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普(二),从语言转向到交往理性
按:
这次讲的很难被单纯定义为认识论了。依然会朝着容易被理解的方向努力。虽然审查通过不容易,但是我还想修改一下,争取加入几个生动的例子,让它可读性强点。
从语言转向到交往理性
fany
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是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当然也有人认为“公共领域”的地位更加重要),是关乎一切哈贝马斯政/治哲学命题的原理论。由交往理性概念派生的商谈伦理学和商谈法哲学,一定程度上为这个世界的政/治哲学带来了革命。它解构了以往政/治哲学、法哲学的各种二元分立,如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自然法与分析实证主义的二分,等等。如此重要的理论,其渊源来自何处?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学学者、政/治学学者、法学学者甚至政/治哲学研究者来说,往往会一句话带过——“哈贝马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语言转向中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主体间性’的概念。”至于什么是语言转向,语言转向如何派生主体间性的概念,又如何产生了交往理性理论,却很少有人论述。至少在我所知道的中文学术界,主要是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甚至政/治哲学领域,都鲜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这非常不利于非语言哲学的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哈贝马斯的理论。这一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听了陈老师的课,我对此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哈贝马斯理论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向对社会理论感兴趣的人澄清这一源流。
语言转向,英文叫做the Linguistic Turn,对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比较陌生,很多人甚至望文生义的将它翻译为“语言学转向”。似乎它是一种语言学的问题,而不是整个哲学的问题。恰恰相反,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哲学的语言转向”。它指20世纪初开始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从以往关注形而上学等问题转向关注语言问题,从此语言成为哲学的首要研究对象,至少分析哲学领域是如此。徐YY老师在90年代的介绍性读本中把它称作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虽然“the Linguistic Turn”的叫法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但其所指的却是20世纪初罗素与弗雷格等人带给哲学的新变化。
近代哲学与科学分离之后(用latour的话,这种分离始自霍布斯与莱布尼茨?),哲学不再能向人们提供一些“必然性”的东西。哲学话语总让人觉得看不见摸不着,那种形而上学的道德说教变得越来越无力。但是,康德认为哲学所追求的必然性存在于理性者的内心。由此,其后的哲学家很多都转向了心理学研究,哲学作为一种学问渐渐式微。一定程度上出于挽救哲学的目的,哲学家们,以弗雷格与罗素为代表,就对传统哲学的研究视角进行反思。弗雷格首先反对哲学是对“心里真理”的研究,他认为哲学所追求的必然性来自于逻辑而不是心里。凡是能经过逻辑推理的东西才是具有必然性的确切真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数学逻辑计算出宇宙黑洞的各种特性,但是现实中却几乎没有办法实证的证明它,我们依然说这是具有必然性的事物。(弗雷格时期应该没有黑洞理论,我只是举个逻辑的例子。)
如果哲学只研究主观的东西,科学只研究客观的东西,那主客观二元论的坏处就永远无法得到弥补。新的哲学应该是消弭这种二元对立的坏处的。主观与客观在什么层面上可以达到融合,哲学家们想到了语言及各种可以被视为语言的符号(在弗雷格与罗素时期,语言与逻辑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这种人类最重要的技能与存在方式,认为必然性就存在于语言本身的逻辑之中。一方面,人的主观思想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是个人主观与外界形成联系的主要桥梁,很难想象人类不同过语言也可以表达准确复杂的思想;另一方面,客观世界也只有因为语言的存在才可以被描述和理解。用索绪尔的观点来说,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不清晰的,而语言的作用是用来分隔世界的。比如如果没有语言,那么在我们人类的认知世界中,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被称为“石头”和“砖头”的东西,也没有可以被理解的世间万物。语言分割世界的典型例子我还想到了不同语言对于世界的分割是不一样的:爱斯基摩人对于雪的称谓有几十种,而热带地区的原始部落语言可能都不包括这个词。
如此,语言似乎成为了沟通主观思辨与客观实证的最重要路径。虽然其它途径也比较重要,例如表情、劳动等,但语言所承载的却是最根本的路径。由此之后的哲学几乎都超越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视野,把目光投向了更具兼顾意义的语言上。不只是分析哲学,连欧陆的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也经历了这一转向,“事实上,从现象学这个名号转变为解释学也可以看出这一流派越来越重视语言问题。”“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流派都走上了通向语言的道路,当可说现代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陈嘉映,2003)当然,语言转向到今天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与逻辑学密不可分,到后来更加重视日常语言,再到今天与实用主义相结合、探索统一语言学等新趋势,它依然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此革命式的哲学语言转向,为政治社会哲学理论带来了什么?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出发,列维-施特劳斯创立了结构人类学,进而带来了20世纪中期以后风起云涌的结构主义思潮,影响到社会学、文学、法学等各个学科;第二就是对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观的影响。而后者正是我的研究。
