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局称故宫失窃最大漏洞在责任心;2011—2012“德中同行•可持续发展”—— 鼓励公众参与、互动;主人迁新居 被遗弃沙皮狗眼含热泪长守旧宅;三年祭,汶川你好吗?“和青人人文一起翻报纸”第66期
北京文物局称故宫失窃最大漏洞在责任心
【来源】京华时报 2011.5.14
点击阅读: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5/14/c_121415650.htm
【摘要】市文物局昨天表示,将针对本市博物馆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严打文物犯罪。今年下半年,本市有望启动宫藏文物、博物馆藏品等国有可移动文物认定、登录工作。由此,故宫内的可移动文物有望实现官方认定、登录,完成“大普查”。市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指出,目前博物馆安保技术已无懈可击,但最大的漏洞在于人员的意识和责任心。据介绍,全国范围内可移动文物普查活动将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今年年底前,出台规范和认定的技术标准,开展试点前的筹备工作。明年,各地将设立普查机构,同时进行相关普查人员的培训。全国可移动文物大普查的实质性工作阶段将从2013年1月持续至2015年12月。到2016年,全部工作收尾、总结。
【小编评报】2011年5月9日,故宫内发生一起盗窃案。建国以来,故宫博物院曾发生过五次偷盗案,但其皆发生在90年代之前,且罪犯都在紫禁城内被制服。从故宫发言人闪烁其词的话中,民众可以推想很多:享受多年海清何晏环境的故宫人,安享着80年代的先进科技,责任心日日夜夜磨损着,突被昨夜凉风惊醒。故宫博物院,中国博物馆的塔尖,从它的现实的半径可以量出各地博物馆的境况的周长。不知故宫失窃案,揭示的是职员责任感的缺失,还是人们对文化的轻视?各地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安保压力着实加大了不少,博物馆正应借故宫失窃案之时机,把责任深刻于心。增强责任心,不是应时的口号,而应是逐渐内化的常识。我们各个领域的制度、执行现状都存在着漏洞与缺陷,它们总在某个事件后被民众发觉,而后的应时的补救措施迅速而有力,再然后便是绵绵无期的的制度设计与等待,以至于我们渐渐忘记了曾经的事件和震动,社会也便在一次次波峰波谷的震荡后回归原位。而我们推崇的预防机制又总是单薄地伏在墙上,地震深灾后,多少地方把安全教育摆放在首位? 是并非切身之痛的本能,还是意识与制度的无力?
2011—2012“德中同行•可持续发展”—— 鼓励公众参与、互动
【来源】搜狐文化 2011.4.2
点击阅读:http://cul.sohu.com/20110402/n305289340.shtml
【摘要】2011-2012 “德中同行——可持续发展”项目将延续“城市发展中的可持续性”主题,交流低碳城市、生态节能等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建立枢纽,并且鼓励公众的参与、互动,尤其是激发青少年的热情。活动将在武汉、重庆、南京、沈阳展开。四座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非常活跃且有独特个性。
2011-2012年“德中同行——可持续发展”项目将从都市论坛、公共空间中的文化以及青少年活动三个方向展开。“都市论坛”以报告、研讨、培训等形式,邀请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决策者、专家、高校和媒体等共同参与,创建企业间的合作和专家学者的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发生在广场上,公园里......通过艺术展览和互动的公共活动,谈论艺术、表演戏剧、演奏音乐、朗读文学等,是可见、可听、可触及的公众交流空间。“青少年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及互动方式,激发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小编评报】2011年的“德中同行”还处在行进时,各个城市的多项活动也在筹备中。在这项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项目中,德国积极与中国分享城市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以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德国作为老工业化国家,其城市理念和城市建设发展领先中国太多。而早在近代中国,德国的设计师就在中国建造了人性、科学而高质量的市政设施。在以和平、合作、发展为潮流的世界,我们本当扩大中外交流,吸收城市发展的的先进理念,弥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创伤。而公众参与无疑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大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家园的建设者,当人性、环保等观念扎根于民众、青少年的心田时,中国城市的规划图便铺展在我们眼前。许多进步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现时的量变。
主人迁新居 被遗弃沙皮狗眼含热泪长守旧宅
【来源】重庆晚报 2011.5.14
点击阅读:
