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纸背的京味儿
——浅谈《柳家大院》中的文化意蕴
关纪新撰写的《老舍评传》中开宗明义地说到:“老舍是满族人,老舍是北京人,再加上下文将着重谈到的老舍出身于下层穷苦市民阶层,这三个基本属性,大约就是营造起那后来看上去极其辉煌的艺术殿堂的最初的社会人文支撑点。”这就是说,谈到老舍,我们最容易联想起的他作品中文化与历史的水乳交融,语言的独特也是基于以上三点。
作家在创作时大多习惯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市民阶级,对北京风俗人情,大街小巷的熟稔使他在创作类似《柳家大院》这样的作品时能游刃有余的够勾勒出浓郁京味儿的生活背景。《柳家大院》继承了鲁迅开创的改革国民性的“五四”文学主题,此外,老舍的创作核心思想——批判市民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生活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也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王家小媳妇的遭遇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文,被公公老王有事没事挑鼻子弄眼睛,被小姑子二妞穿小鞋拧胳膊,被丈夫石匠殴打,被全院人熟视无睹的看好戏,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深受统治阶级道德准则,儒家礼教与宗法制度毒害的妇女形象。如果用鲁迅先生的“吃人”来看,她正在“被吃”。
但不仅她,还有一度嚣张跋扈的二妞,她们被当作物品一般任意买卖,一百块或是两百块,北京话叫“使彩礼”,周围的所有人似乎都习以为常。老舍对于小媳妇一等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通过“我”和老王的吵架彰显出来,“我”看不惯老王和二妞对她百般凌辱,替她抱不平——“因为我在那,眼看着,还能一语不发?”,不料院里的人都将这一行为看作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一群男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全信“文明”。
“文明”一次在全文多次出现,我认为应当是指“儒家礼教与宗法制度”。柳家大院的住户与老舍身边大多市井俗人一样,信“文明”,跟“文明”人学。老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形象。他和自己的儿媳妇耍排场,向茶馆里那些“文明”人学来的排场,老伴死后,他想把婆婆给儿媳妇的折磨也由他继承,变着方儿挑她的毛病,上工去的时候甚至把折磨儿媳妇这件事交给女儿二妞去办。老王的脑子里塞满了钱,他的物质观虽然极度扭曲,但是他对于小媳妇的折磨只有小部分原因在于一百块沉重的彩礼,其余则是向“文明”人学的。二妞虽然在洋人学堂上学,思想却是非西方式的。我们能够从老王以及二妞的性格以及处事发现几千年中国专制积淀下来形成的国民性缺点的新表现——洋奴思想,固步自封,腐朽程度难以估量。这进一步展开了老舍的创作本质,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文明”——儒家礼教与宗法制度——的批判。
《 柳家大院》巧妙的把女性放在大院中的家庭这个背景来刻画,这是一个老舍再熟悉不过的下层社会,写起来如鱼得水。王家小媳妇,二妞还有张二嫂是三位女主人翁。张二嫂的形象非常具有部分北京胡同女性的代表性,京味儿十足,人前嘴巴甘甜,人后骂的解气,自持一套,心肠不坏,小孩一堆,最重要的,是她聪明。在传统文化中男子的主导地位使得大院里的矛盾均使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反正打媳妇是理所当然的事”,王家小媳妇“一挨揍就哭,还是不短挨揍”。张二嫂凭着她能说会道的嘴一直没有被房东赶出去,她懂得要想在这不平衡的家里有一席之地就应该会点什么,自古男尊女卑,想要不埃打就得争取主动性,由此至少还能享受一些为人妻母的快乐。但她最终却因自己的善良被冤枉成老王一家的替死鬼,百口莫辩。还挨了顿好的。
小说以王家小媳妇的上吊作为结局,老舍用嘲讽的口吻写着他对二妞往后命运的不屑一顾,“文明是孙子”。我认为柳家大院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一个普通妇女的死亡,揭示出了劳动人民心灵上精神被奴役的巨大创伤。
另外,《柳家大院》除了在内容上彰显出浓郁的北京文化意蕴,语言上也因老舍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京味儿。
看这一句:“娘家要是不使彩礼,她们一定少挨点揍,是不是?”,来自第四段的末句,属于典型的北京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语,体现了扭曲的道德观念以及低贱的妇女地位,老舍采用经过他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生动描绘了这一现状,丝毫不俗白清浅。再看这句:“老王的儿子是个石匠,脑袋还没石头顺溜呢,没见过这么死巴的人。”通过后文我们得知老王的儿子虽是男性却没有主见,常常听命于“学文明”的父亲,石头这一比喻既幽默又形象,笔墨不多效果颇佳。他是王家小媳妇死亡的帮手之一,也是统治阶级道德准则的执行者之一。最后看这一句:“大家一天到晚为了嘴奔命,没有功夫扯闲话”,这句话不仅有北京话的特质,老舍特有的幽默,还描绘了当时下层穷苦市民阶层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老舍自己的生长环境。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却是人民的生活。由此可见,老舍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同意融合中获得了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
有人说,“一位世纪性文学大师的复杂经历和杰出创造,在中国近百年文学史发展的整体链条中,往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认识和阐发它的丰富内涵,需要研究者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眼光进入大师的世界。”对于老舍作品中的文化意蕴,我只能肤浅的从言语上感觉到,简单的理解他所批判的市民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生活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谈不上认识和阐发。但有一点,这位著作等身的大师确实让我深有体会,那就是致力于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化的研究造诣极高,文化意蕴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