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
童年如诗,载着梦谱写着一支支儿歌。
记忆的深处,池边的杨柳又在清风中摇曳起来。说不尽的故事,将从这一刻开始……
我们家,尤其是大人们,早上都有喝玉米糊的习惯。玉米糊,顾名思义,就是用玉米面,和着水拌匀了,或者再抓几把提前泡好的黄豆放进去煮成的所谓的“粥”。在一般人看来,那不过是以前农村里的穷人家吃不上饭只能靠它勉强填肚子的粮食,稀的跟水一样,不填加任何调味料,味同嚼蜡。但是,其他姑且不说,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玉米面作为粗粮,其营养价值极高,用它做成玉米面糊,祛火,利尿,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多的好处,谁又愿意自己的健康亮“红灯”呢?至于家里是否也是从这方面考虑,我无从解释,毕竟从祖辈这一代到现在都是如此了。
光吃玉米面糊绝对吃不饱,这就比方,新鲜的牛奶有了面包的搭配,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早餐。于是,每天早上谁要起早了,就带上点钱到外面去买些早点回来。有时候走在路上,经常都能看到晨练回来心旷神怡的老人,手里提着个菜篮子或汤锅,漫漫悠悠的往大院门口走去,若是谁遇上熟人了,停下来笑呵呵地打声招呼,寒暄几句。在他们看来,似乎再没有什么能比聊天更让人拉近彼此的感情了。出了院门,上班族们早已推着自行车,在东南西北各角落里摆满各式的小摊中寻找着属于自己忠爱的那份“口粮”。通常情况下,摆摊的地方,摆摊的人都是固定的,摊主也都是自家人在经营。这样一来,那些吃惯了某个小摊做出来的口味的人,即使不是住在附近,也能凭记忆轻易找到地方。
一天之中,早上往往是最繁忙的,各式各样的小吃应有具有。像“果子“,就是平时常说的油条,摊主用揉好的面团,沾着点水,拉成细宽长条后平铺在长桌上,拿起菜刀熟练地咔咔几刀下去,不一会把面团分成了好几小段。切好的小面团,用双手随意地那么一拽一绕,面团拉成了一个个长条,再趁机赶紧放进旁边支起的烧滚的大油锅里。随着“吱拉吱拉”清脆的声响,麻花状的果子就成型了。偏好甜食的吃主也能称心吃上另一种味道的果子,这种果子的做法与前者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在铺好的面团上面,需要抹上一层薄薄的,滑滑的东西(直到后来我才恍然大悟,那不过是用水搅拌好的红糖罢了),然后在切好的小面团中间,按顺序从左至右分别竖着切下两刀,露出两个小口来。当面团横向拉到面膜形状和大小后,放进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可。为了区分开来,放了红糖的果子,人们称做是“糖盖儿”,即“红糖把果子给盖住了”。“糖盖果子”常常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在于它的甜而不腻,却足以吊起人的胃口。当然,要是觉得果子实在普通,香葱油饼或炸韭菜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让人奇怪的是,炸好的香葱油饼非但不脆,反倒嚼劲十足;而大大的韭菜饺,用切碎的韭菜,炒好的鸡蛋,加入提前泡软煮熟的粉条,和着几滴香油,少许醋,搅拌将香味充分散发出来后,狠狠的塞进擀好的面团里,捏成饺子型。出锅后的韭菜饺,边上的一层酥而香脆,而包着馅儿的“肚子”在高温下膨胀起来,更显得格外饱满。趁着热劲儿大胆咬上一口,烫馅汁儿立即顺着嘴角溢出来,咀嚼在嘴里的香馅味儿也使我们的味蕾变得分外敏感起来,忍不住一口又一口品尝着这美味佳肴。
清晨买早饭的人应接不暇,老人,年轻人,穿着拖鞋的孩子,笑声,呐喊声,让原本不大的路街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各摊主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变着花样试图吸引更多的人。在所有的摊位中,惟独紧靠大院门口的小摊生意最好。我也喜欢跑到那儿,不为别的。只为了能比其他地方更早一些填饱我的“五藏庙”。我的印象中,负责收钱的是个年轻的大姐,中等的个子,脑后扎着个马尾,干起活来麻利迅速。她的手上始终拿着一双长长的木筷子,不时地有规律的翻着油锅里的小吃。
“姑娘,我要一块钱的油饼和糖盖儿。”
“好勒,大爷要一块的油饼和糖盖儿!.”
