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生命史
新闻链接(京城鼠族:被清扫的生命)
http://tj.focus.cn/news/2011-05-31/1322691.html
很小的时候,遇到下大雪,就有一个古怪的想法:希望雪能持续不停的下,下啊下啊……直到埋没整个村庄……等到第二天醒来,人们要像挖地洞那样开出通道,从此以后,雪不再融化,我们不得不生活在雪的下面。孩子总是天真的,却没有考虑如果大雪把村庄都给埋没,也就没办法呼吸,更别谈过生活。但是生活在地下,的确在一段时间里,莫名的吸引着我。阿兰·罗伯-格里耶曾在一篇名为《梦想者若埃·布斯凯》的文章里引述若埃的一段话,我非常喜爱:“我们小时候生活的乡村,在地下一百尺的地方。当我们以为见到你的时候,你下到了那里。”一个“地下一百尺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无数次想象过这个地方,然而始终没有答案。
——题记
这样的世界,我看得惯吗?我为什么不应该哭呢?在野蛮的世界上,让野兽们去生活着罢,但我不,我们不……唔,我现在要离开这世界,到地底去了……
——王鲁彦,《秋夜的诉苦》
“地下”这个词,包含极为繁杂的含义。既指私底下的事情,又指非法的交易,还指某种隐秘。更多的,在我们以法律的眼睛监视这个世界的时候,“地下”简直就是一个异托邦:地下钱庄、地下恋情、地下活动等等。况且,我们通常所谓的“地下”,并非真正的“地底下”,而是处在匮乏监视之中的地上生命状态。
葛牧村在其所著《废言手记》系列短篇中,有一段关于“地下室”的文字:一个从事秘密工作的人,买下了一间地下室,却从未去过那里,尽管它就在自己的房屋之下。这间空荡荡的,仿佛幽灵般在了每个人脚下的“地下室”,在作者的行文中,更像是一个缺失的自我。就好比西谚说衣柜里的骷髅那样,“地下室”俨然构成个体心灵史里,那个空荡荡、幽灵般的角落。《废言手记》里的那个从事秘密工作的人,甚至想象在他的地下室里,始终居有一个极为敏感、像是侦探一样的人,能通过地上之人的脚步声,探知其心中隐秘。然而,这个居有于地下室之中的人,始终没有出来过,甚至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过他的存在。他是缺失的那一个。
先前在北京的时候,葛牧村与我谈及他初到北京,住在一间地下室里,思考着北京这个城市的诸多诡异……我试着去想象他当时的状态,但是想象不到。后来有两次机会,我住在一个地下旅馆,但都没有什么很深的体会。或许是过于短暂的缘故吧。现有的印象,即便那些没有住过地下室的人,也是能够想象到的:阴暗、狭窄、脏乱差的公共厕所、嘈杂的各种人类的声音、电视机里广告叫卖的声音、和空气一样多的不安全感以及百般心事。我甚至觉得,严格来说,这些压根不能说是地下生命,他们一点也不“地下”,尽管他们真切的生活在地面以下。我更倾向于把“地下”翻译为“城下”,因为说白了,他们不过是一些从外地来京城谋求各自所谓“美好生活”的人,和那些地面以上的人一样,他们的生活以城市为核心。只是在与体面生活于这个城市的人比较的时候,发现除了共同拥有一个抽象的城市之外,他们一无所有。
我们的城市治理家们,好像是一群守株待兔之人,直待物竞天择之后,清扫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就可以了。这是剩余的真理。比如他们会说,地下室有安全隐患,是啊是啊,试问哪里没有安全隐患?他们兴许会用极为优雅的动作,指一指那些高楼大厦说,喏。是啊是啊,解除安全隐患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城市里没有免费的安全感。没有什么值得怜悯,包括怜悯在内,都值得怀疑。尤其是你们这些廉价之人、剩余之人、城下之人,何必要来京城呢?难道你们不知道,京城早已远离地平线?它高筑窒息的土壤之上,给予这座城市一种空乏的符号意义。假如符号确如黑格尔所言,乃是一座保藏他者灵魂的金字塔,那么京城这座金字塔,虽然貌似他者的灵魂越聚越多,却不再承担丝毫的保藏功能。或者就像葛牧村所说,京城是一座神性城市,它的神性并不体现一个保藏多异灵魂的神灵或者帝王——这个帝国在一百年前覆灭了——,而是体现于一种日常的游魂般的遭际。这种几乎破碎的神性,让生活在京城的“城下生命”一时体验到神灵的眷顾,一时又体验到神灵的遗弃。仿佛一切都是合理的,仿佛一切又是极为荒谬的。
当“城下生命”从一种时好时坏的忧虑中警醒,觉得不应该丢掉生活,同时也不应该被生活丢掉的时候,他们决心拼一拼。对着面前的高山,有了想要爬一爬的热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爬到山顶,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爬到山顶,是的;但是如果不爬的话,你永远到不了山顶,是的,是的……振奋的一刻,必须保持下去,因为不管是鼠族、蚁族还是兽族,亦不管是白领、蓝领还是没领,我们无一例外的都是生活者。然而,就在这层意义上,就在这样的时刻,一种莫须有的力量却把百万人口从生活的边缘线上清扫出去,像清扫垃圾一样;谁会在乎清扫出去的垃圾,有着如何的命运呢?随它们去吧。
别了,“城下生命”!愿你们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新寻回帝国的风景,好在肥沃的土壤之上搭建你们未来的国。别了,“城下生命”!从此以后,你要自己保藏你自己的魂灵,不要去南方,也不要去北方,不要去东方,也不要去西方,只来你们这儿。