http://www.cqwb.com.cn/cqwb/html/2011-05/14/content_268257.htm
【摘要】主人搬家三四天了,养的沙皮狗被丢在院子里。现在狗儿天天守在家门外,没吃没喝,眼巴巴盼着主人回来,邻居们纷纷给它喂食。“养一只狗很容易,但是要对它的生命负责到底却很难。”一名邻居说。
【小编评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傍晚小狗们的聚会成为了社区的一种文化,人们视狗狗为家人,它们的待遇也不断提高。但是几年前的虐猫案,现今常见的流浪动物,还有今天眼含热泪长守旧宅的沙皮狗,都不能不说明人们对动物的主流态度依旧没有转变:动物是人类的从属品,任我们利用和处置。由食物祭品发展为生产生活助手再发展为精神伴侣的动物们,是自然界中与人类平等的物种。想到 “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内核,想到从人定胜天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都该深沉地思考怎样对待路边的猫猫狗狗。“以人为本”关注的终究是人,于是我们就该以己之便漠视一个动物的生活和生命?或许文明的极限是超越人自身的某种生存态度。当然人类总不能离开食物,于是便不能离开生物,但那不应是强势与傲然地欺凌、捕杀,而应是坚持平等与平衡。
专题推荐
三年祭,汶川你好吗?
汶川重生巴蜀崛起 奇迹速度背后的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5.13
点击阅读:http://news.sohu.com/20110513/n307440808.shtml
【摘录】三年前,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难;三年间,岷江奔腾,蜀山雄拔,峭壁高耸;三年后,汶川重生,巴蜀崛起,这里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3年来,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户),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速度与奇迹背后,是中国力量。
三年前,汶川地震让巴蜀成了血泪之地;三年后,中国政府向世界交出了这场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答卷。三年来,在重建中,在应对新的自然灾害中,这个国家在不断积累经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而经历了巨灾的这片土地,也在走过艰难历程后,谋划着振兴之路。
汶川印象:见证北川重生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4.22
点击阅读:http://www.cnr.cn/2011zt/wcszn/jdxw/201104/t20110422_507923134.html
【摘录】北川,是三年前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如今,她已淡去伤痛的颜色,从废墟中重生。这三年间,许许多多的援助者从中国各地来到北川,与这里的人们一同创造、见证奇迹的发生。北川是灾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原来的老县城在大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1.5万多人遇难,4000多人失踪,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
北川新县城共耗资120多亿元人民币,在最高峰时期建设者达到了3万人以上。去年9月,北川新县城的所有建设项目基本竣工。北川新县城面积4平方公里,道路宽阔平坦,住宅楼带有浓郁的羌族风情,学校、医院、水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在新县城的建设中,建筑物更加坚固,许多重点建筑工程都是按抗震烈度8度设防。截至目前,已有约7400户居民分到了新房子,占需要安置总数的96%以上。
重建的北川新县城还十分注重节能环保,人均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未来中国小镇的发展方向。援建者们为灾区想得更远的是,如何增强灾区今后发展的后劲。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中国交出重建答卷
【来源】网易新闻 2011.5.12
点击阅读:http://news.163.com/11/0512/00/73QHV1EN00014JB6.html
【摘录】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被认为是灾后重建的世界性难题,其重建范围之广、难度之大,为世界瞩目。
如果说抗震救灾是对政府抵御风险能力的检验,那么灾后重建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更大考验。分析指出,3年灾后重建过程提高了政府部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公权力行使开放性和透明度的提高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得以参与重建过程,也因此避免了决策的盲目和随意。
