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评纳兰性德《青衫湿遍•悼亡》
古代词家众多,宋时已至顶峰。闲暇之余,或赞苏东坡“左牵黄,右擎苍”之豪迈,或品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闲愁,或叹辛稼轩“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不遇之忧,或哀刘永“执手相看泪眼”之绵绵情思。然而这众多词作间,纳兰词却最是让我爱不释手,特别是《青衫湿遍·悼亡》,读之如泣如诉,心如滴血,是我之最爱,全词如下: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一心只想闲云野鹤,“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满江红》)的纳兰,有着对爱情无比的忠贞,可以说达到了痴狂的地步。他与妻子伉俪情深,可惜天妒红颜,爱妻三年后病故,至此之后,纳兰文风一变,无论是海棠、秋风、细雨等自然之景,还是上元、中秋、重阳、七夕的佳节,都能勾起他对亡妻的追忆。他用发自灵魂最深处的悲痛谱出一首首血泪交溢的悼亡词,一洗自东坡之后悼亡词无人的局面,成为一代大家。
这首词,成于妻子死后半月,可谓是字字渗血,不忍卒读。
“青衫湿遍”是纳兰专为这首词而创的曲牌名。首句开篇,已是让人不忍——一个“湿遍”,已让人感觉到汩汩的泪水喷涌,似乎使人联想到余光中《黄河一掬》中“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这一句,都是悲痛难抑之情,而前者更显无奈——“多情自古伤别离”,然而这却是永别啊!
“凭伊慰我,忍便相忘”,承接上句“青衫湿遍”——昔日你爱我慰我,那点点滴滴,我怎能忘却?一个“忍”字,似乎一开始作者就将感情提至高潮,直从心中呐喊出一句:“昔日举案齐眉、你侬我侬,如今为何,你却舍我而去?那时的点点滴滴,我会永远珍藏于心,至死不渝。”
接下来,作者回忆了半月前的情景,读来犹是一份物是人非之感。“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半个月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你抱病在床,剪灯花的声音如今似乎仍留在银灯旁。我想作者此时一定是坐在当时妻子卧病躺的床上,面前放的就是妻子当时剪灯花的银灯。此时作者看着那个银灯,似乎听到了爱妻剪灯花的声音,仿佛时光倒流,爱妻仍陪在身畔,虽然她身体有恙,却仍是对着作者叮嘱:早饭吃的可好?穿的可暖和?一切一切,仿佛一场梦幻。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妻子你当时胆小,总是害怕一个人呆在房中,这一句读来似乎有些俏皮,却又饱含无穷的怜爱之意。下一句笔锋一转,“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望着银灯回忆着往昔生活,想到她那时候害怕空房,或许会一笑,只是一回到现实,心中却又是无比得空落了,为何当日胆小的你,如今却躺在那黑漆漆、冷冥冥的灵柩中?娘子,你可害怕?此时作者已是泪眼朦胧,满腔悲痛似乎化作对上天的质问——为何,为何你会夺取我的娘子?!
