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公众
今天在豆瓣上回答小组里一个人的提问,忍不住就多写了些,后来觉得离题太远,还是放日记里合适。之前的日记过于“专业”,希望这一篇能好点。
恐怕考古专业的人无不希望业余爱好者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这门学科,但很少有考古学者去研究具体的方式和手段,身体力行的更少。
考古学与公众互动的传统途径有几种:
1书刊和报纸:
光靠写一些考古通俗和普及读物是远远不够的,水平不高,没多少人愿意看,而且纸质媒体的影响力正在日益萎缩,读者群极为有限。目前唯一居于垄断地位的就剩下中小学教材了,考古人应当在这方面尽力争取让更多的考古素材进课本——考古也要从娃娃抓起!
2博物馆
还有很大一部分考古学人把普及的任务都推给博物馆(学),自己只满足于书斋里的学问(田野也不过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更大的“书斋”)。其实,绝大多数博物馆不能带给公众以现场感,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互动形式,一般人对博物馆也就是个高级文物库房的印象,很难想象能够从中汲取多少考古学常识:考古学和文物学毕竟不是一回事。
3电视直播
就我所见的国内的例子,于满足公众的窥视欲之外,基本没有什么科学精神可言,连基本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都可以不管不问,这样的推广很难说是利大于弊。走近科学一旦成了走近伪科学,它对于考古学的危害程度绝不在臭名昭著的鉴宝类节目之下。至于以电视为媒介的非现场直播类节目,比如纪录片之类的,与国外差距还很大,主要受制于导演、编剧的能力,考古专业出身的人很难真正参与其中,一旦搞成博物馆录像或者伪造工作现场,就更没意思。
以上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公众考古学的需要。根本问题是考古学家高高在上,自以为公器在握,大众只能被动地、单向地接受自己的“知识普及”,这种思维方式放在后现代根本不值一驳。
这几年公众考古学才刚刚有点苗头,但由于曹操墓事件,学界和公众的互不信任大大加剧了,事实上也宣告了传统普及形式的破产。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考古学亟需争取到广大网民(将来也必然是“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才有可能改善自身墨守陈规、顽固不化的形象。具体的形式当然可以探索,但毫无疑问的是仅仅办几个专业考古机构和博物馆的网站还不够,因为已有的内容多半还是传统媒介的延伸,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比如从改变单一的门户模式,扩大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应用,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特别是满足公众除知识和应用之外的休闲娱乐性需求,例如开发考古类网络游戏等等。总之,考古学必须顺应WEB2.0时代的发展趋势,自己主动追寻用户,而不是坐等公众上门任凭自己忽悠。
恐怕考古专业的人无不希望业余爱好者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这门学科,但很少有考古学者去研究具体的方式和手段,身体力行的更少。
考古学与公众互动的传统途径有几种:
1书刊和报纸:
光靠写一些考古通俗和普及读物是远远不够的,水平不高,没多少人愿意看,而且纸质媒体的影响力正在日益萎缩,读者群极为有限。目前唯一居于垄断地位的就剩下中小学教材了,考古人应当在这方面尽力争取让更多的考古素材进课本——考古也要从娃娃抓起!
2博物馆
还有很大一部分考古学人把普及的任务都推给博物馆(学),自己只满足于书斋里的学问(田野也不过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更大的“书斋”)。其实,绝大多数博物馆不能带给公众以现场感,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互动形式,一般人对博物馆也就是个高级文物库房的印象,很难想象能够从中汲取多少考古学常识:考古学和文物学毕竟不是一回事。
3电视直播
就我所见的国内的例子,于满足公众的窥视欲之外,基本没有什么科学精神可言,连基本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都可以不管不问,这样的推广很难说是利大于弊。走近科学一旦成了走近伪科学,它对于考古学的危害程度绝不在臭名昭著的鉴宝类节目之下。至于以电视为媒介的非现场直播类节目,比如纪录片之类的,与国外差距还很大,主要受制于导演、编剧的能力,考古专业出身的人很难真正参与其中,一旦搞成博物馆录像或者伪造工作现场,就更没意思。
以上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公众考古学的需要。根本问题是考古学家高高在上,自以为公器在握,大众只能被动地、单向地接受自己的“知识普及”,这种思维方式放在后现代根本不值一驳。
这几年公众考古学才刚刚有点苗头,但由于曹操墓事件,学界和公众的互不信任大大加剧了,事实上也宣告了传统普及形式的破产。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考古学亟需争取到广大网民(将来也必然是“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才有可能改善自身墨守陈规、顽固不化的形象。具体的形式当然可以探索,但毫无疑问的是仅仅办几个专业考古机构和博物馆的网站还不够,因为已有的内容多半还是传统媒介的延伸,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比如从改变单一的门户模式,扩大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应用,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特别是满足公众除知识和应用之外的休闲娱乐性需求,例如开发考古类网络游戏等等。总之,考古学必须顺应WEB2.0时代的发展趋势,自己主动追寻用户,而不是坐等公众上门任凭自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