执政理念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前瞻、明晰的重建规划。政府迅速成立了灾后重建组和规划组,震后仅5个月,就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这种执政理念变化还体现在对依法行政的强调,重建带来许多全新的法律和政策问题,也对执政者制度建设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同时,自2009年起,中国将每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
老北川的14时28分:变迁中的默念与祝福
【来源】凤凰资讯 2011.5.12
点击阅读: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chuandizhensanzhounian/content-2/detail_2011_05/12/6347351_0.shtml
【摘录】12日清晨的北川老县城,前来祭奠的人们陆陆续续走进这个与世隔离的地方,看望在这里长眠的亲人,朋友。
尽管官方之前就发布公告,老县城正实施地震遗址保护工程,接待能力有限,公祭日只有老县城人可以进入。但在这个特殊的节点,还是有上万人涌入此地,进城的道路上被挤得水泄不通。
《思念曲》飘荡在整个县城上空,令这里的气场稍感悲切。3年,让很多人不愿提及亲人的离去,但地震前的一点一滴,却记忆犹新。
有怀着身孕的中年妇女,走到北川中学门前,祭奠遇难的孩子。“肚子里有了新生命,就会向往美好的人生。但每年这一天,还是忍不住掉眼泪。”她说,我和家人要完全重回到震前的那种状态,还需要时间,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下午14时28分,北川上空,汽笛声齐鸣,人们自觉地向崩塌的废墟方向默哀,向逝去的亲人默念祝福。
【小编评报】这是一座迷人的小城,群山环抱,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3年前的14时28分,来自地底的巨力撕裂了山河,大地颤抖,山河移位,奔逃的人群被无情地吞没……那种震痛,如此撕心裂肺,即使在三年之后也让人们可以清晰地触到当时滚烫的血脉,突跳的脉搏,心心念念牵挂那个放不下的地方:汶川,你好吗?
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伤,从毁灭走向新生,又需要多久?3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答案,“最漂亮的民居,最坚固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最满意的群众。”
行走汶川,林立而简陋的商铺、轰鸣高耸的脚手架、背着行囊奔走的汶川人,每一寸土地上都迸发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力量,新汶川已经奇迹般地呈现出活力与希望。
1000多个日夜,举国携手、风雨同舟,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了新跨越的起点。这一切,都发生在了:中国,汶川。
3年后的下午,人、物、憧憬,处处呈现着变迁,就连天气在此刻都显得的“与众不同”。早晨还是铅云低垂,到了中午则拨云见日,人们说这是个好兆头,预示着北川从过去的阴霾走向了晴朗。
是啊,只要人活着,花在盛开,便意味着希望,即便回不到过去,但可以走向未来。最后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本期小编/王韶菲 胡昕珵
【来源】京华时报 2011.5.14
点击阅读: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5/14/c_121415650.htm
【摘要】市文物局昨天表示,将针对本市博物馆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严打文物犯罪。今年下半年,本市有望启动宫藏文物、博物馆藏品等国有可移动文物认定、登录工作。由此,故宫内的可移动文物有望实现官方认定、登录,完成“大普查”。市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指出,目前博物馆安保技术已无懈可击,但最大的漏洞在于人员的意识和责任心。据介绍,全国范围内可移动文物普查活动将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今年年底前,出台规范和认定的技术标准,开展试点前的筹备工作。明年,各地将设立普查机构,同时进行相关普查人员的培训。全国可移动文物大普查的实质性工作阶段将从2013年1月持续至2015年12月。到2016年,全部工作收尾、总结。
【小编评报】2011年5月9日,故宫内发生一起盗窃案。建国以来,故宫博物院曾发生过五次偷盗案,但其皆发生在90年代之前,且罪犯都在紫禁城内被制服。从故宫发言人闪烁其词的话中,民众可以推想很多:享受多年海清何晏环境的故宫人,安享着80年代的先进科技,责任心日日夜夜磨损着,突被昨夜凉风惊醒。故宫博物院,中国博物馆的塔尖,从它的现实的半径可以量出各地博物馆的境况的周长。不知故宫失窃案,揭示的是职员责任感的缺失,还是人们对文化的轻视?各地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安保压力着实加大了不少,博物馆正应借故宫失窃案之时机,把责任深刻于心。增强责任心,不是应时的口号,而应是逐渐内化的常识。我们各个领域的制度、执行现状都存在着漏洞与缺陷,它们总在某个事件后被民众发觉,而后的应时的补救措施迅速而有力,再然后便是绵绵无期的的制度设计与等待,以至于我们渐渐忘记了曾经的事件和震动,社会也便在一次次波峰波谷的震荡后回归原位。而我们推崇的预防机制又总是单薄地伏在墙上,地震深灾后,多少地方把安全教育摆放在首位? 是并非切身之痛的本能,还是意识与制度的无力?
