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爱情与死亡主题的东方情思
关于爱情与死亡主题的东方情思
文/杨鹏程
卷首小语
十年前,俞飞鸿因为一部电视剧《牵手》而家喻户晓。之后一连接拍了《小李飞刀》、《策马啸西风》等影视剧。而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却选择了低调地投入到幕后,消失不见。十年后,俞飞鸿带着她的首部导演作品归来。这部由俞飞鸿执导的电影处女作《爱有来生》从创意到拍摄再到上映用了整整十年。俞飞鸿说:“我用了我最好的十年,做了一件最奢侈的事情。”
电影《爱有来生》是根据上海作家须兰的短篇小说《银杏银杏》改编拍摄的一部爱情片,也是著名演员俞飞鸿转型导演后的处女作。看完电影之后,我第一时间找到原著小说,仔细拜读。
当我一口气读完小说后,我再一次被这个风奇云谲、悲情缠绵的故事深深吸引。小说似乎给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穿越历史的沉积,我看到了一段别样的爱情。而这恰恰是最令我着迷的。
实话实说,这是近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故事。怪不得,俞飞鸿说,当导演拍电影不是她的梦想,而拍好这个故事却是她的梦想。她把人生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个电影。是的!拍电影是个磨人的工作!尤其是对这样一位美女导演。说实在的,到现在我对俞飞鸿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小李飞刀》里,那个惊鸿一现的美女身上。但是,这一次她却着实让我惊艳不已。不是眼球而是内心的震撼。
她的改编,使原本悲情的故事增加了更多深刻的内涵。在这部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电影里,我分明看到了作为编导的她,成熟稳健的思考。虽是电影处女作,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同时会是一个杰作。或者至少是有相当艺术水准的佳作!
说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观影经历。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了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春去冬来》。那是一部唯美抒情的艺术电影。同时也是一部阐释东方禅宗的哲思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和尚从少到老的人生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他一生经历的所有的爱恨情仇、七情六欲。巧妙的是,导演智慧地运用春、夏、秋、冬等四个章节分别对应了人生少、青、中、老的四个阶段。很豁达、很淡定地阐述了人生如四季流转生生不息的道理。
看着水墨画一样的电影,体会着导演旷达的人生哲学。作为中国人的我就无比的感叹: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也把自己老祖先的传统,好好的拍一拍,让世界人民知道,其实这些都源自中国!
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一部足可以与《春去冬来》相媲美的作品。所以深感欣慰。
带着这种欣慰,我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点滴看法。
窃以为这部影片有如下几点是成功的:第一、画面细腻而大气,影像充满了诗意的境界。第二、纯熟而富有张力的表演,比如莫小玉举手投足间端庄忧郁的气质,比如阿明策马扬鞭的豪爽与明朗,以及柔声絮语时流露出哀而不悲、幽而不怨的深沉。从表演上看,二人真是相得益彰,精彩纷呈啊!第三、情节设计精巧,节奏把握的精准。无论是主次线索的交错并行,故事首尾的闭锁圆满,还是矛盾冲突设置的紧张度,都很有好莱坞的风范。怪不得,一些资深电影人都说该片既照顾了观众又遵照了艺术规律。可以说该片是近年来少有的,兼具商业和艺术双重气质的佳作之一。但是,余以为,它的得意之处其实还不全在这里。影片传达出的关于爱情与死亡主题的东方情思,更值得反复品味和深思。
一 东方意蕴的叙事情境的创设
就影片中所展示的环境元素及场景构成而言,观众所能看到的有三个部分:开阔的高山草甸和青山密林组成的山寨;孤立存在,远离人烟的古庙宅院;热闹喧嚣的山下市镇。
这其中市镇这个场景出现的时间最短。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是在其他两个相对孤立,相对密闭的空间中完成的。在我看来这个设计不是巧合,是编导的有意而为吧。
往深层次挖掘,不难发现,这三处场景分别代表不同的叙事意义。
