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看书,是十多年的老习惯了。
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最早读的书籍竟然是知音爱人之类的杂志。
也许这也是我形成读书口味混乱的原因之一吧。
小时候,也许是因为独生女的原故,所以比较孤独,刚搬了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也没有朋友可以一起玩耍。妈妈去了上班了,门一关,便是我一个人的天地了。
小孩子的天性自然是不甘寂寞的。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被我翻了个遍。最终,翻到了角落里那箱子的旧书籍。
那时八岁,刚上小学三年级。识得字不多,但不知道为何能看完那一箱子的知音爱人。
现在看到这本杂志总觉得很好笑,回想起来,一个八岁的小孩将自己关在房间一 整到看一些狗血的家庭故事,她的人生观,价值观,态度和性格之类的,到底有没有受一些影响,也是说不一定的了。
箱子里还有一个查良镛的作品。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砖头大作,也是无法理解和阅读的。
庆幸的是,小孩子总不能天天看这些杂志,也许是老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字典的那一次,看到封面绚烂的童话书封面,便再也挪不开脚步。
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丹麦童话,绿野仙踪,各式各样的童话集,一本厚过一本,于是我的眼睛也越来越近视。但仍然爱不释手,走路时看,睡觉躺在床上也看。
最早读的言情小说也仍然记得。
小学五年级的同桌小男生,从家里把他姐姐的言情小说偷来,被我看见。就那时的我,连一张小纸片都不会放过,自然是抢来一睹为快。
作者是笑傲言情小说界的席绢,书名--《萍水相逢的邂逅》
故事讲述的内容是父亲要取一个比女儿大两岁的继母,女儿受不了,便离家出走,撞进了树林里的小别墅,遇见了命中注定的男人(书中如此描述)。结局大揭晓,那男子居然是继母的亲哥哥。于是一家人快乐的大团圆结局。如今想起来都会觉得奇怪,那么他们一家人要如何称呼彼此呢?这个难题就留给席绢自己去圆吧。
如果说席绢是我言情小说的领路人的话,那琼瑶奶奶便是雷打不动的奠基人了。在初中的三年时,拜读了琼瑶奶奶的所有大作,说不受影响那是假的,整个初中大好年华就沉迷在琼瑶奶奶营造的特有气氛里,往事不堪回首。
读武侠却是从古龙开始读起。
从此陷入了一个奇幻世界。那琼瑶奶奶早已不知踢飞到哪个角落了。
一直觉得古龙给小说主角起的名字很独特。比如李寻欢,比如沈浪。加起来,就是寻欢作浪了。这也许是古龙武侠里特有的浪子情节吧。
年轻人,大多爱浪子的。
后来便是金镛的大作了。老金的作品部部精华,但最爱的要属是天龙八部。最爱那个铁骨铮铮,侠骨柔肠,却是悲情英雄的男儿,乔峰大侠。每次说到英雄,脑子里立即闪现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他,一个也是悲情英雄,楚霸王项羽。所谓英雄气概,在我理解看来,就是这样了。
读的书不少,好书却堪少。错过的也不少。
记得当年十三四岁,去远方一个亲戚家玩。
那亲戚家的老头是国家退休老干部,藏书无数,进了人家的书房,让从未见过如此多书的我一头就栽进便不肯出来。
在他家待了个星期,小时候的我嘴巴还是甜的,回家的时候赠了我不少书,有一合籍的鲁迅作品,日本小说若干,记印深刻的是一部黑色的货真假实的手摇杆电话。
那些都是宝贝啊。
只可惜一次次地搬家,早已不知被遗忘在哪个角落,散落在哪方天涯。
再有就是外婆家的小阁楼了。
家里的旧物都是放在阁楼里的,要用的时候就去楼上找。
也是不经意间,翻出来的旧书,老祖谱,一些毛主席的征章,粮票,泛黄的老照片,地方上的县志集,岁月流逝的气息迎面扑来。我就在这灰尘的气味里坐在木地板上翻着那些旧书籍,度过那个天气炎热的暑假。
也是随着一次又一次地清理,那些旧物也不知被散落在何方了。
现如今已不太看小说类的书籍了。翻开一本书,若五页之内吸引不了我,立马甩手不看了。
也许是因为书市上太多乌合之众的所谓新锐作家,文笔磕巴,情节单薄不说,还硬生生包装成畅销书。
也许是因为慢慢品味刁了的原因,心浮气躁,不肯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
不记得哪位大师曾说过的,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改变你一生的一本书籍,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得到它。
多希望自己是《天龙八部》里藏经阁里的扫地僧,浩瀚书海,一切了然心中。
只是现在世人大多为了名声,财富苦于奔命,殊不知,精神粮食若再不补就真的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了。
要知道,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受快乐,悲伤之类的情绪影响,物质多数给我们带来的是悲伤的负面情绪,而精神给予的,多数是快乐。
