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据报道,某大都市地产开发商在拖欠银行巨额贷款求助无望之际,年迈的母亲取出一只祖传的明代成化鸡缸杯,说拿去卖了吧。谁能想到,一只小小的鸡缸杯身价逾千万,危难关头帮其挺过了难关。成化鸡缸杯存世量极少极少,足可与“和氏璧”媲美。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娇巧玲珑,胎薄釉润,口沿稍外撇,敛腹渐收到底,圈足略高于杯底,远望像一位笑面大佛盘坐诵经,慈祥大方。其实鸡缸杯早在明代就已大红大紫。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称:“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对,价值十万。”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中记载:“万历窑器索白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可见历代文人把成化皇帝饮酒的鸡缸杯抬至天价。近几年鸡缸杯价格一路飙升,某拍卖行单只鸡缸杯竞拍到3000万人民币。
成化景德镇御窑厂根据市场所需,先后烧制了很多鸡缸杯,但是能够流传下来的极少。从御窑厂周边出土的鸡缸杯残片得知,这些杯子形状、花纹各不相同。笔者在某地区5年内所得鸡缸杯基本不重样,从造型到青花发色、纹饰勾描、鸡尾长短、尾部变化,多种多样,加上明万历仿、清三代仿和现代仿等等,使鸡缸杯有如带刺的玫瑰,令收藏家望而生畏。
我以为只有依靠成化鸡缸杯制作工艺及原材料分析,才能找到辨识的突破口。如青花的发色,鸡缸杯经过500多年,釉上低温烘烤填彩易变化,特别是黄、绿彩绘在鸡缸杯上留下的岁月痕迹及空气的氧化变化,是人工作伪无法办到的。什么都能伪造,唯有岁月留下的蛛丝马迹无法伪造,这是我们区别新老瓷器的法宝。瓷有三光,宝光是对传世瓷器和窖藏瓷器而言,猪油光是针对新仿作旧而说,宝光和贼光最难分。懂三光结合三音,这对鉴定很重要,当然没见过真东西,官窑瓷器没有上过手,那也是纸上谈兵。有些玩家看见器物明亮,不管是传世还是窖藏器,皆不负责任地妄下论断,予以否定,这不但糟蹋了历史文物,也害苦了收藏者。下面把鸡缸杯所用的原材料一一说明,作以真伪比较
1.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釉下青花料为“平等青”,此料分浓重与淡雅两种,炼制也分敲青与淘青两种方法。明嘉靖年间《江西大志书》记载精炼回青料的过程:成化青花大部分淡雅亮丽,是用淘青法炼制而成,用进口苏麻离青加国产陂塘青配比,把配料敲打碾碎,用水搅拌,用磁石吸取铁杂质,把浆水沉淀烘烤晒干,每斤可得5钱左右的青花料。青花钴料发色的好坏与钻的含量、水分比例及窑温高低有直接关系。钴占0.5%,呈色如蓝宝石;钻占0.25%,发色偏淡蓝;钴占1%,则色深蓝;青料超过1%就是蓝黑,但是无铁锈斑。深浅青花皆有晕散,溶于釉中,这是成化鸡缸杯所用青花料的特色。
2.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胎薄如纸,官土(麻仓土)制胎,迎阳光看,呈牙黄与牙白色,圈足露胎处有窑红(也称牙黄),有粘沙现象,此沙是钾果炼釉剩下的颗粒状细沙,经过烧制后晶莹透亮。成化(1465~1487年)距今500多年,窑红在空气中氧化褪色而形成什么色,鉴家心里要有底。另外,窖藏与传世不一样,经常见水与干燥环境也不一样。清三代仿品窑红较淡,新仿窑红较重,足底粘沙是黄沙,此沙不透明,无油光。
3.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白釉,实际是青黄色,比较透明,莹润光亮。清三代仿成化鸡缸杯则釉薄泛青白色与粉白色,油润不如成化。新仿鸡缸杯釉很像成化釉,青中泛黄,但是整体釉混浊不透明。
4.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颜色鲜艳明亮,特别是黄绿色,姹紫透明,玻璃感很强,易开片,片上有鱼籽斑。大部分成窑的鸡缸杯都有这种现象;但也有不开片而呈黄绿姹紫色。成化红色如鸡血,也有油红之说。像油红者鲜艳透明,还有深红,这与窑温高低有直接关系,窑温高,色就艳,窑温低,色就暗。新仿釉上彩手感较薄,色彩浑浊。
5.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底款浓与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书款特征。其底款皆出自专业艺人之手,圆润流利,加方双圈。尽管成化款字体歪斜不正,但仿起来不易。细观察,每到笔锋转处则稍慢,停笔时都会出现钻料集中的情况,此处青花发色深蓝或黑,说明钴料超过1%的比例,这也是辨别真伪的标准之一。清三代和万历仿款都带有本朝底款的风格。当代仿款生硬,带有描红意味。
6.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纹饰布局合理,笔法流畅圆润,画意生动活泼。其绘画是由宫廷御用画家设计图样上报御批后,由“仁智殿”的老师亲自在小杯上以半工笔手绘而成。两组鸡群,雄鸡高歌,回首张望,雌鸡飞跃啄食,引得群雏狂跳戏耍,姿态栩栩如生。画中山石清秀,兰草幽青,一派盛世景象。后仿画意呆滞,鸡不神气。
