之中,我们会想她在小说中所教的那样去待人接物,我们将学会辨认和避免贪婪,傲慢和狂妄,转而欣赏我们自己身上和他人身上的美德。”“几乎在每一部19世纪和20世纪的伟大小说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对标准的社会等级制度的攻击或质疑,这些小说往往摒弃了以财产和血统来判断人的标准,转而采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的优劣高下。”
正如这个历史阶段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取向和小说中的价值体系取向相悖,我们站在外界成就趋向与历代小说家所赞美的道德趋向的十字路口。阅读小说认同太多,有可能会导致一种唯道德取向的价值,对于金钱与权力意义的怀疑,在这个旅程中不断深化。而现实中这种趋向会让全心阅读并小说并认同的人感到迷惘。
理想化的纯粹世界在我们大脑中愈发根深蒂固,现实世界的问题越会折磨我们。再加上现实的长期平凡,我们很易于再次回到小说的世界,来逃避痛苦。而在现实中,我们会坚持理想的,道德的价值观而进行生活,从而在人们的看法笼罩下羞于谈此,对自己身份有所焦虑。
小说的阅读产生这样的问题,处于客观世界的人须反思,才能确定自己应该遵循怎样的三观,从而采用响应的生活方式。
无非有三种渴求:唯道德,理想;唯名利权的现实渴求;两者都有渴求,但比重因人而异。
唯道德,理想的价值取向,与小说世界所提倡的最为契合。这种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这种人很少,即使在身边也不一定能让我们发现:道德,理想可能会产生纯精神的一种自足,或者由于现实世界带来的身份焦虑,羞愧大众不被认同。毕竟大众认同也属于物质世界的。我们能发现的无疑都是被誉为“人类灵魂导师”之流,常见于宗教界。他们在已走过身份焦虑,一定程度被社会认同。且不沉思于自己的纯精神自足,在客观世界给予他人帮助。
唯名利权的物质世界追求的,相信极少有迷恋小说的,不会有此文所产生的问题。法律对于这种人意义最大。不过和上面一种人一样,也很少。
大多数人都是既需物质满足,又有精神需求。处理不好时,两者越难分伯仲,越易引起痛苦。再考虑现实世界的名利权取向,趋近精神需求者会相应多些痛苦。对于小说阅读过多引起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界限的模糊,应认清物质世界的基础性。这是人活于世独立生存的保障。我们在从它吸收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有所反馈。在道德理想追求与物质追求防民啊需要清楚自己的权衡结果,并使现实的行为方式与目标决策与精神的价值体系相吻合,双方各有取舍,达到平衡。或定下有阶段性追求。而对于身份的焦虑,如卡波顿所说进行探讨是减轻的一个好的方式。并明白它的历史阶段性。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道德的追求并非一个轻松的过程。若因为懒惰才如此选择,就会发现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无法在上面所说的方面达到和解,因为问题根源不在于此。懒惰对应较少的个人成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精神追求或许导致的优越感,容易让我们忽略自身的懒惰而因清醒自喜。须警惕的正如沃尔特·白哲特所言——仅仅献身于文学的人们通常演变成仅仅献身于懒散。意义不仅在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