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
做人的能力很容易消失在极度的庸俗化过程中. 平庸和陈腐——单调重复活动的副产品——继续压抑和销蚀对有意义的存在的意识. 人陷于琐屑事务中,便开始碌碌无为,虚度时光.白天单调无味,夜晚便在绝望的无可奈何中反抗.每时每刻都平淡无奇,整天似乎都是冷漠乏味. 没有惊喜,也没有赞美. 所剩下的唯有失望,唯有使人解体.
我们应当怎样防止丧失从日常琐事中体会到重大事件的能力呢?我们应当怎样减轻那种将人的存在淡化为随遇而在的压力呢?
重大事件和惊奇感并不仅仅内在于现实的本质和真正的意识之中,它们也是对人的实存发生误解的起点. 问题不在于哪里有重大事件或者什么是惊奇,而是如何看破日常事务的假象,如何揭穿司空见惯中所包含的虚假. 厌倦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它具有败坏和腐蚀作用,但它是可以治愈的.自我常常有可能被淹没在无个性之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物品. 赞美就是沉思当下一瞬间的独特性并强调自我的独特性. 过去的,不可能再来.《圣经》有关天地起源的措词不是信息语言而是欣赏的语言. 有关创世的故事不是摹状世界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称颂世界产生时的壮丽景观.“上帝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1∶25)这就是挑战:把上帝的眼光同我们的经验协调起来.但是,我们依赖借用的观念过活,依赖过去的感觉,靠惰性度日,满足于轻闲自在. 洞察是一种负担,我们经常地甚至永远地远离它. 圣经宗教所理解的要求,就是要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反应敏捷并加以接受.一切现存的事,发生着,诞生着. 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的来临,都是一件新的赠品. 怎样去迎接当前这一时刻?如何对奇迹作出反应?
我们最大的罪是我们在失败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当下一瞬间的庄严性,没有认识到存在的奇伟和神秘,没有意识到平静的狂喜是可能的.精神生活的秘密在于称赞的能力. 称赞是爱的结果. 称赞先于信仰. 我们先是歌颂,然后才信仰. 基本问题不是信仰,而是敏感与称赞,是为信仰做好准备.对上帝充满敬畏,并不是怀有感情,而是分享渗透到一切存在中去的灵气. “他们都在感谢,都在称赞,都在说:‘没有谁和上帝一样.’”
我们的赞美如果是一种个人的认识活动,那将是愚蠢的. 只有参加到无限的歌唱中,我们的称赞才有意义. 我们同路上的卵石一道称赞,路上的卵石是化为石头的惊讶. 我们同鲜花与绿树一道称赞,鲜花与绿树似乎沉湎于默默的奉献之中.
做人就包括欣赏的能力和表达欣赏的能力.几千年来,本真的实存既包括操作也包括欣赏,既包括利用也包括赞颂,既包括劳动也包括崇拜. 在原始社会,它们互相依赖;在圣经宗教里,它们互相联系. 今天,我们碰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情形.
人可能丧失其对不可言说的事物的意识. 活着是最没有意义的一桩事;彻底惊奇意识消失了;世界不足为奇,司空见惯是不会产生狂喜和欣赏的. 由于失去称赞的能力,现代人便被迫去寻欢作乐;娱乐正在变成不得已.
我们时代的人正在丧失赞美的能力.他寻求的不是赞美,而是逗乐与得到快活. 赞美是一种主动状态,是表达崇敬和欣赏的行为. 得到快乐则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它是接受有趣的行为和风景所提供的欢娱. 得到快乐是一种消遣,是把思想注意力从日常生活的事务中转移开去. 赞美则是一种正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行为的超越性意义上.
赞美是表达对人所需要和敬仰事物的尊重与崇敬的行为. 这个术语的现代用法使人联想到它意味着表达(常常是公开的表达)喜悦和欢乐,例如唱歌、欢呼、演讲、宴会等等. 然而我的意思不是指外在的仪式和公开的表达,而是指内心的欣赏,是指使日常行为具有精神形式. 它的实质是注意到生活中庄重而肃穆的方面,超越了称赞的范围.赞美就是分享更大的欢乐,参与永恒的演出. 消费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自己得到快活;赞美活动的目的则是颂扬上帝、圣灵即恩典的源泉.
