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人物性格分析——愫方
曹禺似乎特别喜欢、也善于写封建阶级家庭的悲欢离合,不论是《雷雨》还是《北京人》,他着眼于从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的破产这一角度,深入剖析封建家庭的精神生活领域,反映了它们由外到内的彻底腐烂,从而揭示出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然而我并不认为《北京人》是个悲剧故事,相反可以称作是一部喜剧。成为喜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剧中的像江泰这样的曾有喜剧性性格特征的人物,而是全剧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息。比如瑞贞与曾霆的协议离婚,表面看来是让人感伤的事件,但仔细一想,他们的离异给他们都带来了重新生活的可能。再如,曾文清的死,乍一看来也是件悲伤事,但实际上这正是曹禺所说的“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因此曾文清的死也不啻是一个“人间喜剧”。
所以,与其说《北京人》是对旧的、沉沦中的昨日的“北京人”的一曲挽歌,不如说是对于新的、成长中的明日的“北京人”的一首赞歌。剧本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但更反衬出了勇敢地从这个封建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新的青春生命的光焰。因此,《北京人》里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是淡淡的欣喜,是深蕴的乐观主义。《北京人》的乐观主义的高潮是瑞贞与愫方的最终离家出走,这对应着全剧的最后一句舞台指示──“远远传来两声尖锐的火车汽笛声”。
而这么多人物之中,我觉得最具有代表性的,最与众不同有别去曹禺其他作品的,就是“愫方”这个角色了。我觉得她是最富人情美与人性美的“悲剧”女性。她的苍白的哀静的脸上似乎写着无限的哀思。她深爱着曾文清,鼓励他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生活。最后,她终于完成了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复活到决意自身复活的飞跃。愫方以具有浓烈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自己的心灵中构筑的是一个丰富的爱的王国。而她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她性格上有逆来顺受的软弱性,不过曹禺把这种“软弱性”又表现为人性的至善。她太善良了,以至于会这样真情投入地去爱那个不成器的曾文清,会那样逆来顺受地去照拂那个虚伪而暴戾的曾皓,这些我们不一定能认同的愫方的行为,却又是她那真诚忘我与以德报怨的美德的一个反映,她的似乎是有局限性的地方反倒显示她的博大。
愫方在第三幕第一景里对曾瑞贞的那段由衷的倾诉:“他(曾文清)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愫方最后的毅然与瑞贞一起出走是可信的,愫方这个近于理想主义的女性形象是可信、可亲、可敬的。然而,美丽善良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真理的阳光的。愫方终于也觉醒了,而愫方的觉醒,使这样生长在黑暗山谷中的幽兰吐露出沁人心肺的芳香。
而《北京人》中令人难忘的还有第三幕第一景的“号声”:“在苍茫的尘雾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这来自遥远,孤独的角声,打在人的心坎上说不出的熨帖而又凄凉,像一个多情的幽灵独自追念着那不可唤回的渺若烟云的以往,又是惋惜,又是哀伤,那样充满了怨望和依恋,在薄塞的空气中不住地振抖。”
而在这样的背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愫方:……(忽然扬头,望着外面)你听,这远远吹的是什么?
曾瑞贞:(看出她不肯再谈下去)城墙边上吹的号。
……
愫方:(眼里涌出了泪光)是啊,听着是凄凉啊!(猛然热烈地抓着瑞贞的手,低声)可瑞贞,我现在突然觉得真快乐呀!(抚摸自己的胸)这心好暖哪!真好像春天来了一样。(兴奋地)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吗?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感动地流下泪)叫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啊!