青山密林处的山寨是人皆向往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人们安居乐业,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和平等。大家所做的事情也只是劫杀过路的官商,从不扰民,是传统意义上替天行道的绿林英豪。
这处没有剥削和压迫,完全实现耕者有其田,按劳分配的山寨,与当时黑暗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是真正的理想世界。既然是理想的世界,人们就似乎有更多的可能去关注内心精神的发展。所有超越现实的事情在这里发生,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这个场景的设置为故事的演绎展开提供了一个封闭又单纯的空间。
远离尘世,何种故事,故事如何不可思议,在这里都没有怀疑和讨论的意义。因为这里就是理想王国。
因此影片的第一层叙事世界就是远离世俗,甚至是超越现实的理想地——群山环绕的山寨,在这里它代表着理想的境界。
第二个场景就是同样由青山密林合围的,孤立又远离人烟的寺庙,后来成为一处宅院。在叙事的意义上此地和山寨是一样的,密闭,远离现实。不同的是此处还是一个佛家修行的场所,是保持人性本真,清洁世俗观念,追求真善美,追求佛性的宗教寺院。于是,伴随着主人公阿明的出现,这处清净的庙宇成了古寺/外界、佛性/人性,情爱/仇恨激烈交锋,互相纠结的地方。这样的设计真是神来妙手啊。
宗教场景的设计,使故事所要表述的关于爱与死亡的东方理解,有了合理化的场合。在这里关于爱与死亡的东方理解,就是显性的表现为佛法中关于爱与死的理解。
最后一个场景也是最短的场景——市镇。这个场景仅出现在哥哥每年三月三下山赏花的时侯。为什么会将这个场景设置的如此之短?其实这正是编导喜好倾向的表现。电影要传达的是一种有别于世俗理解,有别于现实意义的爱情和死亡。那么现实世俗的段落自然就被削减,弱化。
只有这样,故事中的人物才能更少的远离外界的侵扰。在群山环绕的封闭空间里,人物行为才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自然生命得内在精神和意义。也只有这样,这个在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离奇故事才有可能发生,发展。
在电影的第二十分钟的时候,该场景以一种交错剪辑的方式,通过阿明的画外音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虽说是,短暂的时间,但似乎不影响我们对世俗生活的切身感受。
熙熙攘攘的街边人流;锣鼓喧闹,人声鼎沸的戏院茶馆;买进卖出,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店;迎来送往,灯红酒绿的酒肆青楼。所有的以上种种都是我们最寻常的生活图景。
还有,在这短暂的一瞬间,我们似乎还瞥见了阿明他哥哥的爱情。哥哥的相好,可能就是身在青楼中一个风尘女子。这组爱情,我们在文后详细评述。
到此,电影中的所有场景和环境元素都已经呈现完毕。影片给我们或隐或显地构筑了三重叙事世界:宗教的、社会生活的和人性内部的。在一个显性的层面上,如果说寺庙是代表了来自宗教世界的力量,那么推动故事发展演进的寻仇杀伐,爱恨情仇则代表了外部生活世界的影响和世俗社会繁杂的欲望。当然,在山寨里的和睦相处,以及后来阿明出家后,阿明和阿九的重归于好又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景物与自然生命形态的变化应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使得影片呈现出含蓄婉致的写意风格,同时所有的景物环境又同时蕴涵了极有东方情思的深层意蕴。
《爱有来生》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风景物语内外融合,电影视觉美学与深刻的东方情思浑然一体。这些传统的叙事意境在调动观众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爱与死亡的深切思考,真是一举两得!
二 交错并行又首尾闭锁的叙事结构
就像上面段落中所说的那样,本片的故事是放置在三重叙事世界里。故事也由几条线索同时交错并行。但是,最后在故事的高潮也是结局的部分,这几条并行的故事线索又汇合到了一起,故事完美的回归到了同一个点上。成就了一个错综交错又闭合完美的教科书式的电影叙事结构。
故事的第一条线索,也是最显性的一条。即少妇莫小玉(俞飞鸿饰)与丈夫秦言(涂松岩饰)在儿时旧友雅萍(李佳饰)的帮助下,搬到山顶一处僻静宅院里居住。秦言外出教书,小玉独自打理庭院,小玉尤其对院中的银杏树倾心。某晚小玉沏茶独自等待雅萍来访,却突遇一和尚打扮的男鬼阿明(段奕宏饰)树下现身。阿明说自己已在银杏树下等人五十载。经小玉同意,阿明开始缓缓讲述五十年前的一段经历。
这样故事的第二条线索,也是最重要的线索即阿明和阿九的爱情,就通过倒叙回忆的方式,由阿明的鬼魂缓缓的向观众展开。