哈贝马斯与前述哲学家一样重视语言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这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有联系。在一次采访中,哈贝马斯曾说自己小的时候是“兔唇”,讲话不方便,所以会更多地思考话语的作用。在哈贝马斯看来,语言符号不单是沟通主观思辨与客观实证的重要桥梁,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最重要载体。在世俗化的今天,不同主体间需要通过交往行为达成共识。在政治、经济系统中,交往行为可能是战争、交换行为等。但是在“生活世界”,最重要的交往行为则是话语(discourse)协商(deliberation)。想从事相对复杂的活动,比如哲学科普,不诉诸语言是难以想象的。这种交往行为所追求的共识,就是话语理解基础之上的共识。现实生活中,一群人想要商议一件事情,比如立法。那他们就要通过语言展示自己的观点,让其他人理解,也理解其他人。如果不能马上产生共识,还要继续用语言说明自己的逻辑理由,权衡各种理由,进而综合和改进观点。如此循环往复,以语言为媒介的理解性共识才有可能达成。在哈被马斯看来这种共识正是现代社会得以一级一级前进的基础,而不是神力、强/权或者个人的无限自由。哈贝马斯把这种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解性话语共识称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这是相对于subjectivity与objectivity而言的一个概念,类似于语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中所处的地位。
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被解读为“主体间合理性”(这是中文的妙用所在),由此引出了哈贝马斯的新理性观。在此之前的理性观,理性只有一个维度,它涉及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向单一的主体。而哈贝马斯的理性观是双维度的,涉及不同言谈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传统理性观通过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范式表现出来,而新的理性观则在主体间相互对话理解的范式中被表达;这些主体能够说话和行动,处于对一个非自我中心化的世界的理解之中。”它是生活世界的理性,追求的是双维度下的主体间性。“它的有效性领域相应于人类言语的领域。”这种理性就是“交往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观所派生的“商谈法哲学”对传统自然法理论的解构,与语言转向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是同样道理的。只不过,前者是后者这一哲学根本问题在法哲学领域的体现而已。
fany版权所有,2011.5.20
这次讲的很难被单纯定义为认识论了。依然会朝着容易被理解的方向努力。虽然审查通过不容易,但是我还想修改一下,争取加入几个生动的例子,让它可读性强点。
从语言转向到交往理性
fany
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是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当然也有人认为“公共领域”的地位更加重要),是关乎一切哈贝马斯政/治哲学命题的原理论。由交往理性概念派生的商谈伦理学和商谈法哲学,一定程度上为这个世界的政/治哲学带来了革命。它解构了以往政/治哲学、法哲学的各种二元分立,如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自然法与分析实证主义的二分,等等。如此重要的理论,其渊源来自何处?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学学者、政/治学学者、法学学者甚至政/治哲学研究者来说,往往会一句话带过——“哈贝马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语言转向中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主体间性’的概念。”至于什么是语言转向,语言转向如何派生主体间性的概念,又如何产生了交往理性理论,却很少有人论述。至少在我所知道的中文学术界,主要是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甚至政/治哲学领域,都鲜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这非常不利于非语言哲学的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哈贝马斯的理论。这一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听了陈老师的课,我对此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哈贝马斯理论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向对社会理论感兴趣的人澄清这一源流。
语言转向,英文叫做the Linguistic Turn,对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比较陌生,很多人甚至望文生义的将它翻译为“语言学转向”。似乎它是一种语言学的问题,而不是整个哲学的问题。恰恰相反,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哲学的语言转向”。它指20世纪初开始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从以往关注形而上学等问题转向关注语言问题,从此语言成为哲学的首要研究对象,至少分析哲学领域是如此。徐YY老师在90年代的介绍性读本中把它称作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虽然“the Linguistic Turn”的叫法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但其所指的却是20世纪初罗素与弗雷格等人带给哲学的新变化。
