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感谢灵魂失语者……
好象是三年前吧,我在blog跟大家推荐过老金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因为当时的“我”是很迷恋当时的“他”的风格。像我很早之前就跟别人海吹的那样:金基德其实是个懂得发放温情的人,他把温情搁在那里,看不看得见是你自己的事情。而且越是冷淡的人,也许他需要释放的温情更多,但他同时还是个会把冷暴力收拢在一起的人。他就是可以在一部电影里同时给你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他给你的疼,绝对是那种能让你在屏幕前纂紧拳头无处发泄的生理疼,心脏强劲有力带领全身出现异常反应,而他给你的温情就变得非常含蓄,就像皮肤之下的那些软组织在默默工作,是不能用眼睛去看的,那用什么?当然也是身体。你用身体去感应他注入在皮肤之下的温情,绝对是暖乎乎情浓浓的。
又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沉默的人物和纠缠的爱欲的故事,尽管呈现给我们的《呼吸》,一如既往地保留金基德式的冷静和诡谲,但作品温和的态度和柔美的画面,已悄悄沥去了他早期作品的锋利直率。金基德的《呼吸》,说起来依旧是试图在不现实的故事里讨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表达的观点却要平和得多,正如他自己讲述的那样,真正的感情应该像“呼吸一样平静和自然”。
《呼吸》的故事并不复杂,朴智美扮演的女主角目睹其丈夫出轨后顿觉人生茫然,在偶然看过电视新闻之后,他找到张震扮演的死刑杀人犯倾诉心中往事,两人由此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影片的整个基调依旧延续了金基德作品绝望而平静的美感。
张震充分地完成了角色的信息传递。张震扮演的杀人犯角色,和金基德以前的作品一样,沉默而内敛。据张震自己介绍,他当初拿到剧本的时候,男主角还是有台词的,因为语言的原因,金基德索性在拍摄的时候全部让他用表情和动作完成人物创作。
《呼吸》已经是金基德的第十四部作品。比起当初的愤世嫉俗,为自己另一部电影重新出发的金基德,试图在《呼吸》里重新找回平和的心态,正如王家卫在《蓝莓之恋》中把故事变得更浅显,金基德也尝试着把《呼吸》的感情表现得更直白。
而且在这部影片当中,金基德少有地客串演出了一个角色。他扮演了在监狱摄像头后的监控人员,所以自始至终没有露面,观众只能从监视器的反光中看到一个戴墨镜的金基德。对这种处理,金基德在发布会上给予了解释,他表示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就是现实社会中那些控制我们的隐形力量。比起从前只通过画面来展现意图的金基德来说,至少在《呼吸》里,愿意通过某种方式去和观众沟通,这不啻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对一个个性鲜明的导演来说,个性充分张扬之后何去何从,时常需要一个转折来重新定位,或许《呼吸》不是一部最成功的作品,但若干年后再次翻阅金基德的创作历程,也许《呼吸》就是那部站在转折点上的电影。
又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沉默的人物和纠缠的爱欲的故事,尽管呈现给我们的《呼吸》,一如既往地保留金基德式的冷静和诡谲,但作品温和的态度和柔美的画面,已悄悄沥去了他早期作品的锋利直率。金基德的《呼吸》,说起来依旧是试图在不现实的故事里讨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表达的观点却要平和得多,正如他自己讲述的那样,真正的感情应该像“呼吸一样平静和自然”。
《呼吸》的故事并不复杂,朴智美扮演的女主角目睹其丈夫出轨后顿觉人生茫然,在偶然看过电视新闻之后,他找到张震扮演的死刑杀人犯倾诉心中往事,两人由此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影片的整个基调依旧延续了金基德作品绝望而平静的美感。
张震充分地完成了角色的信息传递。张震扮演的杀人犯角色,和金基德以前的作品一样,沉默而内敛。据张震自己介绍,他当初拿到剧本的时候,男主角还是有台词的,因为语言的原因,金基德索性在拍摄的时候全部让他用表情和动作完成人物创作。
《呼吸》已经是金基德的第十四部作品。比起当初的愤世嫉俗,为自己另一部电影重新出发的金基德,试图在《呼吸》里重新找回平和的心态,正如王家卫在《蓝莓之恋》中把故事变得更浅显,金基德也尝试着把《呼吸》的感情表现得更直白。
而且在这部影片当中,金基德少有地客串演出了一个角色。他扮演了在监狱摄像头后的监控人员,所以自始至终没有露面,观众只能从监视器的反光中看到一个戴墨镜的金基德。对这种处理,金基德在发布会上给予了解释,他表示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就是现实社会中那些控制我们的隐形力量。比起从前只通过画面来展现意图的金基德来说,至少在《呼吸》里,愿意通过某种方式去和观众沟通,这不啻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对一个个性鲜明的导演来说,个性充分张扬之后何去何从,时常需要一个转折来重新定位,或许《呼吸》不是一部最成功的作品,但若干年后再次翻阅金基德的创作历程,也许《呼吸》就是那部站在转折点上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