五十年前,阿明的哥哥(姚橹饰)作为山寨头领,在一次仇杀中放走仇家六岁半的儿子。十几年后,弟弟阿明爱上了一个突如其来的神秘女子阿九(俞飞鸿饰)。后来,阿明将其抢回山寨拜堂成亲,但是纵使阿明百般呵护却依然无法赢得阿九的芳心。阿明一次次爱的付出,得到的仅是阿九一句句“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的冷冰回应。绝望中的阿明出家为僧。此时,阿九却又不离不弃,执着的陪伴在阿明跟前,端茶送饭,伺候阿明的饮食起居。直到有一天帮派火拼,一切因果真相大白却已无可挽回。
原来阿九就是那个六岁孩子的妹妹,作为卧底故意接近阿明,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阿九居然假戏真做爱上了阿明。最后,因家仇不能相爱的阿明和阿九都在仇杀中双双死去。死在了一棵千年的银杏树下。阿九临死前跟阿明相约来生再会。来生,她会再到这棵银杏树下来找他,不管大家变成了什么样子,他们都要重新相聚一起。那时,他们便没有了所有仇恨的牵扯,他们要全心全意地重新相爱……
阿九死后就急着去投了胎。而阿明怕阿九随时会来到这银杏树下找他,便一步也不敢离开,错过了投胎的时机。只能作为一个幽灵徘徊在轮回道间,等待着今生的阿九再次出现。可是,他在这轮回道上也只能停留五十年。五十年过去了,可阿九仍然没有来。就在阿明快要离去的时候,阿九终于出现了,她终于来到了这棵银杏树下。可是,今生的阿九已经不再是前世的阿九,在今生,她是一个名叫莫小玉的年轻少妇,她不仅已经把前世的记忆全部忘却,而且,她还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和一个很爱她也让她深爱的丈夫。
鬼魂阿明最后含着泪把故事讲给了莫小玉听,但是出于对她的爱,阿明并没有点破,莫小玉就是阿九的今生。就在阿明离开后,莫小玉从不经意间说出的,“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的暗语里发现,原来自己就是阿九的今生。但是,爱人阿明已经随风而逝……
到此,这个前世今生的不了情缘终于画上了句号。阿明最后为爱放手的坦荡和豁达,恰好成了佛经里面大爱就是慈悲的最好诠释。
在这个故事中还隐藏着另外一条,值得我们注意的线索,那就是阿明哥哥的爱情。在不长的影片段落里,这段稍纵即逝的爱情,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因为,这段爱情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寻常爱情。
寻常生活中的爱情,往往不会像理想中的那样,那样的形而上,那样的玄虚飘渺,生活中的爱情就是柴米油盐,就是生儿育女,生活中的爱情比较注重实际。
那么从现实的角度考量哥哥的爱情,我们就可以看出,哥哥与那个青楼女子的结合是最合适的。哥哥是一个行走在刀尖兵刃上的草寇,是匪!是不为世俗所认可的人群。普通人家的女子,是死也不会下嫁于这样一个角色的。和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一起生活,是要有莫大勇气的。因为你随时可能承受他带来的噩耗。即便是他身手高强,但提心吊胆的生活总会让人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能跟土匪草寇结婚生活,那真得是非凡之人啊。那人必得有承受旁人流言蜚语的坚强,得能忍受刀尖上讨生活带来的心惊肉跳,更得有收服驾驭“那匹烈马”的能力。
那么这样看的话,青楼中的风尘女似乎更加合适。首先她们以最大的勇气放弃了自己的贞洁,从此,流言蜚语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常态;而心惊肉跳就是她们生活的点缀;最后收服和驾驭一个男人,在她们的世界里不过尔尔。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但是,一旦她们决定从良,那必定是对为她赎身的那个男子动了真情。这种感情很激烈,也很决绝!就如同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一样。一旦动情,义无反顾!
我们看到后来这个风尘女还为哥哥养了一个小孩儿,只不过,最后在仇杀的时刻。风尘女和孩子,都一同随哥哥赴了黄泉。
好!到此为止,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共同走向了一个死亡的结局。电影的结尾只留下一个阿九的今生莫小玉。那么她在得知自己就是投胎前来赴约的阿九,又会怎样?
且看第三条线索,也是最明确的线索,莫小玉和秦言的爱情。莫小玉和秦言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爱情和婚姻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最自然不过的生活。如莫小玉说的那样,“他教书,我理家”小两口过的恩爱有加。对今生的莫小玉来说,这个温文尔雅的秦言比阿明更合适。可以想象,等孩子出生后,这个三口之家会更加的其乐融融。届时,秦言或教书,或耕种,而莫小玉相夫教子,操持家庭,岂不是人间最美的好事?!