来源:《收藏》2007年第4期 耿松涛 冯杨帆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娇巧玲珑,胎薄釉润,口沿稍外撇,敛腹渐收到底,圈足略高于杯底,远望像一位笑面大佛盘坐诵经,慈祥大方。其实鸡缸杯早在明代就已大红大紫。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称:“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对,价值十万。”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中记载:“万历窑器索白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可见历代文人把成化皇帝饮酒的鸡缸杯抬至天价。近几年鸡缸杯价格一路飙升,某拍卖行单只鸡缸杯竞拍到3000万人民币。
成化景德镇御窑厂根据市场所需,先后烧制了很多鸡缸杯,但是能够流传下来的极少。从御窑厂周边出土的鸡缸杯残片得知,这些杯子形状、花纹各不相同。笔者在某地区5年内所得鸡缸杯基本不重样,从造型到青花发色、纹饰勾描、鸡尾长短、尾部变化,多种多样,加上明万历仿、清三代仿和现代仿等等,使鸡缸杯有如带刺的玫瑰,令收藏家望而生畏。
我以为只有依靠成化鸡缸杯制作工艺及原材料分析,才能找到辨识的突破口。如青花的发色,鸡缸杯经过500多年,釉上低温烘烤填彩易变化,特别是黄、绿彩绘在鸡缸杯上留下的岁月痕迹及空气的氧化变化,是人工作伪无法办到的。什么都能伪造,唯有岁月留下的蛛丝马迹无法伪造,这是我们区别新老瓷器的法宝。瓷有三光,宝光是对传世瓷器和窖藏瓷器而言,猪油光是针对新仿作旧而说,宝光和贼光最难分。懂三光结合三音,这对鉴定很重要,当然没见过真东西,官窑瓷器没有上过手,那也是纸上谈兵。有些玩家看见器物明亮,不管是传世还是窖藏器,皆不负责任地妄下论断,予以否定,这不但糟蹋了历史文物,也害苦了收藏者。下面把鸡缸杯所用的原材料一一说明,作以真伪比较
1.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釉下青花料为“平等青”,此料分浓重与淡雅两种,炼制也分敲青与淘青两种方法。明嘉靖年间《江西大志书》记载精炼回青料的过程:成化青花大部分淡雅亮丽,是用淘青法炼制而成,用进口苏麻离青加国产陂塘青配比,把配料敲打碾碎,用水搅拌,用磁石吸取铁杂质,把浆水沉淀烘烤晒干,每斤可得5钱左右的青花料。青花钴料发色的好坏与钻的含量、水分比例及窑温高低有直接关系。钴占0.5%,呈色如蓝宝石;钻占0.25%,发色偏淡蓝;钴占1%,则色深蓝;青料超过1%就是蓝黑,但是无铁锈斑。深浅青花皆有晕散,溶于釉中,这是成化鸡缸杯所用青花料的特色。
2.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胎薄如纸,官土(麻仓土)制胎,迎阳光看,呈牙黄与牙白色,圈足露胎处有窑红(也称牙黄),有粘沙现象,此沙是钾果炼釉剩下的颗粒状细沙,经过烧制后晶莹透亮。成化(1465~1487年)距今500多年,窑红在空气中氧化褪色而形成什么色,鉴家心里要有底。另外,窖藏与传世不一样,经常见水与干燥环境也不一样。清三代仿品窑红较淡,新仿窑红较重,足底粘沙是黄沙,此沙不透明,无油光。
3.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白釉,实际是青黄色,比较透明,莹润光亮。清三代仿成化鸡缸杯则釉薄泛青白色与粉白色,油润不如成化。新仿鸡缸杯釉很像成化釉,青中泛黄,但是整体釉混浊不透明。
4.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颜色鲜艳明亮,特别是黄绿色,姹紫透明,玻璃感很强,易开片,片上有鱼籽斑。大部分成窑的鸡缸杯都有这种现象;但也有不开片而呈黄绿姹紫色。成化红色如鸡血,也有油红之说。像油红者鲜艳透明,还有深红,这与窑温高低有直接关系,窑温高,色就艳,窑温低,色就暗。新仿釉上彩手感较薄,色彩浑浊。
5.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底款浓与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书款特征。其底款皆出自专业艺人之手,圆润流利,加方双圈。尽管成化款字体歪斜不正,但仿起来不易。细观察,每到笔锋转处则稍慢,停笔时都会出现钻料集中的情况,此处青花发色深蓝或黑,说明钴料超过1%的比例,这也是辨别真伪的标准之一。清三代和万历仿款都带有本朝底款的风格。当代仿款生硬,带有描红意味。
6.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纹饰布局合理,笔法流畅圆润,画意生动活泼。其绘画是由宫廷御用画家设计图样上报御批后,由“仁智殿”的老师亲自在小杯上以半工笔手绘而成。两组鸡群,雄鸡高歌,回首张望,雌鸡飞跃啄食,引得群雏狂跳戏耍,姿态栩栩如生。画中山石清秀,兰草幽青,一派盛世景象。后仿画意呆滞,鸡不神气。
来源:《收藏》2007年第4期 耿松涛 冯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