“来个5毛钱的韭菜饺,热的。”
“行,您等着啊!”
等东西炸好了,用筷子捞出来,控了油,放到台称上,按照买主要的价钱称量。一个韭菜饺不过5毛钱,1块钱的香葱油饼相当于如今三块半批萨那么多的数量;两块钱的果子如果以一家四口人的食量来计算绰绰有余了。
“一共是两块三,你给两块得了。”大姐用北方贯用的清脆大嗓门吆喝着,而称好的香葱油饼或果子,都会先用几张纸包裹起来,再套上塑料袋。
“拿好了!”等弄好一切,一边放进买主的菜篮里,,一边接过递来的钱,“啪”的往抽屉里一扔,低头继续招呼下一位。空闲之余,还要低头去调锅下的火苗——火大了,炸出来的容易发焦,影响效果;火太小了,既延长出锅的时间,又耗油。所以,她的摊位,排队的人永远都是最多的。
等待是漫长的,我却一点也不着急。无聊的时候,可以蹲下身子观察蚂蚁,津津有味地看着它们不慌不忙,把地上少的可怜的小米粒扛在背上,象是缴获了一批军粮,悠哉悠哉地往“军营”走去;实在站得累了,就干脆坐在摊位旁边的板凳上,直到轮到自己。我从不用担心会有插队现象发生,因为善良的大人一定会提醒:
“姑娘,该你了。”
板凳的前面摆放了好几张小长木桌,那是给想坐下来慢慢享用早饭的人准备的。如果在冬天,端上一大碗热乎乎的香滑豆腐脑,满满盛上一碗放了芝麻的豆沫汤,配上点香菜,醋,辣椒,啃上刚买的果子,呼啦呼啦几口下肚,绝对回味无穷。像家里人多的,就让摊主把豆腐脑或豆沫汤倒进自家伶来的小锅里,再拿回去热了喝。
在所有的小吃中,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仍是那加了鸡蛋摊成的煎饼果子。煎饼果子属于北方的街边小吃,要现摊现卖。记不清从何时起,我对煎饼果子的喜爱,竟完全到了无法割舍的地步。只要嘴搀了,就跑到姥姥跟前嬉皮笑脸一番,然后看着外婆笑呵呵地从裤兜里掏出小黑钱包,从里面抽出几个发光的钢嘣嘣儿,塞到我手里。等兜里再揣上鸡蛋,就跟疯丫头似的屁颠屁颠飞出去了。
最初的时候,附近卖煎饼果子的寥寥可数:一到早上,卖煎饼的人推上三轮儿停在人多的地方。三轮车是经过了简单改造的:车座后面载人的平板上架上一个两尺多长宽的开放的小橱窗,把一根木条子固定在中间,将其按3:7的比例分成上下两层。上面的一层,用来放配料,像切成碎丁的葱花,萝卜干,韭菜;橱窗的下面,放置个煤炉,用一块圆铁板盖上。做煎饼用的糊是玉米面或黄豆面与小米面混在一起,和水勾兑成的。摊煎饼时,往铁板上舀上一勺糊,拿个类似“T”型的木刮子,以划圆的方式沿着边把面糊摊成一个圆圆的薄饼,想营养些的,就在煎饼上磕一两个鸡蛋,用同样的方法划匀了。这时候,铁板开始微微冒烟,浓浓香味就渐渐飘出来了。摊主麻利地把煎饼翻个身,用刷子沾着甜酱或辣酱,细细来回刷上几回。再按照个人的喜好,零碎撒上葱花或萝卜干,最后铺上一种又薄又脆的油炸方形薄饼(又叫果蓖),拿铲子轻轻敲碎。摊好的煎饼折叠两次卷好,装袋就能吃了。果蓖在热腾腾的煎饼的包裹下立刻变软,咬进嘴里的那股香劲,连掉在衣服上的渣都舍不得放过。
“民以食为天”,果子也好,煎饼也罢,能吃即是福。我常常想:一家人能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偶尔的放纵,谁又会斤斤计较那些吃下去的热量呢?