所以,很多人有疑问说:莫小玉知道自己就是阿九的今生,却不能与阿明再相爱,岂不是更大的痛苦?
我却没有这么想,如同随风而逝的阿明,那一晚的故事和记忆,也一样会像梦一般从小玉的生命里消失的了无痕迹。等她一觉醒来的时候,站在她面前的还是那个宠爱她的丈夫——秦言。日子对他们而言一切如从前一样恩恩爱爱。阿明只不过是“听来的一个故事”而已。
当然,如果嫌这个结局不甚完美的话,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推想,十月怀胎之后,小玉生下她与秦言的孩子。那孩子长的像极了阿明。就让这对前世相爱的男女,幻化成今生的母子吧。所谓爱情久了,就会升华成没有血缘,却胜却血缘的亲情!
虽是不同的爱,却一样的永恒!
结语:爱不是拥有,是慈悲;死亡不是终止,是开始。
爱情与死亡,从来都是文学当中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而一旦爱情和死亡相联系,这个主题必将指向悲情,旷世决绝的悲情。于是乎,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弃世而去的决绝;有了《失乐园》里倾心相爱的公久木和凛子,为爱情义无反顾走向死亡的坚定;有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绝伦。这些爱情,最后都是以双双殉情,走向死亡作为终结。
是否美好的爱情,就只有这样才会显得荡气回肠,崇高伟大?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爱有来生》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豁达,更为高尚的答案。
这个答案,正好是佛家的理念,也切合了东方文化对爱情和死亡的思考。
佛家不讲爱情,只讲慈悲。爱情是执迷,是感性的燃烧,爱到最后情就会燃尽。慈悲是大爱,是理智的经营,更是有责任的担当。慈悲是施受无心,你爱他,他爱你都是发自真性情的,不需要思考。爱情想要永恒,就得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对待彼此,都得用心,用智慧去经营爱情。
死亡,佛家不排斥死亡,认为万物皆有因果,生死自是轮回。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死亡之后便是往生。这样看的话,只要精彩的活在当下,死与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些关于爱与死的看法,不仅是佛的理念更是东方文化有别于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
故事当中的爱情双方都犯了一个佛家重要的戒条——爱。且爱的太痴,佛家讲这是情执,就是已经进入“偏执”状态的感情,那就是已经属於不理性、心态已经无法维持健康的情形。
阿明爱阿九,如他所说他愿意掏出全部的心,为对方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在乎兄长的感受和想法,也不在乎阿九的感受和想法,他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从来没有静心思考过。他就那样为了阿九不辞辛苦,义无反顾的爱了下去。他以为真诚就能打动对方的芳心。
可他还是错了,为了他自私的爱,哥嫂殒命,阿九也死了,连他自己也在爱火情焰中死去了。
这是爱么?偏执的爱,自私的爱只会伤人伤己。
好在他后来醒悟了,明白了。当他看到今生的阿九(莫小玉),已经很幸福的时候,他终于战胜狭隘的自我,给这段两世情缘放了一条生路。
他说:“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从来都没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等她。我们前世都身不由己,我以为今生碰到她,我们可以从头再来,我可以让她幸福。可是我没有想过的是,也许今生的她正生活得很幸福,就像你一样,我想给她的一切,她都已经有了,其实我想要的不就是给她幸福吗?所以只要她是快乐的,这快乐是不是我给的,能不能等到她,都不重要了……”
在这段看似哀伤,实则释然的独白里,我们体会出真正利他(有益于对方)的真诚之爱。
怀着慈悲去爱她吧。只有这样爱才能使两人的相处达到和谐、长久,成为佛家所说的“菩提姻缘”。
爱有来生。没错的!真正的爱,是亘古不变的。不会因为时间流逝,就改变消失。甚至真爱可以超越生死依旧存在。
《泰坦尼克号》结尾,耄耋之年的Rose,手握爱情信物“海洋之心”,静静地凝视着曾经漂浮过她年轻爱情的深海,回想着当年与爱人Jack说过的字字句句。往昔所有的美好记忆都逾越了时间之海,扑面而来……
爱情在这时,可还有生死之隔?生死在爱情面前,可还有阴阳之别?
时间是可怕的。它可以让河流改道,可以让沧海变桑田。但有一样东西,时间也无可奈何。那就是真情!
真情可以穿越悠悠的时光海,历久弥新!真情可以凝聚皓皓的日月光华,耀照寰宇!
“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
让我们无比虔诚的捧起这盏泡过千百次的真情之茶,共同凭吊那些曾温暖过我们内心的美丽爱情吧!
