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不出巢臼的尝试—赤壁观后感
前日来到电影院观看传闻已久的大片《赤壁》,虽然无论是张艺谋,陈凯歌还是冯小刚乃至于这次的吴宇森几乎都勾不起我对目前所谓古装大片(还上升不到历史大片的程度)的期望和兴趣,而且之前在网上又浏览了不少出言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的影评,不过凑热闹大抵是我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改不了的“劣根性”,就当和广大观众一同赶了次庙会参加了一次众乐乐的活动亦无不可。
本人善思维。在观影的途中由于其剧情将像我后面提及的一般,实在不需要台下的我去做什么互动联想反思之类的事情,于是本人索性在当时就打好了这次影评的腹稿。
作为一个发源自香港的好莱坞导演,又从《英雄本色》一类的纯场面动作片起家,吴宇森要拍摄这样一部历史大戏似乎唯一的亮点就只能让广大观众未观赤壁之影先知导演其名,没错,又是个大导演,而且不像张艺谋这一班子人为广大中国人所摸根知底谤言四起,最后的一点,人家还是喝过洋墨水的呢!
然而之前我在海报上看见主演又是极尽豪华之能事,梁朝伟金城武林志玲等一批国际戏子打头阵,后接张丰毅胡军等内地名角便知其不妙,作为一部预算始终有限的大片,如果在演员的聘请上花了太多的工夫那么此剧的重点必然会突出演员的从个性对白到弄诗吹箫舞刀弄剑乃至于搔首弄姿的每一个细节,在剧本描写,战争场面乃至于历史顾问等方面必然会重此轻彼,演员阵容的豪华带来的就是影片本身场面以及内涵的匮乏。
《赤壁》一剧对于道具本身还是可圈可点的,从开场曹魏兵甲精良的步骑阵容到沿江并进的蒙冲斗舰乃至于演员们身上工艺考究的甲胄汉服,这一方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毕竟好莱坞大片虽然剧情大抵也是连年弱智,但道具还是不含糊的。洋鬼子口味刁啊,黄金甲那种戏服可是不好骗掌声的。
但是问题始终是摆脱不了的,在各方人物的选角方面,除了张丰毅有过饰演秦始皇等相关经验之外,梁朝伟,张震几乎都是文艺片出身,金城武属于脸大无脑一类的纯戏子,要这些人去饰演成天和军国大事打交道的周瑜诸葛亮孙权之流,几乎就是专业不对口,因此这片从这几个上层演员开始便变了味道,值得称赞的大场面戏份甚少,余下的就是无穷无尽的浅白文戏,从刘备兵败一开始,我们便不断的接触“你还是多吃点饭吧,到东吴的路远”一类的过于显白的生活化台词和情节,我们在后面还能接触到给刘备打草鞋,关羽教书张飞写字,牧童削笛,给马接生起名乃至喂鸽子,本身港台同胞就擅长拍摄乃至于饰演文艺片,作为同为阶级弟兄的吴导,当然得投主角其所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梁朝伟金城武之类每当在剧中为了不跑题而不得不回到军国大事这个主题来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沐猴而冠的感觉,比如小白脸金城武煞有其事的手挥扇子提到什么“楔型阵”。问题是这片的境界和格调就未免低俗化,成了部杂糅香港和好莱坞流行乃至于烂俗元素的文艺为主的影片。
中国文化的元素也很简单,除了兵士身上的汉甲外国人见的不多,其余都是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类似于琴棋书画一类的显学,本来想在戏里听听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一类的台词,遗憾的是残酷的现实只提供给了我们“你多吃点饭吧”“萌萌”乃至于“匹女有责”。
女人的戏份太多也是该戏一大特点,回想起全是一群糙老爷们演绎的95版央视三国演义,本剧不由得就香艳了许多,女人一出现就必然涉及到感情,哦,更进一步来说是床戏的内容,这也是身居好莱坞多年的吴导所熟知的。林志玲的确不需要什么从影经验,她只需要弄眉巧笑,婉转生姿乃至于在床戏中秀出玲珑有致的身段来取悦有着相关嗜好的观众群体就可以了,沏茶弹琴乃至于生硬的台词都仅仅是核心部分的铺垫。赵薇则很好的用东汉版小燕子将女权主义这一好莱坞的意识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好莱坞的元素在全剧中也是贯穿始末的,本人阅读他人影评,笔者曾有论及
