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啤酒的那天晚上
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有的人在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人生后,突然对自己的过去感到不屑,如果他恰好是个积极的人,往往会在这个时刻向过去的自己说再见,这样的故事并不难找,就像我养过的一只猫,在吃了一个星期的扬州炒饭后,它绝然地和我说再见,甚至都没有出于礼貌地留下点信号。我为此伤感,但最终相信它是对的。
但我相信,无论Bob Dylan做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他从1960年代开始所创建并留给世人的印象。也许他这个文化英雄的形象确实得归功于约翰•哈蒙德(美国著名的音乐人收集家,他发掘了比莉哈乐黛、贝西伯爵,莱昂莱尔•汉普顿等诸多美国音乐史的超级巨星,当然也包括本文的主角,Bob Dylan),可如果就此完全忽略Bob Dylan本人的精神世界,则显得未免做作。
多年前,当格林尼治村的地价还没那么值钱的时候,Bob Dylan抱着吉他来到纽约,那时候,他的精神导师是奄奄一息的伍迪•格斯里——他为穷人唱歌,并深信吉他是不次于勃朗宁手枪的武器,是美国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左翼革命音乐家——你很难想象,Bob Dylan走进那家医院,找到那个房间,见到伍迪•格斯里,仅仅是为了说句,朋友,你的嗓音如此迷人,而我从不在乎你在歌唱什么。
Bob Dylan的音乐之路像很多后来的著名人物一样,从格林尼治村的酒吧开始,由不入流的暖场歌手成为后来的标志。期间,他像很多人那样经历过爱情的迷失。他失去了苏茜,虽然他俩在某张Bob Dylan的唱片封套上完美的诠释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他失去了琼,如果可以,这将是多么杰出的一段姐弟恋。他还失去了很多女人,不过Bob Dylan总是把她们统统写进自己的歌里。爱情故事也许说明不了什么,我们对音乐家或者艺术家的爱通常比对我们自己宽容,但Bob Dylan看起来确实是那个不被束缚的人。
因此,他在冷战结束,世界的革命之路让位于经济复兴之路后,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心甘情愿地将音乐政治的舞台交给波诺(U2乐队的主唱)他们,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他努力地撕掉那些别人赋予他的标签,可实际情况是,他仍旧是现代摇滚史的首席代表,著书立说者绕不开的名字,一本供无限量提取的精神存折,一个可以让文章在google上增加点击量的关键词,当然,有时候会被扔在墙的另一边。
《像一块滚石》,这本Bob Dylan自传的第一卷(于2005年出版,至今第二卷尚未问世,也没人知道Bob Dylan准备写几本),被普遍看做一本“撕标签”的书,是因为大家普遍相信Bob Dylan意图通过自传,亲手将自己赶下神坛,还自己普通一员的角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Bob Dylan在真实的挖掘自我。但我依然觉得,《像一块滚石》是Bob Dylan对自我艺术性的肯定,并有以此抵消自己身上所承载的社会想象和责任的意味,但这本书并不足以抵消他在公众眼中的既定形象,甚至,由于他所展现出的人性,更加深了他作为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影响世界的音乐先锋的形象。
在2011年以前,Bob Dylan还未在中国唱过歌,但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导师、情人、兄弟等面目出现。尤其是在那些举棋不定的时刻,《答案在风中》那样的歌似乎就像一首固定的背景音乐飘荡在我们这里,带着意味深长的隐喻。如今,来过中国的Bob Dylan应该知道,他撕标签的行为就像清除这个国家街头那些随处可见的“牛皮癣”广告和到处涂抹的形迹可疑的电话号码一样,有种美好的无力感。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Bob Dylan都会成为2011年4月中国时间的一个注脚,尤其是在内地的北京、上海,乐迷购买演唱会的门票,并把它想象成一个不可复制的Party,人人皆是主人,很少有人介意Bob Dylan唱歌的方式早已和大家熟悉的样子相去甚远,了解他的人会说,他早就把这种诗歌朗诵的方式灌录成唱片,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然而对于听过那些早期唱片的人来说,不可能没有遗憾,他们再也无法在现场,听到过去那种东西了。
改变唱歌的方式或许是一系列撕标签行为中最有效的手段,这大概比1969年,住在伍德斯托克的Bob Dylan没有去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更具现实感。然而在诗朗诵领域,Bob Dylan显然不是那个最会驾驭节奏的人,恰好比他更老一点的Leonard.Cohen如今也四处巡演,他的朗诵水准显然远超Bob Dylan,也许仅仅是因为Leonard.Cohen身上被赋予和寄望的东西太少,而Leonard.Cohen不过是来会会自己的老情人们而已。
然而,走进Bob Dylan的演唱会仍旧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尤其是像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这样的地方,即便你揣着半打啤酒也没有觉得你会干出出格的事,4月13日的晚上,我和朋友坐在远离舞台的山顶位,一个劲地喝着来自慕尼黑的啤酒,Bob Dylan那些熟悉的前奏一首接一首,那些陌生的朗诵也一首接一首,我们尽情地享受这一切,然后灌下更多的啤酒。我们前面,一个秃顶的中国男人时不时和一个发福的外国女人拥抱,击掌——后来我发现他们真正的另一半都在各自身边——真是个除了发型和身材以外美好的画面。