文/杨鹏程
卷首小语
十年前,俞飞鸿因为一部电视剧《牵手》而家喻户晓。之后一连接拍了《小李飞刀》、《策马啸西风》等影视剧。而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却选择了低调地投入到幕后,消失不见。十年后,俞飞鸿带着她的首部导演作品归来。这部由俞飞鸿执导的电影处女作《爱有来生》从创意到拍摄再到上映用了整整十年。俞飞鸿说:“我用了我最好的十年,做了一件最奢侈的事情。”
电影《爱有来生》是根据上海作家须兰的短篇小说《银杏银杏》改编拍摄的一部爱情片,也是著名演员俞飞鸿转型导演后的处女作。看完电影之后,我第一时间找到原著小说,仔细拜读。
当我一口气读完小说后,我再一次被这个风奇云谲、悲情缠绵的故事深深吸引。小说似乎给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穿越历史的沉积,我看到了一段别样的爱情。而这恰恰是最令我着迷的。
实话实说,这是近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故事。怪不得,俞飞鸿说,当导演拍电影不是她的梦想,而拍好这个故事却是她的梦想。她把人生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个电影。是的!拍电影是个磨人的工作!尤其是对这样一位美女导演。说实在的,到现在我对俞飞鸿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小李飞刀》里,那个惊鸿一现的美女身上。但是,这一次她却着实让我惊艳不已。不是眼球而是内心的震撼。
她的改编,使原本悲情的故事增加了更多深刻的内涵。在这部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电影里,我分明看到了作为编导的她,成熟稳健的思考。虽是电影处女作,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同时会是一个杰作。或者至少是有相当艺术水准的佳作!
说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观影经历。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了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春去冬来》。那是一部唯美抒情的艺术电影。同时也是一部阐释东方禅宗的哲思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和尚从少到老的人生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他一生经历的所有的爱恨情仇、七情六欲。巧妙的是,导演智慧地运用春、夏、秋、冬等四个章节分别对应了人生少、青、中、老的四个阶段。很豁达、很淡定地阐述了人生如四季流转生生不息的道理。
看着水墨画一样的电影,体会着导演旷达的人生哲学。作为中国人的我就无比的感叹: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也把自己老祖先的传统,好好的拍一拍,让世界人民知道,其实这些都源自中国!
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一部足可以与《春去冬来》相媲美的作品。所以深感欣慰。
带着这种欣慰,我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点滴看法。
窃以为这部影片有如下几点是成功的:第一、画面细腻而大气,影像充满了诗意的境界。第二、纯熟而富有张力的表演,比如莫小玉举手投足间端庄忧郁的气质,比如阿明策马扬鞭的豪爽与明朗,以及柔声絮语时流露出哀而不悲、幽而不怨的深沉。从表演上看,二人真是相得益彰,精彩纷呈啊!第三、情节设计精巧,节奏把握的精准。无论是主次线索的交错并行,故事首尾的闭锁圆满,还是矛盾冲突设置的紧张度,都很有好莱坞的风范。怪不得,一些资深电影人都说该片既照顾了观众又遵照了艺术规律。可以说该片是近年来少有的,兼具商业和艺术双重气质的佳作之一。但是,余以为,它的得意之处其实还不全在这里。影片传达出的关于爱情与死亡主题的东方情思,更值得反复品味和深思。
一 东方意蕴的叙事情境的创设
就影片中所展示的环境元素及场景构成而言,观众所能看到的有三个部分:开阔的高山草甸和青山密林组成的山寨;孤立存在,远离人烟的古庙宅院;热闹喧嚣的山下市镇。
这其中市镇这个场景出现的时间最短。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是在其他两个相对孤立,相对密闭的空间中完成的。在我看来这个设计不是巧合,是编导的有意而为吧。
往深层次挖掘,不难发现,这三处场景分别代表不同的叙事意义。
青山密林处的山寨是人皆向往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人们安居乐业,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和平等。大家所做的事情也只是劫杀过路的官商,从不扰民,是传统意义上替天行道的绿林英豪。