精神分析的表达方式已经被吴宇森大人内化《赤壁》中了。曹操当然可以为了一个女人去打一场赤壁大战,孙权也可以在父兄的光芒下找不到自己,周瑜则成了孙权的精神分析师,要他去面对状如曹操的老虎。
话说孙权射老虎,倒和斯巴达300开头的列奥尼达搏兽颇有相似之处。曹操在战舰上和盘托出的为女人而南征的惊天内幕也倒能使人联想起特洛伊,总之逻辑简单,浅显直白,切合好莱坞主旋律大片日渐弱智的现状。
接着就是上文提到的女权主义乃至于床戏内容,好莱坞大片中不断闪现的香艳胴体也开始撩拨得中国导演跃跃欲试,尤其是这些大片导演自然是敢为天下先了。
在战争本身方面,除了道具值得肯定之外,曹魏的步骑阵容是强大的,让人回想起如同特洛伊一般的舰队也是庞大的,但到后来就演变成了黑帮动作片出身的吴导最擅长的街头大乱斗,那位前文中提到的仁兄影评又不给面子了,直接把它们描述成“电玩式打斗”。没错,既然很多观众没有欣赏《天国王朝》这种正宗战争片的情趣,那就把战争的剧情以街头打斗的形式表现出来亦无不可。所谓回光战术和什么八卦阵,都是进一步增添娱乐元素的辅料。
既然胡军和中村狮童也是吴导请来的客人,他们的打戏自然是不少,那个所谓的八卦阵,倒更像是给这一帮武戏子搭的台子,胡军作为一个硬汉角色,倒算恪尽职守地把有点匪气的赵云其武勇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个似宁非宁似兴霸非兴霸的狗屁不通的甘兴随时一副苦大仇深的流氓架势的确是败笔,加上其日本人这个身份让他招来了一片骂声。什么?关张?那两个打工仔一般的无名小辈在后面打着打着就没身影了,关羽拿着梁山好汉一般的朴刀可以理解成吴宇森不想照搬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可人家好歹在历史上也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这样一个猛将,不能连马都抠门了吧?而且对比赵云手上那把工艺精致蚀刻纹路凸显的长枪,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刘备的确是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在历史上没什么亮点,但是把他设计一个成天打打草鞋然后就盘算着一些琐碎小事接着让赵小燕子一掌敲翻的老农那就未免是对刘备以及尤勇本人的不尊重了。
另外林志玲张震这种常年台湾普通话以及中村狮童这种压根不是中国人的家伙,说起话来总是进一步破坏剧情的严肃感,因为我会联想起诸如流星花园以及公主小妹一类大异其趣的片子。
张丰毅毕竟是在真正的严肃历史剧中历练过的,他的曹操是本人在赤壁中最为欣赏的角色,那种不屑一顾的冷笑以及淡定自如的神情,以及全剧中渗透出来的霸气,都相当值得赞扬。
从全剧中可以看出吴宇森是想和众人所熟知的三国演义划清界限的,因为要是剧本照搬三国演义的话全戏剧透不存在任何悬念,这是对票房有影响的。而且三国演义好歹也是历史小说,要是吴导打着历史名著的旗号拍成了如同现在这样一部境界低下的文艺片,那岂不就和张纪中划了等号了。
在《赤壁》(上)公映后,一方面是票房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网友却对于影片的诟病不断,小到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居然踩着小碎步,大到吴宇森讲的“三国”故事与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相去甚远。对于这些问题,陈汗在接受采访时“反驳”道:“我们不是无知的剧组。评论自以为懂‘三国’,其实我们编剧也不是白做的。如果真要和我纠缠历史问题,我想请专家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正史里,赤壁大战真的存在吗?第二,传说曹操烧连环船是因为发生了瘟疫,是真的吗?第三,赤壁大战中,曹操究竟是和谁打?刘备?孙权?还是周瑜?其实,我觉得现在反而是很多影评人、专家很有问题,他们把《三国演义》太当回事了。罗贯中可以编,为什么我们不能编?”关于《赤壁》台词的白话,陈汗说其实都是吴宇森刻意安排的。“《赤壁》开拍第一个月,导演就觉得这电影越拍越像话剧,后来把台词改成全面现代化,这样就不会离影院观众太远。香港电影的历史负担没那么重,所以,我们可以有《大话西游》。既然大家对《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经典可以接受,为什么不可以接受《赤壁》呢?”