记忆的深处,池边的杨柳又在清风中摇曳起来。说不尽的故事,将从这一刻开始……
我们家,尤其是大人们,早上都有喝玉米糊的习惯。玉米糊,顾名思义,就是用玉米面,和着水拌匀了,或者再抓几把提前泡好的黄豆放进去煮成的所谓的“粥”。在一般人看来,那不过是以前农村里的穷人家吃不上饭只能靠它勉强填肚子的粮食,稀的跟水一样,不填加任何调味料,味同嚼蜡。但是,其他姑且不说,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玉米面作为粗粮,其营养价值极高,用它做成玉米面糊,祛火,利尿,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多的好处,谁又愿意自己的健康亮“红灯”呢?至于家里是否也是从这方面考虑,我无从解释,毕竟从祖辈这一代到现在都是如此了。
光吃玉米面糊绝对吃不饱,这就比方,新鲜的牛奶有了面包的搭配,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早餐。于是,每天早上谁要起早了,就带上点钱到外面去买些早点回来。有时候走在路上,经常都能看到晨练回来心旷神怡的老人,手里提着个菜篮子或汤锅,漫漫悠悠的往大院门口走去,若是谁遇上熟人了,停下来笑呵呵地打声招呼,寒暄几句。在他们看来,似乎再没有什么能比聊天更让人拉近彼此的感情了。出了院门,上班族们早已推着自行车,在东南西北各角落里摆满各式的小摊中寻找着属于自己忠爱的那份“口粮”。通常情况下,摆摊的地方,摆摊的人都是固定的,摊主也都是自家人在经营。这样一来,那些吃惯了某个小摊做出来的口味的人,即使不是住在附近,也能凭记忆轻易找到地方。
一天之中,早上往往是最繁忙的,各式各样的小吃应有具有。像“果子“,就是平时常说的油条,摊主用揉好的面团,沾着点水,拉成细宽长条后平铺在长桌上,拿起菜刀熟练地咔咔几刀下去,不一会把面团分成了好几小段。切好的小面团,用双手随意地那么一拽一绕,面团拉成了一个个长条,再趁机赶紧放进旁边支起的烧滚的大油锅里。随着“吱拉吱拉”清脆的声响,麻花状的果子就成型了。偏好甜食的吃主也能称心吃上另一种味道的果子,这种果子的做法与前者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在铺好的面团上面,需要抹上一层薄薄的,滑滑的东西(直到后来我才恍然大悟,那不过是用水搅拌好的红糖罢了),然后在切好的小面团中间,按顺序从左至右分别竖着切下两刀,露出两个小口来。当面团横向拉到面膜形状和大小后,放进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可。为了区分开来,放了红糖的果子,人们称做是“糖盖儿”,即“红糖把果子给盖住了”。“糖盖果子”常常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在于它的甜而不腻,却足以吊起人的胃口。当然,要是觉得果子实在普通,香葱油饼或炸韭菜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让人奇怪的是,炸好的香葱油饼非但不脆,反倒嚼劲十足;而大大的韭菜饺,用切碎的韭菜,炒好的鸡蛋,加入提前泡软煮熟的粉条,和着几滴香油,少许醋,搅拌将香味充分散发出来后,狠狠的塞进擀好的面团里,捏成饺子型。出锅后的韭菜饺,边上的一层酥而香脆,而包着馅儿的“肚子”在高温下膨胀起来,更显得格外饱满。趁着热劲儿大胆咬上一口,烫馅汁儿立即顺着嘴角溢出来,咀嚼在嘴里的香馅味儿也使我们的味蕾变得分外敏感起来,忍不住一口又一口品尝着这美味佳肴。
清晨买早饭的人应接不暇,老人,年轻人,穿着拖鞋的孩子,笑声,呐喊声,让原本不大的路街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各摊主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变着花样试图吸引更多的人。在所有的摊位中,惟独紧靠大院门口的小摊生意最好。我也喜欢跑到那儿,不为别的。只为了能比其他地方更早一些填饱我的“五藏庙”。我的印象中,负责收钱的是个年轻的大姐,中等的个子,脑后扎着个马尾,干起活来麻利迅速。她的手上始终拿着一双长长的木筷子,不时地有规律的翻着油锅里的小吃。
“姑娘,我要一块钱的油饼和糖盖儿。”
“好勒,大爷要一块的油饼和糖盖儿!.”
