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变化
这学期以来,好多人说我变了,对于“变了”这个词,听着有点敏感,但是没有丝毫厌恶感。
首先,我想表明我对于“变化”这个词本身的理解。在我的理解范围内,这个词,它本身就是中性不带色彩的,可以是变好了或者变坏了,当然,这种所谓的好与坏在不违反基本的自然规律、社会法律的前提下,只存在与他人的价值坐标中,所以,当听到这个词时,首先我不是急于追问是变好了还是坏了,而是感到一种内在力量已膨胀到一定程度,足以在外部以表象的形式显现出来,就像一种病毒源在体内,可能你最开始丝毫没有察觉到它,任由它在体内繁殖蔓延,感染到血液,进而进攻五脏六腑,再侵袭到皮肤,试图穿透整个身体喷薄而出,当然,这只是个比方,这种变化还不至于具有如此致命的性质。这个时候,能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根源,而不是评判这个病的利弊。也就是说,我感到的更多是想探寻自己的变化过程,而对于它的好与坏不在我的思考范围之内。对于我的这种想法我想阐述一下原因:我一直认为人的内在本质基本上来说是恒定的,一切的变化都是这一本质的衍生物。所以,追根溯源对于我来说尤其重要。对于这一点,小时候这种刨根问底屡次被大人呵斥,但这种隶属于本性的东西却始终改不掉。尤其是在这学期的文学史学习中我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这也是我不愿意从中途开始学习的原因之一,我始终觉得文学史的学习不能脱离哲学和历史,对于DIEGO大叔单独讲解文学史,对我个人来说总觉得这种学习有断章取义的嫌疑,我始终不能理解在没有对这个事物大致的了解,不知前因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知道后果,怎么可能与它产生共鸣,又怎么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看中文参考再加以修饰无异于盗取他人的思考果实。前两天和喳聊天,他说他的思考是碎片式的,我说我需要整理成系统性的,不然总觉得心头不舒服,感觉很不完整,我想也是这种好奇心强,刨根根本性带来的影响。这种本性也间接导致了前段时间突然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虚无感,但现在好多了。虽然这种根本性的东西本来就不可能被人彻底发现,不然真理就没那么珍贵了,像极限一样,无限趋于它,但始终到达不了,但这个趋向的过程就已经带来新的境遇。所以,对于这种变化,我一点也不慌,相反很平静,似乎那个埋藏已久的种子开始发芽了。借由这种已足以让人察觉的变化,也正好给自己提供了契机做个倒带,然后就会感觉这一切的变化是顺理成章的,有种没偏离正轨的欣慰感,当然,这种感觉也许只有自己能体会。当然,在某种前提下,我是不会把这种“变化”称之为变化的,最多是心智的成长。怎么说呢,还是基于我认为的本质基本恒定这一点来阐述吧。我之前看的一本书上提到过,我们怎么定义一个人是一个人?1)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头,手,足,身体健全等等?是的,这是一个人。2)少了一个眼睛呢?是个人。3)缺了手呢?还是个人。4)手脚都没了呢?还是个人。所以,我得到了小小启发,表象的变化不一定说明了事物本质的变化,相反,它更加带动我们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让我们以表象为镜子,映射出自己的内心,到此我也更加能理解古人说的“以人为镜”这句话具有的哲学意义。
其次,我想大略来探寻这些变化。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阐述“爱”这个怪异的东西。比如,对于爱情来说,我之前的理解是它由亲密,激情,承诺三部分组成,始终觉得少了一部分都不完整。所以,我大多数时候都执着于得不到完整的爱的痛苦里。我觉得这种纯净的爱是最高贵的东西,不能让它有一点杂质。就是在这样的执着中,这种爱已经变形了,它已经不是最初的爱,已经被肢解去符合那些不知道是不是符合科学的逻辑。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大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受普遍爱情观的影响,比如给爱情划定了一个模式,固定两个人的角色,再拿自己的事例去对比,把本来很好的相处模式视为偏离正规,进而扭曲它去符合那个可笑的普遍规律,却不知道因地制宜,加之容易流连于回忆,更使爱的感觉模糊。在分析这种爱情扭曲的过程当中,我开始了和大多数人有过的那种怀疑,我不知道是真的爱这个人,还是爱这个人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和回忆?