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三種
佛法中的“空”,大略有三種含義:
【虛空】
是兩個物體之間沒有阻隔的區域,這叫虛空。
虛空是因為有了色法之後才建立的一個概念,其實沒有什麽實質意義。
所以,虛空攝歸於色法,叫做“色邊色”。是“唯名無實”。純屬概念。
【無常空】
這是相對於“有”而建立的法:
四大元素合為某一種實體,這個實體終將散壞(成住壞空),歸於空無。
其次,無色無相卻有作用的心體:
比如我們的覺知心,雖然無色無相卻有認知的作用、分別的作用;
可是,這個心在壽終之時一樣要斷滅。
相對於一切法的“暫時有”而說“無常空”。
所以,無常空是一切法的“敗壞相”。
這個“無常空”,就是佛門中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所認知的“空”。
這個“無常空”,也沒有實際體性,也是假名安立。
所以,凡夫經常辯論爭執:“究竟是有還是空?”
各說各有理。爭論不休。
這樣,佛就說:“一切有都是暫時的,都無常住不壞”。
這個道理就是“世俗諦”:
世間法層面的真諦,世間法中,沒有哪一個法能超過這個真諦。
【真實空】
所謂真實,就是不會變易、不會壞滅之法。
若是變易壞滅,就是“不實”:
因為他的體性只是“暫時有”,所以叫“虛妄不實”。豈有真實可言?
我們感知到的萬事萬物,沒有哪一樣具有真實(不壞)的體性。
就算“壽比南山”也會壞滅。
但是,諸佛既然說了“真實”。那就一定要某一法永不壞滅。
我們來看看:是什麽在輪回三世?
前一世既然存在,前一世的前一世就不可能沒有,
如是推究,無始劫以前就有某一樣東西一直存在直到今天。
往後推究:下一世不會沒有,下一世的下一世也一定會存在。
如是推究,無量未來際也有一樣東西永不壞滅。
這個東西,無量我們叫他什麽。他都有真實的體性,也就是“永不壞滅”的體性。
當然,如果是斷滅論者,連三世因果都不相信,也就不會與這個深妙法相應了。
其實,凡是以無常空為究竟義的人,不管是不是大師,
不管是不是年高德望,名滿海內外,都與“斷見外道”沒有區別。
這樣,諸佛就說“不生不滅”“真常唯心”“常樂我凈”。
這都是在說法界的真實相:
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心(這裏不用再解釋為什麽叫“真心”了吧)。
真心無色無相,在法相上是空,雖然是空,他卻有真實的體性:
不僅是永不壞滅的真實,而且還有種種體性,
比如: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一不異、能生萬法......
這些體性也是永不變易的:過去能生萬法,現在能生萬法,未來也一樣能生萬法。
這個空性的真心,就叫“真空”:因為他既是空,又具有真實體性。所以叫“空性”。
這個空性,還有很多名稱:
心、佛、如、識、真心、真如、法身、如來、涅盤、實際、自性、唯我、唯心、唯識、
如來藏、非心心、阿賴耶識、庵摩羅識、無垢識、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拖死屍者.......
這個“空性的真心”,即是輪回三世的主體,即是佛法第一義諦(又名“勝義諦”)。
三藏十二部從不同的角度與層次,隱說、明示、總說、分說。
學佛人應當了解上述三種空的含義。否則自生錯亂,對佛法無有入手之處。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虛空】
是兩個物體之間沒有阻隔的區域,這叫虛空。
虛空是因為有了色法之後才建立的一個概念,其實沒有什麽實質意義。
所以,虛空攝歸於色法,叫做“色邊色”。是“唯名無實”。純屬概念。
【無常空】
這是相對於“有”而建立的法:
四大元素合為某一種實體,這個實體終將散壞(成住壞空),歸於空無。
其次,無色無相卻有作用的心體:
比如我們的覺知心,雖然無色無相卻有認知的作用、分別的作用;
可是,這個心在壽終之時一樣要斷滅。
相對於一切法的“暫時有”而說“無常空”。
所以,無常空是一切法的“敗壞相”。
這個“無常空”,就是佛門中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所認知的“空”。
這個“無常空”,也沒有實際體性,也是假名安立。
所以,凡夫經常辯論爭執:“究竟是有還是空?”
各說各有理。爭論不休。
這樣,佛就說:“一切有都是暫時的,都無常住不壞”。
這個道理就是“世俗諦”:
世間法層面的真諦,世間法中,沒有哪一個法能超過這個真諦。
【真實空】
所謂真實,就是不會變易、不會壞滅之法。
若是變易壞滅,就是“不實”:
因為他的體性只是“暫時有”,所以叫“虛妄不實”。豈有真實可言?
我們感知到的萬事萬物,沒有哪一樣具有真實(不壞)的體性。
就算“壽比南山”也會壞滅。
但是,諸佛既然說了“真實”。那就一定要某一法永不壞滅。
我們來看看:是什麽在輪回三世?
前一世既然存在,前一世的前一世就不可能沒有,
如是推究,無始劫以前就有某一樣東西一直存在直到今天。
往後推究:下一世不會沒有,下一世的下一世也一定會存在。
如是推究,無量未來際也有一樣東西永不壞滅。
這個東西,無量我們叫他什麽。他都有真實的體性,也就是“永不壞滅”的體性。
當然,如果是斷滅論者,連三世因果都不相信,也就不會與這個深妙法相應了。
其實,凡是以無常空為究竟義的人,不管是不是大師,
不管是不是年高德望,名滿海內外,都與“斷見外道”沒有區別。
這樣,諸佛就說“不生不滅”“真常唯心”“常樂我凈”。
這都是在說法界的真實相:
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心(這裏不用再解釋為什麽叫“真心”了吧)。
真心無色無相,在法相上是空,雖然是空,他卻有真實的體性:
不僅是永不壞滅的真實,而且還有種種體性,
比如: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一不異、能生萬法......
這些體性也是永不變易的:過去能生萬法,現在能生萬法,未來也一樣能生萬法。
這個空性的真心,就叫“真空”:因為他既是空,又具有真實體性。所以叫“空性”。
這個空性,還有很多名稱:
心、佛、如、識、真心、真如、法身、如來、涅盤、實際、自性、唯我、唯心、唯識、
如來藏、非心心、阿賴耶識、庵摩羅識、無垢識、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拖死屍者.......
這個“空性的真心”,即是輪回三世的主體,即是佛法第一義諦(又名“勝義諦”)。
三藏十二部從不同的角度與層次,隱說、明示、總說、分說。
學佛人應當了解上述三種空的含義。否則自生錯亂,對佛法無有入手之處。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