这处没有剥削和压迫,完全实现耕者有其田,按劳分配的山寨,与当时黑暗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是真正的理想世界。既然是理想的世界,人们就似乎有更多的可能去关注内心精神的发展。所有超越现实的事情在这里发生,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这个场景的设置为故事的演绎展开提供了一个封闭又单纯的空间。
远离尘世,何种故事,故事如何不可思议,在这里都没有怀疑和讨论的意义。因为这里就是理想王国。
因此影片的第一层叙事世界就是远离世俗,甚至是超越现实的理想地——群山环绕的山寨,在这里它代表着理想的境界。
第二个场景就是同样由青山密林合围的,孤立又远离人烟的寺庙,后来成为一处宅院。在叙事的意义上此地和山寨是一样的,密闭,远离现实。不同的是此处还是一个佛家修行的场所,是保持人性本真,清洁世俗观念,追求真善美,追求佛性的宗教寺院。于是,伴随着主人公阿明的出现,这处清净的庙宇成了古寺/外界、佛性/人性,情爱/仇恨激烈交锋,互相纠结的地方。这样的设计真是神来妙手啊。
宗教场景的设计,使故事所要表述的关于爱与死亡的东方理解,有了合理化的场合。在这里关于爱与死亡的东方理解,就是显性的表现为佛法中关于爱与死的理解。
最后一个场景也是最短的场景——市镇。这个场景仅出现在哥哥每年三月三下山赏花的时侯。为什么会将这个场景设置的如此之短?其实这正是编导喜好倾向的表现。电影要传达的是一种有别于世俗理解,有别于现实意义的爱情和死亡。那么现实世俗的段落自然就被削减,弱化。
只有这样,故事中的人物才能更少的远离外界的侵扰。在群山环绕的封闭空间里,人物行为才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自然生命得内在精神和意义。也只有这样,这个在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离奇故事才有可能发生,发展。
在电影的第二十分钟的时候,该场景以一种交错剪辑的方式,通过阿明的画外音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虽说是,短暂的时间,但似乎不影响我们对世俗生活的切身感受。
熙熙攘攘的街边人流;锣鼓喧闹,人声鼎沸的戏院茶馆;买进卖出,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店;迎来送往,灯红酒绿的酒肆青楼。所有的以上种种都是我们最寻常的生活图景。
还有,在这短暂的一瞬间,我们似乎还瞥见了阿明他哥哥的爱情。哥哥的相好,可能就是身在青楼中一个风尘女子。这组爱情,我们在文后详细评述。
到此,电影中的所有场景和环境元素都已经呈现完毕。影片给我们或隐或显地构筑了三重叙事世界:宗教的、社会生活的和人性内部的。在一个显性的层面上,如果说寺庙是代表了来自宗教世界的力量,那么推动故事发展演进的寻仇杀伐,爱恨情仇则代表了外部生活世界的影响和世俗社会繁杂的欲望。当然,在山寨里的和睦相处,以及后来阿明出家后,阿明和阿九的重归于好又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景物与自然生命形态的变化应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使得影片呈现出含蓄婉致的写意风格,同时所有的景物环境又同时蕴涵了极有东方情思的深层意蕴。
《爱有来生》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风景物语内外融合,电影视觉美学与深刻的东方情思浑然一体。这些传统的叙事意境在调动观众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爱与死亡的深切思考,真是一举两得!
二 交错并行又首尾闭锁的叙事结构
就像上面段落中所说的那样,本片的故事是放置在三重叙事世界里。故事也由几条线索同时交错并行。但是,最后在故事的高潮也是结局的部分,这几条并行的故事线索又汇合到了一起,故事完美的回归到了同一个点上。成就了一个错综交错又闭合完美的教科书式的电影叙事结构。
故事的第一条线索,也是最显性的一条。即少妇莫小玉(俞飞鸿饰)与丈夫秦言(涂松岩饰)在儿时旧友雅萍(李佳饰)的帮助下,搬到山顶一处僻静宅院里居住。秦言外出教书,小玉独自打理庭院,小玉尤其对院中的银杏树倾心。某晚小玉沏茶独自等待雅萍来访,却突遇一和尚打扮的男鬼阿明(段奕宏饰)树下现身。阿明说自己已在银杏树下等人五十载。经小玉同意,阿明开始缓缓讲述五十年前的一段经历。
这样故事的第二条线索,也是最重要的线索即阿明和阿九的爱情,就通过倒叙回忆的方式,由阿明的鬼魂缓缓的向观众展开。