看完这段新闻首先我不相信这样一部大片的编剧会说出上文一般恶搞的蠢话,如果真不幸是他本人所言的话,那么至少可以看出吴宇森是怀着大话的精神来创作拍摄的,比如回光战术,手拿朴刀的无码,哦,无马关羽,以及孙尚香的空手道,通贯全文的显白台词和接生之类的琐碎场景便可以在这个大话的面前迎刃而解。
但是吴导勇于创新,到头来仍然脱不出巢臼,脱不出港台文化的巢臼,脱不出好莱坞文化的巢臼,最后也脱不出如同他身前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一类人娱乐化低俗化的巢臼。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是一次突不出巢臼的尝试。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我们真正拥有如同《勇敢的心》《天国王朝》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古装历史大片,战争大片的一天,尚需时日。
本人善思维。在观影的途中由于其剧情将像我后面提及的一般,实在不需要台下的我去做什么互动联想反思之类的事情,于是本人索性在当时就打好了这次影评的腹稿。
作为一个发源自香港的好莱坞导演,又从《英雄本色》一类的纯场面动作片起家,吴宇森要拍摄这样一部历史大戏似乎唯一的亮点就只能让广大观众未观赤壁之影先知导演其名,没错,又是个大导演,而且不像张艺谋这一班子人为广大中国人所摸根知底谤言四起,最后的一点,人家还是喝过洋墨水的呢!
然而之前我在海报上看见主演又是极尽豪华之能事,梁朝伟金城武林志玲等一批国际戏子打头阵,后接张丰毅胡军等内地名角便知其不妙,作为一部预算始终有限的大片,如果在演员的聘请上花了太多的工夫那么此剧的重点必然会突出演员的从个性对白到弄诗吹箫舞刀弄剑乃至于搔首弄姿的每一个细节,在剧本描写,战争场面乃至于历史顾问等方面必然会重此轻彼,演员阵容的豪华带来的就是影片本身场面以及内涵的匮乏。
《赤壁》一剧对于道具本身还是可圈可点的,从开场曹魏兵甲精良的步骑阵容到沿江并进的蒙冲斗舰乃至于演员们身上工艺考究的甲胄汉服,这一方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毕竟好莱坞大片虽然剧情大抵也是连年弱智,但道具还是不含糊的。洋鬼子口味刁啊,黄金甲那种戏服可是不好骗掌声的。
但是问题始终是摆脱不了的,在各方人物的选角方面,除了张丰毅有过饰演秦始皇等相关经验之外,梁朝伟,张震几乎都是文艺片出身,金城武属于脸大无脑一类的纯戏子,要这些人去饰演成天和军国大事打交道的周瑜诸葛亮孙权之流,几乎就是专业不对口,因此这片从这几个上层演员开始便变了味道,值得称赞的大场面戏份甚少,余下的就是无穷无尽的浅白文戏,从刘备兵败一开始,我们便不断的接触“你还是多吃点饭吧,到东吴的路远”一类的过于显白的生活化台词和情节,我们在后面还能接触到给刘备打草鞋,关羽教书张飞写字,牧童削笛,给马接生起名乃至喂鸽子,本身港台同胞就擅长拍摄乃至于饰演文艺片,作为同为阶级弟兄的吴导,当然得投主角其所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梁朝伟金城武之类每当在剧中为了不跑题而不得不回到军国大事这个主题来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沐猴而冠的感觉,比如小白脸金城武煞有其事的手挥扇子提到什么“楔型阵”。问题是这片的境界和格调就未免低俗化,成了部杂糅香港和好莱坞流行乃至于烂俗元素的文艺为主的影片。
中国文化的元素也很简单,除了兵士身上的汉甲外国人见的不多,其余都是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类似于琴棋书画一类的显学,本来想在戏里听听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一类的台词,遗憾的是残酷的现实只提供给了我们“你多吃点饭吧”“萌萌”乃至于“匹女有责”。
女人的戏份太多也是该戏一大特点,回想起全是一群糙老爷们演绎的95版央视三国演义,本剧不由得就香艳了许多,女人一出现就必然涉及到感情,哦,更进一步来说是床戏的内容,这也是身居好莱坞多年的吴导所熟知的。林志玲的确不需要什么从影经验,她只需要弄眉巧笑,婉转生姿乃至于在床戏中秀出玲珑有致的身段来取悦有着相关嗜好的观众群体就可以了,沏茶弹琴乃至于生硬的台词都仅仅是核心部分的铺垫。赵薇则很好的用东汉版小燕子将女权主义这一好莱坞的意识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好莱坞的元素在全剧中也是贯穿始末的,本人阅读他人影评,笔者曾有论及
精神分析的表达方式已经被吴宇森大人内化《赤壁》中了。曹操当然可以为了一个女人去打一场赤壁大战,孙权也可以在父兄的光芒下找不到自己,周瑜则成了孙权的精神分析师,要他去面对状如曹操的老虎。
话说孙权射老虎,倒和斯巴达300开头的列奥尼达搏兽颇有相似之处。曹操在战舰上和盘托出的为女人而南征的惊天内幕也倒能使人联想起特洛伊,总之逻辑简单,浅显直白,切合好莱坞主旋律大片日渐弱智的现状。
接着就是上文提到的女权主义乃至于床戏内容,好莱坞大片中不断闪现的香艳胴体也开始撩拨得中国导演跃跃欲试,尤其是这些大片导演自然是敢为天下先了。
