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我
记得以前在周国平的书中看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小女孩坐在洒满阳光的台阶上,眯缝这眼睛,一个朦胧的疑问在她的小脑瓜里盘旋:‘我怎么会到这世界上来的?’我悄悄走过她的身边,回到屋里,把所有的哲学书籍都藏了起来。”
现在想来,或许我就是那个小女孩。那时的我对世界对自我有着同样的疑问,但我从身边能获取的仅有的并不专业的书籍中感受到哲学带给我的巨大的乐趣,在那里面没有康德,没有黑格尔,或许连马克思都没有。有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哲思就能让我获得由心的启发和感悟,哲学在我看来,是关于人的哲学,探究的是人的幸福,人该如何生活,如何追求智慧。它让我的心灵沉淀了,让我的灵魂能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得到了更大的自由。那时的哲学带给我的是巨大的快乐,我知道了我要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人,一切变得很清楚很明白,伴随而来的是一种踏实的幸福感。那时的我真的有被我认为的那个“哲学”所吸引。
进入哲学专业里面有自己的坚持也有和哲学的缘分。进来后发现哲学原来不是我想的那样的。它很庞大,它很繁杂,它把问题扩大成由个人到整个世界与宇宙,追求高度的抽象和普遍,仿佛一张由概念织成的灰网,看不见哲学家个人的情感色彩,看不见一点生活的影子。不再是那个给予我智慧和力量的“哲学”,而变成的一门学科,一份职业。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身边的朋友都说你不像教哲学的,而像个广东小老板,是因为你把哲学看做是一个谋身的手段,并不把它带如生活。哲学就是哲学,生活就是生活。可我所认为的哲学就是对生活的解答,对生命的解答啊。我学哲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成为哲学学者。我不想作为一个学者去学习哲学而想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学习哲学,哲学是通过对生命的透彻感知让人活得更加真实,更加幸福。
在我看来,哲学不是为了创造某种物质财富,或者某种文化精神,只是仅仅是想追求人的一种单纯的自由。当我沉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性的生活中事,而以思考本身为目的的哲学活动能让我与现实产生适当的距离,从而在这段空隙中我得以呼吸畅游,那时的我为我而活着,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这才是真正单纯的自由。可是,如果哲学成为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或许对我来说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或者是被掩盖了,因为学术或多或少就会加入一种目的的成分,这种不纯粹使哲学失去了它的纯真,成为了西装革履的公司职员,不再是赤脚的孩童,蹦跳在田间小路,能上树抓鸟下河捞鱼,而只能在一栋栋办公大楼中从事着繁杂而乏味的工作,成为思维的苦工。这不是我想要的哲学。
西方哲学给我的感觉往往更像似一种科学,严密的逻辑推理,艰涩的词汇表达,总是让人感觉很冰冷,没有一丝情感。科学的发展固然是必不可少,但是不能用科学代替对生命的思考,哲学就是要解释生活,理解生命。通过生命体悟,分析自我,从而得到坦坦荡荡自然而然的自我生命的自认,做出自我的选择。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更能契合我的所思所想。
我是一个生活性很强的人,我需要生活带给我的那种踏实的感觉,所以当思想带着我飞到很远时,我会对这种虚无缥缈产生恐惧。有一段时间,我会害怕和朋友交谈中比较深刻的话语让他们觉得和我有距离,觉得我是一个怪人。我希望在我的生活中充满无限的哲思,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风趣幽默的人,但不是哲学让我远离生活,远离这一切,成了一个迂腐陈旧的老古董。我希望成为行动派,在行动中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一直在思考我需要做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意义。就像马克思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渴望用行动去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逻辑的人,一切都是靠感受和感悟,唯有从内心上达到与作者字里行间的契合,我才能真正的接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而要想达到契合必定之前在自己心中就曾掠过它的身影,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只能是自学的,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不断思考感悟,在与先哲的对话中得到肯定和提炼,最后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那将贯穿于整个人生和生活的每个细节,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生思考者,一个拥有独立精神的人。
现在想来,或许我就是那个小女孩。那时的我对世界对自我有着同样的疑问,但我从身边能获取的仅有的并不专业的书籍中感受到哲学带给我的巨大的乐趣,在那里面没有康德,没有黑格尔,或许连马克思都没有。有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哲思就能让我获得由心的启发和感悟,哲学在我看来,是关于人的哲学,探究的是人的幸福,人该如何生活,如何追求智慧。它让我的心灵沉淀了,让我的灵魂能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得到了更大的自由。那时的哲学带给我的是巨大的快乐,我知道了我要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人,一切变得很清楚很明白,伴随而来的是一种踏实的幸福感。那时的我真的有被我认为的那个“哲学”所吸引。
进入哲学专业里面有自己的坚持也有和哲学的缘分。进来后发现哲学原来不是我想的那样的。它很庞大,它很繁杂,它把问题扩大成由个人到整个世界与宇宙,追求高度的抽象和普遍,仿佛一张由概念织成的灰网,看不见哲学家个人的情感色彩,看不见一点生活的影子。不再是那个给予我智慧和力量的“哲学”,而变成的一门学科,一份职业。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身边的朋友都说你不像教哲学的,而像个广东小老板,是因为你把哲学看做是一个谋身的手段,并不把它带如生活。哲学就是哲学,生活就是生活。可我所认为的哲学就是对生活的解答,对生命的解答啊。我学哲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成为哲学学者。我不想作为一个学者去学习哲学而想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学习哲学,哲学是通过对生命的透彻感知让人活得更加真实,更加幸福。
在我看来,哲学不是为了创造某种物质财富,或者某种文化精神,只是仅仅是想追求人的一种单纯的自由。当我沉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性的生活中事,而以思考本身为目的的哲学活动能让我与现实产生适当的距离,从而在这段空隙中我得以呼吸畅游,那时的我为我而活着,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这才是真正单纯的自由。可是,如果哲学成为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或许对我来说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或者是被掩盖了,因为学术或多或少就会加入一种目的的成分,这种不纯粹使哲学失去了它的纯真,成为了西装革履的公司职员,不再是赤脚的孩童,蹦跳在田间小路,能上树抓鸟下河捞鱼,而只能在一栋栋办公大楼中从事着繁杂而乏味的工作,成为思维的苦工。这不是我想要的哲学。
西方哲学给我的感觉往往更像似一种科学,严密的逻辑推理,艰涩的词汇表达,总是让人感觉很冰冷,没有一丝情感。科学的发展固然是必不可少,但是不能用科学代替对生命的思考,哲学就是要解释生活,理解生命。通过生命体悟,分析自我,从而得到坦坦荡荡自然而然的自我生命的自认,做出自我的选择。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更能契合我的所思所想。
我是一个生活性很强的人,我需要生活带给我的那种踏实的感觉,所以当思想带着我飞到很远时,我会对这种虚无缥缈产生恐惧。有一段时间,我会害怕和朋友交谈中比较深刻的话语让他们觉得和我有距离,觉得我是一个怪人。我希望在我的生活中充满无限的哲思,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风趣幽默的人,但不是哲学让我远离生活,远离这一切,成了一个迂腐陈旧的老古董。我希望成为行动派,在行动中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一直在思考我需要做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意义。就像马克思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渴望用行动去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逻辑的人,一切都是靠感受和感悟,唯有从内心上达到与作者字里行间的契合,我才能真正的接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而要想达到契合必定之前在自己心中就曾掠过它的身影,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只能是自学的,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不断思考感悟,在与先哲的对话中得到肯定和提炼,最后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那将贯穿于整个人生和生活的每个细节,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生思考者,一个拥有独立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