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两夜
《加缪:一个浪漫的传奇》,其传奇之处并不仅止于加缪本身,而在于一个读者与她所挚爱的风流倜傥的作家之间的浪漫传奇,在于一个女作者对自己的偶像所隔空产生的持久的、真实与幻想相互生发的依恋与亲密。而作者多次提到的这种亲密的关系,正是来自于她对加缪坚持不懈的探寻以及在他身上所慷慨浪掷的大量的光阴,这种巨大投入与共度的时光很自然地会让人产生彼此熟悉、无法分割的感情,正如每个作家身上都会发生的那样。“我就像一个作家一样,爱上了自己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她说。
一个基于事实的传记作家是不是该与那些耽于华丽想象的文学作家有所区别呢?豪斯女士做了一次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举——因其对加缪的挚爱,因其不可遏制的一往情深的执着追寻,因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所赋予这部作品的敏锐和纤细,所有这些都使它成为了一部与以往的加缪传记绝然不同的美丽的回忆录,一部借由加缪的经历而连缀起来的毕生痴迷,一次带着窥视的隐秘激动对加缪余下的真实生活所进行的侦查和探险,是将传记、旅行见闻与坦白的求爱交织在一起的美学颠覆。(山姆•安德森语)
作者为了更深切地感受加缪真实生活的氛围,追随着他的脚步到了法国各地,甚至到了阿尔及利亚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与街道。她付诸不懈的努力以期接近和采访加缪在世的亲友们,她的采访联系表一度多达52个人。与罗歇•基约的失之交臂令她倍感遗憾,而对菲利普斯、凯瑟琳、让和米莱的采访则让她心怀感念,不仅因为真实的接触为所有的研究带来了最为精致的细节,更因为他们一起分享了对于加缪的重要感受,分享了共同被影响了的生活本身——正如这本传记带给我们的一样。
有趣的是,在书中“女人缘”一章中,豪斯在加缪一生里众多的女人中只着重描写了玛利亚•卡萨雷斯和加缪的母亲两个人。这或许是因为同样身为一个女性,身为一个甚至希望成为他的妻子、他的姐妹和他的女儿的人,玛利亚和卡特琳娜是她唯一承认自己所不能代替的两个人。带着像妻子与姐妹般的看护着他的心情,在亲密的“关爱的热流”中,豪斯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加缪,以一个女性视角,看到了他所暴露的孩童般的笑容和羞涩,优雅与脆弱;而加缪鲜为人知的,在种种传记中所被遗落的,不是翔实的史料和精准的时间,却正是这种细密的人性闪光的瞬间。她两次提到了在波伏娃的披露中,辗转了解到的一个细节:一个加缪坐在雪地里发呆地冥想爱情的片段。
此时作者的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微妙的嫉妒,一种对不在场的失落,让人深为感动。她甚至对她的研究对象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并想要保护这种常年为伴的亲密关系,保护个人经历不受侵犯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烈的感受和经历,她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凯瑟琳•加缪所同样感受到的那种,作为加缪的女儿,却被迫要与全世界共同分享这个生命中最亲爱的人的失落和愤怒。
豪斯的愤怒在于,她给予全部坦诚所热爱的这个研究对象,却总是在文字中躲闪和退缩,即使是在自己的日记中。加缪的晦涩、犹疑和谨慎有时会令豪斯不满和埋怨,几乎像一个撒娇的女人,她不得不独自走过那些日记所设置的迷墙。的确,加缪不是一个行为的巨人,而是一个情感的巨人。不过书信间的秘密为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以一个女人的敏感,她捕捉到了在人与人交往中天光般多变的心境更迭所展现出的最为细腻的光影变化。在各种各样的书信往来中,看出了加缪个性的丰富细节,看出了他心绪的起伏,和一个真实的人。
作者详细描写了她在百内基图书馆里的一段极其私人的感受:在一次阅读加缪的珍贵书信时,自己手中的笔不小心弄污了信纸上的一个词,盯着蓝色的墨水污渍,她即刻对自己的粗心大意充满恐惧,但接下来头晕目眩的感觉让她像见到了幽灵一般,因为来自她的一个蓝色的墨迹正与一张经年的信纸融合在一起,与一个她所挚爱的、魂牵梦绕的偶像的笔迹融合在一起,似乎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抚摸,她以这种真实的方式感受到了加缪的存在。 这个事件带来的事实是:有时候,时光的流逝并不那么重要。而这也就是传记的作用——抵消时间的磨蚀,唤醒一个人的灵魂,让他带着他全部的一生重新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断地得以在心灵的深处,真实地感受和拥抱他。
豪斯认为这本书的创作几乎是自发的,是一种超越了学术兴趣和研究需要的自然结果,是一种“希望渗透进他的每寸肌肤”的不可遏制的大胆表白。通过这本书,作者展现了一个传记作家与她的传主之间的亲密关系,一种彼此两人关系的私密性——仅仅是“我们两个人的事”,而这件事关乎他是谁、我是谁、甚至我能否继续生存。也是通过这部书,作者反思了一个传记作家的功能与手段,研究期间细节的牵连简直让她想把加缪按在原地固定下来,研究的长期和艰苦使她更为深刻地爱上了加缪,也因此更需要知道他是谁,以及自己为何如此强烈地喜爱他。
除了会梦到加缪,豪斯在研究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与加缪见面的冲动、并有种信念感到终究会与他见面。最终,他们相见的方式凝固成了我们手中的这部翔实的个人传记,同时,更是一部感情真挚的回忆录。作者自己早已意识到了与加缪之间日益密切的关系,反思了写作的目的,但是,她“默许了这样的创作形式”,这样息息相关地,不断被个人感受和回忆所打断的,并不那么客观和系统的写作方式。因为正如作者所言,在历经了十年的日夜思恋后,这里最终产生的并不是一份研究报告,而是一个传奇故事,一个浪漫的传奇。