后面尾句“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作者希望为娘子魂魄指路,能让娘子回到这里,进入他的梦间。其中“回廊”一词颇有含义,在古诗词中也屡见不鲜,我所知就有李商隐《过伊仆射旧宅》中的“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晏几道《采桑子》中也有“泪痕揾遍鸳鸯枕,重绕回廊”。“回廊”两字,似乎给人以迷离、神秘、曲径通幽之感。这里作者用“回廊”一词,好似电影蒙太奇镜头,步步逼近转化,更显凄凉之态。
下片首句则寓情于景,“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这里作者猜想,此时的你,一定也和我一样,“一般消受”这肝肠寸断之苦了。“咫尺”两字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之意,似有东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态,然而后者还能“相顾”,前者却是天人永隔了。
我认为,下一句正式到了全词的最高潮:“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读来痛心之至,大有“我愿为伊逆天”之感:我情愿拼得性命不要,用这一身泪水将你滴醒。人死不能复生,而可以看出,若是真有复生之法,只怕纳兰即便为伊而亡也甘心,这又是怎样一种爱情呵!作者此时已是陷入了这等梦幻遐想:你要是复活了,一定又会为我伤身,劝我不要耽于儿女情长。这又是何等的温馨!纳兰与妻子之间的爱,未必轰轰烈烈,却如那小桥流水,绵绵无期。
尾句是收束之句,饱含了无奈之感。“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纳兰的另一首悼亡词《沁园春·瞬息浮生》中有言:“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这里“密誓”,想必就是“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了:昔时的誓言只怕也无法实现,如今也只剩下肝肠寸裂之痛了。作者此时已从前面的梦幻中走了出来,面对现实,只能“难禁寸裂柔”——现实终究残酷。
古来悼亡词中,除了纳兰的词外,以苏轼《江城子》与贺铸《鹧鸪天》堪称顶峰之作,除此之外的第三顶峰我认为就是这首《青衫湿遍》。
整首词情深意远,抑郁难释,血泪交溢,语痴入骨,读之眼中盈泪,心如滴血,情意远至幽冥,实在是伤心断肠之作。整首词,亦梦亦幻,是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这也是纳兰悼亡词的一大特色,在后来的悼亡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与《沁园春·瞬息浮生》中皆有体现。作者在词中,似乎做着一场梦,而作者却不断游离于梦与现实之间,其间转换之苦,痛彻心扉。在亡妻三年祭的悼亡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纳兰更直言:“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似乎这三年来的生活才是一场梦,三年的人鬼之思太长了,梦该醒了,作者似想陪妻子而去,对这种爱情,实在是言语难以形容,与东坡“昨夜幽梦忽还乡”,贺铸“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相比,更显凄凉。
此外,纳兰悼亡词的一大特色是感情自然,王国维曾赞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从这首《青衫湿遍》来看,天然雕饰,感情自然宣泄,步步深入,到深处,以“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作结,纳兰的痛苦就此深深印入读者脑中,大多数读者只怕此时已是泪眼朦胧了。
与贺铸、苏轼相比,前两人皆是老来横秋,饱经风霜之苦,诗词中也别显一分成熟,而纳兰身为豪门,此时又是青年,其词似乎更为“任性”,感情宣泄得更为彻底,从“拼把长眠滴醒”中可以深深看到这一点——只要能将你复活,我纳兰便愿拼得一身泪水将你滴醒,令人惊心动魄,却又让人哀叹不已。
其妻子逝后八年,纳兰也跟随而去,对纳兰与其妻子之间的爱情,人们只能唏嘘不已,叹天妒英才了。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一心只想闲云野鹤,“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满江红》)的纳兰,有着对爱情无比的忠贞,可以说达到了痴狂的地步。他与妻子伉俪情深,可惜天妒红颜,爱妻三年后病故,至此之后,纳兰文风一变,无论是海棠、秋风、细雨等自然之景,还是上元、中秋、重阳、七夕的佳节,都能勾起他对亡妻的追忆。他用发自灵魂最深处的悲痛谱出一首首血泪交溢的悼亡词,一洗自东坡之后悼亡词无人的局面,成为一代大家。
这首词,成于妻子死后半月,可谓是字字渗血,不忍卒读。
“青衫湿遍”是纳兰专为这首词而创的曲牌名。首句开篇,已是让人不忍——一个“湿遍”,已让人感觉到汩汩的泪水喷涌,似乎使人联想到余光中《黄河一掬》中“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这一句,都是悲痛难抑之情,而前者更显无奈——“多情自古伤别离”,然而这却是永别啊!
“凭伊慰我,忍便相忘”,承接上句“青衫湿遍”——昔日你爱我慰我,那点点滴滴,我怎能忘却?一个“忍”字,似乎一开始作者就将感情提至高潮,直从心中呐喊出一句:“昔日举案齐眉、你侬我侬,如今为何,你却舍我而去?那时的点点滴滴,我会永远珍藏于心,至死不渝。”
接下来,作者回忆了半月前的情景,读来犹是一份物是人非之感。“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半个月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你抱病在床,剪灯花的声音如今似乎仍留在银灯旁。我想作者此时一定是坐在当时妻子卧病躺的床上,面前放的就是妻子当时剪灯花的银灯。此时作者看着那个银灯,似乎听到了爱妻剪灯花的声音,仿佛时光倒流,爱妻仍陪在身畔,虽然她身体有恙,却仍是对着作者叮嘱:早饭吃的可好?穿的可暖和?一切一切,仿佛一场梦幻。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妻子你当时胆小,总是害怕一个人呆在房中,这一句读来似乎有些俏皮,却又饱含无穷的怜爱之意。下一句笔锋一转,“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望着银灯回忆着往昔生活,想到她那时候害怕空房,或许会一笑,只是一回到现实,心中却又是无比得空落了,为何当日胆小的你,如今却躺在那黑漆漆、冷冥冥的灵柩中?娘子,你可害怕?此时作者已是泪眼朦胧,满腔悲痛似乎化作对上天的质问——为何,为何你会夺取我的娘子?!
