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无罪,技术有理。
看了维舟的那篇《我为什么不想用微博》,作者用消费社会的理论来解释现在的微博风潮,认为“微博已经像汽车、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一种地位化的商品。人们的消费模式形成人们决定如何归属社会群体和表现自我的方式”,人们怕落单,社会群体的压力加速了微博的普及。同时维舟也担心自己的时间被碎片化,“出于一种现实的顾虑:我担心自己的时间从此更加碎片化,直至个人精力和注意力无法由自己控制。”
推荐者众,大家一副痛心疾首状,实际上根本不至于。
下一周要出发走川藏北线,其中的色达、德格两个目的地稍冷门,做攻略的时候,我一直都在新浪微博里搜这两个地名,令我吃惊的是,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提到自己刚刚来到这里,日均保持在3、4人次左右。这让我感到吃惊:每天去德格和色达的游客,有多少?游客中用新浪微博的有多少?在微博里恰好提到这两个地名的,又有多少?——那每天4、5条的微博背后,微博的普及率到底有多高?
我在一些人微博下面留言,打听当地气温、住宿、穿着等等,基本上所有人都回复了我,提供了很实用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胡泳翻译的那本《未来是湿的》,里面讲到了flickr上使用tag的例子,对于某个热点,同时或同地的人也许并不相识,但是Web2.0实现了同类信息的有效汇聚,让人们就自己关心的事件搜寻到更多信息。
那就这个例子而言,通过微博,我搜刮到了一个传统媒介无法提供的实时资讯,它为我提供了便捷。
首先,这种便捷是好的,它让生活更方便,节约成本。
其次,这种便捷建立在社会的高度参与上,这是网络外部性最明显的体现:越多的人使用,信息越丰富、越即时。
那这种“人人使用”的氛围,如同维舟所列举,必然会带来很多新的社会习惯,比如群体压力,消费性心理转变等等;对于个人来说,自己的时间被蚕食,投入更多金钱在电子设备上等,就是必然的代价。
我最近其实也很埋怨自己,马上要毕业的这两个月,成天吃喝玩乐,闲着就是刷微博,看校内、豆瓣,推特、街旁……各种SNS,WEB2.0,每天都到凌晨4、5点钟才睡觉。自己都觉得这太蹉跎了,这些短命的信息跟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啃光了我的时间。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毕业季就是自我纵容的浮躁,只不过恰好浮躁到这些网站上而已,这跟工具的关系不大,账户自我禁言、保持不用手机上网,严格控制上网时间等我之前试验过,事实上,只要决心坚定,这些都能够实现。
用微博没错,被改变也没错,技术之所以被创造,就是要来改变生活。换谁回到10年前没网的日子,就算天天泡图书馆最后学富五车,我估计也没几个人干。一边有收益,一边自己有牺牲,这是一个守恒的买卖。说到最后其实又回到“技术决定论”的老路子上了,对于新媒体技术,过于热衷和过于远离都不对,与其持续烦恼,不如静下心来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Master Shifu 不是说了么:Inner Peace.
推荐者众,大家一副痛心疾首状,实际上根本不至于。
下一周要出发走川藏北线,其中的色达、德格两个目的地稍冷门,做攻略的时候,我一直都在新浪微博里搜这两个地名,令我吃惊的是,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提到自己刚刚来到这里,日均保持在3、4人次左右。这让我感到吃惊:每天去德格和色达的游客,有多少?游客中用新浪微博的有多少?在微博里恰好提到这两个地名的,又有多少?——那每天4、5条的微博背后,微博的普及率到底有多高?
我在一些人微博下面留言,打听当地气温、住宿、穿着等等,基本上所有人都回复了我,提供了很实用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胡泳翻译的那本《未来是湿的》,里面讲到了flickr上使用tag的例子,对于某个热点,同时或同地的人也许并不相识,但是Web2.0实现了同类信息的有效汇聚,让人们就自己关心的事件搜寻到更多信息。
那就这个例子而言,通过微博,我搜刮到了一个传统媒介无法提供的实时资讯,它为我提供了便捷。
首先,这种便捷是好的,它让生活更方便,节约成本。
其次,这种便捷建立在社会的高度参与上,这是网络外部性最明显的体现:越多的人使用,信息越丰富、越即时。
那这种“人人使用”的氛围,如同维舟所列举,必然会带来很多新的社会习惯,比如群体压力,消费性心理转变等等;对于个人来说,自己的时间被蚕食,投入更多金钱在电子设备上等,就是必然的代价。
我最近其实也很埋怨自己,马上要毕业的这两个月,成天吃喝玩乐,闲着就是刷微博,看校内、豆瓣,推特、街旁……各种SNS,WEB2.0,每天都到凌晨4、5点钟才睡觉。自己都觉得这太蹉跎了,这些短命的信息跟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啃光了我的时间。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毕业季就是自我纵容的浮躁,只不过恰好浮躁到这些网站上而已,这跟工具的关系不大,账户自我禁言、保持不用手机上网,严格控制上网时间等我之前试验过,事实上,只要决心坚定,这些都能够实现。
用微博没错,被改变也没错,技术之所以被创造,就是要来改变生活。换谁回到10年前没网的日子,就算天天泡图书馆最后学富五车,我估计也没几个人干。一边有收益,一边自己有牺牲,这是一个守恒的买卖。说到最后其实又回到“技术决定论”的老路子上了,对于新媒体技术,过于热衷和过于远离都不对,与其持续烦恼,不如静下心来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Master Shifu 不是说了么:Inner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