这里多么清楚地体现了愫方这个人物的神髓。《北京人》的导演蔡骧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深以为然:“没有愫方,《北京人》将失去光彩。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
我觉得,作者在理性上,在《北京人》中提出并暗示了一组“新人”形象,其中包括反抗性很强的瑞贞,无拘无束的袁圆,脚踏实地的袁任敢。但从感情上说,作者捧出的理想人物是愫方。愫方在生活中的态度很难为现代中国人所苟同。她知恩报恩、守本分、不强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她还“以德报怨”“逆来顺受”。后来更在这种自我道德完成中悟出了要“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的人生哲学。所有这些,都难以加以肯定或否定。不能不承认,即使不同意他的生活态度,却不能不赞扬她的善良品质。作者在第三幕第一景的戏中,含泪把愫方推到理想的峰巅,然后在“天塌了”的情节中使她的幻想破灭。她“出走”了。很显然,“破灭”了的是愫方对封建制度的错误认识,被否定的是愫方性格中的消极因素,而不是“理想”本身。愫方是带着她业已升华了的形象出走的。至于瑞贞,我觉得她是愫方形象的补充。她拉了愫方一把,一道出走,上了火车。
我喜爱愫方的品质,也赞成把她说成是《北京人》的灵魂。我觉得,理解了愫方这个角色,也就基本可以看懂《北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主线了。
然而我并不认为《北京人》是个悲剧故事,相反可以称作是一部喜剧。成为喜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剧中的像江泰这样的曾有喜剧性性格特征的人物,而是全剧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息。比如瑞贞与曾霆的协议离婚,表面看来是让人感伤的事件,但仔细一想,他们的离异给他们都带来了重新生活的可能。再如,曾文清的死,乍一看来也是件悲伤事,但实际上这正是曹禺所说的“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因此曾文清的死也不啻是一个“人间喜剧”。
所以,与其说《北京人》是对旧的、沉沦中的昨日的“北京人”的一曲挽歌,不如说是对于新的、成长中的明日的“北京人”的一首赞歌。剧本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但更反衬出了勇敢地从这个封建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新的青春生命的光焰。因此,《北京人》里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是淡淡的欣喜,是深蕴的乐观主义。《北京人》的乐观主义的高潮是瑞贞与愫方的最终离家出走,这对应着全剧的最后一句舞台指示──“远远传来两声尖锐的火车汽笛声”。
而这么多人物之中,我觉得最具有代表性的,最与众不同有别去曹禺其他作品的,就是“愫方”这个角色了。我觉得她是最富人情美与人性美的“悲剧”女性。她的苍白的哀静的脸上似乎写着无限的哀思。她深爱着曾文清,鼓励他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生活。最后,她终于完成了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复活到决意自身复活的飞跃。愫方以具有浓烈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自己的心灵中构筑的是一个丰富的爱的王国。而她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她性格上有逆来顺受的软弱性,不过曹禺把这种“软弱性”又表现为人性的至善。她太善良了,以至于会这样真情投入地去爱那个不成器的曾文清,会那样逆来顺受地去照拂那个虚伪而暴戾的曾皓,这些我们不一定能认同的愫方的行为,却又是她那真诚忘我与以德报怨的美德的一个反映,她的似乎是有局限性的地方反倒显示她的博大。
愫方在第三幕第一景里对曾瑞贞的那段由衷的倾诉:“他(曾文清)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愫方最后的毅然与瑞贞一起出走是可信的,愫方这个近于理想主义的女性形象是可信、可亲、可敬的。然而,美丽善良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真理的阳光的。愫方终于也觉醒了,而愫方的觉醒,使这样生长在黑暗山谷中的幽兰吐露出沁人心肺的芳香。
而《北京人》中令人难忘的还有第三幕第一景的“号声”:“在苍茫的尘雾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这来自遥远,孤独的角声,打在人的心坎上说不出的熨帖而又凄凉,像一个多情的幽灵独自追念着那不可唤回的渺若烟云的以往,又是惋惜,又是哀伤,那样充满了怨望和依恋,在薄塞的空气中不住地振抖。”
而在这样的背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愫方:……(忽然扬头,望着外面)你听,这远远吹的是什么?
曾瑞贞:(看出她不肯再谈下去)城墙边上吹的号。
……
愫方:(眼里涌出了泪光)是啊,听着是凄凉啊!(猛然热烈地抓着瑞贞的手,低声)可瑞贞,我现在突然觉得真快乐呀!(抚摸自己的胸)这心好暖哪!真好像春天来了一样。(兴奋地)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吗?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感动地流下泪)叫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啊!
这里多么清楚地体现了愫方这个人物的神髓。《北京人》的导演蔡骧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深以为然:“没有愫方,《北京人》将失去光彩。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
我觉得,作者在理性上,在《北京人》中提出并暗示了一组“新人”形象,其中包括反抗性很强的瑞贞,无拘无束的袁圆,脚踏实地的袁任敢。但从感情上说,作者捧出的理想人物是愫方。愫方在生活中的态度很难为现代中国人所苟同。她知恩报恩、守本分、不强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她还“以德报怨”“逆来顺受”。后来更在这种自我道德完成中悟出了要“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的人生哲学。所有这些,都难以加以肯定或否定。不能不承认,即使不同意他的生活态度,却不能不赞扬她的善良品质。作者在第三幕第一景的戏中,含泪把愫方推到理想的峰巅,然后在“天塌了”的情节中使她的幻想破灭。她“出走”了。很显然,“破灭”了的是愫方对封建制度的错误认识,被否定的是愫方性格中的消极因素,而不是“理想”本身。愫方是带着她业已升华了的形象出走的。至于瑞贞,我觉得她是愫方形象的补充。她拉了愫方一把,一道出走,上了火车。
我喜爱愫方的品质,也赞成把她说成是《北京人》的灵魂。我觉得,理解了愫方这个角色,也就基本可以看懂《北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主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