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之意
针,形体纤细,虚实相参。所谓实,但凡用针,总离不开这一个金属制作的针的实体;所谓虚,与被施治的人体相比,这一点细若发丝的毫针,实可以忽略不计。而针之用,正在乎虚实之间。虚看似飘渺,但离开虚,试以铁箸疗疾,非欲生人,实欲杀人;实虽似微不足道,但离开这一点实,试以纯虚疗疾,则如何以凭?故,针体之意,在乎虚实相融。
用针之要,一曰治神,二曰调气。神者纯虚,气者偏虚。用针何以驭虚?所凭在感。如何而感?以意感神,以意感气。如何而能感?在乎空。
所谓空者,身心无所拘束,无所紧,换言之,身心俱松。松则虚,虚则空,空则神意自由穿行。譬之以共鸣,两音叉形质相同,一鸣则另一与之共鸣。今试将其一束以绳索,二叉仍可鸣如旧乎?共鸣之理,在乎感应。二叉同处空虚之中,故能感;感而应,故能鸣。但有一叉被束,空即不在,感应即止。其于人之理同。故针刺总要患者体位舒适,心情舒畅,皆令身心空虚,以令意通;盖稍有不舒,紧象即生,空即不复。同时,医者之身心,亦复如是。
所谓以意感神,患者之神常有乱者,医者须凭己恬淡之神,慈悲之意,求感于患者,以令其神安。所谓以意感气,患者之气常有乱者,医者须凭己中正之气,畅达之意,求感于患者,以令其气平。故,用针之意,在乎感应。感应者,有实为体,以虚为用。音叉是体,共鸣为用;人身为体,神气为用。针之用,以实用于实,以虚调乎虚。
然则实易解,而虚难明。实者可以目视手触,虚者唯以心验。因有所谓“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观今世之势,物而废心,实而弃虚,针道之荒疏,无惑矣。然业针者,对此针意虚实,不可不察。切之切之!
用针之要,一曰治神,二曰调气。神者纯虚,气者偏虚。用针何以驭虚?所凭在感。如何而感?以意感神,以意感气。如何而能感?在乎空。
所谓空者,身心无所拘束,无所紧,换言之,身心俱松。松则虚,虚则空,空则神意自由穿行。譬之以共鸣,两音叉形质相同,一鸣则另一与之共鸣。今试将其一束以绳索,二叉仍可鸣如旧乎?共鸣之理,在乎感应。二叉同处空虚之中,故能感;感而应,故能鸣。但有一叉被束,空即不在,感应即止。其于人之理同。故针刺总要患者体位舒适,心情舒畅,皆令身心空虚,以令意通;盖稍有不舒,紧象即生,空即不复。同时,医者之身心,亦复如是。
所谓以意感神,患者之神常有乱者,医者须凭己恬淡之神,慈悲之意,求感于患者,以令其神安。所谓以意感气,患者之气常有乱者,医者须凭己中正之气,畅达之意,求感于患者,以令其气平。故,用针之意,在乎感应。感应者,有实为体,以虚为用。音叉是体,共鸣为用;人身为体,神气为用。针之用,以实用于实,以虚调乎虚。
然则实易解,而虚难明。实者可以目视手触,虚者唯以心验。因有所谓“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观今世之势,物而废心,实而弃虚,针道之荒疏,无惑矣。然业针者,对此针意虚实,不可不察。切之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