如果我爱的只是这种自欺欺人的爱的感觉,那么以后还会出现另一个人给我同样的感觉,那我是否会移情别恋?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之前骄傲地称之为的爱,也只是出于自己的自私,而要求对方给自己承诺,好让自己拥有永远享受这种让自己被爱的权利,就这样以让爱永恒的名义把承诺的包袱扔给对方,而完全忽略了对方本身性格特质,忽略了另一个人承受这种压力的感受。想到这里,我认清了,这种痛苦的产生源于自身,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空洞匮乏,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的占有欲和掌控欲。也就是说,一切烦恼的产生还是因为我修身不够,既然修身在齐家之前,那么在对自我认识不足,修身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自然就会缺乏爱的能力。一直以来让自己面向阳光,信誓旦旦要保留最美好最完整的爱给一个人,想象会为他做一切一切,然而当这种童话式的想象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时遭遇到了挫折,才发现自己描绘的爱情乌托邦是不切实际的。的确,我们还没强大到可以脱离载体,仅仅运用想象到达另一个境界,诚然这种想象带给人兴奋感,但更多的是幻灭感,所以我从来就不愿意看偶像剧,最近也不想听流行音乐中的靡靡之音,就是不愿意被这种无限夸张的东西纵容想象,与其被这种虚空的东西充斥,还不如顺着自己的模式,这样反而更充满未知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后来,这种执着慢慢淡去后,回忆也慢慢淡去,但是这种淡去并不是因为它结束了,相反,它是起点,会顺其自然延伸下去,把它作为一栋大楼的基础,再构建新的楼层。就这样,对方的具体样子会模糊,但出现在脑海中的是一种抽象的形象,更多的是和他在交心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照不宣的默契,到达的另一个神秘世界,构建两个人的密闭空间,享受精神互动带来的乐趣。至于会演变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暂时先享受到达目前这一步的愉悦再说嘛。
首先,我想表明我对于“变化”这个词本身的理解。在我的理解范围内,这个词,它本身就是中性不带色彩的,可以是变好了或者变坏了,当然,这种所谓的好与坏在不违反基本的自然规律、社会法律的前提下,只存在与他人的价值坐标中,所以,当听到这个词时,首先我不是急于追问是变好了还是坏了,而是感到一种内在力量已膨胀到一定程度,足以在外部以表象的形式显现出来,就像一种病毒源在体内,可能你最开始丝毫没有察觉到它,任由它在体内繁殖蔓延,感染到血液,进而进攻五脏六腑,再侵袭到皮肤,试图穿透整个身体喷薄而出,当然,这只是个比方,这种变化还不至于具有如此致命的性质。这个时候,能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根源,而不是评判这个病的利弊。也就是说,我感到的更多是想探寻自己的变化过程,而对于它的好与坏不在我的思考范围之内。对于我的这种想法我想阐述一下原因:我一直认为人的内在本质基本上来说是恒定的,一切的变化都是这一本质的衍生物。所以,追根溯源对于我来说尤其重要。对于这一点,小时候这种刨根问底屡次被大人呵斥,但这种隶属于本性的东西却始终改不掉。尤其是在这学期的文学史学习中我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这也是我不愿意从中途开始学习的原因之一,我始终觉得文学史的学习不能脱离哲学和历史,对于DIEGO大叔单独讲解文学史,对我个人来说总觉得这种学习有断章取义的嫌疑,我始终不能理解在没有对这个事物大致的了解,不知前因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知道后果,怎么可能与它产生共鸣,又怎么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看中文参考再加以修饰无异于盗取他人的思考果实。前两天和喳聊天,他说他的思考是碎片式的,我说我需要整理成系统性的,不然总觉得心头不舒服,感觉很不完整,我想也是这种好奇心强,刨根根本性带来的影响。这种本性也间接导致了前段时间突然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虚无感,但现在好多了。虽然这种根本性的东西本来就不可能被人彻底发现,不然真理就没那么珍贵了,像极限一样,无限趋于它,但始终到达不了,但这个趋向的过程就已经带来新的境遇。