在战争本身方面,除了道具值得肯定之外,曹魏的步骑阵容是强大的,让人回想起如同特洛伊一般的舰队也是庞大的,但到后来就演变成了黑帮动作片出身的吴导最擅长的街头大乱斗,那位前文中提到的仁兄影评又不给面子了,直接把它们描述成“电玩式打斗”。没错,既然很多观众没有欣赏《天国王朝》这种正宗战争片的情趣,那就把战争的剧情以街头打斗的形式表现出来亦无不可。所谓回光战术和什么八卦阵,都是进一步增添娱乐元素的辅料。
既然胡军和中村狮童也是吴导请来的客人,他们的打戏自然是不少,那个所谓的八卦阵,倒更像是给这一帮武戏子搭的台子,胡军作为一个硬汉角色,倒算恪尽职守地把有点匪气的赵云其武勇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个似宁非宁似兴霸非兴霸的狗屁不通的甘兴随时一副苦大仇深的流氓架势的确是败笔,加上其日本人这个身份让他招来了一片骂声。什么?关张?那两个打工仔一般的无名小辈在后面打着打着就没身影了,关羽拿着梁山好汉一般的朴刀可以理解成吴宇森不想照搬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可人家好歹在历史上也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这样一个猛将,不能连马都抠门了吧?而且对比赵云手上那把工艺精致蚀刻纹路凸显的长枪,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刘备的确是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在历史上没什么亮点,但是把他设计一个成天打打草鞋然后就盘算着一些琐碎小事接着让赵小燕子一掌敲翻的老农那就未免是对刘备以及尤勇本人的不尊重了。
另外林志玲张震这种常年台湾普通话以及中村狮童这种压根不是中国人的家伙,说起话来总是进一步破坏剧情的严肃感,因为我会联想起诸如流星花园以及公主小妹一类大异其趣的片子。
张丰毅毕竟是在真正的严肃历史剧中历练过的,他的曹操是本人在赤壁中最为欣赏的角色,那种不屑一顾的冷笑以及淡定自如的神情,以及全剧中渗透出来的霸气,都相当值得赞扬。
从全剧中可以看出吴宇森是想和众人所熟知的三国演义划清界限的,因为要是剧本照搬三国演义的话全戏剧透不存在任何悬念,这是对票房有影响的。而且三国演义好歹也是历史小说,要是吴导打着历史名著的旗号拍成了如同现在这样一部境界低下的文艺片,那岂不就和张纪中划了等号了。
在《赤壁》(上)公映后,一方面是票房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网友却对于影片的诟病不断,小到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居然踩着小碎步,大到吴宇森讲的“三国”故事与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相去甚远。对于这些问题,陈汗在接受采访时“反驳”道:“我们不是无知的剧组。评论自以为懂‘三国’,其实我们编剧也不是白做的。如果真要和我纠缠历史问题,我想请专家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正史里,赤壁大战真的存在吗?第二,传说曹操烧连环船是因为发生了瘟疫,是真的吗?第三,赤壁大战中,曹操究竟是和谁打?刘备?孙权?还是周瑜?其实,我觉得现在反而是很多影评人、专家很有问题,他们把《三国演义》太当回事了。罗贯中可以编,为什么我们不能编?”关于《赤壁》台词的白话,陈汗说其实都是吴宇森刻意安排的。“《赤壁》开拍第一个月,导演就觉得这电影越拍越像话剧,后来把台词改成全面现代化,这样就不会离影院观众太远。香港电影的历史负担没那么重,所以,我们可以有《大话西游》。既然大家对《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经典可以接受,为什么不可以接受《赤壁》呢?”
看完这段新闻首先我不相信这样一部大片的编剧会说出上文一般恶搞的蠢话,如果真不幸是他本人所言的话,那么至少可以看出吴宇森是怀着大话的精神来创作拍摄的,比如回光战术,手拿朴刀的无码,哦,无马关羽,以及孙尚香的空手道,通贯全文的显白台词和接生之类的琐碎场景便可以在这个大话的面前迎刃而解。
但是吴导勇于创新,到头来仍然脱不出巢臼,脱不出港台文化的巢臼,脱不出好莱坞文化的巢臼,最后也脱不出如同他身前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一类人娱乐化低俗化的巢臼。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是一次突不出巢臼的尝试。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我们真正拥有如同《勇敢的心》《天国王朝》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古装历史大片,战争大片的一天,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