后面尾句“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作者希望为娘子魂魄指路,能让娘子回到这里,进入他的梦间。其中“回廊”一词颇有含义,在古诗词中也屡见不鲜,我所知就有李商隐《过伊仆射旧宅》中的“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晏几道《采桑子》中也有“泪痕揾遍鸳鸯枕,重绕回廊”。“回廊”两字,似乎给人以迷离、神秘、曲径通幽之感。这里作者用“回廊”一词,好似电影蒙太奇镜头,步步逼近转化,更显凄凉之态。
下片首句则寓情于景,“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这里作者猜想,此时的你,一定也和我一样,“一般消受”这肝肠寸断之苦了。“咫尺”两字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之意,似有东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态,然而后者还能“相顾”,前者却是天人永隔了。
我认为,下一句正式到了全词的最高潮:“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读来痛心之至,大有“我愿为伊逆天”之感:我情愿拼得性命不要,用这一身泪水将你滴醒。人死不能复生,而可以看出,若是真有复生之法,只怕纳兰即便为伊而亡也甘心,这又是怎样一种爱情呵!作者此时已是陷入了这等梦幻遐想:你要是复活了,一定又会为我伤身,劝我不要耽于儿女情长。这又是何等的温馨!纳兰与妻子之间的爱,未必轰轰烈烈,却如那小桥流水,绵绵无期。
尾句是收束之句,饱含了无奈之感。“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纳兰的另一首悼亡词《沁园春·瞬息浮生》中有言:“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这里“密誓”,想必就是“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了:昔时的誓言只怕也无法实现,如今也只剩下肝肠寸裂之痛了。作者此时已从前面的梦幻中走了出来,面对现实,只能“难禁寸裂柔”——现实终究残酷。
古来悼亡词中,除了纳兰的词外,以苏轼《江城子》与贺铸《鹧鸪天》堪称顶峰之作,除此之外的第三顶峰我认为就是这首《青衫湿遍》。
整首词情深意远,抑郁难释,血泪交溢,语痴入骨,读之眼中盈泪,心如滴血,情意远至幽冥,实在是伤心断肠之作。整首词,亦梦亦幻,是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这也是纳兰悼亡词的一大特色,在后来的悼亡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与《沁园春·瞬息浮生》中皆有体现。作者在词中,似乎做着一场梦,而作者却不断游离于梦与现实之间,其间转换之苦,痛彻心扉。在亡妻三年祭的悼亡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纳兰更直言:“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似乎这三年来的生活才是一场梦,三年的人鬼之思太长了,梦该醒了,作者似想陪妻子而去,对这种爱情,实在是言语难以形容,与东坡“昨夜幽梦忽还乡”,贺铸“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相比,更显凄凉。
此外,纳兰悼亡词的一大特色是感情自然,王国维曾赞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从这首《青衫湿遍》来看,天然雕饰,感情自然宣泄,步步深入,到深处,以“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作结,纳兰的痛苦就此深深印入读者脑中,大多数读者只怕此时已是泪眼朦胧了。
与贺铸、苏轼相比,前两人皆是老来横秋,饱经风霜之苦,诗词中也别显一分成熟,而纳兰身为豪门,此时又是青年,其词似乎更为“任性”,感情宣泄得更为彻底,从“拼把长眠滴醒”中可以深深看到这一点——只要能将你复活,我纳兰便愿拼得一身泪水将你滴醒,令人惊心动魄,却又让人哀叹不已。
其妻子逝后八年,纳兰也跟随而去,对纳兰与其妻子之间的爱情,人们只能唏嘘不已,叹天妒英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