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言命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也者,正命;桎捁(左木又告,输入法无此字,后同)死者非正命也。 这句话乍看之下是儒家的“知命”态度的体现。进一步来说,就是说做事情,特别是事业的时候,不可以把自己置身于事外。因为一切外部事物都是一种“被决定”,那么对人来说则只能是“受”,但受其正的意思则是;不存侥幸也不反抗这种“被决定”,把决定本身视为一种天条,而连我们人本身也是被决定的一部分。以这个说法来看,儒家的知命自然是消极的。 但纵观孟子的著作思想以及生平,孟子怎么可能是一切服从于“被决定”这么个意思?孟子连“臣视君如寇雠”这种话都说得出来。是一个高度现实主义的人。如果说孔子提出了儒的理想,那么孟子就是规矩了儒的家法。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绝对属于锐意进取的而非消极的。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莫非命也,就是一切都是命(被决定)啊,顺受其正,这个正,就是社会道德准则(没有法律,当时的法律非常之不完善。硬把法律这东西考虑进来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接受和顺从社会道德准则范围内的部分。后面的几句是说:所以真正了解了“被决定(这里可以引申为整个外部世界和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在社会道德准则的底线上游走。尽其道,就是说,一直在奉行着不违背前面所说的准的基础上的自己的理念,极尽努力的完成它而直至终身。这里这个正命,就是说完成了自己的理念或者说终身事业之后,才可以说是一个完善的人,这样一个人,自身超越了“被决定”的地位而成为了“决定者”。桎捁死者非正命也这句话,唯一需要解释的就是这个桎捁,是指畏畏缩缩,因为各种原因和拖延,没有去实现自己的理念。而不是那个坐牢的意思,春秋少囹圄而多肉刑。桎捁二字在这里不能按被关起来来理解。 梁漱溟先生也曾经提出:只有竭尽全力后才可以说是知命,不是完全不尽力就是知命了。其实也是和我说法是同一个意思,但他那一代人修养极高,对于他们来说只需稍作解释,对于我们,尤其是非文史专业的人来说就不是如此了。对于某些字多做了些解释。而梁漱溟先生提出的时候则是一种新说而并非是直接引述,因为包括清人训诂也是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认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