认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一贯相信,认识的目的是利用世界. 我们忘了,认识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赞美上帝. 上帝既临在又不在场. 赞美就是乞求上帝从隐蔽处出场.
智慧在于寻求理性的连贯性,灵魂在于寻求赞美. 知识就是赞美. 真理不仅仅是事物与思想的一致,真理超越事物与思想,也把事物与思想统一起来. 真理是超然性,它包含的是忠诚.
从蒙恩意识来看,实存的意义在于回报. 在接受享乐的时候,我们必须报之以祈祷;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必须发出同情. 世界不仅仅是供利用的物质. 我们之所以有权利消费,是因为我们有能力赞美.
既然蒙恩是实存的一个本质组成部分,所以,没有能力赞美也就是破产的标志,就是没有能力偿还存在问题上的债务的标志.
如果不认真,不严肃,不虔诚,就没有赞美.
我们正在失去欣赏的能力;我们正在失去歌唱的能力.不加欣赏的赞美是虚假的和与个人无关的仪式. 我们的力量能否恢复,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能力重新开发被遗忘的资源.
实存的意义在狂喜的时刻才能体验到. 为了在地上生存下去,人必须向着最高的目标奋斗. 他的标准应该比他的行为更高,他的目的应该超过他的需求. 实存的可靠性就在实存的狂喜之中.
平静的狂喜,赞美的能力,这是做人得到的报酬之一.这体现在拉比. 阿克巴(RabiAkiba)对他的门徒说的一句话中:
每日一歌,每日一歌.
人在终极的意义中寻求依托,绝不同于那种轮船失事后躺在地狱边缘却梦想宫殿的人.他是完全操纵着船舵的人,他之所以迷失方向是因为他忘却了自己航行的目标. 处在焦虑状态的人是忘记了命令的传令官.。. . . . . . . .《圣经》将一个新的上帝概念给了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人们却没有认识到,《圣经》把一种关于人的新观点交给了世界.《圣经》不仅是一本关于上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从《圣经》的观点出发:人是谁?人是拥有上帝的梦想。. . . . . . . .和计划的极度痛苦的存在;上帝梦想一个得到救赎的世界,梦。. . . . . . . . . .想天地的协和,梦想真正具有上帝形象,反映上帝智慧、正义和同情心的人类. 上帝的梦想不会是孤立的,在连续的创造活动中,人类是上帝的合作者. 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要么推动,要么阻碍救赎活动,要么削弱,要么加强罪的权势.
我们应当怎样防止丧失从日常琐事中体会到重大事件的能力呢?我们应当怎样减轻那种将人的存在淡化为随遇而在的压力呢?
重大事件和惊奇感并不仅仅内在于现实的本质和真正的意识之中,它们也是对人的实存发生误解的起点. 问题不在于哪里有重大事件或者什么是惊奇,而是如何看破日常事务的假象,如何揭穿司空见惯中所包含的虚假. 厌倦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它具有败坏和腐蚀作用,但它是可以治愈的.自我常常有可能被淹没在无个性之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物品. 赞美就是沉思当下一瞬间的独特性并强调自我的独特性. 过去的,不可能再来.《圣经》有关天地起源的措词不是信息语言而是欣赏的语言. 有关创世的故事不是摹状世界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称颂世界产生时的壮丽景观.“上帝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1∶25)这就是挑战:把上帝的眼光同我们的经验协调起来.但是,我们依赖借用的观念过活,依赖过去的感觉,靠惰性度日,满足于轻闲自在. 洞察是一种负担,我们经常地甚至永远地远离它. 圣经宗教所理解的要求,就是要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反应敏捷并加以接受.一切现存的事,发生着,诞生着. 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的来临,都是一件新的赠品. 怎样去迎接当前这一时刻?如何对奇迹作出反应?
我们最大的罪是我们在失败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当下一瞬间的庄严性,没有认识到存在的奇伟和神秘,没有意识到平静的狂喜是可能的.精神生活的秘密在于称赞的能力. 称赞是爱的结果. 称赞先于信仰. 我们先是歌颂,然后才信仰. 基本问题不是信仰,而是敏感与称赞,是为信仰做好准备.对上帝充满敬畏,并不是怀有感情,而是分享渗透到一切存在中去的灵气. “他们都在感谢,都在称赞,都在说:‘没有谁和上帝一样.’”
