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白书衣谈起
80年代三联书店的“读书文丛”现在拿在手里仍很舒服,那种小32开本,真是赏心悦目,那套小书的装饰可以说是范用先生的杰作,封面白底,一段作家写在稿纸上的手迹,是范先生自己设计的。奇怪得是,当时那些小书摆在书店里也没见封面很快变脏了,印象中当时书店里这些小书陈列的并不多,也没多长时间就卖光了。当时我可是见了就立即买下来的。那时,三联的这些白底封面的小书,成了我的阅读享受。
但现在,对于书的封面,我几乎有一个条件反射,就是尽量不要白色封面,我们良友书坊的出品,书衣设计和内文的字体大小自然勿需我多言,若不耻下问到我的意见,我几乎一句话:封面封底不要白色(除非铜版纸压膜)。原因很简单,就是白色书衣的书在书店里用不了多久就很容易弄污了封面。除非书衣的外边再包一层薄膜,但包了薄膜也未必能完好无损,譬如在青岛的书城里我曾意外发现包膜的书被拆撕了薄膜,细问之下才知道,是书城的员工要进行一道“防盗”的“工艺”,为了节省成本还是其他原因我不得而知,反正是必须要撕掉外膜包装“处理”后才能上架。记得当时看到被撕掉膜包装还有封套的《70后80后诗歌档案》躺在架上时,真是觉得心疼,设计师的设计不仅不添彩,反而成了败笔——谁又能想到躺在书城里的书成了让设计打了折扣的样子呢?也更对现在的书装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也就很容易发现在“书城”或一独立书店为了让读者看到书的内容而撕掉“包装”的那些“引领”装帧潮流的书的另外的“下场”——设计师的设计反而让这些书更容易成了“残品”。
对于我在书衣和内文上的越来越趋于保守的眼光,同人们总结为简单的几个字:书衣不要白色、内文字大醒目。尽管他们语带讥讽,但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当然,嘲笑归嘲笑,让我心安的是我们的出品也确实很少有白色的封面,而内文的字体大多看起来也不累,有零星的几种,内文字体小,也往往不是以文字为主的传统人文图书,这样的以图片为主的书,其实对其内文字体设计上的小——也许为了配图片的效果特意让字体小的,从对书的情感上我是隔膜的。或许将来“才子佳人”们的眼力也到了读小字感到累的时候,其设计也就不仅仅只从“艺术”出发。但也说不准,因为有些设计师也很少有时间再去细读他或她自己设计并最终印刷好了的成品书,他们更看重的是也许是美学规则,但对于我辈书虫来说,在看一本书时首先不能感觉到“累”。
之所以对书衣和内文的字体如此耿耿于怀,是因为日前逛书店接连遇到几种很感兴趣的好书,但翻开一看,字号都在小5号字之下(现在的设计师们往往都用多少磅来表明字体的大小,我仍习惯用报纸上的字号大小来说事,也是落伍的表现之一种,另外,有些设计师还喜欢将正常的字再特意地压扁或加上其它的变化,惟恐读者不注意设计师的“水平”,其实最好的设计就是读者读起来首先要眼睛不累和感觉不到设计师的存在),对这样的“蚂蚁”体书只能再放回书架。
另外,让我纠缠于书衣情结的还在于案头上的两本新书:《我的开卷》和《凤凰台上》。皆大16开本,装帧雅致,版式简洁,是我喜爱的书,但书衣却皆是白色。因为是两书的编选者董宁文兄寄来的样书(其中的《凤凰台上》选收了我的一篇曾刊于《开卷》的短文),打开包书的牛皮纸包装,素白疏朗的两本大书,确实引人愉快,也许是神经过敏,立马想到了这样两册素白书衣的“开卷”躺在书店里的情景。忍不住给南京的董兄打了电话,董兄说设计师给两书都加了外膜的包装,等将来发行到书店的书是有膜的。我哈哈大笑,董兄问:你笑啥?我告诉了他将来此书在青岛书城这一类书店的命运——膜是要被撕掉的。他脱口而出:将来书万一要退货回来都搞脏了还怎么卖啊?
但现在,对于书的封面,我几乎有一个条件反射,就是尽量不要白色封面,我们良友书坊的出品,书衣设计和内文的字体大小自然勿需我多言,若不耻下问到我的意见,我几乎一句话:封面封底不要白色(除非铜版纸压膜)。原因很简单,就是白色书衣的书在书店里用不了多久就很容易弄污了封面。除非书衣的外边再包一层薄膜,但包了薄膜也未必能完好无损,譬如在青岛的书城里我曾意外发现包膜的书被拆撕了薄膜,细问之下才知道,是书城的员工要进行一道“防盗”的“工艺”,为了节省成本还是其他原因我不得而知,反正是必须要撕掉外膜包装“处理”后才能上架。记得当时看到被撕掉膜包装还有封套的《70后80后诗歌档案》躺在架上时,真是觉得心疼,设计师的设计不仅不添彩,反而成了败笔——谁又能想到躺在书城里的书成了让设计打了折扣的样子呢?也更对现在的书装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也就很容易发现在“书城”或一独立书店为了让读者看到书的内容而撕掉“包装”的那些“引领”装帧潮流的书的另外的“下场”——设计师的设计反而让这些书更容易成了“残品”。
对于我在书衣和内文上的越来越趋于保守的眼光,同人们总结为简单的几个字:书衣不要白色、内文字大醒目。尽管他们语带讥讽,但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当然,嘲笑归嘲笑,让我心安的是我们的出品也确实很少有白色的封面,而内文的字体大多看起来也不累,有零星的几种,内文字体小,也往往不是以文字为主的传统人文图书,这样的以图片为主的书,其实对其内文字体设计上的小——也许为了配图片的效果特意让字体小的,从对书的情感上我是隔膜的。或许将来“才子佳人”们的眼力也到了读小字感到累的时候,其设计也就不仅仅只从“艺术”出发。但也说不准,因为有些设计师也很少有时间再去细读他或她自己设计并最终印刷好了的成品书,他们更看重的是也许是美学规则,但对于我辈书虫来说,在看一本书时首先不能感觉到“累”。
之所以对书衣和内文的字体如此耿耿于怀,是因为日前逛书店接连遇到几种很感兴趣的好书,但翻开一看,字号都在小5号字之下(现在的设计师们往往都用多少磅来表明字体的大小,我仍习惯用报纸上的字号大小来说事,也是落伍的表现之一种,另外,有些设计师还喜欢将正常的字再特意地压扁或加上其它的变化,惟恐读者不注意设计师的“水平”,其实最好的设计就是读者读起来首先要眼睛不累和感觉不到设计师的存在),对这样的“蚂蚁”体书只能再放回书架。
另外,让我纠缠于书衣情结的还在于案头上的两本新书:《我的开卷》和《凤凰台上》。皆大16开本,装帧雅致,版式简洁,是我喜爱的书,但书衣却皆是白色。因为是两书的编选者董宁文兄寄来的样书(其中的《凤凰台上》选收了我的一篇曾刊于《开卷》的短文),打开包书的牛皮纸包装,素白疏朗的两本大书,确实引人愉快,也许是神经过敏,立马想到了这样两册素白书衣的“开卷”躺在书店里的情景。忍不住给南京的董兄打了电话,董兄说设计师给两书都加了外膜的包装,等将来发行到书店的书是有膜的。我哈哈大笑,董兄问:你笑啥?我告诉了他将来此书在青岛书城这一类书店的命运——膜是要被撕掉的。他脱口而出:将来书万一要退货回来都搞脏了还怎么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