2011—2012“德中同行•可持续发展”—— 鼓励公众参与、互动
【来源】搜狐文化 2011.4.2
点击阅读:http://cul.sohu.com/20110402/n305289340.shtml
【摘要】2011-2012 “德中同行——可持续发展”项目将延续“城市发展中的可持续性”主题,交流低碳城市、生态节能等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建立枢纽,并且鼓励公众的参与、互动,尤其是激发青少年的热情。活动将在武汉、重庆、南京、沈阳展开。四座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非常活跃且有独特个性。
2011-2012年“德中同行——可持续发展”项目将从都市论坛、公共空间中的文化以及青少年活动三个方向展开。“都市论坛”以报告、研讨、培训等形式,邀请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决策者、专家、高校和媒体等共同参与,创建企业间的合作和专家学者的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发生在广场上,公园里......通过艺术展览和互动的公共活动,谈论艺术、表演戏剧、演奏音乐、朗读文学等,是可见、可听、可触及的公众交流空间。“青少年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及互动方式,激发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小编评报】2011年的“德中同行”还处在行进时,各个城市的多项活动也在筹备中。在这项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项目中,德国积极与中国分享城市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以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德国作为老工业化国家,其城市理念和城市建设发展领先中国太多。而早在近代中国,德国的设计师就在中国建造了人性、科学而高质量的市政设施。在以和平、合作、发展为潮流的世界,我们本当扩大中外交流,吸收城市发展的的先进理念,弥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创伤。而公众参与无疑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大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家园的建设者,当人性、环保等观念扎根于民众、青少年的心田时,中国城市的规划图便铺展在我们眼前。许多进步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现时的量变。
主人迁新居 被遗弃沙皮狗眼含热泪长守旧宅
【来源】重庆晚报 2011.5.14
点击阅读:
http://www.cqwb.com.cn/cqwb/html/2011-05/14/content_268257.htm
【摘要】主人搬家三四天了,养的沙皮狗被丢在院子里。现在狗儿天天守在家门外,没吃没喝,眼巴巴盼着主人回来,邻居们纷纷给它喂食。“养一只狗很容易,但是要对它的生命负责到底却很难。”一名邻居说。
【小编评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傍晚小狗们的聚会成为了社区的一种文化,人们视狗狗为家人,它们的待遇也不断提高。但是几年前的虐猫案,现今常见的流浪动物,还有今天眼含热泪长守旧宅的沙皮狗,都不能不说明人们对动物的主流态度依旧没有转变:动物是人类的从属品,任我们利用和处置。由食物祭品发展为生产生活助手再发展为精神伴侣的动物们,是自然界中与人类平等的物种。想到 “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内核,想到从人定胜天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都该深沉地思考怎样对待路边的猫猫狗狗。“以人为本”关注的终究是人,于是我们就该以己之便漠视一个动物的生活和生命?或许文明的极限是超越人自身的某种生存态度。当然人类总不能离开食物,于是便不能离开生物,但那不应是强势与傲然地欺凌、捕杀,而应是坚持平等与平衡。
专题推荐
三年祭,汶川你好吗?