五十年前,阿明的哥哥(姚橹饰)作为山寨头领,在一次仇杀中放走仇家六岁半的儿子。十几年后,弟弟阿明爱上了一个突如其来的神秘女子阿九(俞飞鸿饰)。后来,阿明将其抢回山寨拜堂成亲,但是纵使阿明百般呵护却依然无法赢得阿九的芳心。阿明一次次爱的付出,得到的仅是阿九一句句“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的冷冰回应。绝望中的阿明出家为僧。此时,阿九却又不离不弃,执着的陪伴在阿明跟前,端茶送饭,伺候阿明的饮食起居。直到有一天帮派火拼,一切因果真相大白却已无可挽回。
原来阿九就是那个六岁孩子的妹妹,作为卧底故意接近阿明,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阿九居然假戏真做爱上了阿明。最后,因家仇不能相爱的阿明和阿九都在仇杀中双双死去。死在了一棵千年的银杏树下。阿九临死前跟阿明相约来生再会。来生,她会再到这棵银杏树下来找他,不管大家变成了什么样子,他们都要重新相聚一起。那时,他们便没有了所有仇恨的牵扯,他们要全心全意地重新相爱……
阿九死后就急着去投了胎。而阿明怕阿九随时会来到这银杏树下找他,便一步也不敢离开,错过了投胎的时机。只能作为一个幽灵徘徊在轮回道间,等待着今生的阿九再次出现。可是,他在这轮回道上也只能停留五十年。五十年过去了,可阿九仍然没有来。就在阿明快要离去的时候,阿九终于出现了,她终于来到了这棵银杏树下。可是,今生的阿九已经不再是前世的阿九,在今生,她是一个名叫莫小玉的年轻少妇,她不仅已经把前世的记忆全部忘却,而且,她还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和一个很爱她也让她深爱的丈夫。
鬼魂阿明最后含着泪把故事讲给了莫小玉听,但是出于对她的爱,阿明并没有点破,莫小玉就是阿九的今生。就在阿明离开后,莫小玉从不经意间说出的,“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的暗语里发现,原来自己就是阿九的今生。但是,爱人阿明已经随风而逝……
到此,这个前世今生的不了情缘终于画上了句号。阿明最后为爱放手的坦荡和豁达,恰好成了佛经里面大爱就是慈悲的最好诠释。
在这个故事中还隐藏着另外一条,值得我们注意的线索,那就是阿明哥哥的爱情。在不长的影片段落里,这段稍纵即逝的爱情,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因为,这段爱情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寻常爱情。
寻常生活中的爱情,往往不会像理想中的那样,那样的形而上,那样的玄虚飘渺,生活中的爱情就是柴米油盐,就是生儿育女,生活中的爱情比较注重实际。
那么从现实的角度考量哥哥的爱情,我们就可以看出,哥哥与那个青楼女子的结合是最合适的。哥哥是一个行走在刀尖兵刃上的草寇,是匪!是不为世俗所认可的人群。普通人家的女子,是死也不会下嫁于这样一个角色的。和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一起生活,是要有莫大勇气的。因为你随时可能承受他带来的噩耗。即便是他身手高强,但提心吊胆的生活总会让人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能跟土匪草寇结婚生活,那真得是非凡之人啊。那人必得有承受旁人流言蜚语的坚强,得能忍受刀尖上讨生活带来的心惊肉跳,更得有收服驾驭“那匹烈马”的能力。
那么这样看的话,青楼中的风尘女似乎更加合适。首先她们以最大的勇气放弃了自己的贞洁,从此,流言蜚语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常态;而心惊肉跳就是她们生活的点缀;最后收服和驾驭一个男人,在她们的世界里不过尔尔。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但是,一旦她们决定从良,那必定是对为她赎身的那个男子动了真情。这种感情很激烈,也很决绝!就如同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一样。一旦动情,义无反顾!
我们看到后来这个风尘女还为哥哥养了一个小孩儿,只不过,最后在仇杀的时刻。风尘女和孩子,都一同随哥哥赴了黄泉。
好!到此为止,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共同走向了一个死亡的结局。电影的结尾只留下一个阿九的今生莫小玉。那么她在得知自己就是投胎前来赴约的阿九,又会怎样?
且看第三条线索,也是最明确的线索,莫小玉和秦言的爱情。莫小玉和秦言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爱情和婚姻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最自然不过的生活。如莫小玉说的那样,“他教书,我理家”小两口过的恩爱有加。对今生的莫小玉来说,这个温文尔雅的秦言比阿明更合适。可以想象,等孩子出生后,这个三口之家会更加的其乐融融。届时,秦言或教书,或耕种,而莫小玉相夫教子,操持家庭,岂不是人间最美的好事?!
所以,很多人有疑问说:莫小玉知道自己就是阿九的今生,却不能与阿明再相爱,岂不是更大的痛苦?