所以,对于这种变化,我一点也不慌,相反很平静,似乎那个埋藏已久的种子开始发芽了。借由这种已足以让人察觉的变化,也正好给自己提供了契机做个倒带,然后就会感觉这一切的变化是顺理成章的,有种没偏离正轨的欣慰感,当然,这种感觉也许只有自己能体会。当然,在某种前提下,我是不会把这种“变化”称之为变化的,最多是心智的成长。怎么说呢,还是基于我认为的本质基本恒定这一点来阐述吧。我之前看的一本书上提到过,我们怎么定义一个人是一个人?1)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头,手,足,身体健全等等?是的,这是一个人。2)少了一个眼睛呢?是个人。3)缺了手呢?还是个人。4)手脚都没了呢?还是个人。所以,我得到了小小启发,表象的变化不一定说明了事物本质的变化,相反,它更加带动我们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让我们以表象为镜子,映射出自己的内心,到此我也更加能理解古人说的“以人为镜”这句话具有的哲学意义。
其次,我想大略来探寻这些变化。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阐述“爱”这个怪异的东西。比如,对于爱情来说,我之前的理解是它由亲密,激情,承诺三部分组成,始终觉得少了一部分都不完整。所以,我大多数时候都执着于得不到完整的爱的痛苦里。我觉得这种纯净的爱是最高贵的东西,不能让它有一点杂质。就是在这样的执着中,这种爱已经变形了,它已经不是最初的爱,已经被肢解去符合那些不知道是不是符合科学的逻辑。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大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受普遍爱情观的影响,比如给爱情划定了一个模式,固定两个人的角色,再拿自己的事例去对比,把本来很好的相处模式视为偏离正规,进而扭曲它去符合那个可笑的普遍规律,却不知道因地制宜,加之容易流连于回忆,更使爱的感觉模糊。在分析这种爱情扭曲的过程当中,我开始了和大多数人有过的那种怀疑,我不知道是真的爱这个人,还是爱这个人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和回忆?如果我爱的只是这种自欺欺人的爱的感觉,那么以后还会出现另一个人给我同样的感觉,那我是否会移情别恋?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之前骄傲地称之为的爱,也只是出于自己的自私,而要求对方给自己承诺,好让自己拥有永远享受这种让自己被爱的权利,就这样以让爱永恒的名义把承诺的包袱扔给对方,而完全忽略了对方本身性格特质,忽略了另一个人承受这种压力的感受。想到这里,我认清了,这种痛苦的产生源于自身,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空洞匮乏,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的占有欲和掌控欲。也就是说,一切烦恼的产生还是因为我修身不够,既然修身在齐家之前,那么在对自我认识不足,修身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自然就会缺乏爱的能力。一直以来让自己面向阳光,信誓旦旦要保留最美好最完整的爱给一个人,想象会为他做一切一切,然而当这种童话式的想象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时遭遇到了挫折,才发现自己描绘的爱情乌托邦是不切实际的。的确,我们还没强大到可以脱离载体,仅仅运用想象到达另一个境界,诚然这种想象带给人兴奋感,但更多的是幻灭感,所以我从来就不愿意看偶像剧,最近也不想听流行音乐中的靡靡之音,就是不愿意被这种无限夸张的东西纵容想象,与其被这种虚空的东西充斥,还不如顺着自己的模式,这样反而更充满未知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后来,这种执着慢慢淡去后,回忆也慢慢淡去,但是这种淡去并不是因为它结束了,相反,它是起点,会顺其自然延伸下去,把它作为一栋大楼的基础,再构建新的楼层。就这样,对方的具体样子会模糊,但出现在脑海中的是一种抽象的形象,更多的是和他在交心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照不宣的默契,到达的另一个神秘世界,构建两个人的密闭空间,享受精神互动带来的乐趣。至于会演变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暂时先享受到达目前这一步的愉悦再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