汶川重生巴蜀崛起 奇迹速度背后的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5.13
点击阅读:http://news.sohu.com/20110513/n307440808.shtml
【摘录】三年前,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难;三年间,岷江奔腾,蜀山雄拔,峭壁高耸;三年后,汶川重生,巴蜀崛起,这里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3年来,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户),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速度与奇迹背后,是中国力量。
三年前,汶川地震让巴蜀成了血泪之地;三年后,中国政府向世界交出了这场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答卷。三年来,在重建中,在应对新的自然灾害中,这个国家在不断积累经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而经历了巨灾的这片土地,也在走过艰难历程后,谋划着振兴之路。
汶川印象:见证北川重生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4.22
点击阅读:http://www.cnr.cn/2011zt/wcszn/jdxw/201104/t20110422_507923134.html
【摘录】北川,是三年前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如今,她已淡去伤痛的颜色,从废墟中重生。这三年间,许许多多的援助者从中国各地来到北川,与这里的人们一同创造、见证奇迹的发生。北川是灾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原来的老县城在大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1.5万多人遇难,4000多人失踪,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
北川新县城共耗资120多亿元人民币,在最高峰时期建设者达到了3万人以上。去年9月,北川新县城的所有建设项目基本竣工。北川新县城面积4平方公里,道路宽阔平坦,住宅楼带有浓郁的羌族风情,学校、医院、水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在新县城的建设中,建筑物更加坚固,许多重点建筑工程都是按抗震烈度8度设防。截至目前,已有约7400户居民分到了新房子,占需要安置总数的96%以上。
重建的北川新县城还十分注重节能环保,人均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未来中国小镇的发展方向。援建者们为灾区想得更远的是,如何增强灾区今后发展的后劲。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中国交出重建答卷
【来源】网易新闻 2011.5.12
点击阅读:http://news.163.com/11/0512/00/73QHV1EN00014JB6.html
【摘录】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被认为是灾后重建的世界性难题,其重建范围之广、难度之大,为世界瞩目。
如果说抗震救灾是对政府抵御风险能力的检验,那么灾后重建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更大考验。分析指出,3年灾后重建过程提高了政府部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公权力行使开放性和透明度的提高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得以参与重建过程,也因此避免了决策的盲目和随意。
执政理念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前瞻、明晰的重建规划。政府迅速成立了灾后重建组和规划组,震后仅5个月,就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这种执政理念变化还体现在对依法行政的强调,重建带来许多全新的法律和政策问题,也对执政者制度建设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同时,自2009年起,中国将每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
老北川的14时28分:变迁中的默念与祝福
【来源】凤凰资讯 2011.5.12
点击阅读: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chuandizhensanzhounian/content-2/detail_2011_05/12/6347351_0.shtml
【摘录】12日清晨的北川老县城,前来祭奠的人们陆陆续续走进这个与世隔离的地方,看望在这里长眠的亲人,朋友。
尽管官方之前就发布公告,老县城正实施地震遗址保护工程,接待能力有限,公祭日只有老县城人可以进入。但在这个特殊的节点,还是有上万人涌入此地,进城的道路上被挤得水泄不通。
《思念曲》飘荡在整个县城上空,令这里的气场稍感悲切。3年,让很多人不愿提及亲人的离去,但地震前的一点一滴,却记忆犹新。
有怀着身孕的中年妇女,走到北川中学门前,祭奠遇难的孩子。“肚子里有了新生命,就会向往美好的人生。但每年这一天,还是忍不住掉眼泪。”她说,我和家人要完全重回到震前的那种状态,还需要时间,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下午14时28分,北川上空,汽笛声齐鸣,人们自觉地向崩塌的废墟方向默哀,向逝去的亲人默念祝福。
【小编评报】这是一座迷人的小城,群山环抱,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3年前的14时28分,来自地底的巨力撕裂了山河,大地颤抖,山河移位,奔逃的人群被无情地吞没……那种震痛,如此撕心裂肺,即使在三年之后也让人们可以清晰地触到当时滚烫的血脉,突跳的脉搏,心心念念牵挂那个放不下的地方:汶川,你好吗?
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伤,从毁灭走向新生,又需要多久?3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答案,“最漂亮的民居,最坚固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最满意的群众。”
行走汶川,林立而简陋的商铺、轰鸣高耸的脚手架、背着行囊奔走的汶川人,每一寸土地上都迸发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力量,新汶川已经奇迹般地呈现出活力与希望。
1000多个日夜,举国携手、风雨同舟,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了新跨越的起点。这一切,都发生在了:中国,汶川。
3年后的下午,人、物、憧憬,处处呈现着变迁,就连天气在此刻都显得的“与众不同”。早晨还是铅云低垂,到了中午则拨云见日,人们说这是个好兆头,预示着北川从过去的阴霾走向了晴朗。
是啊,只要人活着,花在盛开,便意味着希望,即便回不到过去,但可以走向未来。最后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本期小编/王韶菲 胡昕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