“来个5毛钱的韭菜饺,热的。”
“行,您等着啊!”
等东西炸好了,用筷子捞出来,控了油,放到台称上,按照买主要的价钱称量。一个韭菜饺不过5毛钱,1块钱的香葱油饼相当于如今三块半批萨那么多的数量;两块钱的果子如果以一家四口人的食量来计算绰绰有余了。
“一共是两块三,你给两块得了。”大姐用北方贯用的清脆大嗓门吆喝着,而称好的香葱油饼或果子,都会先用几张纸包裹起来,再套上塑料袋。
“拿好了!”等弄好一切,一边放进买主的菜篮里,,一边接过递来的钱,“啪”的往抽屉里一扔,低头继续招呼下一位。空闲之余,还要低头去调锅下的火苗——火大了,炸出来的容易发焦,影响效果;火太小了,既延长出锅的时间,又耗油。所以,她的摊位,排队的人永远都是最多的。
等待是漫长的,我却一点也不着急。无聊的时候,可以蹲下身子观察蚂蚁,津津有味地看着它们不慌不忙,把地上少的可怜的小米粒扛在背上,象是缴获了一批军粮,悠哉悠哉地往“军营”走去;实在站得累了,就干脆坐在摊位旁边的板凳上,直到轮到自己。我从不用担心会有插队现象发生,因为善良的大人一定会提醒:
“姑娘,该你了。”
板凳的前面摆放了好几张小长木桌,那是给想坐下来慢慢享用早饭的人准备的。如果在冬天,端上一大碗热乎乎的香滑豆腐脑,满满盛上一碗放了芝麻的豆沫汤,配上点香菜,醋,辣椒,啃上刚买的果子,呼啦呼啦几口下肚,绝对回味无穷。像家里人多的,就让摊主把豆腐脑或豆沫汤倒进自家伶来的小锅里,再拿回去热了喝。
在所有的小吃中,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仍是那加了鸡蛋摊成的煎饼果子。煎饼果子属于北方的街边小吃,要现摊现卖。记不清从何时起,我对煎饼果子的喜爱,竟完全到了无法割舍的地步。只要嘴搀了,就跑到姥姥跟前嬉皮笑脸一番,然后看着外婆笑呵呵地从裤兜里掏出小黑钱包,从里面抽出几个发光的钢嘣嘣儿,塞到我手里。等兜里再揣上鸡蛋,就跟疯丫头似的屁颠屁颠飞出去了。
最初的时候,附近卖煎饼果子的寥寥可数:一到早上,卖煎饼的人推上三轮儿停在人多的地方。三轮车是经过了简单改造的:车座后面载人的平板上架上一个两尺多长宽的开放的小橱窗,把一根木条子固定在中间,将其按3:7的比例分成上下两层。上面的一层,用来放配料,像切成碎丁的葱花,萝卜干,韭菜;橱窗的下面,放置个煤炉,用一块圆铁板盖上。做煎饼用的糊是玉米面或黄豆面与小米面混在一起,和水勾兑成的。摊煎饼时,往铁板上舀上一勺糊,拿个类似“T”型的木刮子,以划圆的方式沿着边把面糊摊成一个圆圆的薄饼,想营养些的,就在煎饼上磕一两个鸡蛋,用同样的方法划匀了。这时候,铁板开始微微冒烟,浓浓香味就渐渐飘出来了。摊主麻利地把煎饼翻个身,用刷子沾着甜酱或辣酱,细细来回刷上几回。再按照个人的喜好,零碎撒上葱花或萝卜干,最后铺上一种又薄又脆的油炸方形薄饼(又叫果蓖),拿铲子轻轻敲碎。摊好的煎饼折叠两次卷好,装袋就能吃了。果蓖在热腾腾的煎饼的包裹下立刻变软,咬进嘴里的那股香劲,连掉在衣服上的渣都舍不得放过。
“民以食为天”,果子也好,煎饼也罢,能吃即是福。我常常想:一家人能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偶尔的放纵,谁又会斤斤计较那些吃下去的热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