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h about modern music & 我的音乐史
今天去小酒馆听了黄勃关于现代音乐的讲座,受益匪浅。
黄勃说,现代音乐区别于古典音乐就在于节奏——节奏在古典乐中是最靠后的,而在现代乐中,节奏是最靠前的。根据节奏的不同,现代乐便可以分成7种,有摇滚,爵士,布鲁斯,R&B等。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各种音乐标签,比如民谣,金属,后摇,流行等,这种分类其实并无一定的“音乐性”上的根据,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的分类。
这种分类对于我们一般的音乐欣赏者来说有什么意义吗?有的,只是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现在音乐真的已经变成一种工业了,流水线生产的东西,它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打动一个观众的,可以是各种东西,当然不限于节奏,或者根据节奏而分类的各种音乐类型。它可以是歌词,可以是明星的形象,可以是舞美,可以是戏剧情节。每个人各取所需,这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中国的现代音乐总是比较粗制滥造。这当然与现代音乐是舶来品有关。黄勃说,现代音乐滥觞于美国的非洲人的劳动音乐——诉求于感官的节奏音乐。而中国的民乐则没有这样的章法,无论是乐理上的,还是主体性上的。因此中国的民乐在流行上存在先天的劣势。而现今流行全球的所有音乐,都是来源于美国非洲人的劳动音乐。
所以,中国人在用这样的框架下来创作自己的音乐的时候,容易有各种各样的谬误。说它是谬误呢,即是从乐理角度来说。或者是它可能是符合了某一种分类的框架,却应用得不是很恰当,反而在宣传上有些其他的过分的标签。抛开这些浮华的东西,应该可以看到,中国现代音乐还非常不成熟。它的音乐市场的繁荣和它是否成熟是两回事。
当然,各取所需。繁荣的音乐市场,总有一款适合你。只是,让我们如果暂时放下我们矫情的需求,把歌者的声音取掉,把绚烂的视觉画面,还有周边产品去掉,我们会发现,剩下的音乐,单调无新意,千篇一律,大量的都是垃圾。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喜欢音乐本身,而非喜欢音乐的其他附属的人,你一定会对中国的音乐感到不满。
我自己的听音乐过程是这样的,也是由港台流行歌曲听起,那时青春年少,情绪波澜,需要各种各样的寄托,包括明星偶像,还有几句虐心的歌词。后来因着网络的便利,染上了收藏癖,喜欢下载各式各样的,别人说的经典的专辑。可是这样的经典,往往并不是悦耳的。我听不出它们的伟大之处。但它们有的风格浓烈,给了我一些别的,只是节奏和旋律上的其他感觉。
再后来,我开始厌倦和反思,回归现实生活。毕竟,我不是搞音乐的,没有必要把音乐弄得门儿清。我又开始寄情于流行音乐之中。只是此时所寄之情,不再是青春年少的浮浅,更多了一些自己的选择与加工。但是如此没有多久,也许因为发现生活本身,还有自己就可以提供所要的寄托,也渐渐放下一些虚幻的音乐之感。而此时,我已经听了许多的音乐了。我大概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好的,什么样的音乐是不好的。如马世芳在每次音乐543里所说的,我们这里什么音乐都有,就是没有不痛不痒的音乐。
说得好极了!正在烦怎么这么多不痛不痒的音乐,就听到了黄勃的这次讲座。那些市场最流行,那些什么小清新,自有可以提供的让人喜爱的方面。而当音乐欣赏又回到音乐性上来,这会让音乐陪伴你久一点,深一点。因为音乐工业可以提供的幻象,终究会有生活来供给或者击破。而一些客观的,美的结构,是可以更永久的。
黄勃说,现代音乐区别于古典音乐就在于节奏——节奏在古典乐中是最靠后的,而在现代乐中,节奏是最靠前的。根据节奏的不同,现代乐便可以分成7种,有摇滚,爵士,布鲁斯,R&B等。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各种音乐标签,比如民谣,金属,后摇,流行等,这种分类其实并无一定的“音乐性”上的根据,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的分类。
这种分类对于我们一般的音乐欣赏者来说有什么意义吗?有的,只是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现在音乐真的已经变成一种工业了,流水线生产的东西,它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打动一个观众的,可以是各种东西,当然不限于节奏,或者根据节奏而分类的各种音乐类型。它可以是歌词,可以是明星的形象,可以是舞美,可以是戏剧情节。每个人各取所需,这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中国的现代音乐总是比较粗制滥造。这当然与现代音乐是舶来品有关。黄勃说,现代音乐滥觞于美国的非洲人的劳动音乐——诉求于感官的节奏音乐。而中国的民乐则没有这样的章法,无论是乐理上的,还是主体性上的。因此中国的民乐在流行上存在先天的劣势。而现今流行全球的所有音乐,都是来源于美国非洲人的劳动音乐。
所以,中国人在用这样的框架下来创作自己的音乐的时候,容易有各种各样的谬误。说它是谬误呢,即是从乐理角度来说。或者是它可能是符合了某一种分类的框架,却应用得不是很恰当,反而在宣传上有些其他的过分的标签。抛开这些浮华的东西,应该可以看到,中国现代音乐还非常不成熟。它的音乐市场的繁荣和它是否成熟是两回事。
当然,各取所需。繁荣的音乐市场,总有一款适合你。只是,让我们如果暂时放下我们矫情的需求,把歌者的声音取掉,把绚烂的视觉画面,还有周边产品去掉,我们会发现,剩下的音乐,单调无新意,千篇一律,大量的都是垃圾。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喜欢音乐本身,而非喜欢音乐的其他附属的人,你一定会对中国的音乐感到不满。
我自己的听音乐过程是这样的,也是由港台流行歌曲听起,那时青春年少,情绪波澜,需要各种各样的寄托,包括明星偶像,还有几句虐心的歌词。后来因着网络的便利,染上了收藏癖,喜欢下载各式各样的,别人说的经典的专辑。可是这样的经典,往往并不是悦耳的。我听不出它们的伟大之处。但它们有的风格浓烈,给了我一些别的,只是节奏和旋律上的其他感觉。
再后来,我开始厌倦和反思,回归现实生活。毕竟,我不是搞音乐的,没有必要把音乐弄得门儿清。我又开始寄情于流行音乐之中。只是此时所寄之情,不再是青春年少的浮浅,更多了一些自己的选择与加工。但是如此没有多久,也许因为发现生活本身,还有自己就可以提供所要的寄托,也渐渐放下一些虚幻的音乐之感。而此时,我已经听了许多的音乐了。我大概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好的,什么样的音乐是不好的。如马世芳在每次音乐543里所说的,我们这里什么音乐都有,就是没有不痛不痒的音乐。
说得好极了!正在烦怎么这么多不痛不痒的音乐,就听到了黄勃的这次讲座。那些市场最流行,那些什么小清新,自有可以提供的让人喜爱的方面。而当音乐欣赏又回到音乐性上来,这会让音乐陪伴你久一点,深一点。因为音乐工业可以提供的幻象,终究会有生活来供给或者击破。而一些客观的,美的结构,是可以更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