我们的赞美如果是一种个人的认识活动,那将是愚蠢的. 只有参加到无限的歌唱中,我们的称赞才有意义. 我们同路上的卵石一道称赞,路上的卵石是化为石头的惊讶. 我们同鲜花与绿树一道称赞,鲜花与绿树似乎沉湎于默默的奉献之中.
做人就包括欣赏的能力和表达欣赏的能力.几千年来,本真的实存既包括操作也包括欣赏,既包括利用也包括赞颂,既包括劳动也包括崇拜. 在原始社会,它们互相依赖;在圣经宗教里,它们互相联系. 今天,我们碰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情形.
人可能丧失其对不可言说的事物的意识. 活着是最没有意义的一桩事;彻底惊奇意识消失了;世界不足为奇,司空见惯是不会产生狂喜和欣赏的. 由于失去称赞的能力,现代人便被迫去寻欢作乐;娱乐正在变成不得已.
我们时代的人正在丧失赞美的能力.他寻求的不是赞美,而是逗乐与得到快活. 赞美是一种主动状态,是表达崇敬和欣赏的行为. 得到快乐则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它是接受有趣的行为和风景所提供的欢娱. 得到快乐是一种消遣,是把思想注意力从日常生活的事务中转移开去. 赞美则是一种正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行为的超越性意义上.
赞美是表达对人所需要和敬仰事物的尊重与崇敬的行为. 这个术语的现代用法使人联想到它意味着表达(常常是公开的表达)喜悦和欢乐,例如唱歌、欢呼、演讲、宴会等等. 然而我的意思不是指外在的仪式和公开的表达,而是指内心的欣赏,是指使日常行为具有精神形式. 它的实质是注意到生活中庄重而肃穆的方面,超越了称赞的范围.赞美就是分享更大的欢乐,参与永恒的演出. 消费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自己得到快活;赞美活动的目的则是颂扬上帝、圣灵即恩典的源泉.
认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一贯相信,认识的目的是利用世界. 我们忘了,认识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赞美上帝. 上帝既临在又不在场. 赞美就是乞求上帝从隐蔽处出场.
智慧在于寻求理性的连贯性,灵魂在于寻求赞美. 知识就是赞美. 真理不仅仅是事物与思想的一致,真理超越事物与思想,也把事物与思想统一起来. 真理是超然性,它包含的是忠诚.
从蒙恩意识来看,实存的意义在于回报. 在接受享乐的时候,我们必须报之以祈祷;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必须发出同情. 世界不仅仅是供利用的物质. 我们之所以有权利消费,是因为我们有能力赞美.
既然蒙恩是实存的一个本质组成部分,所以,没有能力赞美也就是破产的标志,就是没有能力偿还存在问题上的债务的标志.
如果不认真,不严肃,不虔诚,就没有赞美.
我们正在失去欣赏的能力;我们正在失去歌唱的能力.不加欣赏的赞美是虚假的和与个人无关的仪式. 我们的力量能否恢复,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能力重新开发被遗忘的资源.
实存的意义在狂喜的时刻才能体验到. 为了在地上生存下去,人必须向着最高的目标奋斗. 他的标准应该比他的行为更高,他的目的应该超过他的需求. 实存的可靠性就在实存的狂喜之中.
平静的狂喜,赞美的能力,这是做人得到的报酬之一.这体现在拉比. 阿克巴(RabiAkiba)对他的门徒说的一句话中:
每日一歌,每日一歌.
人在终极的意义中寻求依托,绝不同于那种轮船失事后躺在地狱边缘却梦想宫殿的人.他是完全操纵着船舵的人,他之所以迷失方向是因为他忘却了自己航行的目标. 处在焦虑状态的人是忘记了命令的传令官.。. . . . . . . .《圣经》将一个新的上帝概念给了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人们却没有认识到,《圣经》把一种关于人的新观点交给了世界.《圣经》不仅是一本关于上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从《圣经》的观点出发:人是谁?人是拥有上帝的梦想。. . . . . . . .和计划的极度痛苦的存在;上帝梦想一个得到救赎的世界,梦。. . . . . . . . . .想天地的协和,梦想真正具有上帝形象,反映上帝智慧、正义和同情心的人类. 上帝的梦想不会是孤立的,在连续的创造活动中,人类是上帝的合作者. 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要么推动,要么阻碍救赎活动,要么削弱,要么加强罪的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