远处,那头明尼苏达的狼,穿着一条闪着金边的长裤,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但我相信,无论Bob Dylan做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他从1960年代开始所创建并留给世人的印象。也许他这个文化英雄的形象确实得归功于约翰•哈蒙德(美国著名的音乐人收集家,他发掘了比莉哈乐黛、贝西伯爵,莱昂莱尔•汉普顿等诸多美国音乐史的超级巨星,当然也包括本文的主角,Bob Dylan),可如果就此完全忽略Bob Dylan本人的精神世界,则显得未免做作。
多年前,当格林尼治村的地价还没那么值钱的时候,Bob Dylan抱着吉他来到纽约,那时候,他的精神导师是奄奄一息的伍迪•格斯里——他为穷人唱歌,并深信吉他是不次于勃朗宁手枪的武器,是美国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左翼革命音乐家——你很难想象,Bob Dylan走进那家医院,找到那个房间,见到伍迪•格斯里,仅仅是为了说句,朋友,你的嗓音如此迷人,而我从不在乎你在歌唱什么。
Bob Dylan的音乐之路像很多后来的著名人物一样,从格林尼治村的酒吧开始,由不入流的暖场歌手成为后来的标志。期间,他像很多人那样经历过爱情的迷失。他失去了苏茜,虽然他俩在某张Bob Dylan的唱片封套上完美的诠释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他失去了琼,如果可以,这将是多么杰出的一段姐弟恋。他还失去了很多女人,不过Bob Dylan总是把她们统统写进自己的歌里。爱情故事也许说明不了什么,我们对音乐家或者艺术家的爱通常比对我们自己宽容,但Bob Dylan看起来确实是那个不被束缚的人。
因此,他在冷战结束,世界的革命之路让位于经济复兴之路后,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心甘情愿地将音乐政治的舞台交给波诺(U2乐队的主唱)他们,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他努力地撕掉那些别人赋予他的标签,可实际情况是,他仍旧是现代摇滚史的首席代表,著书立说者绕不开的名字,一本供无限量提取的精神存折,一个可以让文章在google上增加点击量的关键词,当然,有时候会被扔在墙的另一边。
《像一块滚石》,这本Bob Dylan自传的第一卷(于2005年出版,至今第二卷尚未问世,也没人知道Bob Dylan准备写几本),被普遍看做一本“撕标签”的书,是因为大家普遍相信Bob Dylan意图通过自传,亲手将自己赶下神坛,还自己普通一员的角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Bob Dylan在真实的挖掘自我。但我依然觉得,《像一块滚石》是Bob Dylan对自我艺术性的肯定,并有以此抵消自己身上所承载的社会想象和责任的意味,但这本书并不足以抵消他在公众眼中的既定形象,甚至,由于他所展现出的人性,更加深了他作为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影响世界的音乐先锋的形象。
在2011年以前,Bob Dylan还未在中国唱过歌,但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导师、情人、兄弟等面目出现。尤其是在那些举棋不定的时刻,《答案在风中》那样的歌似乎就像一首固定的背景音乐飘荡在我们这里,带着意味深长的隐喻。如今,来过中国的Bob Dylan应该知道,他撕标签的行为就像清除这个国家街头那些随处可见的“牛皮癣”广告和到处涂抹的形迹可疑的电话号码一样,有种美好的无力感。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Bob Dylan都会成为2011年4月中国时间的一个注脚,尤其是在内地的北京、上海,乐迷购买演唱会的门票,并把它想象成一个不可复制的Party,人人皆是主人,很少有人介意Bob Dylan唱歌的方式早已和大家熟悉的样子相去甚远,了解他的人会说,他早就把这种诗歌朗诵的方式灌录成唱片,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然而对于听过那些早期唱片的人来说,不可能没有遗憾,他们再也无法在现场,听到过去那种东西了。
改变唱歌的方式或许是一系列撕标签行为中最有效的手段,这大概比1969年,住在伍德斯托克的Bob Dylan没有去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更具现实感。然而在诗朗诵领域,Bob Dylan显然不是那个最会驾驭节奏的人,恰好比他更老一点的Leonard.Cohen如今也四处巡演,他的朗诵水准显然远超Bob Dylan,也许仅仅是因为Leonard.Cohen身上被赋予和寄望的东西太少,而Leonard.Cohen不过是来会会自己的老情人们而已。
然而,走进Bob Dylan的演唱会仍旧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尤其是像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这样的地方,即便你揣着半打啤酒也没有觉得你会干出出格的事,4月13日的晚上,我和朋友坐在远离舞台的山顶位,一个劲地喝着来自慕尼黑的啤酒,Bob Dylan那些熟悉的前奏一首接一首,那些陌生的朗诵也一首接一首,我们尽情地享受这一切,然后灌下更多的啤酒。我们前面,一个秃顶的中国男人时不时和一个发福的外国女人拥抱,击掌——后来我发现他们真正的另一半都在各自身边——真是个除了发型和身材以外美好的画面。
远处,那头明尼苏达的狼,穿着一条闪着金边的长裤,但这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