http://tj.focus.cn/news/2011-05-31/1322691.html
很小的时候,遇到下大雪,就有一个古怪的想法:希望雪能持续不停的下,下啊下啊……直到埋没整个村庄……等到第二天醒来,人们要像挖地洞那样开出通道,从此以后,雪不再融化,我们不得不生活在雪的下面。孩子总是天真的,却没有考虑如果大雪把村庄都给埋没,也就没办法呼吸,更别谈过生活。但是生活在地下,的确在一段时间里,莫名的吸引着我。阿兰·罗伯-格里耶曾在一篇名为《梦想者若埃·布斯凯》的文章里引述若埃的一段话,我非常喜爱:“我们小时候生活的乡村,在地下一百尺的地方。当我们以为见到你的时候,你下到了那里。”一个“地下一百尺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无数次想象过这个地方,然而始终没有答案。
——题记
这样的世界,我看得惯吗?我为什么不应该哭呢?在野蛮的世界上,让野兽们去生活着罢,但我不,我们不……唔,我现在要离开这世界,到地底去了……
——王鲁彦,《秋夜的诉苦》
“地下”这个词,包含极为繁杂的含义。既指私底下的事情,又指非法的交易,还指某种隐秘。更多的,在我们以法律的眼睛监视这个世界的时候,“地下”简直就是一个异托邦:地下钱庄、地下恋情、地下活动等等。况且,我们通常所谓的“地下”,并非真正的“地底下”,而是处在匮乏监视之中的地上生命状态。
葛牧村在其所著《废言手记》系列短篇中,有一段关于“地下室”的文字:一个从事秘密工作的人,买下了一间地下室,却从未去过那里,尽管它就在自己的房屋之下。这间空荡荡的,仿佛幽灵般在了每个人脚下的“地下室”,在作者的行文中,更像是一个缺失的自我。就好比西谚说衣柜里的骷髅那样,“地下室”俨然构成个体心灵史里,那个空荡荡、幽灵般的角落。《废言手记》里的那个从事秘密工作的人,甚至想象在他的地下室里,始终居有一个极为敏感、像是侦探一样的人,能通过地上之人的脚步声,探知其心中隐秘。然而,这个居有于地下室之中的人,始终没有出来过,甚至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过他的存在。他是缺失的那一个。
先前在北京的时候,葛牧村与我谈及他初到北京,住在一间地下室里,思考着北京这个城市的诸多诡异……我试着去想象他当时的状态,但是想象不到。后来有两次机会,我住在一个地下旅馆,但都没有什么很深的体会。或许是过于短暂的缘故吧。现有的印象,即便那些没有住过地下室的人,也是能够想象到的:阴暗、狭窄、脏乱差的公共厕所、嘈杂的各种人类的声音、电视机里广告叫卖的声音、和空气一样多的不安全感以及百般心事。我甚至觉得,严格来说,这些压根不能说是地下生命,他们一点也不“地下”,尽管他们真切的生活在地面以下。我更倾向于把“地下”翻译为“城下”,因为说白了,他们不过是一些从外地来京城谋求各自所谓“美好生活”的人,和那些地面以上的人一样,他们的生活以城市为核心。只是在与体面生活于这个城市的人比较的时候,发现除了共同拥有一个抽象的城市之外,他们一无所有。
我们的城市治理家们,好像是一群守株待兔之人,直待物竞天择之后,清扫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就可以了。这是剩余的真理。比如他们会说,地下室有安全隐患,是啊是啊,试问哪里没有安全隐患?他们兴许会用极为优雅的动作,指一指那些高楼大厦说,喏。是啊是啊,解除安全隐患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城市里没有免费的安全感。没有什么值得怜悯,包括怜悯在内,都值得怀疑。尤其是你们这些廉价之人、剩余之人、城下之人,何必要来京城呢?难道你们不知道,京城早已远离地平线?它高筑窒息的土壤之上,给予这座城市一种空乏的符号意义。假如符号确如黑格尔所言,乃是一座保藏他者灵魂的金字塔,那么京城这座金字塔,虽然貌似他者的灵魂越聚越多,却不再承担丝毫的保藏功能。或者就像葛牧村所说,京城是一座神性城市,它的神性并不体现一个保藏多异灵魂的神灵或者帝王——这个帝国在一百年前覆灭了——,而是体现于一种日常的游魂般的遭际。这种几乎破碎的神性,让生活在京城的“城下生命”一时体验到神灵的眷顾,一时又体验到神灵的遗弃。仿佛一切都是合理的,仿佛一切又是极为荒谬的。
当“城下生命”从一种时好时坏的忧虑中警醒,觉得不应该丢掉生活,同时也不应该被生活丢掉的时候,他们决心拼一拼。对着面前的高山,有了想要爬一爬的热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爬到山顶,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爬到山顶,是的;但是如果不爬的话,你永远到不了山顶,是的,是的……振奋的一刻,必须保持下去,因为不管是鼠族、蚁族还是兽族,亦不管是白领、蓝领还是没领,我们无一例外的都是生活者。然而,就在这层意义上,就在这样的时刻,一种莫须有的力量却把百万人口从生活的边缘线上清扫出去,像清扫垃圾一样;谁会在乎清扫出去的垃圾,有着如何的命运呢?随它们去吧。
别了,“城下生命”!愿你们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新寻回帝国的风景,好在肥沃的土壤之上搭建你们未来的国。别了,“城下生命”!从此以后,你要自己保藏你自己的魂灵,不要去南方,也不要去北方,不要去东方,也不要去西方,只来你们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