我却没有这么想,如同随风而逝的阿明,那一晚的故事和记忆,也一样会像梦一般从小玉的生命里消失的了无痕迹。等她一觉醒来的时候,站在她面前的还是那个宠爱她的丈夫——秦言。日子对他们而言一切如从前一样恩恩爱爱。阿明只不过是“听来的一个故事”而已。
当然,如果嫌这个结局不甚完美的话,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推想,十月怀胎之后,小玉生下她与秦言的孩子。那孩子长的像极了阿明。就让这对前世相爱的男女,幻化成今生的母子吧。所谓爱情久了,就会升华成没有血缘,却胜却血缘的亲情!
虽是不同的爱,却一样的永恒!
结语:爱不是拥有,是慈悲;死亡不是终止,是开始。
爱情与死亡,从来都是文学当中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而一旦爱情和死亡相联系,这个主题必将指向悲情,旷世决绝的悲情。于是乎,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弃世而去的决绝;有了《失乐园》里倾心相爱的公久木和凛子,为爱情义无反顾走向死亡的坚定;有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绝伦。这些爱情,最后都是以双双殉情,走向死亡作为终结。
是否美好的爱情,就只有这样才会显得荡气回肠,崇高伟大?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爱有来生》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豁达,更为高尚的答案。
这个答案,正好是佛家的理念,也切合了东方文化对爱情和死亡的思考。
佛家不讲爱情,只讲慈悲。爱情是执迷,是感性的燃烧,爱到最后情就会燃尽。慈悲是大爱,是理智的经营,更是有责任的担当。慈悲是施受无心,你爱他,他爱你都是发自真性情的,不需要思考。爱情想要永恒,就得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对待彼此,都得用心,用智慧去经营爱情。
死亡,佛家不排斥死亡,认为万物皆有因果,生死自是轮回。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死亡之后便是往生。这样看的话,只要精彩的活在当下,死与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些关于爱与死的看法,不仅是佛的理念更是东方文化有别于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
故事当中的爱情双方都犯了一个佛家重要的戒条——爱。且爱的太痴,佛家讲这是情执,就是已经进入“偏执”状态的感情,那就是已经属於不理性、心态已经无法维持健康的情形。
阿明爱阿九,如他所说他愿意掏出全部的心,为对方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在乎兄长的感受和想法,也不在乎阿九的感受和想法,他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从来没有静心思考过。他就那样为了阿九不辞辛苦,义无反顾的爱了下去。他以为真诚就能打动对方的芳心。
可他还是错了,为了他自私的爱,哥嫂殒命,阿九也死了,连他自己也在爱火情焰中死去了。
这是爱么?偏执的爱,自私的爱只会伤人伤己。
好在他后来醒悟了,明白了。当他看到今生的阿九(莫小玉),已经很幸福的时候,他终于战胜狭隘的自我,给这段两世情缘放了一条生路。
他说:“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从来都没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等她。我们前世都身不由己,我以为今生碰到她,我们可以从头再来,我可以让她幸福。可是我没有想过的是,也许今生的她正生活得很幸福,就像你一样,我想给她的一切,她都已经有了,其实我想要的不就是给她幸福吗?所以只要她是快乐的,这快乐是不是我给的,能不能等到她,都不重要了……”
在这段看似哀伤,实则释然的独白里,我们体会出真正利他(有益于对方)的真诚之爱。
怀着慈悲去爱她吧。只有这样爱才能使两人的相处达到和谐、长久,成为佛家所说的“菩提姻缘”。
爱有来生。没错的!真正的爱,是亘古不变的。不会因为时间流逝,就改变消失。甚至真爱可以超越生死依旧存在。
《泰坦尼克号》结尾,耄耋之年的Rose,手握爱情信物“海洋之心”,静静地凝视着曾经漂浮过她年轻爱情的深海,回想着当年与爱人Jack说过的字字句句。往昔所有的美好记忆都逾越了时间之海,扑面而来……
爱情在这时,可还有生死之隔?生死在爱情面前,可还有阴阳之别?
时间是可怕的。它可以让河流改道,可以让沧海变桑田。但有一样东西,时间也无可奈何。那就是真情!
真情可以穿越悠悠的时光海,历久弥新!真情可以凝聚皓皓的日月光华,耀照寰宇!
“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
让我们无比虔诚的捧起这盏泡过千百次的真情之茶,共同凭吊那些曾温暖过我们内心的美丽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