一个基于事实的传记作家是不是该与那些耽于华丽想象的文学作家有所区别呢?豪斯女士做了一次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举——因其对加缪的挚爱,因其不可遏制的一往情深的执着追寻,因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所赋予这部作品的敏锐和纤细,所有这些都使它成为了一部与以往的加缪传记绝然不同的美丽的回忆录,一部借由加缪的经历而连缀起来的毕生痴迷,一次带着窥视的隐秘激动对加缪余下的真实生活所进行的侦查和探险,是将传记、旅行见闻与坦白的求爱交织在一起的美学颠覆。(山姆•安德森语)
作者为了更深切地感受加缪真实生活的氛围,追随着他的脚步到了法国各地,甚至到了阿尔及利亚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与街道。她付诸不懈的努力以期接近和采访加缪在世的亲友们,她的采访联系表一度多达52个人。与罗歇•基约的失之交臂令她倍感遗憾,而对菲利普斯、凯瑟琳、让和米莱的采访则让她心怀感念,不仅因为真实的接触为所有的研究带来了最为精致的细节,更因为他们一起分享了对于加缪的重要感受,分享了共同被影响了的生活本身——正如这本传记带给我们的一样。
有趣的是,在书中“女人缘”一章中,豪斯在加缪一生里众多的女人中只着重描写了玛利亚•卡萨雷斯和加缪的母亲两个人。这或许是因为同样身为一个女性,身为一个甚至希望成为他的妻子、他的姐妹和他的女儿的人,玛利亚和卡特琳娜是她唯一承认自己所不能代替的两个人。带着像妻子与姐妹般的看护着他的心情,在亲密的“关爱的热流”中,豪斯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加缪,以一个女性视角,看到了他所暴露的孩童般的笑容和羞涩,优雅与脆弱;而加缪鲜为人知的,在种种传记中所被遗落的,不是翔实的史料和精准的时间,却正是这种细密的人性闪光的瞬间。她两次提到了在波伏娃的披露中,辗转了解到的一个细节:一个加缪坐在雪地里发呆地冥想爱情的片段。
此时作者的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微妙的嫉妒,一种对不在场的失落,让人深为感动。她甚至对她的研究对象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并想要保护这种常年为伴的亲密关系,保护个人经历不受侵犯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烈的感受和经历,她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凯瑟琳•加缪所同样感受到的那种,作为加缪的女儿,却被迫要与全世界共同分享这个生命中最亲爱的人的失落和愤怒。
豪斯的愤怒在于,她给予全部坦诚所热爱的这个研究对象,却总是在文字中躲闪和退缩,即使是在自己的日记中。加缪的晦涩、犹疑和谨慎有时会令豪斯不满和埋怨,几乎像一个撒娇的女人,她不得不独自走过那些日记所设置的迷墙。的确,加缪不是一个行为的巨人,而是一个情感的巨人。不过书信间的秘密为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以一个女人的敏感,她捕捉到了在人与人交往中天光般多变的心境更迭所展现出的最为细腻的光影变化。在各种各样的书信往来中,看出了加缪个性的丰富细节,看出了他心绪的起伏,和一个真实的人。
作者详细描写了她在百内基图书馆里的一段极其私人的感受:在一次阅读加缪的珍贵书信时,自己手中的笔不小心弄污了信纸上的一个词,盯着蓝色的墨水污渍,她即刻对自己的粗心大意充满恐惧,但接下来头晕目眩的感觉让她像见到了幽灵一般,因为来自她的一个蓝色的墨迹正与一张经年的信纸融合在一起,与一个她所挚爱的、魂牵梦绕的偶像的笔迹融合在一起,似乎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抚摸,她以这种真实的方式感受到了加缪的存在。 这个事件带来的事实是:有时候,时光的流逝并不那么重要。而这也就是传记的作用——抵消时间的磨蚀,唤醒一个人的灵魂,让他带着他全部的一生重新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断地得以在心灵的深处,真实地感受和拥抱他。
豪斯认为这本书的创作几乎是自发的,是一种超越了学术兴趣和研究需要的自然结果,是一种“希望渗透进他的每寸肌肤”的不可遏制的大胆表白。通过这本书,作者展现了一个传记作家与她的传主之间的亲密关系,一种彼此两人关系的私密性——仅仅是“我们两个人的事”,而这件事关乎他是谁、我是谁、甚至我能否继续生存。也是通过这部书,作者反思了一个传记作家的功能与手段,研究期间细节的牵连简直让她想把加缪按在原地固定下来,研究的长期和艰苦使她更为深刻地爱上了加缪,也因此更需要知道他是谁,以及自己为何如此强烈地喜爱他。
除了会梦到加缪,豪斯在研究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与加缪见面的冲动、并有种信念感到终究会与他见面。最终,他们相见的方式凝固成了我们手中的这部翔实的个人传记,同时,更是一部感情真挚的回忆录。作者自己早已意识到了与加缪之间日益密切的关系,反思了写作的目的,但是,她“默许了这样的创作形式”,这样息息相关地,不断被个人感受和回忆所打断的,并不那么客观和系统的写作方式。因为正如作者所言,在历经了十年的日夜思恋后,这里最终产生的并不是一份研究报告,而是一个传奇故事,一个浪漫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