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面
![]() |
@王路王大高:
上周采访蒋星煜老先生,谈到目前的各类昆曲改革,他说:“真要了解昆曲,可以去苏州园林看看,不是看园林,是看里面的戏台,都只有4-5平米大,演员就在这么点地方唱,那是什么意思啊?那时候就叫‘阳春昆曲’,就跟‘阳春面’一样的,没浇头的,但好坏就一目了然了,精髓全在里面了。”
针对的是这个:
@粉墨判官:检视旧作,恍若穿越。昔日张军演昆曲之余,涉足情景喜剧,某为其编剧一;吴双初出茅庐,获新人奖,颁奖晚会上与剧星演绎大双簧“罗成出征”,亦是某编写!跨界乎?混搭乎?茫茫然,正不知这唱的是哪一出?!当下,张军热衷于园林版《牡丹亭》,
![]() |
却忘了戏曲舞台的风景就在演员自己身上,而非实景风光也!
---------
首先说戏。
我没有看过园林版牡丹亭。
我觉得不妨去看看,就是票价小贵:票价: 1500/1080/680/280/180
不过如果想成一次港台的演唱会。我又觉得也还可以。
我觉得张军这个类似当年盖叫天把骆驼牵上舞台什么。不妨搞一下。
我直觉这里并不仅仅是昆曲传承这么简单。这种话题我觉得倒是不妨多一些。
我主要想说那个 阳春面理论。
阳春面实在是非常普通的东西,其实就是光面。就是没有任何浇头(配菜)的汤面。
这里要注意的是 汤面 而不是干挑。
吃货一般分两派,一个是讲究纯味,譬如吃每一道菜都要漱口,或者严格按照口味的层进原则。
另外一个就是特别追求口感的复杂性,甚至包括其他五感的参与。
应该说各有千秋。
但清汤面并不是毫无点缀,关键就在这个汤头。
其实哪怕重浇,双浇面还有过桥与否的问题。面的一个灵魂可以说是 汤头。
我始终对炒面,干拌面有种抵触,总觉得面就要宽汤面沉。
这样才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惬意。但是汤头的酝酿可谓不动声色之间,杀到腥风血雨。
人生也是如此。面到了嘴里已经晚了,一切都在素手弄汤的那个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