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
今天读完马基雅维利的名著《君主论》(Il Principe),这是我两年来读到的最好的、理解也最为深刻的一本书。读完一遍,我几乎能够复述此书,大有与古人心灵相通之快意。
商务印书馆出的这本《君主论》正文部分只有126页,还是小32开的版面,它是马基雅维利几本著作中最小的一部,但同时却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被后人誉为“ 影响20世纪最重要的10本书”之一。马克思认为马基雅维利使政治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并使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道德,开创了以理性和经验为基础的政治学研究。
今年以来先后读了几本书: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格纳奇诺的《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的《强力意志》以及今天读完的这本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上面这六本书,居然有四本是德国人写的,看来我的潜意识中,对德国文化还真是情有独钟。
有意思的是,不论是弗洛伊德、尼采还是马基雅维利,都不约而同的对“道德”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本性与道德的关系,发现人的潜意识里总有破坏道德的欲望;尼采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权力意志”与道德的关系,鼓吹人的“权力意志”不应为道德所束缚,而马基雅维基则是从理性政治学的角度思考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得出的结论让人绝望:政治行动完全不该考虑道德因素。他们三人研究的出发点毫不例外都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不过现实的世界似乎更加好的验证了西方的理论。
其实我们的文化中也早有与马基雅维利不谋而合的观点,只是出于“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文化传统,让这些比较“科学”但又比较“阴暗”的文字消失在浩瀚历史之中,留下的只是帝王们冠冕堂皇的说辞。比如说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李世民给他儿子留下了一本《帝范》,据说是给他儿子传授治国经验,但翻开一看,满篇都是仁义道德,倒更像是中宣部给大唐帝国定做的宣传材料。但有心人从典籍中还是可以抓住蛛丝马迹,比如说《汉书》里面讲了这么个故事:汉宣帝训斥他儿子太子刘奭时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原来太子认为应该“以德治国”,却被政治家汉宣帝责怪为“书呆子 ”。这里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恐怕也就是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了。
商务印书馆出的这本《君主论》正文部分只有126页,还是小32开的版面,它是马基雅维利几本著作中最小的一部,但同时却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被后人誉为“ 影响20世纪最重要的10本书”之一。马克思认为马基雅维利使政治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并使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道德,开创了以理性和经验为基础的政治学研究。
今年以来先后读了几本书: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格纳奇诺的《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的《强力意志》以及今天读完的这本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上面这六本书,居然有四本是德国人写的,看来我的潜意识中,对德国文化还真是情有独钟。
有意思的是,不论是弗洛伊德、尼采还是马基雅维利,都不约而同的对“道德”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本性与道德的关系,发现人的潜意识里总有破坏道德的欲望;尼采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权力意志”与道德的关系,鼓吹人的“权力意志”不应为道德所束缚,而马基雅维基则是从理性政治学的角度思考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得出的结论让人绝望:政治行动完全不该考虑道德因素。他们三人研究的出发点毫不例外都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不过现实的世界似乎更加好的验证了西方的理论。
其实我们的文化中也早有与马基雅维利不谋而合的观点,只是出于“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文化传统,让这些比较“科学”但又比较“阴暗”的文字消失在浩瀚历史之中,留下的只是帝王们冠冕堂皇的说辞。比如说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李世民给他儿子留下了一本《帝范》,据说是给他儿子传授治国经验,但翻开一看,满篇都是仁义道德,倒更像是中宣部给大唐帝国定做的宣传材料。但有心人从典籍中还是可以抓住蛛丝马迹,比如说《汉书》里面讲了这么个故事:汉宣帝训斥他儿子太子刘奭时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原来太子认为应该“以德治国”,却被政治家汉宣帝责怪为“书呆子 ”。这里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恐怕也就是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