近代哲学与科学分离之后(用latour的话,这种分离始自霍布斯与莱布尼茨?),哲学不再能向人们提供一些“必然性”的东西。哲学话语总让人觉得看不见摸不着,那种形而上学的道德说教变得越来越无力。但是,康德认为哲学所追求的必然性存在于理性者的内心。由此,其后的哲学家很多都转向了心理学研究,哲学作为一种学问渐渐式微。一定程度上出于挽救哲学的目的,哲学家们,以弗雷格与罗素为代表,就对传统哲学的研究视角进行反思。弗雷格首先反对哲学是对“心里真理”的研究,他认为哲学所追求的必然性来自于逻辑而不是心里。凡是能经过逻辑推理的东西才是具有必然性的确切真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数学逻辑计算出宇宙黑洞的各种特性,但是现实中却几乎没有办法实证的证明它,我们依然说这是具有必然性的事物。(弗雷格时期应该没有黑洞理论,我只是举个逻辑的例子。)
如果哲学只研究主观的东西,科学只研究客观的东西,那主客观二元论的坏处就永远无法得到弥补。新的哲学应该是消弭这种二元对立的坏处的。主观与客观在什么层面上可以达到融合,哲学家们想到了语言及各种可以被视为语言的符号(在弗雷格与罗素时期,语言与逻辑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这种人类最重要的技能与存在方式,认为必然性就存在于语言本身的逻辑之中。一方面,人的主观思想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是个人主观与外界形成联系的主要桥梁,很难想象人类不同过语言也可以表达准确复杂的思想;另一方面,客观世界也只有因为语言的存在才可以被描述和理解。用索绪尔的观点来说,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不清晰的,而语言的作用是用来分隔世界的。比如如果没有语言,那么在我们人类的认知世界中,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被称为“石头”和“砖头”的东西,也没有可以被理解的世间万物。语言分割世界的典型例子我还想到了不同语言对于世界的分割是不一样的:爱斯基摩人对于雪的称谓有几十种,而热带地区的原始部落语言可能都不包括这个词。
如此,语言似乎成为了沟通主观思辨与客观实证的最重要路径。虽然其它途径也比较重要,例如表情、劳动等,但语言所承载的却是最根本的路径。由此之后的哲学几乎都超越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视野,把目光投向了更具兼顾意义的语言上。不只是分析哲学,连欧陆的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也经历了这一转向,“事实上,从现象学这个名号转变为解释学也可以看出这一流派越来越重视语言问题。”“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流派都走上了通向语言的道路,当可说现代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陈嘉映,2003)当然,语言转向到今天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与逻辑学密不可分,到后来更加重视日常语言,再到今天与实用主义相结合、探索统一语言学等新趋势,它依然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此革命式的哲学语言转向,为政治社会哲学理论带来了什么?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出发,列维-施特劳斯创立了结构人类学,进而带来了20世纪中期以后风起云涌的结构主义思潮,影响到社会学、文学、法学等各个学科;第二就是对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观的影响。而后者正是我的研究。
哈贝马斯与前述哲学家一样重视语言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这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有联系。在一次采访中,哈贝马斯曾说自己小的时候是“兔唇”,讲话不方便,所以会更多地思考话语的作用。在哈贝马斯看来,语言符号不单是沟通主观思辨与客观实证的重要桥梁,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最重要载体。在世俗化的今天,不同主体间需要通过交往行为达成共识。在政治、经济系统中,交往行为可能是战争、交换行为等。但是在“生活世界”,最重要的交往行为则是话语(discourse)协商(deliberation)。想从事相对复杂的活动,比如哲学科普,不诉诸语言是难以想象的。这种交往行为所追求的共识,就是话语理解基础之上的共识。现实生活中,一群人想要商议一件事情,比如立法。那他们就要通过语言展示自己的观点,让其他人理解,也理解其他人。如果不能马上产生共识,还要继续用语言说明自己的逻辑理由,权衡各种理由,进而综合和改进观点。如此循环往复,以语言为媒介的理解性共识才有可能达成。在哈被马斯看来这种共识正是现代社会得以一级一级前进的基础,而不是神力、强/权或者个人的无限自由。哈贝马斯把这种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解性话语共识称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这是相对于subjectivity与objectivity而言的一个概念,类似于语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中所处的地位。
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被解读为“主体间合理性”(这是中文的妙用所在),由此引出了哈贝马斯的新理性观。在此之前的理性观,理性只有一个维度,它涉及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向单一的主体。而哈贝马斯的理性观是双维度的,涉及不同言谈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传统理性观通过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范式表现出来,而新的理性观则在主体间相互对话理解的范式中被表达;这些主体能够说话和行动,处于对一个非自我中心化的世界的理解之中。”它是生活世界的理性,追求的是双维度下的主体间性。“它的有效性领域相应于人类言语的领域。”这种理性就是“交往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观所派生的“商谈法哲学”对传统自然法理论的解构,与语言转向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是同样道理的。只不过,前者是后者这一哲学根本问题在法哲学领域的体现而已。
fany版权所有,2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