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最早读的书籍竟然是知音爱人之类的杂志。
也许这也是我形成读书口味混乱的原因之一吧。
小时候,也许是因为独生女的原故,所以比较孤独,刚搬了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也没有朋友可以一起玩耍。妈妈去了上班了,门一关,便是我一个人的天地了。
小孩子的天性自然是不甘寂寞的。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被我翻了个遍。最终,翻到了角落里那箱子的旧书籍。
那时八岁,刚上小学三年级。识得字不多,但不知道为何能看完那一箱子的知音爱人。
现在看到这本杂志总觉得很好笑,回想起来,一个八岁的小孩将自己关在房间一 整到看一些狗血的家庭故事,她的人生观,价值观,态度和性格之类的,到底有没有受一些影响,也是说不一定的了。
箱子里还有一个查良镛的作品。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砖头大作,也是无法理解和阅读的。
庆幸的是,小孩子总不能天天看这些杂志,也许是老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字典的那一次,看到封面绚烂的童话书封面,便再也挪不开脚步。
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丹麦童话,绿野仙踪,各式各样的童话集,一本厚过一本,于是我的眼睛也越来越近视。但仍然爱不释手,走路时看,睡觉躺在床上也看。
最早读的言情小说也仍然记得。
小学五年级的同桌小男生,从家里把他姐姐的言情小说偷来,被我看见。就那时的我,连一张小纸片都不会放过,自然是抢来一睹为快。
作者是笑傲言情小说界的席绢,书名--《萍水相逢的邂逅》
故事讲述的内容是父亲要取一个比女儿大两岁的继母,女儿受不了,便离家出走,撞进了树林里的小别墅,遇见了命中注定的男人(书中如此描述)。结局大揭晓,那男子居然是继母的亲哥哥。于是一家人快乐的大团圆结局。如今想起来都会觉得奇怪,那么他们一家人要如何称呼彼此呢?这个难题就留给席绢自己去圆吧。
如果说席绢是我言情小说的领路人的话,那琼瑶奶奶便是雷打不动的奠基人了。在初中的三年时,拜读了琼瑶奶奶的所有大作,说不受影响那是假的,整个初中大好年华就沉迷在琼瑶奶奶营造的特有气氛里,往事不堪回首。
读武侠却是从古龙开始读起。
从此陷入了一个奇幻世界。那琼瑶奶奶早已不知踢飞到哪个角落了。
一直觉得古龙给小说主角起的名字很独特。比如李寻欢,比如沈浪。加起来,就是寻欢作浪了。这也许是古龙武侠里特有的浪子情节吧。
年轻人,大多爱浪子的。
后来便是金镛的大作了。老金的作品部部精华,但最爱的要属是天龙八部。最爱那个铁骨铮铮,侠骨柔肠,却是悲情英雄的男儿,乔峰大侠。每次说到英雄,脑子里立即闪现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他,一个也是悲情英雄,楚霸王项羽。所谓英雄气概,在我理解看来,就是这样了。
读的书不少,好书却堪少。错过的也不少。
记得当年十三四岁,去远方一个亲戚家玩。
那亲戚家的老头是国家退休老干部,藏书无数,进了人家的书房,让从未见过如此多书的我一头就栽进便不肯出来。
在他家待了个星期,小时候的我嘴巴还是甜的,回家的时候赠了我不少书,有一合籍的鲁迅作品,日本小说若干,记印深刻的是一部黑色的货真假实的手摇杆电话。
那些都是宝贝啊。
只可惜一次次地搬家,早已不知被遗忘在哪个角落,散落在哪方天涯。
再有就是外婆家的小阁楼了。
家里的旧物都是放在阁楼里的,要用的时候就去楼上找。
也是不经意间,翻出来的旧书,老祖谱,一些毛主席的征章,粮票,泛黄的老照片,地方上的县志集,岁月流逝的气息迎面扑来。我就在这灰尘的气味里坐在木地板上翻着那些旧书籍,度过那个天气炎热的暑假。
也是随着一次又一次地清理,那些旧物也不知被散落在何方了。
现如今已不太看小说类的书籍了。翻开一本书,若五页之内吸引不了我,立马甩手不看了。
也许是因为书市上太多乌合之众的所谓新锐作家,文笔磕巴,情节单薄不说,还硬生生包装成畅销书。
也许是因为慢慢品味刁了的原因,心浮气躁,不肯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
不记得哪位大师曾说过的,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改变你一生的一本书籍,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得到它。
多希望自己是《天龙八部》里藏经阁里的扫地僧,浩瀚书海,一切了然心中。
只是现在世人大多为了名声,财富苦于奔命,殊不知,精神粮食若再不补就真的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了。
要知道,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受快乐,悲伤之类的情绪影响,物质多数给我们带来的是悲伤的负面情绪,而精神给予的,多数是快乐。